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6-14 14:55

考试考了三十多年,他最后怎么样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GQ报道(ID:GQREPORT),作者:丁修真,编辑:王婧祎,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讲述了明代读书人归有光经历多次考试失败的艰辛历程,以及他们在赴考途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 💪 考试失败者归有光的坚韧与乐观态度

• 📚 考试途中读书人所遇到的各种人生困境和历史事件

• 🌟 通过考试旅程,士子们对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进行思考

6月份是考试季,无论中考还是高考,总有人开心,“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人失意,“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不仅现在的考生如此,古人亦然。在明代,考生若能通过乡试,考中举人,便有机会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殿试,成为天子门生。不过,大部分的考生,可能一辈子都考不中举人,大部分的举人,一辈子都一直是个举人


本文的主角之一归有光,被后世赞誉的文学大家,自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了6次乡试才成为举人,又参加了9次会试,在60岁时才成为了进士,66岁死于任上。略带夸张地说,其人生状态,不是在考试,就是在去考试的路上。


归有光是那个时代千百万读书人命运的一个缩影,考试早已浸润于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之中。某种意义上而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考试史上的“失败者”。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丁修真一直关注着这些科举史上的“失败者”。在这篇文章中,他将讲述归有光与他同时代同命运的读书人们,如何经历一次次的失败,又如何思考和面对他们的人生。


一、归有光的考试人生


嘉靖41年,归有光第8次会试失利。在出京师至张家湾、白河的运河道中,归有光站立舟头,百舸争流的壮丽场面,愈发加剧了对人生不遇的伤感。他在诗中写道:“欲问北州故,但以南期促。”他并不想匆匆离去,奈何归期仓促,自己虽然名满天下,却遭到考官们一次次的抛弃。


在山东济宁,他曾遇到几位来自福建泉州的年轻举子,在得知他的身份后,年轻人们纷纷表示从小便拜读他的文章。他乡遇粉丝,自然是件快事,但一想到要和这些后生们同台竞技,不免让这位文章大家觉得尴尬。


归有光屡屡失败的现象,引起了时人的关注。有人认为,考官们在考场里找不到他的卷子,是因为有人从中阻挠,卷子无法送到考官手里。也有人说,因为乡人的嫉妒,四处诋毁他的名声,以致他还没进考场,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与众人的愤愤不平相比,归有光倒是坦然。在他看来,人生穷达皆有定数,赞誉也好、诋毁也罢,不用过于计较。不过,在与友人的另一封信中,归有光便没有那么豁达了,他称二十年多来科场失意,就像坠落至渊海深处,不过生性倔强,也没指望得到世人同情,然而好友、长辈、妻子和儿子,这些支撑他与科场斗争四十多年的动力先后离世,再加上家乡遭倭寇剽掠,接二连三的打击,确实令其感受到了人生剧痛。


归有光画像


他的老师吴纯甫,在诸生群中困顿三十多年,终于成为举人,归有光在为老师感到高兴的同时感慨道:君子所得,不在早晚,而在“遇”与“不遇”,在“得所遇”。这番话,无疑也是对自己屡败屡战的一种勉励。考试,毕竟不是其生活的全部,从这一点看,归有光的人生还不算太糟糕。


所遇于亲朋。归有光的曾祖父是一名举人,但到了父亲的时候,因为屡试不中,家道已经中落。青年归有光读书于祖屋项脊轩中,祖母见其好学,便将曾祖当年上朝用的象笏送给他,希望他日后能够克继家声。归有光娶过3任妻子,第2任王氏,见证了归有光以第二名成绩通过乡试的高光时刻,也陪伴其度过了屡败屡战的艰难时光。王氏出身世家,因为丈夫喜欢读书,她多方求访,为丈夫置书数千卷。


嘉靖29年,归有光第4次会试失败,匆匆赶路十几日回家,正逢芍药花开,王氏置酒慰劳,归有光怅然地问:“没有觉得遗憾吗?”王氏回答:“方才与君采药鹿門,何憾之有也。”平日里,他在乡人家教私塾,从游者十数人,环坐听讲,春风动帷,有二鹤舞于庭院。后来他把家搬到了吴淞江边,跟随他的人也愈发多了。王氏包揽家中杂务,耕种炊饭,迎来送往,为归有光置办赴试行装,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条。王氏好学,读书闲暇时,归有光便教她学《诗经》,儿女们则在厅堂中跑跳玩耍。这些日常琐事,无疑是对归有光科场失利的慰藉。


