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盖雅学苑(ID:thinkwithgaia),作者:Cana Lu,原文标题:《大厂高福利的“甜蜜陷阱”,究竟困住了谁?》,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最近从各处听到一些大厂出来的职场人吐槽。
诸如此类:“面了几家公司,试用期没有公积金,没餐补,加班不报销交通费,办公系统不完善不智能”“聊了几家小公司,薪资福利达不到之前的水平,没想到找合适的工作这么难”。
很多被大厂高福利惯坏的年轻人,在找工作时都感觉“普通公司的薪资和福利不太行”,最后无奈选择一家公司入职,因无法适应频频跳槽,或者自创业频遭挫折。
很多管理者认为,员工幸福感对企业发展很重要,往往也会把提升幸福感的手段与提高薪资福利画上等号,例如为员工提供自由的工作时间、免费的下午茶还有超长的休假,认为这能让员工感到快乐,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但却事与愿违,过高的福利也给管理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一、大厂高福利的“甜蜜陷阱”
1. 高福利导致工作与生活失衡
我朋友小刘的公司老总,非常关注员工成长,总喜欢组织一些团建活动,例如培训、户外拓展、私董会、读书会等,每次活动总在工作时间之外。团建活动逐渐变成讨好领导、获得升迁的手段。精神物质养分丰富,武装了头脑,提升了认知和能力,但离职的人数也增加了。
HR做离职面谈时,有员工这样说,“我们公司的团建做得太频繁了,虽然有得吃有得玩有得学,但没了个人空间,老母亲也开始嫌弃我,一周都见不到我回家吃饭。”
高福利让员工认为企业的福利是他们应得的权益,但过度追求福利带来的舒适和便利,会让人产生依赖心理,忽视了工作与个人生活的界限。
例如,公司食堂免费提供用餐,公司为员工提供豪华的健身娱乐设施,诱使一些员工上班摸鱼,下班工作,在公司享用工作餐和打游戏。待到10点或更晚才回家。用他们的话说,“公司福利让他们节省了电费、网费、餐费,何乐而不为。”
员工如果以薅公司羊毛的心理享用着公司的福利,也容易掉入高福利陷阱无法自拔,导致工作以外的时间都被捆绑在公司里,社交、家庭被抛诸脑后。
有公司为员工提供远程工作政策,允许员工一周有2~3天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工作。这为有家庭的员工提供了便利,但是他们或许会在家频繁分心做家务、照顾孩子或做其他非工作相关的事情。最后反而导致工作质量下降或进度延后。
2. 高福利让工作压力倍增
大厂丰厚的福利,一直让年轻人趋之若鹜,以至于晒节日礼品、晒下午茶,一度成为大厂里的流行文化。然而羊毛出在羊身上,企业给员工的高福利其实源于员工为企业创造的高价值,而不是员工的坐享其成。
诱人的高薪福利背后,潜藏着的往往是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高福利诱使长时间的加班。例如,很多大厂工作到晚上8点以后提供晚餐,10点以后打车回家报销费用。员工为了节省晚餐的费用和交通费,心甘情愿掉入这个甜蜜的陷阱。
又如,有些员工所在的部门是弹性工作制,且没有加班费,部门规定下班时间为晚上10点,第二天可以晚上班。公司设置休息区、折叠床等福利,给予员工宽松的时间恢复体力。
高福利的背后伴随而来的是超高的KPI加PUA,有些年轻人加班到凌晨2、3点,长期超负荷运转。颈椎病、内分泌失调等陆续找上门,精神十分抑郁。
3. 高福利抑制员工提升意愿
在经济学和心理学中,有个很有趣且很实用的概念,叫做“边际效应”。它所说的就是很多时候,随着时间或精力的不断投入,做一件事能带给我们的价值或满足感在达到一个峰值后便开始下降。
根据边际效应原理,高福利给予员工的激励作用随之减弱。员工对稳定和优厚的待遇感到满足,但不再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
高福利为员工创造了一个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使得部分员工不必担心生活压力和物质需求,逐渐形成舒适区心态,助长他们的懒惰。
在一些大企业,我们会看到一些佛系的员工,他们享受非常好的福利,做着中规中矩的工作,不求突破,只求安稳,虽有抱怨,但不愿意离开,因为企业的福利让他们在亲戚朋友中倍感骄傲和有面子。
常常发现一些在大企业做了10多年的员工被裁员后在市场找不到活,能力薄弱,当HR问及为何一直在主管位置不晋升时,他的回答是,“这个问题我之前也一直纠结,但公司假期多、福利好、工作少,所以之前舍不得走。”
当企业的提供超过了其客观的“度”,带有较大的“享受”色彩时,就会对经济产生负面作用,从而导致低效率,降低劳动热情,福利资金浪费。
二、好福利,不是“人傻钱多”就行了
