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7-16 15:05

揭开阴谋论者的面具:从特朗普刺杀案看人类信任危机

本文摘编自《怪诞行为学7》,作者:丹·艾瑞里,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阴谋论在特朗普刺杀案中的出现及其背后的心理因素。阴谋论不仅源自情绪、认知、性格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也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复杂社会现实时的信任危机。

• 💡 人类情绪在误信阴谋论中扮演重要角色,情绪的波动会影响个体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

• 💭 认知因素中的确认偏误和认知疲劳使人更容易接受与已有信念相符的信息,进而信仰阴谋论

• 🤔 阴谋论受社会因素影响深远,信息过载和信任缺失促使谣言和阴谋论传播迅速并根深蒂固

7月16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公开演讲时遭遇刺杀,全球舆论瞬间哗然。随着血腥现场的视频片段在社交媒体上疯传,各种阴谋论也迅速蔓延开来。

 

有些人坚信这是反特朗普势力的阴谋,试图通过暴力手段阻止他充满争议的总统竞选;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特朗普阵营自己导演的一出戏,目的是引发公众同情,进而帮助他赢得更多选民支持......这些疯狂的猜测和讨论迅速占据了新闻头条,甚至有人声称看到了刺客是被CIA或者其他秘密机构操纵的证据。

 


——这一幕似曾相识,回顾历史,几乎每一起重大政治刺杀事件都伴随着阴谋论的出现。

 

1963年11月22日,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身亡,尽管官方调查认定李·哈维·奥斯瓦尔德是单独作案,阴谋论者们却提出了无数的猜测:有的认为这是中央情报局(CIA)的阴谋,有的则指向黑手党,甚至还有人怀疑是苏联或者古巴政府的报复行为。肯尼迪之死在全球范围内激起了无数阴谋论的浪潮,至今尚未平息。

 

无论是特朗普还是肯尼迪遇刺,每一个事件背后都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社会和心理因素。阴谋论不仅是对剧变环境的恐惧和怀疑,也是复杂社会心理的体现。在这种背景下,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变得尤为重要。

 

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Dan Ariely)的新书《怪诞行为学7》就研究了阴谋论的成因以及阴谋论者的心理世界。书中指出,包含情绪、认知、性格与社会环境在内的诸多因素合力造成了人们误信阴谋论的结果:误信阴谋论的过程就像是一个漏斗,一个理性人在经历了情感的波涛、认知的陷阱、性格的弱点和社会的压力后,最终在无数个“不经意间”成为阴谋论的俘虏,成为一个误信者、甚至是一个阴谋论的传播者。


图. 误信漏斗和它的构成因素(情绪、认知、性格、社会)。图片来源于中信出版《怪诞行为学7》

 

一、情绪因素:恐惧和不安


人类是感性的生物,无数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情绪往往出现在信念之前。

 

情绪常常是我们行为的主要驱动力,正如乔纳森·海特掷地有声的论断:“直觉为先,理性为后。”

 

换句话说,我们最先做出的反应通常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之后才利用客观的认知加以佐证。

 

在误信漏斗中,情绪因素围绕着人们所面对的压力,以及为了管理这些压力而采取的行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为其他因素的亮相铺平了道路。

 

当我们感到负面情绪时,会本能地寻找安全感和确定性。在这个过程中,谣言和阴谋论提供了简单且看似合理的解释,让我们在混乱中找到一丝安慰。

 

历史上,希特勒利用德国民众在一战后的恐惧和不安,传播关于犹太人的谣言和阴谋论,他声称犹太人是德国失败的罪魁祸首。通过煽动大众的情绪,希特勒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拯救者的形象。这种通过操纵情绪来影响民众认知的手段,使得谣言和阴谋论也成为了强有力的政治工具。

 

二、认知因素:确认偏误和认知疲劳


人类的大脑具备卓越的推理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总能保持理性。

 

当我们预先倾向于某个观点时,证真偏差就开始发挥它的影响力,引导我们主动寻求能印证它的信息,无论其是否正确。

 

认知心理学指出,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常常会出现确认偏误,即倾向于相信和自己已有观念相符合的信息。有确认偏误的人们倾向于寻找和接受与自己已有信念一致的信息,忽略或排斥相反的信息。这就导致了一种“回音室效应”,人们只听到和自己观点相符的声音,进一步巩固了错误的认知。

