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原创
2019-07-04 19:37

民营企业如何看待长三角的一体化

虎嗅华东报道 作者 | 范向东


近一段时期,科创板的落地让长三角一体化讨论又热闹起来。长三角一体化目前的进程如何?民营企业如何把握机遇,布局长三角?

 

6月28日,由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长三角商会组织联席会议理事会为指导单位,上海新沪商联合会主办的第二届长三角民企发展大会在上海召开,以长三角为主题展开议论。


国际环境的变化将珠三角推到风口浪尖,但这也验证了一个事实:在通信、电子等高端制造领域,中国固然在技术上还有颇多短板,但珠三角地区,尤其是深圳在生产环节的完整性上,在全球范围都有极大的独特性。


2018年,受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影响,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九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肇庆、中山、江门)常住人口增长数量为150万,显见珠三角强劲的人才吸引力,更让唱多珠三角者找到最坚实数据支撑。


原本“长三角”概念的有15个城市(上海,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舟山)。不过现在广义上的长三角已包括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全境,在会上,杭州市副市长胡伟表示,目前长三角经济总量,已经等于珠三角加上京津冀的总和。

 

从在会民营企业家的演讲中能明显感觉到,对于长三角的一体化,民营企业家们都有一些紧迫感。


不少演讲嘉宾把长三角跟珠三角作比对,认为长三角的行政壁垒要向珠三角看齐,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珠三角的区域开放性、对外的包容性都要更高一些。一些企业家就对上海的落户制度颇有微词,仅仅落户难,便让不少优秀的人才和创业者去了深圳。


一体化带来的产业机遇,也是民营企业家非常关心的。长三角向来以民营经济活跃著称,但不能不承认地是,因为种种客观原因,中国民营企业的技术投入整体有限,跟珠三角相比,长三角经济结构更重、更传统,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在会后的采访中,虎嗅问了上海新沪商联合会会长、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民企转型的问题,他表示“产品有生命周期,产业也有生命周期,国家的产业结构也会有变化调整,万物都有生命周期,有时候企业不行了,要转型了,只是产业周期到了,消费者的需求变了。企业家要跟住国家战略,市场变化,消费者要求的变化。”

 


他以杉杉转型为例,说企业的发展可以分升级和转型,当年杉杉也是国内服装行业的龙头,但是他看到随着市场的开放,跟杉杉市场定位类似的国际品牌进来后,杉杉西服不可能成为主流,只能寻求转型。于是他从宁波来到上海,开始做新能源,才让今天的杉杉成为国内最大、全球前三的锂离子电池材料供应商。

 

对于一些民营企业的困境,他认为一些出现问题的民企都是“大而不强”,业务做得很泛,摊子很大却没有强项。这背后也跟政府有些关系,因为政府对企业的要求就是做大,归根到底,是企业家不够尊重市场,低估了“无形之手”的力量。

 

会上胡伟也对市场的重要性表示肯定,他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市场的力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些市场覆盖不到的地方,比如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就需要“有形之手”——政府发挥积极的作用,进行合理规划。


长三角的一体化是民营企业的转型契机,如郑永刚所言,“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的龙头,拥有丰富的科研、人才、金融服务资源,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这些资源的能量将得以释放,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区域。”

 

大会特别设置了一场接地气的长三角“市长与市场”的对话环节,由杭州市副市长胡伟对话几位民营企业家,让他们给行政部门提问和建议。下面一些民企视角对长三角一体化的看法。

 


上海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

 

长三角一体化就是三省一市在行政上没有壁垒,在江苏上办的证在上海管用,在上海办的证在浙江也管用,行政壁垒要打通。另外是交通一体化,实现像珠三角一样在一个省里办事。

 

亚商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亚商资本创始合伙人陈琦伟

 

长三角一体化可以从不同层面理解,包括政府角度、基础设施角度、企业生产环境角度,而从资本配置来说,更看重的是企业生产环境,这反映出政府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效率。

 

欧盟也好、东盟也好都有实质性的措施、组织机构在管,现在我们有长三角一体化协调办公室,但办公室的的级别要高才行,才有能力统筹整个长三角。

 

旭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中

 

长三角一体化应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促进包括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通,保障流动是无障碍的,流动起来才有价值;二是协同发展;三是长三角地区产业的有效分工布局,不要站在城市,而应按长三角整体的优劣势分工;四是良性竞争,避免恶性竞争。

 

远东集团董事长蒋锡培

 

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成本是制度成本,最为核心的是法治环境,最为重要是开放改革,最为根本的是不忘初心、同频共振。如果这些得以实现,长三角一定是越来越有活力的地区,不光在中国,一定是在全球。

 

上海管会教育董事长王红新

 

长三角一体化概念最近比较热,但民间融合老早就开始了。上海最早改革开放的时候,出现一些工程师周末要回江浙的“星期六工程师”,现在又出现了“星期六老板”,一些江浙老板把家安在上海,礼拜一到礼拜五在企业工作,礼拜六到礼拜天回上海生活,长三角一体化是有民间基础的。

 

长三角主要是对标东京湾区的概念,东京湾区是全球三大湾区之一,占日本经济影响因子非常大。东京都市圈概念从最初提出来到现在已经300年时间,真正开始一体化推动是在1950年。为什么东京都市圈那么顺利发展?主要有三层面:府层面一都三县形成联席会议组;企业层面有振兴协会;民间智囊。

 

现在长三角一体化是政府推动力量更强,民企和企业家融合和主动融合的速度偏慢。对比东京大湾区,我们是政府作用非常大,有很强的带头引导作用,但这会不会在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带来上面口号很多、政策很多,下面企业跟进速度却不够扎实的问题呢?

 

零点有数董事长,飞马旅联合创始人袁岳

 

对长三角一体化,他有三点观察:

 

第一,一体化站在市场的角度是企业的本质要求。大家知道我们国家过去几年参加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去年跟前年相比得分上了新的台阶。其实香港在评估里比内地高了很多,香港一直是十几名。香港能够得分高的原因在于什么?专业服务发挥的作用比行政服务更大。我们现在认为行政更努力地做很多事,而行政的动作越多恰恰被认为市场化程度低。

 

长三角的政府在国内比较都是地方财政比例高的,换句话说是补贴能力强的,但不管补了谁总有人没补到,很多企业心里不一定是舒服的。所以长三角要做放管服、减弱政府能力,推进改革开放,拆解行政能力方面走在前面,一体化才会成,因为一体化本来是市场一体化的要求。

 

第二,真正一体化本质上是要素配置的一体化。每个地方各自搞自己的公共资源教育中心,自己各做自己的大数据教育中心,什么事情都是本地化思考。为什么都是为了一个项目,要在各个地方注册一堆壳公司呢?说明只要在高度行政权利的配置下,企业为了参与一体化,成本可能是升高的。所以这是资源交易一体化能够做的早期活儿。

 

第三,现在鼓励发展人工智能,浙江每个地方都在做一号工程、数字经济,过一阵儿老大说了什么又是全做。一体化不是不是一样化一体化应该更好地协调实现产业分工,找到产业特色。

 

长三角一体化思路很好,但是规划部分如何能够做到体现资源特点? 我认为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人心齐”。这一次一体化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要素分布规律、产业规律,要在行政规律调整、弱化方面进行工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