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6-03 20:05
同性搭伙养娃,单亲妈妈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致君(ID:Yourgezhijun),作者:格致君,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讲述了单亲妈妈在育儿困境中寻求搭伙养娃的现状和挑战。随着离婚率的增加和婚姻观念的改变,单亲妈妈们面临着经济压力、生活困难和亲密关系难题。

• 💡 单亲妈妈搭伙养娃,探讨现代家庭结构和育儿困境

• 💪 经济问题成为单亲妈妈面临的主要挑战,搭伙生活的可持续性受到质疑

• ❤️ 婚姻观念的改变导致单亲妈妈群体增加,对于育儿难题的思考和应对

如今,育儿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儿。不仅要有钱有闲,还要有耐心,能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都是在拿时间换钱。如果遇人不淑、所托非人,很可能会遭遇丧偶式育儿。


当一个人要承担育儿的全部重任时,根本没法工作,而没工作就没有经济来源,走进一个死胡同。


于是,很多单亲妈妈开始在网上找搭子,希望同为单亲妈妈的两个人能组成一个小“家”,一起育儿。


单亲妈妈的困境


“离婚搭子”,可以说2024年初社交媒体上火热的词条之一。


选择搭伙的两个人,多是独自抚养孩子的单身妈妈。境遇相似、相互需要让她们住在一起,成为共同生活的伙伴。



据2021年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约有3000万的单亲妈妈。在离异家庭中,平均6个父亲只有1个选择抚养孩子,也就是说83%的离异家庭都由妈妈来抚养孩子


除了离异,其他独自抚养的原因包括丧偶、未婚、婚内分居等。38.6%的单亲妈妈感到有巨大的生活和情感压力。


而压力的主要来源,就是抚养孩子的经济重担,以及难以兼顾养娃和工作的困境。


据《中国妇女报》报道,一项针对271位单亲妈妈的调查显示,前夫从未支付过抚养费的比例为59.4%,且实际支付金额大多低于法院判决的抚养费给付金额。而在成为单亲妈妈后,再未有过交往对象的单亲妈妈,占七成。


婚恋市场的排挤、顾及孩子的感受,都是单亲妈妈重建亲密关系的障碍。


而即便是婚姻关系和睦的普通家庭,育儿也通常是依靠请育儿嫂、让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看、或者妈妈全职照看,这三种方式解决。


无论是请育儿嫂还是当全职妈妈,家里肯定要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很多单亲妈妈的父母可能由于身体、家庭等很多原因,也无法帮忙照看第三代。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一筠把贫困单亲母亲称作是都市里“新的弱势群体”——“尤其是那些学历低又没有一技之长,离异前完全依赖丈夫的家庭妇女,她们经济上的独立能力很差,谋生难上加难。”


既然再次走进婚姻,或者是组建传统意义上的家庭非常困难,自己的父母也无法帮忙,而育儿难题又摆在眼前,这些单亲妈妈选择用一种新的方式自救。


搭伙育儿


搜狐曾报道过一起中年女人的“离婚搭子”实践。


一位名叫林静雯的女生,与交往两个月的男友意外怀孕。虽然男友在孕前已经出轨,但考虑到生育年龄,35岁的林静雯还是决定成为单亲妈妈。


孩子出生半年来,男方没来看过,只给过两个月生活费,一共5000元。


林静雯在怀孕期间因无法胜任高强度的主播工作而选择辞职,产后的经济压力和育儿的艰辛促使她萌生了找搭子的念头。


她在网上发起互助倡议,得到众多单亲妈妈响应,但实际能搭上伙的,比找结婚伴侣更困难。


最终她与同样处于困境中的陈晓丽搭伙,她们没有明确分工,却默契配合,林静雯外出工作时,陈晓丽便帮忙照顾孩子,两人轮流照看,实现一人工作一人看娃的模式。


林静雯也通过社交平台分享她们的日常生活,吸引了一定的关注和支持。


然而,搭伙生活并不总是“岁月静好”,经济问题成为她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林静雯尝试过直播,但开播后,只有十几个人看,没人刷礼物,根本没有收入。随后她和陈晓丽还尝试过摆摊。


两人白天采购食材,在家炖好银耳,晚上一个人用小推车拉烤梨桶,另一个抱两个孩子到摊位上。


由于卖烤梨用的设备沉重,她们没法分开行动,只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但夜市环境吵杂,两个小孩根本睡不安稳。一晚上只赚一两百是常态,不到一个月,她们便以亏损3000元收场。


最终,由于经济压力和照顾孩子的困难,林静雯和陈晓丽决定结束搭伙生活,各自回到老家。


其实除了经济问题,搭伙生活的可持续性也受到质疑。与婚姻生活一样,伴随着搭伙关系的深入,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


经济上如何分配?孩子怎么教育?户口问题、上学问题如何解决?未来走到哪里?……


有法律保护、有情感基础的婚姻尚难经营,这种只靠一个共同的身份标签,完全凭双方自觉的“搭伙”关系想要走的长远,更是难上加难。


而且,随着孩子的长大,新的矛盾和问题可能也会出现。比如:如何和孩子解释这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孩子又如何去消化和面对,财产问题和养老问题又如何解决?