所遇于知己。归有光屡屡困于科场,不喜欢他的人,认为他的文风粗鄙,但也有不少知交,为其奔走呼喊。还是在学生时代,归有光去郡城考试,在途中遇到县令张某,县令看了他的文章后,便替他向考官推荐。茶陵人张治,是归有光一生中最大的伯乐,归有光第6次乡试高中,张治是当时的主考官。此后张治两次主持会试,吩咐其他分考场的考官们,务必要留心归有光的卷子,他说:“我作为主考,不以为国家得士三百而喜,而以失归有光为恨”。张治去世,归有光痛失知音,意志有些消沉,却不敢自废,也正是怕辜负张治生前的殷切希望。


常熟人瞿景淳,两次担任会试同考官,对归有光推崇至极,认为归有光不录取为江南未了事。常熟人严讷任考官时,说天下委屈归有光太久,哪怕其卷子确有瑕疵,也要录取,且必须是第一名。嘉靖44年,年届六十的归有光第九次参加会试,当时的阅卷官,是曾打算拜师归有光而不得的余有丁,熟悉其文章风格的余氏,终于没有错过这次机会,将其“打捞上岸”。


事实上,归有光8次名落孙山,不能全怨考官们“不识时务”,更非有人从中作梗。归有光第7次会试失利,确有同乡人参与,但此人是念在归氏落魄已久,借职务之便,替他誊改了卷子中不太雅观的字句,却于结果无补。放榜后,乡人谈及此事,归有光弟子在场亲闻,后来遭别有用心之人讹传,归有光反信其讹。


伯乐张治,屡寻归有光卷而不得,一次觅得一卷,文章有古风,谓必归有光,结果揭榜乃福建泉州人。联想到归有光在福建的影响,恐怕此人正是描摹归氏风格而中。而当张治最后读到归有光的落卷时,才发现卷中文字已全无当年风采,勃然大怒:“不想小子堕落如此,实在有负于我”


对此,归有光的弟子徐学谟总结道,归有光自通过乡试后,以为科举可无学而通,精力完全放在了专研古文上,等到考试,准备不及,完全靠临场发挥,难以符合考官们的标准。徐氏在礼部任职,曾亲眼见考官为归有光涂改试卷,期望其高中。因此他认为,老师在科场上的“不遇”,一定程度上有自己的原因。


归有光的屡屡“不遇”,不过是那个时代千万读书人失败的一个案例,而大部分人毕竟没有归有光那般“得所遇”。出身官宦世家的江西人艾南英,考了7次乡试才成为举人,较归有光还多一次。为了迎合考官的口味,他不得不经常性地改变自己文章的风格,一开始学习秦汉古风,被视为粗野,于是又模仿苏州人王鏊等人的八股文,又被认为过气,最后效仿韩愈、欧阳修、苏轼等唐宋大家的句子,混杂太多,以致考官都看不明白了。


艾南英最后没有考中进士,他成了考试辅导专家,名噪一时。嘉兴人赵维寰,19岁赴乡试,6次不中,入国子监深造,终于在顺天(今天的北京)考取了举人。然而此后会试8进8出也未能考中,只能以举人身份终老。他干脆写起了考试指南,供后人参考。他们没有归有光幸运,人生结局也大不一样,不过他们也有不少共通的地方——不停参加考试的人生经历,这是那个时代大部分读书人的生命交集。


二、漫长的考试之旅


嘉靖三十七年的冬天,归有光第7次踏上了会试的征程,垂垂老汉有此远行,并不开心。他算了下,二十多年来,往来奔波,已累计七万多里的路程。科举考试三年一次,临近试期,不少士子,就要往来奔波赴试旅途之中。对于如归有光这样的老举人,这样的来回千万里的赴试之旅,已是再熟悉不过。


对于南方士子而言,赴京城考试,可以走陆路,也可以走水路。陆路快,但要吃苦,水路慢,比较安逸。陆路要经受乘坐骡轿的颠簸,每天装卸行李,上上下下至少4次,体质羸弱的书生,难堪重负。苏州生员张世伟去北京参加乡试,经河北顺德,才出城门,便遭遇了北方的沙尘暴,一时间阴云四合,狂风北起,途中被橡果大的沙石击面,狼狈不堪。


“公安三袁”之一的袁中道,在归有光考中进士的半个世纪后,沿着运河北上赶考,行至宿迁时,受大风阻挡,小舟阻滞不前,随行的仆人又一病不起,考虑到天气与试期,决定整理行装,改走陆路。虽然赶路的速度确实较水路快些,但因途中人烟荒芜,袁氏屡屡迷道,时常面临被盗匪劫持的危险,一路上胆战心惊。


