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楚然,题图来自:视觉中国(图为天津滨海高新区高银117大厦周边的商业CBD、住宅)
过去30多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疯狂的产品是什么?
答案是白热化地建摩天大楼。
1990年到2021年,我国短短30来年建造的摩天大楼,就直接赶超了美国花了100多年建的总数量。
据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统计,截至2023年全球一共建成了2269座高度超过200米的高楼,还有232座300米及以上的超高层大楼。
其中,中国就占了小一半的规模,在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
现实中摩天大楼确实已经无孔不入地占领了我们的生活,高耸的天际线不仅是各个城市的地标建筑,更一度成为各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直接标志,成了当地政府和地产开发商所角逐的目标。
就这样你追我赶,楼越盖越高,越盖越多。
深圳更是力压一众城市,凭借多达260座200米以上的高楼,成为国内拥有高楼最多的城市。
当然,不只是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南宁、贵阳、珠海、合肥等二三线城市同样比比皆是,在过去短时间内高楼纷纷拔地而起。
数据来源:高楼迷,统计截止2024年5月6日
但随之而来产生了各种问题,包括烂尾、空置率和安全问题等等。
不得不说,国内曾经引以为傲的摩天大楼,正在落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一
最惨的直接停工烂尾了。
摩天大楼作为一块公认的难啃的硬骨头,投资成本高昂、建设难度巨大。用业内的话来说,就是好听好看却不好干。
全国最引人关注的烂尾高楼,就要数天津高银金融117大厦。这个大厦计划的结构高度足足有596.5米,多达117层。
就结构高度而言位列世界第二,是全国在建结构的第一高楼,立志打造京津冀全新地标、北方金融中心。
然而目标很宏大,现实却很残酷。
117大厦于2008年9月正式开工,花了整整4年才打好地基、建完地下室部分。
2012年开始建设主塔楼,又耗时3年。
2015年9月终于实现建筑结构封顶,一举拿下了10多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没想到的是,背后的开发商高银集团在此时竟遭遇了股票大跌,资金链断裂,不久后黯然退市。这栋大厦的建设也就此按下了暂停键,近10年来都没什么后续的动静。
即便后来引入了合作方,但由于设计之初目标太大,资金加起来依然不够,连带着周围的配套设施和住宅都陷入了停工。
现在的117大厦,已经彻底沦为了一座荒废的超高楼,表面没有窗户,外立面也没有粉刷,周边杂草丛生,与整个市区环境格格不入。
只要你走在天津,无论哪个角度都能看到它,也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地标伤疤”。
烂尾的摩天大楼不仅出现在天津,其他城市同时也在上演类似的状况。
数据整理自网络,仅供参考
佛山国际商业中心也在建设途中资金链断裂,一度成为当地最大的烂尾楼。在停工10年后,最终仅以1.2亿的超低价被拍卖。
事实上,各地的摩天大楼一旦出现停工事件,往往因为投资大、回收周期长、收益低等原因,让诸多企业望而却步,不敢“接盘”。
二
有些高度一降再降,从当地第一高楼沦为普通高楼。
还有的高楼尽管没有停工,但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无法按照原计划的高度执行,主动或被迫降低楼高,最终变成了一栋没亮点、没特色的普通超高层建筑。
外在因素如不利于航空交通建设,以及景观要求等。
最近竣工的深圳平安金融大厦项目,原设计高度为660米,据说项目方考虑到航空限制,高度最终降为600米,60米的塔尖“天线”装置被拿掉了。
广西在建的第一高楼南宁华润中心东写字楼,同样如此,从原计划的445米调整到了403米。
而位于杭州望江新城的望江单元SC0402-17地块,建筑高度则由原计划高度160米直接降至80米,主要因为地块距西湖较近,属于西湖景观控制区范围。因此,这里的建筑高度都需要结合西湖东岸景观分析来调整。
除规划和技术方面的原因,资金也是对超高层摩天大楼建设的一大考验。
数据整理自网络,仅供参考
同样是在南宁的骋望天玺国际中心,2012年拿地时计划建370米的高楼,集商办、五星酒店于一体,2014年更是申请增高至435米,试图挑战西南第一高。
但搁置到2019年底才重新动工,高度也降到了只有200米。
苏州中南中心也因为缺钱,一度陷入了长达5年的停工。最后,复工是复工了,代价却是削减230米的楼高。
而中山的石岐总部超高层地块,原计划建设480米的国际总部经贸中心,这几年高度一降再降,先是下调至248米,去年年底再次降高100米。当地的超高层地标就此没了。
当然,从实际意义来说,这些高楼的“降高”能减小一定的施工难度,减轻开发商的建设压力,推动项目尽快落地。
三
造成这些局面的背后,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摩天大楼实在太多了。
CTBUH在2020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拥有15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2581座,其中200米以上的有861座,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99座,这三项指标均居全球第一。
不论是拥有超高层建筑的数量,还是建设的速度,我们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从最初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到各地竞赛似的盖大楼,摩天大楼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批量生产”的阶段。
到了现在,就非常需要一场“去库存”的行动,严控供给端,调整需求端。
而且,既然摩天大楼作为城市地标,对招商的要求也非常高,以高档写字楼和酒店业态为主。这就要求各个城市有足够的能力,来吸引大批优质企业入驻,这又谈何容易。
北京上海几个一线城市尚能撑得住,二三线城市又能如何保证入驻企业,撑得起这么多的大楼?
