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7-24 20:15

民国三大建筑与中国学校往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ID:eeoobserver),作者:陈晖,题图来自:视觉中国(庐山大礼堂-庐山会议旧址)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庐山民国三大建筑和中南干部子弟学校的历史往事,以及学校师生在庐山的生活经历。

• 💡 庐山民国三大建筑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重要事件,具有极高的历史及文化价值

• 🏫 中南干部子弟学校在庐山办学期间,师生们经历了艰苦而难忘的成长历程

• 🌿 学校的教学质量较高,注重思想情操、道德品质的教育,并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人生总有许多机缘巧合,把分散在各个角落的人和事串联起来。2013年,朋友90余岁高龄的父亲开始自费撰写《庐山百年教育》,并于2016年邀请我先生一起参与,我也帮忙收集有关资料。其中提及有关中南干部子弟学校在庐山办学的经历,记录甚少。2016年5月中旬,他得知该校老校友们来庐山探访年少时学校的消息,遂通过朋友找到此次活动的组织者,获得了该校师生在庐山的珍贵资料,由此填补了《庐山百年教育》中一个空缺。


虽然这所学校在庐山办学只是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但从收集到的记录可知,这段经历对数百名师生一生的影响,值得在历史上记上一笔。而中南干部子弟学校在庐山办学的主要地点,正是庐山民国三大建筑,该建筑在庐山别墅群中作为中国人自己兴建的别墅,在建筑风格和近代历史上的意义都与众不同,曾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有很高的历史及文化价值。


中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的师生在课外写生(刊登在解放军画报1952年6月号)作者供图


三大建筑见证的历史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外国人对庐山的开发主要集中在长冲河的东岸。那时,在庐山购地置房的大部分是外国人,因而房子大多是西式别墅。


从1932年6月起,庐山正式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夏都”,国民党的军政要员和各个领域的名人开始在庐山买地建房,也有从外国人手中买二手房的,比如国民党的财政部长孔祥熙就购得庐山开发者李德利的别墅,近代诗文名家陈三立的别墅系挪威人建。


为举办庐山军官训练团,同时考虑到民国政府各部门暑期在庐山的办公需求,蒋介石亲自拍板由国民政府在庐山开工建房。这三大建筑,即是当时的庐山图书馆、传习学舍和庐山大礼堂。三栋联体建筑成一字排开,每栋之间有侧廊连接,正中一栋门前是传统中国式门楼,屋顶飞檐翘角,覆以绿色琉璃瓦,在庐山别墅群的众多建筑中独具风格。


三大建筑最早竣工的是图书馆,建成于1934年,位于其他两栋建筑之间。


庐山图书馆见证了中国多个历史时刻:1935年12月31日中英双方《牯岭产业地交还省政府协定》签字仪式在此举行,此后英国所属牯岭全部房地产业全部移交中国政府;1937年夏,蒋介石、汪精卫发起的邀请各党派、各民主团体、各界知名人士前来庐山召开“谈话会”,共商抗战大事,也是在图书馆举办的;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图书馆发表抗战宣言;1938年宋美龄在此召开全国各界妇女工作者参加的“妇女谈话会”;全面抗战爆发后,庐山“孤军奋战”,江西省保安团第十一团驻山期间,团部也设在这里。如今,庐山图书馆早已搬迁至河东路1号,旧址现为庐山抗战博物馆。


三大建筑中的传习学舍,建成于1936年,是明四暗六层楼房钢筋混凝土建筑,灰色的水泥墙面,简洁大方,主立面借鉴了民居马头墙的处理手段,为矩形组合,没有任何西方古典主义的装饰,高出屋顶的部分筑有女儿墙、铁制门窗。建筑内部装置,如暖气、电灯、漱口池等,一应俱全。


传习学舍也是三大建筑中位置最高的一栋,主要为“庐山训练团”的团址和国民党中央部庐山办事处。这里曾培训过国民党高级将领、政府基层工作人员、大中学校校长和训导主任等。1946年,传习学舍改名为“庐山大厦”,现为民国文化主题酒店。


