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影情报处(ID:dianyingqingbaochu),作者:未蓝,题图来自:电影《集结号》
《决战中途岛》和《他们已不再变老》两部好莱坞战争题材电影的接连上映,让11月成为战争片爱好者的“福利月”。
《决战中途岛》作为首部中国资本主投主控的好莱坞大片,无论是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神仙卡司还是逼真视效,都让观众对这部正统战争片充满期待。而即将于艺联专线上映的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则通过《指环王》《霍比特人》系列导演彼得·杰克逊的掌控和强大的史料修复技术,带领观众重回战场,带来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但不得不承认,好莱坞战争片在内地市场的票房表现一直差强人意,仅有《血战钢锯岭》凭借高口碑拿下4亿票房,《敦刻尔克》凭借诺兰大师的影响力获得3亿票房。
反观国产战争片,从过往的模式化主旋律,千篇一律、味同嚼蜡,到近年来与商业结合的现代战争片,口碑票房都给人带来惊喜。国产战争片的转型之路,正渐入佳境。
大时代背景下的战争片转型
战争片作为最靠近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类型,古今中外一直是传达主旋律价值观的利器。然而相对于电影工业化进程较早的好莱坞,战争片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便在内容题材上呈现多元化发展,同一时期的国产战争片还停留在主旋律模式化的表现手法上。
早期的经典战争片《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等,成为几代人的童年回忆。此后的《大决战》《血战台儿庄》《太行山上》等,也都在战争场面、历史重现、细节刻画上可圈可点。
这些传统国产战争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毕竟对于五六十年代刚刚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争的泥淖中挣脱出来的国家和观众来说,这类侧重表现主旋律价值观的战争片,更能宣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也更具激励意义。因而对于当时急需重新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家,和精神支撑的群众来说,传统主旋律战争片都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应地,从宏观视角展现战争的大场面、大胜利,也成为国家宣扬国威、军威,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场景。于是战火硝烟、战机坦克大轰炸、人海战术,都成为传统战争片的标准场面。
而具体到影片的故事架构和人物塑造,传统国产片一方面侧重描写权力上层大人物的战争决策与战术规划,另一方面从宏观层面着重展现战争进程,整体偏纪录片的写实风格,容易忽略对片中人物的塑造,导致角色的脸谱化符号化,缺乏血肉和个性。这当然也和当时的个人崇拜之风盛行,以及观众“非黑即白”的观影习惯有关。
观众如今回忆起老片里的英雄士兵,印象不外乎不惧敌人、服从组织、冲锋陷阵、以一敌百、骁勇善战、以牺牲奉献为荣、视死如归...... 雷锋、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可能是他们共同的名字。
然而九十年代以来,在人们习惯了和平年代的安稳和市场经济的繁荣后,反战情绪和个人主义意识逐渐兴起,伴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而来的,是人们对传统战争片中战争场面的距离感。
而一系列诸如《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好莱坞优秀战争大片的出现,也让内地观众对国产电影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于复制粘贴的主旋律战争片模式。国产战争片一时间陷入尴尬的境地。
直到2007年,冯小刚一部《集结号》的出现,重燃了内地观众对国产战争片的热情与希望。
《集结号》借鉴好莱坞主流战争片的表现方式,用现代镜头语言不加修饰地表现战争的残酷与真实,同时通过对战场个体生命的聚焦,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士兵形象,让国产战争片不再是简单喊口号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片,更成为闪耀人性之光,传达反战的核心思想的国产战争片里程碑式的作品。
之后的《芳华》《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战狼2》等国产片的战争情节中,无论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还是故事结构和节奏,都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商业化、类型化的特点。《战狼2》更是首次塑造了好莱坞式的中国超级英雄形象,至今保持着内地票房冠军的位置。
2018年春节档的黑马《红海行动》,在战争场面的真实性、节奏的把控和军事专业知识的处理上,都不逊色于好莱坞大片。
凭借战争片突破性的超高口碑、影片质量和前作《湄公河行动》的成功,这部国产战争片一举斩获了36亿的票房,成为当时内地影史总票房亚军, 国产战争片商业化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现代国产战争片的新特点
2007年的《集结号》以一己之力将国产战争片推向了新的高度,也成为此题材类型影片现代化、商业化的起点,而它贯穿全程的反战主题,则成为国产战争片中最具有开创意义的特点。
