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11-01 08:52

《双子杀手》告诉我们,电影可能没有未来了

本文来自公众号:枪稿(ID:QiangGaooooo),作者:现代机器,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1


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双子杀手》让我更强烈地感受到银幕电影作为夕阳产业,并没有什么未来可言。


大家都在想象 5G、VR 或者120 帧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电影的形态。李安在采访中也提到,自己已经六十岁,可能看不到电影的未来了,所以把未来的电影提前拍出来给自己看。


李安对新技术的痴迷也是他对电影未来迷茫的表现。

(《双子杀手》工作照)


资本运作的永恒模式就是往收益最高的地方流动:如果游戏可以更大程度挖掘新技术的表现力以加速资本的再生产,那么电影就只能作为一种小众艺术活在影迷的热爱里,无法得到资本的青睐


连李安本人在《双子杀手》上映之后都感到可能没有人资助他继续拍下去的焦虑,试问全球还有几个人有资格肆无忌惮地去挑战“未来”电影呢?


事实上因为电影的收益不高,北美对影院的数字化改造很不彻底,这也是美国作为一个电影强国,银幕数量尤其是数字银幕数量远远 不及中国的原因之一。


2


任何大众艺术(这里讨论的“大众艺术”,已经屏蔽掉了布莱希特式的精英文化),无论是小说、电影还是游戏,都离不开“幻觉”的构建,让观众/玩家沉浸在完满的叙事世界里消磨掉慵懒的下午既是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最盈利的路径。资本的问题于此转化为艺术形式的问题。


当所有人都惊叹于李安的新技术让电影变得像游戏的过场动画时——尤其是摩托车枪战的那几个镜头,像极了过肩拍摄的赛车游戏——电影已经输给了游戏。


电影幻觉的构建靠的是连续性剪辑的缝合机制、黑暗的影厅和大银幕营造的深度幻觉、人物的认同机制以及叙事的完整性,这些招式在游戏中依然奏效。而游戏却有一项电影无法匹配的天赋——通过身体上操作人物的真实感来建立认同。


当所有人都惊叹于李安的新技术让电影变得像游戏的过场动画时,电影已经输给了游戏。


电影不是没有做过这样的尝试,在4D电影中,下雨时椅子会喷水、撞墙时椅子会震颤,这些对于第一次看4D电影的观众来说是新奇的体验,但稍多几次就会发现这些奇技淫巧实在令人讨厌。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看《复联4》的最终决战,影厅中弥漫着沙尘的气味、座椅不断乱颤、小颗粒从四面八方打到脸上会多令人烦恼。


所谓”幻觉“,就是要让观众在体会到真实的时候,又能安稳地接受这只是一场梦。


对一个小说的读者来说,不需要一种高科技把他阅读的场景复现出来,大多数人也不需要声情并茂的有声书,他们甚至不需要在读到紧张激烈的段落时响起激昂的音乐。这说明对于小说这种艺术,声音是多余的感受,耳机是多余的媒介。


4D电影的鸡肋之处在于,增加了不必要的观影体验。

(《复仇者联盟4》剧照)


同样,电影这门艺术或许也不需要高帧率使银幕中更接近现实,虽然高帧率大大提高了银幕的亮度,但对大多数观众来说杜比全景声、2K+3D 就已经是欣赏电影的顶级配置,甚至对很多人来说在家里用投影放盗版蓝光已经很爽。


电影的未来并不一定靠更高级的电影院来实现,Netflix的市值超过迪士尼的那一刻似乎就已经宣布了电影将越来越趋向于电视剧,作为银幕艺术的电影正在被更私人化、数据化的小屏幕网剧所击败,电影院越来越变成家庭外出和情侣约会的社交场所,而非人民大众欣赏艺术的主要渠道。


但游戏不同,要想制造幻觉,游戏人物的建模就要无限接近于生活,对动作连贯性的要求也会更高。它需要更广色域、更清晰的屏幕和性能更强大的主机以及手感更好的手柄。当玩家经历枪林弹雨,游戏手柄的振动不会使人心烦,反而更加紧张与投入。


风靡全球的游戏《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主打开放世界,回归自由探索的设计理念。


如果李安拍的是《疾速特攻》三部曲,或者是将《战神3》中的打斗场面用镜头完整复刻一遍,电影相对于游戏的劣势会更加明显。


李安式细腻的情感需要更深刻的认同机制表达,试想那个地下室的段落,如果我们作为主角去击败作为BOSS 的年轻的威尔·史密斯,玩家需要一遍遍地熟悉地形、熟悉 BOSS 招式、寻找破绽、利用助攻,最后击败对手。这个过程里产生的角色认同有效而准确,如此一来,自己被自己打还向队友呼喊“不要开枪”的愤怒、沮丧、爱惜与同情就能更好地传递。


3


说回电影本身,如果说李安的第一部 120 帧电影的缓慢叙事只是面对新技术不敢放开手脚的半成品,那么这次类型化的尝试则更深地揭示了昂贵的新技术和李安式叙事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李安断然不敢拍出一部像《2001》或者《银翼杀手》这样引人深思的科幻电影,毕竟昂贵的投资意味着要尝试讨大多数人的欢心, 在科幻影片里讨论克隆伦理在我看来是一条完全不需要架构世界观的捷径。


再加上李安又不是一个喜欢利用多线叙事、玩弄时间制造悬疑的导演,《双子杀手》不光在剧作上四平八稳,还在哲理上浅尝辄止,最终的效果只能说乏善可陈。即便摩托车打斗场景的场面调度、取景地的色彩和夜景的摄影都称得上优秀,我还是否认只有在 120 帧下这部电影才会绽放出独特的魅力,毕竟前几年的《银翼杀手2049》在好莱坞最佳摄影的制作下也赏心悦目。


罗杰·狄金斯是好莱坞的摄影大师,

代表作有《肖申克的救赎》《冰血暴》《老无所依》《朗读者》《大地惊雷》《007:大破天幕杀机》等等。

(《银翼杀手2049》剧照)


德国电影理论家、美学家爱因汉姆早在无声电影时期就认为,电影之所以可以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它与现实之间保持着距离。他狂热地追捧晚期无声电影, 以至于甚至反对声音技术和彩色技术的出现。


我不像爱因汉姆那样彻头彻尾地反对新技术对电影的改造,但在今年新版《狮子王》的观影过程中的确感受到了电影过于贴近于现实造成的诡异感,仿佛动物世界变成了一出音乐剧。


爱因汉姆所强调的电影感或许太过极端,但即使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在痴迷于胶片质感,比如克里斯托弗·诺兰、贝拉·塔尔以及侯孝贤。李安表示,数字技术应该建立自己独特的美学,对于这一点我并不否认,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电影真的是承担起这一重任的艺术吗?



本文来自公众号:枪稿(ID:QiangGaooooo),作者:现代机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