 

此外,认知疲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人们面对大量信息时,容易感到疲劳,从而降低判断力。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简单、直观的信息,而不愿花费精力去验证其真实性。这样的心理状态,使得谣言和阴谋论有了滋生的土壤。

 

Meta 的 CEO 马克·扎克伯格在处理假新闻问题时也遇到了认知偏差的挑战。Facebook 的算法倾向于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这导致了信息的同质化和偏向性,进一步加剧了“回音室效应”。扎克伯格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解决假新闻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认知问题,因为人们更愿意相信那些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

 

三、性格因素:脆弱和敏感


每个人遭受阴谋论侵袭的可能性都不相同,个体差异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事实证明,某些性格特征的确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具有这类性格特征的人更倾向于接受错误的观点(但同时,这些性格特征也不能保证某人百分之百变成误信者,只不过增加了可能性)

 

艾瑞里在新书《怪诞行为学7》称,研究发现,具有高水平的偏执性、低自尊和高焦虑水平的人更倾向于相信阴谋论。这些性格特征使得他们对外界的威胁更为敏感,更容易感到无助和被控制。

 

古语云:“多疑必败”,可见这一点在今天依然适用。

 

性格上的脆弱和敏感,使人们在面对信息时,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接受那些能够引发强烈情感反应的信息。谣言和阴谋论通常具有极强的情感感染力,这使得性格脆弱和敏感的人更容易成为其受众。

 

此外,阴谋论者之所以相信某个阴谋,是因为这样能让他们感到更舒适。世界的真相是杂乱无章的,没有犹太银行阴谋,也没有蜥蜴人,更没有来自另一个维度的外星爬虫。真实的状况其实更恐怖:世界不受任何人的掌控,处于完全无序的状态。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往往让人们感到脆弱和恐惧。

 

四、社会因素:信息过载和信任缺失


阴谋论并非诞生于真空,也无法在真空中生存。强大的社会力量牵引着人们改变思想,走上某些特定的道路,让他们与身边的误信阴谋论的人打成一片,甚至把他们的信念快速推向极端。

 

如果人们感觉被孤立、被主流社会排斥,群体感和归属感自然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尤其是当他们遭到从前的家庭和朋友圈子的排斥时——这在阴谋论者的群体中非常普遍。社交网络助长了信息泡沫,而相当于社交货币的点赞和回复能让群体中的成员产生一种价值感和贡献感。

 

在误信漏斗中,社会因素最终让误信变得根深蒂固,让人们极难逃脱。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极为迅速和广泛,这既包括真实的信息,也包括虚假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上,信息传播的速度往往快于真相的澄清,导致谣言和阴谋论更容易扩散。

 

正如谚语所言:“三人成虎”,少数人传播的谣言,经过不断放大,最终也会被广泛接受。

 

此外,社会信任的缺失,也是谣言和阴谋论得以传播的重要原因。当社会信任缺失时,人们更容易转向谣言和阴谋论,以寻求一种虚假的安全感。

 

怀疑导致了更多的怀疑,这就是为什么阴谋论网络会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五、结尾


正如《怪诞行为学7》中所指出的,人们相信阴谋论的原因复杂多样,既包括信任的缺失与误信的累积效应,也涉及到情绪和社会背景的影响,那些自感处于劣势的人们更加容易相信阴谋论,将社会的不公与自身的困境归咎于某个神秘的幕后黑手。

 

但真正让我们感到不安的是,世界的真相往往并非如此简单和整齐划一。正如书中所述,“真实的状况其实更恐怖:世界不受任何人的掌控,处于完全无序的状态。”在这种混乱中,我们需要的是理性和清晰的判断,而不是将自己淹没在无尽的阴谋论中。

 

人们落入误信漏斗的个人经历也反映出了全社会向误信坠落的过程,无论政治立场如何,也无论身在何处。与其不假思索地追求确定性,不如与不确定性共存,并对自己的情绪、认知、性格和身份保持必要的反思。


谣言和阴谋论如同狂风骤雨,但我们心中的那盏明灯,始终是理性与信任。

 


本文摘编自《怪诞行为学7》,作者:丹·艾瑞里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