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6-17 07:00

在职读研的打工人:掏空身体,也掏空钱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十点人物志 (ID:sdrenwu),作者:阿琰,编辑:三金,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围绕在职研究生展开讨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在职研究生的利与弊,以及现实中的困境和挑战。

• 💰 在职研究生的学费偏贵,但提供了一种在工作的同时提升学历的选择

• 📚 在职研究生的免试入学形式减轻了备考压力,但全国统考和毕业论文仍是挑战

• 😓 虽然在职研究生带来了学历提升,但面临着就业压力和学历认可问题

不同于持续增长的考公人数,曾经火爆的“考研热”似乎正在渐渐降温。


去年,考研的报名人数迎来近五年“首降”。近期又有媒体通过研究114万份招聘启事发现,应届研究生的平均最低月薪比工作3年的本科生仅高出441元。


又是一年毕业季,打开社交软件,关于“接offer”还是“读研”的讨论热度不减,评论区也从早年间一边倒的“唯有读书高”,到有人现身说法,表示职场机会可遇不可求,既然最后都是要找工作,不如一开始抢占先机。



一位博主发帖纠结是考研还是工作,可以看到三年前和最近的热评第一截然不同。


学历仍然是传统求职路上绕不开的“敲门砖”,但在越来越激烈的考研竞争中,成功上岸也变得越来越难。就业形势变化、行业更迭加速,学历能带来的直接回报变得不再可控。


这时,可以兼顾工作的在职研究生开始进入职场人视野,成为一种新的“解题思路”:无需初试复试、上课形式灵活、不但节省了备考时间,后期考试通过率也高;缺点当然也很明显:学费偏贵,只能拿到“单证”(学位证),有不被社会承认的风险。


读“在职研”需要哪些条件?这真的是一条提升学历的捷径吗?里面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坑”?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找到几位在职研究生毕业或者在读的同学,聊了聊她们在求学路上的真实经历。


“提升学历又不是非得脱产考研”


“医学生哪有不读研的?”


医学本科毕业的田田就是这样一个异类。她目前在私立医院就职,每天承担的工作和科室里研究生学历的同事没什么区别,但每次到了评优、晋升职称都会因为学历被卡。对此,周围的人都觉得理所应当。参加工作之后的“学历歧视”往往更加隐晦且“不讲道理”。


眼看年龄过了三十,还是科室“小透明”,年长些的同事看不下去了,提醒她要多上心。


至于怎么上心,田田只得到一个模糊的说法:“提升学历又不是非得考研,网上大把成人教育广告,你们年轻人自己多查查。”


在学历等级森严的医学圈,讨论非全日学历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同事点到即止,田田却受了启发,开始留意网上的招生小广告。


她点进网络上随处可见的“XX在职研究生报名入口”,下一步就需要她填写个人信息;如果想要查看其他博主提供的在职研汇总攻略,更是一到关键的地方就要跳转内部网站;点击测试是否符合报名条件的问卷,手机号码永远是必填项。田田安全意识很强,不死心试了几次,都绕不开留个人信息,田田只好和机构老师交换了微信。


对方上来先是被发了一堆网址,让她自己去查培训机构的资质。这下田田犯了难,“网上机构太多,如何识别对方是不是卷钱的骗子呢?”


机构老师发给田田的资料


还没等田田看明白,机构老师就告诉她,田田所在省市的两所医科大学只招收在职专硕,需要三年“规培”(指医学生在学校完成5年的本科教育后,必须要完成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如果没有规培证,她只能选择外省学校。


机构老师推荐锦州或者三峡的学校,据说和培训机构有合作,通过率高。田田这才知道,这个在职研究生并不能“包过”。不过在机构老师口中,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全程线上教学不要考虑异地本地,考试有老师押题辅导,四次补考机会,只要考及格就行。至于费用,一共三万六。


工作七八年,田田有存款,三万多对她而言不至于造成沉重负担。但那所名字过于陌生的学校,和全程线上、通过机构报名上课的方式,都让她有些犹豫。


她纠结着准备拨打学校官网上留的电话咨询,老师又发来#学位法#通过的热搜,提醒她,2025年之后要实施学位法,这意味着“未来同等学历申硕要求会越来越严格”,现在是“最后一批可以简单获取硕士时间”。


这条催促田田付款的信息,反而加重了她的不安。一两天之后,机构老师说她即将错过今年的报名期,她没再犹豫,随手删掉了对方微信。


不喜欢机构强销售那套,但晋升职称还是需要文凭。好在这次不算成功的咨询,让她对在职研有了更多了解。“当然要花钱,但怎么把钱花出去全靠自己做功课。”


