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名酒研究所(ID:MJYJS2024),作者:名酒研究所团队,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让不少人对白酒行业抱有忧虑,这之中固然有客观的部分,但也存在着误解和臆断。
在交流的过程中,名酒研究所发现,其中的部分原由在于理解上的偏差,譬如将上市公司报表中的“存货”等同于“库存”看待等等。
为了帮助关心白酒行业的朋友们更加准确的进行认知和解读,我们梳理出了较易产生误解的几个点——看看你有踩雷吗?
误解一:存货=库存
根据上市公司年报,“存货”主要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库存商品、发出商品等。然而在很多时候,上市公司报表中的“存货”和白酒产品的社会库存划上了等号。
真实的情况是,在上市公司的“存货”项目中,“库存商品”所占的比例往往是很小的。以贵州茅台为例,其2023年年报中的“库存商品”金额仅为22.13亿元,占当年营收的比重不到1.5%;再以泸州老窖为例,其2023年年报中,“库存商品”金额为23.16亿元,也仅占当年营收的7.7%。
也就是说,从上市公司的口径来看,贵州茅台的“库存商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泸州老窖的“库存商品”也不足一月。
在“存货”项目中,贵州茅台与泸州老窖占比最大的是“在产品”。“在产品”指的是“原材料投入生产后,正在生产的产品”,这部分产品本身就是为了第二年销售而准备的,不是“库存商品”,更不是“社会库存”。
误解二:价格倒挂=商家没利润
“价格倒挂”指渠道成交价低于出厂价。本轮调整中,白酒“价格倒挂”是讨论的热词,但不少人将其误解为经销商亏本经营,这是不准确的。
在实际经营中,为保证产品市场价格与品牌调性的稳定,白酒厂家在执行营销工作时,会与商家约定一些动销规则。在保证动销规则的前提下,厂家会根据目标完成情况给予返利、奖励与市场投入等,这部分收入,就是经销商的利润来源。因此,“出厂价”与经销商的“成本价”有本质的区别。
这样的状况,大单品中有且仅有飞天茅台是个例外。
“价格倒挂”可以看作是白酒经营中的一种“主动战术”,而非被动的“结果”。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近年来主流大单品大幅上调了出厂价,但渠道流通价的涨幅却没有跟上,于是导致渠道各环节的利润日趋微薄,甚至到了亏损的边缘。
在商言商,如果一门生意长期没有利润,是没有商家愿意做的。
误解三:产品价格下滑=酒企业绩下滑
在资本市场充斥着一种声音,即大单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会左右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进而影响上市公司股价的走势。
但实际上,直接影响上市酒企营收、净利润的是其向经销商供货的出厂价和开票价,产品流入市场后,批价与终端零售价的波动对酒企本身的经营指标几乎没有影响。
从今年实际情况来看,五粮液、洋河、山西汾酒、剑南春等酒企纷纷上涨了旗下大单品的出厂价,这对酒企的业绩将带来积极作用。也正是这个原因,近期各大酒企在召开股东大会时,也基本都释放出了分红高、业绩稳、增长稳等信号。
误解四:电商低价=零售低价
必须承认的是,电商早就没了前些年比拼创意的氛围,而是不约而同的打起了“价格战”。现在各种各样的“电商节”,不过是套了个壳的“拼低节”罢了。
某些电商平台的成交价格远低于终端成交价,甚至低于经销商的“成本价”,业内人士都知道,这里面很可能有猫腻。
“电商节”真的是用来发福利的么?答案是存疑的。
从开年起,不少名酒企业就对线上的“低价”进行了预警,譬如真中掺假、以次充好等风险。而即便平台表示支持验货、假一罚十,但维过权的都知道,这是一条复杂而困难的路。即便最后维权成功,得到的也是“假一赔十”的现金券,而且这些现金券还无法多张共用。
因此,电商价格不等于是零售价格,如果消费者没有很好的产品辨识能力,线上“捡漏”需谨慎。
误解五:茅台价格波动=白酒价格下滑
白酒行业属于完全竞争行业,市场化程度高对于白酒行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是竞争激烈,一面是市场稳定。
