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7-08 17:34

为什么职位越高,领导力比专业度越重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友声誉(ID:youshengyu_2023),作者:楚学友(友声誉®品牌咨询创始人),原文标题:《为什么职位越高,领导力比专业度越重要?牙龈炎、枸杞拿铁与MANNER声明|楚学友》,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文章讨论了在高级职位中,领导力比专业度更为重要的原因,并通过案例详细说明了调适性挑战和技术性问题的区分及处理方法。

• 💡 高级职位需更注重领导力而非专业度

• 🌟 调适性挑战和技术性问题需区分对待

• 🔑 推动组织适应性能力的重要性

上周在一个培训前期沟通中,遇到一个老生常谈又往往被误解的问题:危机管理中90%的真问题,不是公关团队依靠技术性解决方案能解决的。


这些调适性挑战往往需要推动组织的微变革,才有机会。这需要公关团队的调适性领导力,以10%的职责,推动90%的组织改变。


本文详细说说。


一、组织的两类问题:同仁堂健康的枸杞拿铁


公司的问题分两类:技术性问题和调适性挑战。


前者依靠专业度解决,后者需要实施领导。


前者看似技术复杂,其实解决简单。比如遭遇强对流天气的飞机安全着陆,或者做一个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和操作指引,透过权威性专业介入、组织保障、流程指引、团队协作,可以解决。


然而要成功处理调适性挑战,比如推动组织变革,就必须改变组织内既有的架构、职责、流程、信念、习惯,甚至文化和价值观。必须跳出任何既有专业的权威性,动员所有人一起去探索和共创。改变某些固有模式和信念,承受某些损失,并且生成创新的能力,获得蓬勃发展。


举一个我参与的组织变革案例。


2019年,我以前的老东家,同仁堂健康推出“咖啡+养生”产品,枸杞拿铁、益母草玫瑰拿铁、肉桂卡布奇诺、罗汉果美式等一系列养生咖啡,实现中医文化和咖啡文化的结合。看到新闻,我的感慨是,终于做出来了。


推动一家中医药天花板的老字号企业,从卖药转向卖生活方式,卖中医养生,是一个艰难的组织变革过程。这个过程,始于2013年。


当时公司意识到,产品和商业模式的改变,前提是组织变革。公司聘请了普华永道、科尔尼、凯捷、罗兰贝格、奥美等多家战略、零售、品牌咨询公司,从内部宣讲会开始,推动一系列的组织变革。


我作为战略变革小组成员,经历了前两年的宣贯推动期。而在启动变革的6年后,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产品才上市,商业模式才开始运行。


研发一款枸杞拿铁,是技术性问题;让一家35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推出一款枸杞拿铁,是调适性挑战。  


二、如何区分两类问题:人到中年与牙龈炎治疗


但是,问题并非总是会以纯粹“技术性”或“调适性”的面目出现。当我跟咨询客户沟通时,他们也不会告诉你,这是技术性问题,这是调适性问题。他只会告诉你,有个问题。


就像一杯枸杞拿铁,绝大多数问题都是以混杂的形式出现,会同时有技术性与调适性的成分交织其中。只是比重不同,却不会泾渭分明。


我们需要学习其区分开来。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海菲兹认为,区分的关键在于问题定义、解决方案是否清晰或者需要学习,在于参与方的角色和位置。如下图所示。



我先举一个生活中技术性问题+调适性挑战的例子。


我做过两次牙龈手术。一次是2019年的牙龈移植手术。从口腔上方取一小块肉,种植在萎缩的牙周部位。从那时起,我特别听话,认真刷牙,使用水牙线和牙线棒,每天都在使用。另外一次是去年,确定是否要对右侧下方的一颗牙做根管治疗。


这两次手术,从技术上看,并不难。医生的治疗方案和术后建议,明确清晰。我只需要听话照做就行。但是,之所以需要做两次手术,医生说,是我心理上不够重视,也没有接受。这在迈向中年的患者中很常见。


我想想,确实如此。原来可以用牙齿轻松地咬开兰花豆、开心果和脆骨,现在不能这样做了。我已经是个牙齿不再年轻、健壮和有力的人。啊,不知不觉快要五十岁了。我是个中年人。以前我是一个常常露齿微笑的人,现在我是一个需要保持半年随诊复查的慢性牙周炎患者。我是个病人。


接受人到中年的生命周期,接受慢性牙周疾病患者的身份,对我是一个调适性的挑战。这一改变,一旦我接受和愿意改变,重塑自我身份认同就成为我行动的支持。年纪大了,加强锻炼和修养,对碳基肉身的保护,好好刷牙,认真复查,就会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


套用表1的框架分析如下:


  • 问题清晰:牙周炎和牙龈萎缩导致的牙疼;


  • 解决方案:医生给出解决方案和术后措施。我需要学习,听医生的话,改变心态和后续行为;


  • 角色与责任:我和医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再来举一个危机管理中的案例。


三、不要把调适性挑战当成技术性问题:再议MANNER声明


一个组织在危机管理中,最常见的失败原因,就是把调适性挑战当成技术性问题来处理。然而在实践中,危机管理问题,往往是调适性挑战>技术性挑战。八二和七三的比例居多。


什么意思呢?