从公开资料看,目前国内的研究生大概可以分为三种: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同等学历申硕研究生。前两者需要参加统考,毕业后能获得“双证”(毕业证、学位证);后者没有入学考试,顺利毕业只有“单证”(学位证)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在职研”指的是一边工作一边读研。职场人可以选择同等学力申硕或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过,田田向我们表示,在机构老师的推荐报考和她刷过的大多数帖子里,“在职研”大多特指免试入学的同等学力申硕。


如果只考虑晋升职称,同等学历申硕研究生和普通研究生并没有差别,确实算得上是职场人“工作”和“学历”兼得的最优解。


报考“在职研”没有太多限制,田田介绍说,“理论上你可以报任意一所正在招在职研究生的高校,哪怕是清华北大。”在职研究生免试入学的形式的确减轻了备考压力,但也让本就不了解规则“新人”陷入迷茫。


田田不喜欢机构推荐的陌生院校,但真让她选,又觉得无从下手。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朋友,都说不是很了解,但“如果真有可靠的机构”,大家都愿意一起报名。


在“技不压身”的传统观念中,为学习花钱是再正当不过的事,学习之后还能有学历提升,简直算是划算加倍。但“在职研”神秘得就像并没有存在于当前互联网时代,公开渠道的信息永远冗杂无章。


田田想知道,被吹得天花乱坠的在职研,真的有那么好吗?


二十年前,在职研是“成功人士”标配


“你问在职研?我熟啊,我们年轻的时候可流行了。”


在企业任职高管的西泽,早在十几年前就上过广东工业大学的工程项目管理硕士(GCT)


在她的印象里,那时候提升学历,简直就像男人买表,女人买包一样,是管理层的重要社交名片。同事间一问周末有什么安排,“去上课”这个答案就显得既上进,又高级。


西泽的学生证


至于怎么提升,自有一套“潜规则”。大老板都上MBA,搞艺术的去海外游学,普通公司的中层最好的选择就是:在职研究生。


西泽本科学的是文学,但“在职研”没有禁止跨专业就读的限制,只要能通过入学考试,就能报名,学费也不算贵,一年下来几千块就可以。


关于入学考试,西泽记得清清楚楚,需要考数学、语文、英语、逻辑四门,满分400分。英语不能低于35分,她总分236分,比广工那年的分数线高出四十分,可以去更好的学校。但西泽不觉得可惜,她本来就是“跟风”报名,后来更是与当时班上的同学相处愉快。


西泽所在的班级一共30多人,一半是高校老师,不少就是本校的,另一半则在知名外企担任中层。比如西泽当时的同桌是高校老师,班长是广汽的管理层。在本科学历含金量就不低的年代,能读在职研提升学历的人本身工作都不差。


“那会没有线上课,都是周末去学校,说是上课,更像是社交。”


在西泽看来,他们当时的同学关系既不完全像以前校园里单纯读书做学问,又比在社会或者职场里认识的人更亲密,多多少少有点积累人脉的意思。也并不是要利用“关系”得什么好处,但同学们都在一个城市,多几个朋友总是好的,西泽补充道。


除了入学考试,学习期间也有考试,最后需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都通过了才能拿到学位证。西泽的同学中也有因为考试不通过延期毕业或者没毕业的。也许因为大家都有本职工作,所以对成绩并没有很强的焦虑。她周围没考过的同学,大多乐呵呵地继续考,同学间知道了也就调侃一句,“一连认识几届学员,学费交得不亏啊”。


至于实用性,在体制内和大企业工作的同学往往能直接在晋升待遇、职称评定中得到好处,像西泽这些年一直在私企工作,履历镀金更多是“面子工程”。她直言不讳:“就是说出去好听,实际帮不了什么忙。”


不过,西泽认为不是所有事都必须有直接的好处,无所求必满载而归。她十分享受校园生活,对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交到的同学好友都很满意,哪怕只是“有面子”也挺值。


“松进严出,真不推荐”


西泽读在职研还是二十年前,他当初的松弛体验,很难获得今天攻读在职研学生的认可。二十年过去,情况已经大不相同。


目前正在攻读在职研的L就表示,“我个人完全不推荐”。


原本只是想了解目前在读学生的真实情况,但我们和L聊了不到十五分钟,她至少重复了三次“不推荐”,让我们不得不先停下来,听听她背后的故事。


见到L的时候,她正在进行第二次在职研究生的攻读。相比于第一次报名的中科院,L在读的这所本省邻市普通院校显得过于普通,唯一的优点大概就只有高铁直达——如果有需要,她随时能用最短时间到达学校。