相较陆路,走水路虽然会延迟十多日,但要安逸许多,舟船随行,粮食等物资尽可以多带,沿途花费也少,只是需要多加注意江上难以预测的风波。嘉靖四十年,57岁高龄的归有光沿着运河,踏上了人生第8次会试之旅。沿着江南水路,从苏州北上至镇江,渡过长江至淮安地界,溯黄河而上至山东境内,最后经天津抵达北京,前后耗时40余天。赴试正值寒冬,使得归有光饱受寒潮之苦。先是狂风大作,至淮安境内,又是雨雪交替,十多天不见阳光。刺骨的阴寒,让船夫的眉发都结成了冰块。到了山东,更是霜降如雪,连岸边的柳树都披上了白衣。在极寒天气的影响下,行船十分困难,时刻有翻船的危险。


明 蒋嵩 《渔舟读书图》


与归有光身处局促小舟,心情忧郁相比,在同是苏州人的文震孟的眼里,科举之旅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文氏出身名门,曾祖父是进过翰林院的大文豪文徵明。文震孟的运气也好些,二十出头便成了举人。旅行途中,文氏虽不时有羁旅之愁,却无酷寒煎熬,加上少年意气,心情恬淡舒畅。在江南水道中,他一会儿焚香读书,一会儿看雨打蓬窗,兴致盎然。舟停徐州城前,他登岸散步,适逢夕阳半山,洪河奔流,沙岸层层,雁飞三五,宛如一副巨画。


舟行至境山,等候开闸,此时天气清朗,月色皎洁,登岸步行三四里后,听得碧水潺潺,见得绿树依依,岸边船帆倒影,渔歌牧吹,顿起沧溟之感。山东境内,在临清关遇阻,他便在舟中危坐,摘野花数茎,插瓶中作供,读《春秋》打发时间。年轻的文震孟,沿着运河,一路访僧侣、游胜迹,发怀古幽思之情,在他眼里,大运河不是天寒地冻的苦旅,而是生气盎然的天地。当然,他没料到,在此之后,还有10次的会试经历正等待着他。


考试途中,对于那些平日里只读圣贤书的士子而言,有着不少难得的生活体验。


出行。年轻时候的归有光也是讲究人,雇辆骡车坐中间,旁边还有服侍问学的后生弟子,一路上吟诵不已,时间一久,竟然也培养了出了几个进士。等到年纪大了,不愿意屈就他人,独自旅行反倒干脆利落。一次,归有光赶赴金陵,一名志在科举的学生担忧落下功课,给他写了封长信,尚未等归有光回复,第二封信又已寄至。学生的“好学”态度让归氏不太高兴,在回信中,他毫不客气地告诫学生,学习贵在认真读书,而不是一个劲地别求蹊径,标新立异,若非如此,那不光是你在欺骗老师,老师也在糊弄你了。


饮酒。这是考试旅途中的常规活动。出发前需饮酒壮行,归有光在苏州城内,与友人游览名胜完后,便开始在舟中畅饮。旅行途中需饮酒助兴,归有光至兴济,此处为运河南北交通要道,聚集船艘数千余只,各方赴考之士,往往相逢于此,不少同乡故知,见面少不得痛饮一番。到了济宁地界,归有光更是被前呼后拥,大轿开路,接到地方庄园豪饮。


文震孟过清江,也有地方士绅邀约饮酒,态度恭敬至极。袁中道的排场没那么大,但也喜欢尝鲜。路过河北雄县,见有小鱼野鸭,便令仆人去买酒下菜。途经许州,听说地方特产襄陵酒,连忙让人购买。这里的襄陵酒,又称为鹤觞,意思是喝上头的感觉如鹤之一飞千里,极受明代人推崇。


明 陈洪绶 《饮酒读书图轴》


出游。这也是不可少的常规活动。尽管每个人喜好不同,时代各异,但一些有名的城市与景点,众考生还是会不约而同的驻足观赏。宁波人郑真会试途中,在杭州逗留了十余日,一方面拜谒省中各位官员大僚,一方面感受城市生活,前往城隍、梓潼等庙参拜,进学校观礼,游街观灯等,充分领略城内年节景象。归有光会试结束南归,至济宁,同五位举人登临城中的太白楼,楼下矗立着永乐时期的行军司马碑。文震孟至济宁,先赏杜陵池,后登太白楼,楼据城巅,巍然远览。清初陆陇其过济宁,亦提到城南的太白酒楼,城外的古南池。