《教父》《现代启示录》的导演科波拉曾说,“任何堪称伟大的战争电影都是反战电影。”
的确,在好莱坞伟大的战争题材电影中,无论是上世纪30年代的经典之作《西线无战事》,还是《现代启示录》《猎鹿人》,这些影片直面战争的残酷和恐怖,刻画了每个个体的感受,传达出战争对人不只肉体,更是精神、心灵上造成的扭曲、摧残。
这也体现出反战电影的一个共同特点,聚焦个体,刻画人性,放大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感受,更能引发与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
对人性的展现最淋漓尽致的,当属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八个人深入敌方占领区拯救一个人,从开始对这种“愚蠢”命令的不解,到最后殊死拯救瑞恩。
而近年来内地票房成绩最好的好莱坞战争片《血战钢锯岭》中,宁愿上法庭也不愿持枪杀人的主角多斯,在最后的战役里穿梭在枪林弹雨中拼死抢救战友。
这些战争片都从不同侧面挖掘着人性的软弱与不完美,却又在血腥无情的战争面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集结号》里,区别于以往热血抗战片里大无畏的英雄形象,面对战争,主角谷子地“怂”得直白,“头皮上飞枪子,裤裆里头跑手榴弹,就是神仙也得尿了”,毫不掩饰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比起战争,主角更在乎的,是所有人的生命。
后来一位战友垂死之际,称自己听到了从未吹响的撤退的号角,引来内部分歧,一部分人紧接着表示自己也听到了,但最终还是都决定留守到最后一刻。人性的真实与温暖,令观众在感同身受的同时,陷入对战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红海行动》里对情感的表达相当克制,但“吃糖就不疼了”的一幕,还是成为很多观众记忆最深的情节。
比起对人性的描写,《红海行动》的最大亮点,来自于对战争场面的真实呈现和故事节奏的快速推进。
作为战争片,凭借宏大壮观的轰炸、交战场面带来视觉冲击力的场景已经是标配。
《红海行动》的拍摄得到了中国海军的支持,第一次在国产片中调动了现役最新军舰设备054A型导弹护卫舰拍摄,其它诸如坦克装甲车、潜艇、近防炮、直升机和四五十款枪械等武器装备的出动,和巷战、狙击手对决、坦克大战、无人机攻击等情节,都给了军迷无法拒绝的观影理由。
另一方面,战火硝烟、炮灰焦土、血肉模糊、断臂残肢、尸体堆叠,这些以往战争片中只敢当作大背景一扫而过的场面,在《红海行动》里都是家常便饭,而时常出现的伤亡血腥大特写,更是让一些观众感到不适。《集结号》中也有同样“重口味”的场景。这样残酷的真实,才是战争的全部“真相”。
摆脱传统国产战争片的叙事桎梏,火力密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战事冲突和场面,让“全程无尿点”成为对《红海行动》的精准评价。
相比传统主旋律战争片让人昏昏欲睡的台词和拖沓的节奏,两个小时内完整流畅、高潮迭起的观影过程也让习惯了好莱坞大片叙事节奏的观众大呼过瘾。
而随着整个中国电影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国产战争片和其它国产片一样,迎来了特效、摄影、配乐全方位更加精良的制作。
好莱坞战争片《珍珠港》中,采用实景和数字合成技术拍摄的40分钟空袭战,成为影史上教科书级的战争场面。即将上映的《决战中途岛》中的空战第一视角特效,也表现出了导演打造视听盛宴的野心。
《集结号》显然也受到了好莱坞的影响,请来了Technicolor数字技术公司,完成了799个镜头的特效处理,到了2018年上映的《红海行动》,这个数字变成了2200。和其他视效大片一样,去影院看最逼真的战争场景,已经成为和平年代多数观众选择战争片的第一原因。
《红海行动》的摄影师冯远文在一次幕后采访中,也讲到现代战争片对摄影的新要求:尽量使用自然光,从机器设备到机位、角度、镜头、色调的运用,都追求真实感和节奏感,从商业片、类型片的角度,“观众怎么看着爽,怎么拍”。
特供配乐一直是好莱坞战争片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比如诺兰的《敦刻尔克》中鲜少台词对白,这时汉斯·季默为电影创作的配乐就更成为烘托影片氛围和展现人物情绪的重要一环。
现代国产战争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原创配乐、推广曲、主题曲,如今商业片中的音乐元素,在战争片中一个都不会少。
当然,虽然《集结号》以来,国产战争片转型商业化、类型化的道路越发顺畅,但对比好莱坞的成熟作品,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爱情、人性、反战、非线性叙事结构...... 战争片可以玩得题材花样还有很多,而目前国内的大部分战争片还是停留在热血向,观众看得爽看得燃,但刺激过后观众还能带走怎样深度的人文思考,应该是战争片创作者们接下来面临的问题。
相比过去几十年里国产主旋律战争片走过的漫漫长路,和好莱坞战争片几十年来的多元化探索,07年以来,在大的时代背景变迁和主流价值观的转变下,现代国产战争片十几年间的转型,给了内地观众很多的惊喜和期待。
从宏观视角向微观视角的转变,大场面精益求精、逼真写实与小人物情感刻画的结合,还有行业工业水平的提升,都是国产战争片朝商业化、类型化迈进的助推器。市场的正面反馈,也给了电影人继续向前的信心。
战争离我们渐行渐远,更多优秀的国产战争片正离观众越来越近。
本文参考以下资料:
1. 看着爽,是因为《红海行动》用了这样的拍摄方式
2. 某种程度上,这是中国最好的战争电影——《集结号》十周年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影情报处(ID:dianyingqingbaochu),作者:未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