很多地方宁愿空着,也不愿降低招商标准,导致总体出租率并不高。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些地方甲级写字楼的空置率都达到20%以上,个别城市甚至达到30%以上。
近年来居家办公的比例也有所提升,也让原本就空荡荡的摩天大楼的空置率进一步增加。
此外,高楼建成后的维护成本也非常高,本身就是一个极度烧钱的项目。
粗略统计,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电梯、保温、照明、清洁、物业等等费用,都至少是普通住宅的2倍以上。
以上海金茂大厦为例,尽管是陆家嘴三兄弟中最矮的一座,但据业内人士透露,其日常管理维护费用要几十万。按65年使用期计算,大厦的管理费用约为建设费用的3倍。
这些大楼的实用性和安全性,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2021年5月,深圳总高356米、71层的赛格广场大楼一度出现晃动,引发了住户和租户们的极大担忧,整个大厦封闭调整了足足4个月,才逐步恢复运营。
实际上,对超高建筑的规划管控动作很早就开始了。
2020年4月,相关部门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严格限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摩天楼”,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新建100米以上建筑应充分论证。
其实,像这样限制摩天大楼高度和数量的政策,近年来也出台过好几次。
“限高令”之下,面对500米的“身高天花板”,开发商纷纷出招将建筑高度拉伸到极致:南京江北国际金融中心高度从600米降到499.8米,西安中国国际丝路中心大厦由501米降至498米,刚好在500米的限制之下。
直到2022年7月,国家发改委再次严格强调“限高令”要求,彻底断了新建500米以上的建筑的可能性,才为狂热的摩天高楼建造真正泼了盆凉水。
具体到地方细则也出了相应调整。最新发布的2024版《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同样进行了“限高”,要求新型产业用地(M0)中主导用途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250米,住宅和宿舍的建筑高度不宜大于150米。
通过减少公摊面积、提高高层住宅得房率等手段,提升当地居民的居住体验。
四
事实上,摩天大楼诞生之初,正是因为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高,想用“竖”起来的办法来解决地面上的拥挤。也确实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像香港、纽约等国际化大都市的用地紧张问题。
但是,国内近30年来的摩天大楼“热”逐渐变了味,逐渐脱离了实际需求,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对绝大部分的城市来说,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绰绰有余,并不需要建造过多的高楼来满足人口需求。
而且,回到本质上,这些大楼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赚钱盈利,而不是赔本赚吆喝,一味靠地方政府的补贴来给城市装门面。
即便是在一线城市广州,地标“小蛮腰”也是开业前三年就累计亏损超过1个亿,到2015年才靠广告,勉强实现正向盈利,更别提全国其他城市了。
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年报
近几年在地产低迷、城市化进程趋于饱和的大环境下,这种热潮终于开始降温,从“拔高”到“限高”、“降高”。
最新的政策也要求,现在新建的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都要经过充分论证,试图以高度打造“城市名片”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未来,在科学和理性的设计下,让人们能充分得到工作和生活体验的建筑,才是真正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