当然,考试途中还有不少令士子们忧惧的事物。病痛,灾害、纠纷、盗匪,时常威胁着士子的身家性命。


火灾。袁中道便着实碰到了一回。从北京南下,舟行至天津,袁氏见岸上多草舍,十分担忧:“倘若岸边着火,殃及池鱼,该如何是好?”果不其然,当夜尚未入睡,便闻岸上大呼“火起”,袁氏朝外一看,已是火光冲天,急忙呼喊船夫仆人起身,移动船只。仓卒间,船夫竟然升不了船帆。眼看火势越逼越近,众人使出浑身解数,才将船只推离险境。


病痛太仓举人周士杰,与归有光同赴考场。途中感染了风寒,本想要回家,但在归有光的劝说下,坚持到了考试结束。可悲的是,老周没有上榜,更因未能及时治疗,病死于返乡途中。松江举人范某,携妓女杜某驾一舟北上赴试,不料途中一病不起,殒命道中,杜某惧其族人索命,干脆投水而死。


盗匪。归有光过宿迁,见岸边有负弓骑马之人,威胁船夫靠岸,大伙怀疑是盗匪,踉跄逃入舟中,所幸安然无恙。赵维寰北上,舟行至徐州台儿庄附近停泊,半夜时分,强盗来袭,手持火把大斧,闯入舱内,赵氏等人从梦中惊醒,急忙逃至船尾。藏匿间,只听得旁边货船上响动彻天。片刻后,船夫来报贼人已去,众人这才返回船舱清点行李,只见船头还遗有盗贼的斧头、长枪。


天亮以后,大家循着血迹,从船头一路追踪至岸边河闸,猜测昨晚强盗在货船上应有一番苦战,血迹当为贼人战败所留。此番遭遇虽然惊险,但总归保住了性命。


万历年间,徽商黄某于冬季过九江,见江岸有舟被劫,舟中人群正在哭泣,其中便有七名举人。江西人罗万藻曾在赴试途中身陷贼手,几乎丧命。明清小说中,有不少赶考士子遭盗匪抢劫的情节描写,例如《醉醒石》第10回就描写了三个福建举人行李被劫、仆从被打、盘缠被劫、衣服被剥、相拥痛哭的场面,看来都是有现实依据的。


由此可见,科举赴试中的日常,绝非只有“长风破浪”的快感,陷入“行路难、多歧路”的困境也是常态。对此,7次赴会试的常熟籍举人孙楼有这样的感慨:“往来八千里路,以南方人的柔骨,抗拒北方刚劲寒风,驱车险坡,冒着倾覆的危险,挽舟坚冰,不时有沉船的担忧,一路上绿林好汉盘踞,江洋大盗出没,真是备尝艰辛”。


三、考试,与人生和时代的对话


赶考赴试途中,明代的读书人并不只是埋头赶路,他们发现,旅行不仅仅是一趟个人修行,更是与时代的一场对话。行途通畅与否,既受制于天时地利,也受制于时势与人事,某些时候,旅运反映着国运。归有光一次北上赴试,经徐州地界时,只见水患肆虐,灾民塞道,饿殍遍野,遂暗下决心,他日若能为一县令,绝不让苍生至此地步。归有光的这番心迹,将旅行见闻、个人前途、国家命运三者紧紧结合了起来。


大运河是百货辐辏之地,是国家财富所在,也是南方士子科考的必经之路。运河上关卡重重,商人自然难免盘剥之苦,而北上赴试的士子,每次数千人之众,竟也让一些官员打起了他们的主意,试图在通途要道设卡收税,后因遭到反对作罢。归有光考中进士后的第三年,四川举人来知德受友人邀请前往江南游玩,途中搭乘一条商船前往。


一路上,船主款待殷勤,待船开至九江关前,船主方才坦白目的,原来是希望来知德能够游说主管官员,免除商船携带货物的税款。来知德虽然不情愿,但吃人嘴短,也只好按照船主意思照办。苏州人周顺昌,应试北上时,有商人愿意赠以白银百两作为路费,条件是帮商人带货,免除沿途税收,但被周氏一口回绝。


从文震孟开始,士子们没有那么多的优待了。船过山东境内临清关时,他与同行的十数人,被要求缴纳关税。按照以往规定,大运河上行船进京,需要附带皇砖百块,不过官员与赴试的士子可以优免。后来砖头全部折算成银钱征收,赴试的士人需要缴纳一半的价钱。至文震孟时,已变成如数缴纳,甚至还有胥吏趁机勒索,以致众人觉得国家已无半点优待读书人的姿态。