搭伙式育儿确实为单亲妈妈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但在目前的社会结构下,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育儿困境,更多的是一种“野生”的无奈之举。


“养不起”的孩子


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进程的推进,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在逐渐撕裂。但如今在一件事上却空前一致,那就是:孩子难养。


过去孩子只要能吃饱穿暖,不得重大疾病,父母的职责就算是尽到了。


什么高质量陪伴、教育引导、情绪价值,通通没有,孩子也顺利长大了。但时代进步了,新一届父母不会再用“复古”的育儿方法,他们希望能给孩子更多的物质和精神给养。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从宏观角度来看,虽然教育理念已经升级,但经济基础并未跟上。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光是保住一份稳定的工作,供下一套房子就已经精疲力尽了。如果再加上孩子的抚养成本、教育成本、时间成本,基本就把一个成年人所剩余的精力和财力全部榨光了。


毕竟,在教育投入这事儿上,根本无上限:从学区房到兴趣班,从补课费到各种研学营,甚至是出国留学等等。


因为好的教育资源从来都不便宜,甚至伴随着经济的腾飞,更贵了。


经济还只是一方面,时间才是最稀缺的。


比如:这边孩子嚷嚷让你读绘本,那边工作群里的消息哐哐轰炸,这时候你跟家长们谈情绪稳定,纯属扯淡。


大部分情况下就是家长先把孩子吼一通,把各种@回复一遍,处理完了,再去哄孩子,自己也觉得愧对孩子,懊恼自己的“暴脾气”,但这种焦灼的日常根本无法改变。


在没有互联网、甚至电话都没普及的年代,下班就是下班。可现在不一样了,一个社畜在下班后如果“与世隔绝”,第二天等着你的可能就是HR谈话和裁员通知。


这也就造成了当下的现状:生育率在二胎政策的刺激下,在2016年达到顶峰后开始暴跌,7年跌掉883万,生育率创下历史新低。



显然,这不是某一群体的育儿困境,而是整个社会的生育难题,单亲妈妈则更甚。


从微观上看,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女性的经济独立,新世代婚姻观的改变,婚姻的存续期不仅在逐步缩短,甚至就连婚姻本身都变得不再必要。


一份全国家庭婚姻调查显示,中国已迎来第四次单身潮,单身人数高达2.4亿。


另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1~2002年,中国的粗离婚率在0.72‰~0.98‰之间,2003~2010年,粗离婚率在1.05‰~2‰之间,2011年后,中国人民开始彻底放飞,粗离婚率从2.13‰猛冲到2019年的3.36‰。



以最严重的2019年举例,当年中国947.1万对结婚,415.4万对离婚,总离婚人数相当高。按粗离婚率,欧洲第一的是立陶宛也不过3.1‰,第二名的丹麦是2.8‰,第三名的芬兰是2.4‰。


再来看看东亚,日本是1.5‰,韩国是2.1‰。


2021年是中国离婚率的一个分界线,猛地从上年的3.1‰回落到2‰。这是因为中国紧急推出了“离婚冷静期”这个制度,迅速就把离婚率降下来了。


正是高居不下的离婚率,让单亲妈妈这一群体从小众步入“主流”。


何以解忧


过去人们总说,年轻人是热血的、是无知的、更是无畏的。


但显然,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这届年轻人们却早早参透了世界、社会和人生的真相。而当一个人知道真相后,往往要比被无知无畏的人更愤懑、更无奈。


在互联网大肆发展之前,时间很慢。提高认知也是一件门槛极高的事儿,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人生阅历积累才能慢慢摸索出来,换句话来说就是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而在农业社会、以及工业社会初期,物质相对匮乏,能吃饱穿暖已经耗尽普通百姓一生的力量了,活明白这件事本身就是个“奢侈品”。


所以孔子早就说了:“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可现在不一样了,伴随着互联网的爆发,知识和信息的获取速度和程度成指数级提升,且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还少之又少。


尤其是对于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他们既有学习能力、又有信息筛选的能力,所以活得更加通透,对于婚姻的态度也更加审慎。


复旦大学的梁永安教授就曾说过,有三分之一的人,就不适合走入婚姻。


身处于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中,大家似乎已经丧失了耐心和信心,根本不愿意投入心力经营“亲密关系”。


婚姻就是按照学历、长相、户口、收入、社会地位等等条件进行匹配交换,而这样的婚姻在新生命到来之后,很容易因为各方利益的拉扯,最终一拍两散。


我们抛开时代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之于每一个个体而言,解决育儿难题的最好方法就是:


首先经营好一段亲密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生育保有敬畏,生孩子前一定要三思,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即将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负责。


因为生孩子从来不是一个任务,更不是人生的一个“必选项”,而是你真的想要延续基因、哺育下一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致君(ID:Yourgezhijun),作者:格致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