不同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田田,已经有两次读在职研经历的L,对当前在职研究生报考政策,了解得相当透彻。


首先,免试入学确实是真的,只要符合报名条件,学校所在专业又招收在职研究生,在报名缴费之后就可以开始上课。很多人不知道,学校信息可以在官方网站上搜索和选择。


学信网就能查到接受报名的单位和接受学科名单


至于是否需要找中介报名,L表示中介至少不是必选项,她就是直接电话咨询,然后学校报名的。


统考申请流程也是公开可查


在职研究生的课程安排和普通研究生差别不大,同样要上课(可以线上)、做作业、完成小测试和必修课,修满学分之后就有资格参加考试,这个阶段需要花费的精力已经不少。


至于最后能不能拿到学位,还得看最后的全国统考。这场考试的全称是“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这是为申请硕士学位举办的全国性考试,如果无法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之前的成绩和学时就会作废。如果能够通过考试,那么就可以着手准备毕业论文。等到答辩通过获得学位证,整个在职研就算正式读完了。


上一次,因为疫情反复,L没能及时通过全国统考,这直接导致她前功尽弃,学分作废,几万块的学费白交。尽管对在职研“怨念颇深”,L还是表示当时确实有同学通过考试拿到了学位证。


“不能说完全不可能(拿到学位),但就很不划算啊!”


L算了一笔细账,她目前接触过的国内有在职研的学校,单学费就是三万八、五万八的报价,等写毕业论文要再交一万八的指导费,还不算日常零碎的专业书、学习工具等费用。


L的专业书单并不比同专业研究生少


在职研报名考试需要通过学位授予单位资格审查,所以日常课业并不能过于偷懒,加上全国统考的压力,整个过程涉及的精力并不见得比考研少,但实际社会认可度却完全不一样。


在大家的潜意识里,免试入学就意味着可以偷懒,高学费又为在职研蒙上一层“花钱解决问题”的暧昧色彩。


L本科毕业于应用心理专业,研究生选择了和本专业相关的心理咨询方向。随着对专业了解的不断深入,L才发现心理学圈子并不认可这种学历。同样读“在职研”北师大的学姐跟L说,“很多好点的学校都要取消(在职研)了”


说到这里,L苦笑,她也无法否认最初报名的时候存着走捷径的心思,但现在看来一切和想象中的并不一样。她在中科院学业持续期间,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在专业课程,专门去过几次学校,后期为了备考还特地“脱产”过,现在想想,“还不如老老实实考研”。


确认自己之前的付出全部打水漂,L也消沉过一段时间,权衡之下,决定找一所相对普通的院校继续读,“之前浪费了那么多时间,今年就业形势又不好,不敢从0开始准备考研”。


L觉得自己像是被“在职研”这锅温水煮熟的青蛙,所以坚持要让我们告诉后来者:慎重,慎重,再慎重。


是雪中送炭,还是雪上加霜?


仅去年一年,研究生招生130.2万人,本专科招生1042.2万人,在教育水平全面提高的背景下,像L这样“卷”学历的情况避无可避。


做过三年人事经理,现在负责团队人员招聘的棉棉坦言,她在筛选简历时会将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区别对待,“虽然明面上不会直接说出来,但心里多少会有区分”。至于L提到的在职研究生松进严出,也要花费相当的时间精力,她自认并不清楚细节。


然而,有可能遭遇的区别对待,并不是在职研究生们面临的唯一问题。


因为学历在公司垫底,长期处于自卑和不安中的小叶正在攒钱,准备报名在职研究生。“付出太多,我只担心它明天就取消了。”像小叶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在职研是他们能想到的两全之策。可惜五万块的学费预算,他还需要慢慢存。


虽然没有官方统计数据,但小叶感觉到,越来越多高校正在退出在职研招生。他加过的机构中介们,会不时提醒他,在职研政策随时有可能变化,读在职研只会越来越难。


前前后后为提升学历花了近十万的L,在结束上一份工作之后,再次进入脱产学习的状态。越来越高的抽离成本有时候也会让她感到害怕,“这次要是再失败,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她现在只想顺利结束学业,无论是否实用,先给家里一个交代。


十几年前,还是满足在职人员丰富业余时间、提升自我、拓展社交的培养项目,到了今天却不得不承载起越来越重的学历焦虑。


职场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2》中,某位带教老师曾说过:“想通过考研提高收入,本身就不符合经济规律。”


对于本就在挣扎在职场中的打工人,想清楚为什么要读在职研,也许才是对抗现实焦虑的第一步。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