在本轮调整中,飞天茅台的价格波动较大,截至目前,其价格曲线甚至走过了“V型底”。但是,茅台价格波动不等于白酒价格波动,名酒研究所通过梳理近一年半的主流大单品批价(详情见透视白酒大盘:18 个月批价持稳,警惕“小作文”唱衰)发现:无论是高端、次高端还是中高端,大单品的批价都基本稳定,今年以来甚至出现了稳中略涨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价格波动较大,但飞天茅台与其他主流大单品之间仍有一千多元的价格空间,这就使得二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存在直面竞争。与此同时,各大单品也都有稳定的消费群体、动销渠道和品牌认知,存在独立的品牌护城河,因此受茅台批价波动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
误解六:市场动销低迷=酒企回款受阻
开年以来,A股一直萎靡不振,白酒股大都也震荡向下,因此就有不少“小作文”混淆视听,将个别商家的“动销进度”以点代面的渲染为酒企的“回款进度”。
但实际上,由于“先款后货”的规则,白酒企业的回款进度是快于动销进度的。名酒研究所与一、二线名酒企业沟通获悉,目前,除了茅台按月回款,大多数名酒企业的回款进度在60%以上,部分名酒企业的回款进度甚至超过80%。
从渠道来看,动销低迷抑制了商家的打款情绪,但由于厂家保留了涨价预期,为了“赌”消费复苏后所获取的利润,商家还是有打款动力的。只看今年的话,上市酒企今年的半年业绩确定性很强,完成年度目标大概率没有问题。
误解七:集中度加剧=省酒败退
疫情前,高端酒赛道里龙头集中的格局已是定论,次高端酒享受挤压式增长红利的逻辑已有迹象,而中高端板块的变化则是近两年才开始凸显。
这是因为高端酒壁垒逐步提升,竞争格局最稳定;次高端则度过了复苏扩容阶段,其全国化布局加剧了竞争,企业步入分化;中高端则是乾坤未定,看谁都有机会。
中高端是名酒与省酒直面竞争的战场。在集中度加剧的背景下,行业通常认为头部酒企会凭借品牌、品质、渠道等优势大小通吃,在挤压式增长中将省酒打得丢盔弃甲,但事实并非如此。
省酒的产品往往有价格亲民、品牌够响、品质够好三个优势。一方面,省酒作为当地消费群体的自饮用酒和日常消费产品,价格亲民是其根本属性。在名酒纷纷“向上”的这几年,大部分省酒坚持价格稳定,从情感上累积了B、C端的忠诚度;另一方面,消费者对质量和品牌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名酒的音量不如从前,给了省酒发声、扩大品牌影响力的机会,这是其提升消费口碑和市场规模的关键。
从本轮调整的阶段结果来看,10亿级以下的省酒表现大都可圈可点,尤其是名酒让出的盒装酒50~100元价位段,是许多地方的宴席刚需价位段,不少省酒在这个位置赚得盆满钵满。
误解八:传统产业=低门槛投资
从上一轮酱酒热的“大干快上”到如今的“理性布局”,资本在白酒行业依旧涌动,但强度已不可同日而语。
其中的原因在于,虽然白酒行业是一个极其传统的行业,但要想享受投资红利也并非易事。因此,除了涉足本身已具规模的白酒品牌,在上一轮的“资本染酒”中,大多未能在业内站稳脚跟,诸如绿地控股、众兴菌业、吉宏股份等上市公司更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白酒生态极其复杂,涉及的上下游生态链也非常多,这一轮调整,证明了没有长期主义的心态,很难笑到最后。
从长周期来看,汽车、家电等行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持续降价,名酒则一直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而持续涨价。面对业内外对白酒产业的“误解”,中国酒业协会官微近日频频为白酒行业“正名”,其指出:刚进入21世纪时,剑南春、泸州老窖等名酒的售价就已经接近百元,在名酒的消费上,彼时的工薪阶层购买力和如今相差并不大。因此,名酒的市场行情与国家经济是高度挂钩的,只要看好经济整体发展趋势,就不必对名酒企业抱有过多忧虑。
去伪存真,正确、客观看待白酒行业,欢迎大家在留言中补充真知灼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名酒研究所(ID:MJYJS2024),作者:名酒研究所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