三大建筑的大礼堂建成于1937年,它是传习学舍的配套工程,礼堂坐东朝西,为两层石混建筑。设计师采用了中西合璧的风格,成为庐山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代表性建筑。大礼堂屋顶为缓坡四披水,四面都筑有女儿墙,墙壁覆以蓝色琉璃瓦,立面饰以菱形纹,是当时国民党最高领导人在此主持重大会议的会场,解放后更名为庐山人民剧院。


作为1959年的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的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的举办地,庐山大礼堂见证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诸多重要事件,现为庐山会议旧址。


庐山民国三大建筑的出现,是西方别墅文化在中国内陆腹地的名山中形成规模后,由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留下的作品。它的出现,改变了庐山近代的建筑风貌,丰富了庐山的建筑历史,成为这座名山的文化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里程碑。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庐山上的中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的毕业班学生 作者供图


庐山上的中国学校


中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建校时名为东北民主联军南岗干部子弟学校,成立于1947年,初建时只有8名学生。学校师生随军从哈尔滨到天津,再到武汉。在武汉后,学校的部分干部、学生及教职工又随军迁往广州。


该校的绝大部分学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出生。有的曾托付给老百姓抚养,有的被送到老家给爷爷奶奶抚养,有的跟随父母在颠沛流离的马驼堆里长大,他们大都有一段艰难而曲折的成长经历。学校没有固定的招生时间,随时接收学生。由于大部分学生错过读书时间,学生普遍年龄偏大。学校只能根据文化程度编班进行教学,所以一个班里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个子高矮不等,语言南腔北调,但学校有速成班,帮助年龄大的学生及早完成小学学业。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国民党飞机时常从台湾飞来武汉骚扰、轰炸。为了学生的安全,1950年12月,学校迁至庐山办学。因学校所有物资需求都得由人工背上山,加之气候原因(冬季太冷封山),庐山不再适合继续办学。1953年2月,学校迁回武汉。


学校成立以来一直随军行动,对流动搬迁早已习以为常,有一套固定的程序。但当年对学校搬迁至庐山一事,中南军区和学校则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和细致的准备,并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了动员和分工。


学校派了一支先遣队在九江码头和庐山脚下的莲花洞设立了转运站,进行各种先期准备。学校全体师生的转移是秘密行动,他们晚上10点许从武汉的校园出发,到码头乘船到九江,第二天晚上抵达九江住一夜,次日早餐后坐车到庐山脚下的莲花洞,然后沿着一条很窄的石板路上山。这条路是外国人开发庐山时的配套设施,其中有一段坡度很陡,外国人叫做“一千级阶梯”,后来被中国人改为“好汉坡”。


时值冬季,出发前,学校给每位学生发了两条连在一起的白毛巾,既可以当围巾御寒,也是学生上山时的统一标记,大孩子每人还发了一个竹编的大斗笠,用来避雨。高年级的学生在老师、阿姨的带领下,自己步行上山。一些体弱的学生可以坐轿子。年纪小的学生则由“背夫”背着上山。庐山的老人在回忆录中有做该校学生“背夫”的经历。每批学生都有老师或警卫战士陪伴。


在庐山时期,学校经费和物资都由中南军区后勤部供应。除一小部分薪金制职工外,绝大部分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都享受供给制待遇,学生按战士标准,教职工按职务级别。学校大部分教职工是从四野部队调来的现役军人。时任校长是王长德(谭政大将夫人),李振潭任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李咏南任教务处主任。因学校驻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当时社会环境比较复杂,特别从中南军区警卫团抽出一个加强连负责学校安全警卫工作。


在庐山时,小学有11个班,从1951年开学典礼合影照片上看,共有学生524人,教职工144人,而1950年7月在汉口的合影学生是424人,教职工63人,说明在庐山期间师生人数有所增加。