需要公关部门解决的技术性问题,不过一两成。而组织内的跨部门协同、流程断裂、价值观和企业文化、CEO意愿、商业模式,组织外的舆论情绪、公众意愿和社会议题等方面的问题,属于调适性挑战,占了七八成。


我用如何写好一篇危机中的声明,来举例。


2024年6月底,MANNER咖啡两家门店的店员与顾客冲突事件后,我以没有利益相关的第三者身份,写了一篇声明:《我帮MANNER重写了危机声明》



写声明是公关团队的技术性任务,但声明中的每一条,都代表调适性挑战,公关都做不了主。


比如,第一句话。表态,道歉。


没有董事会、CEO等管理层授权,公关部可以对外道歉吗?不行。


多追问一句,假设公关部团队意见,应该向外道歉,如何说服董事会、CEO和高管团队?这显然不属于技术性问题。


我在《重大危机72H行动指南》一文介绍过如何以参会最低职级的身份,说服董事长。


比如,最后落款,道歉信的身份。我设定的是CEO和全体高管。


这会涉及到道歉主体确认,内部责任归属,还有后续行动措施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公关部可以代表吗?公关部可以认定吗?公关部可以说服董事会、董事长、CEO和高管团队吗?不行。


以上这些显然也不属于技术性问题。而是涉及到组织声誉、高管职业声誉、向上管理、组织运营改善、重大事件的追责认定、改善措施的实施与监督。这些都是组织内面临的调适性挑战。


我在《管理不好单店的连锁品牌,天天都是315》一文中介绍过如何通过危机,驱动组织建立危机管理的5+1体系,持续改善和迭代优化。


比如,具体的改善措施,1、2、3、4,每一条,公关部可以代表吗?可以提出吗?可以确保完成吗?不行。


这些措施,会涉及到商业模式、成本结构和利润空间的重新洗牌,会涉及到效率优先、规模扩张和友好服务标准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会涉及到企业文化、价值观和员工幸福感的“心口不一”。这些都是组织内面临的调适性挑战。


我在《谁杀死了新消费品牌?》一文中介绍过,如何利用好危机和舆情,驱动组织做战略风险扫描和系统性调整。


可能,只有第4和5条,公关部可以代表公司。但是,如果没有前面的1、2、3、4条切实措施,4和5就是不如不说的陈词滥调。没用。


我还没有把调适性挑战的视野扩大到组织外。仅仅看看组织内,公关部仅仅依靠自己的专业度,无法解决这一挑战。


当然,最后还是要声明,我是局外人,永远不知道MANNER公关团队所经历的内部挑战,只从外部视角予以分析。


所以有些时候,一家公司面对危机昏招迭出时,内部不要把锅都扔到公关团队身上,外部不要指责公关团队不专业。公关其实能做的,很有限。有时,仅仅说服公司要回应利益相关者的关切,发份声明,已经耗费了他们所有的洪荒之力了。


更为重要的事,在组织中,公关的最高职位,决定着公司品牌声誉和危机管理的天花板。公关最高职位如果始终进不了董事会,或者跻身于总监以下职位中。解决调适性挑战的可能性也不大。争取更高的职位,除了职业生涯上的发展以外,可以更好地推动适应性改变,是根本。


四、推动组织的调适性挑战应对能力:从职业打假人到跨部门协同机制


如何在实战中推动组织的适应性能力?


举一个我曾经推动的案例。用我三张工作笔记的截图来说明。


2016年1月,我加入时任公司,遇到某区域遭遇职业打假人举报,问题是区域发布的广告涉嫌虚假宣传。这看起来是公关、政府事务和法务部要解决的问题。但这不是组织的“真”问题。我在《别想多了,公司根本不想解决危机背后的“真”问题》一文中解释过这一现象。


我根据之前的工作实践,写了六点意见。发给所有涉及的部门和高管。



但是,并没有得到响应和改变。当时,我加入公司还不到一个月,也许,大家觉得我还不熟悉公司状况,提出的方案也未必真的有用。


于是此建议被搁置,半年后的7月10日,再度发生类似事件。


处理完该事件后,我第二次写了调适性挑战的改善建议。这一次得到了部分响应。



问题成熟了,时机恰当了,但是部门协同还没有打通。


于是,我继续推动此类意外事件的报备制度和内容审核制度。并且,借助钉钉嵌入组织流程的机会,做流程重建和协同机制。


直到2017年的2月,在钉钉中的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完成。全国培训第一轮完成。



这项微变革,从危机到改变,持续了一年时间。从一个职业打假人危机,推动了公关团队主导下的跨部门协同处理机制。以10%的职责范围,推动了90%的组织改变。


事后我回想,虽然我当时的职位是副总裁,我也有非常丰富的品牌公关经验,但是把事做成,却不是因为专业权威角色,也不是因为副总裁的行政职务。而是因为实施了调适性领导力。


危机中实施调适性领导的原则,有四个步骤:


1. 找出适应性的挑战,确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一差距引起的特定问题上。一旦认识问题是现有技术知识无法圆满解决的,就不再给予权威式的解决方法,开始着手制定帮助人们解决适应性问题的计划。


2. 管理组织内外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面对问题而产生的焦虑程度。调节挑战的节奏,并制定适应过程的结构。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制订计划,并利用行政权威力量实施计划的问题。必须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3. 始终将注意力放在与“真”问题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上。不在次要问题和外围问题上消耗精力。


4. 设计转移策略,将真问题的责任转移给主要利益相关者。改变人们对于权威的期望及信任的基础。降低预期,同时坚定的承担应有的责任。


这个思考框架,在具体案例的展开应用,将使领导者在处理最棘手的问题时,不至于被干掉。还可以逐渐将调适性能力带到组织中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友声誉(ID:youshengyu_2023),作者:楚学友(友声誉®品牌咨询创始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