说了这么多,我想大家也能感受到,无论是对员工,还是对企业,持续无度、无所不包的高福利,不一定能输出正向效用,反而会成为享受的温床,或者高压的紧箍咒。我们要想福利待遇产生正向反馈,就需要把握好一定的度,全方位考虑提供福利的目的是什么。
1. 福利与绩效挂钩
员工普遍认为,高福利应人人平等,可无偿获得。很多企业存在福利“大锅饭”的传统,完全无法体现福利的激励效用。为了保证福利待遇的公平性,更应该将福利待遇制度以及员工的表现以及工作业绩结合在一起。
提高获取门槛,才能避免倦怠情绪发生,让员工正视福利的价值。把“既定的时间就发东西”的福利概念从员工的认知中剥离。
例如,有公司把福利分为基础福利和奖励性福利。
基础福利包含年假、五险一金、节日礼品等。奖励性福利包括员工持股、教育奖励金、进修的机会。当团队绩效和企业绩效目标达成100%,团队成员可获取A数额的教育奖励金,用于来年的学习,并给予外出进修的免费名额。
如果团队绩效和企业绩效目标达成80%,团队成员获取小于A数额的教育奖励金,外出进修名额取消。依此类推。每一年把某些福利与团队绩效和企业绩效挂钩,像绩效奖金一样上下浮动。
又如,有些企业采用弹性福利制,员工用福利绩点的方式,从福利菜单中购买自己需要的福利项目。员工对公司的贡献程度要素,影响相应的福利绩点。福利绩点的获取包括本企业服务年限、学历、技术职称、技能等级和年度绩效考核情况等要素。越高价值的福利需要更多的绩点获得,这就需要员工卯足劲去产出更高绩效,赚取更多绩点。
2. 把握好福利管理颗粒度
高福利在很多企业是意味着大而全,但却不能投其所好。
研究表明,经济型福利(包括五险一金、股票分红等)措施对员工感情承诺没有显著的影响,服务型福利(包括带薪休假、在职培训等)措施对员工感情承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设施型福利(指提供免费住宿、交通车等)措施对员工感情承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感情承诺,指员工对组织的感情依赖、认同和投入。
企业如想投其所好,就要做到精细化的福利管理,帮助企业关注员工在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绩效人群的感情承诺的变化。针对感情承诺变化,设计不同类型的福利项目,分层进行配比,第一层基础保障性福利,第二层兼顾差异性、家庭性福利。
把握精细化的福利管理颗粒度,能更精准满足员工需求,有些企业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员工对福利的期望和需求,从大量数据信息中提炼出重要和关键数据,对资源配置和福利成本的投入、管控上作出科学决策。例如,在健康保险方面,公司根据员工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因素,提供多种保险方案供员工选择,确保员工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保险计划。
3. 多维度的策略性优化福利结构
很多企业仅从员工需求出发设计福利项目,提升员工满意度,形成有效激励。
企业作为福利的提供者,其战略目标和价值观应该在福利策略中得到体现,才能在员工绩效、增强凝聚力、塑造企业文化上连通,获得管理福利价值和投资回报的有效平衡。
企业维度:关注业务、人才策略与投资回报;
员工维度:关注需求和能让员工满意的关键要素;
成本维度:能够解决福利的市场定位、可负担性和可持续性问题。
通过策略性优化福利结构,建立清晰的福利管理流程和标准,提高福利管理的效率。例如,借助技术手段,实现福利信息仪表盘的实时共享和更新。
另外,策略性优化福利结构,不仅着眼当前员工满意度和企业绩效,更考虑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例如,有企业在支持员工职业发展和学习成长的福利项目上加大投入。
再者,让员工在预算框架下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福利项目,提高福利计划的适应性。使员工真实感受到自己获得的福利价值,减少企业在员工不需要的福利上的投入。寻求各种控制成本的方法,降低不必要的浪费。根据市场灵活调整福利策略。
疫情几年,很多企业推行降本增效,把许多福利项目腰斩了。这种一刀切的手法让员工难以接受。福利成本管控,要从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畅通的劳资双方沟通渠道、建立福利动态调整机制三个方面着手,而提升员工对于现有福利的理解和认同是一项优先事务。
简而言之,企业泛滥的高福利,对员工对组织是有毒性的。企业要消减高福利带来的负效应,须掌握有效的福利配给,既要避免福利浪费,又要避免福利的无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盖雅学苑(ID:thinkwithgaia),作者:Cana 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