此番遭遇,让文震孟抱怨没有赶上“好时候”,再早个二十多年,政府甚至会安排驿站专门接待赶考的士子,后经张居正改革,为节省财政支出,取消了这些规定。步文震孟后尘,又过了三年,袁中道舟至临清,遭受了同样的经历,送了不少财物才被准许放行。抵达徐州,面对胥吏大肆搜刮,仍旧得花钱买路。文震孟等人的困境,是明代后期朝廷搜刮民间财富、吏治败坏的一个缩影。


赴试途中,虽然百舸争流,但行至水穷途处,也有通行等级的先后。沿运河北上,尤其是在山东境内,不少人苦于水浅闸多,又会遇到运粮官船的阻碍,加之水势增减无时,闸门启闭亦有时限,便形成了通行中的权力差序。袁中道曾多次告诫行船的仆人:“一路上有不少达官贵人的船只,遇到时最好相让,我们不过推迟片刻,却可以免去不少口角。”然而舟人多不听劝告,争斗往往一触即发。


运河上享有优先通行权的当属龙衣船。龙衣船,又名龙袍船,是专门运送南京等地置办的龙袍与宫廷衣饰的船只。这类船,身形宽大笨重,吃水较深,一旦出行,往往需封闭河闸,蓄积水量后方才能够通过,在此期间,其他船艘只能暂时回避。一次,某巡抚坐船,恰好遇到龙衣船出行,封水闭闸,不得已,就算是二品的地方大员,也只能贿赂太监放行,这就是所谓的“买水”。归有光船过张秋、戴家庙处,也遭遇前方有封水之事,穷书生当然没钱“买水”,尽管担心延误考期,也只能等到第二天中午,待龙衣船过后动身。


赴试途中,考生们不仅能够熟悉各地风土人情,很多重要的国家大事、要事,都有机会亲身感受。万历20年,日本的丰臣秀吉派兵入侵朝鲜,明朝派军支援,一度逼停战事。万历25年,日本再度发动进攻,恰好文震孟赴试途经天津,距前线不远,城中虽在紧张备战,但却给人一种纪律涣散、供给不足的印象。在此之前,官员石星与日本谈判失败,导致战火重燃,被朝廷定以欺国罪论死,此事已在城中传得沸沸扬扬,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文震孟看到的,一面是民众的群情激昂,另一面却是军队的敝车羸马。他特意将政治宣传与军事应对两相比较,反映出士子对国家局势的思考。


万历28年,援助朝鲜的战争已经结束,从北京南还的袁中道,碰到了从战场撤回的三千余浙江民兵。明朝政府自嘉靖年间抗倭开始,便召募金华、台州等地的民兵作为主战力量,在明代后期的各类战事中,均可见到他们的身影,当时有“浙兵半天下”的说法。不过,袁中道此番碰到的浙兵,已将枪矛转向百姓,成了乱兵。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袁中道尾随乱兵前行。


一路上,只见乱兵肆意抢掠,沿途生灵涂炭,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尽管心痛,也只能作壁上观。接近临清城,得到报信的官员,干脆放手一搏,集聚士卒民众四五千人,将船队团团围住,先是喝令乱兵立即释放掠夺妇女,然后将为首的百余人施以杖刑,最后派人押送出境。袁中道方才得以脱围。国家动荡,人如浮萍。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乱政,不少清流重臣,被驱逐回乡,北上会试的叶绍袁,亲眼目睹大臣们载途南下的景象。满朝正气,为之一空。


途中驿站、官道、运河等必经之路,并非天然形成,通畅与否,有赖于国家治理的功效。熟悉运河典故的文震孟,每自淮扬向北,途经黄河、淮河、运河三河交汇处,看到两岸浇筑的堤坝,便会想起此前治水的官员。


明 沈周《京口送别图》


明朝加上清朝,举人大概有20万之多,生员更是不计其数。对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金榜题名是一辈子遥不可及的梦想,他们不停地奔波在家乡与省城、省城与京城之间,是那个时代忙忙碌碌的“考试搬砖人”。一路上,他们看过了风花雪月,历经了南北寒暑,更加深了对于人生前途与家国命运的思考。这些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们,通过一次次的赴试旅程,置身时代洪流,关注天下苍生,将文章写在天地之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GQ报道(ID:GQREPORT),作者:丁修真,编辑:王婧祎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