学校在庐山的办学地点主要是民国三大建筑。当时传习学舍为学生宿舍和教室;庐山图书馆为校部办公楼及女生宿舍;庐山会议旧址二楼为学校礼堂,一楼为学生食堂;这三大建筑前方是学校的大操场。除了三大建筑外,当时的庐山管理局还把河东路旁的几栋别墅也划归学校使用,分别是学校幼儿园、卫生所和总务处。


幼儿园旧址是中八路359别墅,即朱德别墅;卫生所在南京军区171庐山疗养院内,现已拆除,当时在卫生所上班的大部分是日本人,1952年他们全部回国;总务处是中九路三号别墅,即时任越南国家领导人胡志明曾住过的别墅。1953年,学校迁回武汉时,一部分房产交给了中南军区第一高干疗养院(现为南京军区171庐山疗养院);一部分房产交给了中央办公厅和江西疗养院,庐山房产局只接受了几栋房子。


隔着长冲河在传习学舍对岸的,是牯岭美国学校旧址,当时是英国内地会员工子女寄宿学校的芝罘学校在此办学。牯岭美国学校师生在日本侵占庐山之前的1937年底离开庐山。之后的学校空置了10年,1947年底,芝罘学校从上海迁至庐山办学。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芝罘学校师生分批离开中国。


芝罘学校和中南干部子弟学校在庐山同时办学,有约两年的时间,但因都是封闭式学校,两校学生基本没有见面,如果说有过交集,那只是在长冲河两岸相互投掷过石头玩耍。


芝罘学校师生全部撤离后,学校校址成为中南干部子弟学校五、六年级的宿舍和教室。这里的办学条件比较好,室内都是木地板,床都是单人床。教室除了普通教室外,还有美术和音乐教室,音乐教室配有钢琴和脚踏风琴。室外还有大操场、篮球场、排球场、棒球场和网球场等。另外还有单杠、双杠和跳高、跳远的沙坑。芝罘学校撤离时留下了一个生物标本室,里面有很多兽类、植物和昆虫标本,制作水平很高,另外还有一些制作精良的舰船模型。


中南干部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较高,这和当时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很大关系。时任校长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养,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大学毕业生,也有从地方中小学选拔的优秀教师。在庐山期间,学校两届毕业生中有参加北京、武汉中学入学考试的学生,大部分都被最好的中学录取。学校不仅重视语文、算术、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自然等文化课的教学,也非常重视思想情操、道德品质的教育。


参加各种活动的中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的学生 作者供图


美好的大自然课堂


在庐山,学校采取的是封闭式教育,但老师们会经常组织学生们到校外去游览或写生,庐山的许多自然和人文景点都留有他们的足迹,如含鄱口、五老峰、三宝树、乌龙潭、植物园、花径、美庐等。那时庐山的生态特别好,野生动物比较多。学校的警卫连日夜值班,警卫连战士还真遇见过老虎在学校墙外游逛,他们还曾抓到过一只金钱豹。


周日,老师和阿姨们会带着学生们去逛牯岭街,街上有书店和照相馆,还有许多小商店和零散的小商贩。在商店和小货郎担子里,有受学生们喜爱的把把糖、冰糖、黄油球糖,还有梳子、小镜子、擦脸油、发卡、手电筒等小商品。


在庐山的日子里,除了上课和外出郊游、写生,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会玩各种游戏。男孩之间流行打克郎球,他们还常在竹竿的顶端绑个用纱布做的口袋或铁丝圆圈,再粘上一层层蜘蛛网,去捉蜻蜓、蝴蝶、知了,或者在草丛中捕捉各种小昆虫,用大头钉钉在厚纸板上做标本。学生们在大自然中既锻炼了身体,也增加了许多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


学生们还用木头和陶石制作手枪、小船、陀螺,用彩色观音土雕刻山水盆景,在地上拍纸三角、玩弹弓,或用竹片制作宝剑,再从树上采来桐油果挤出桐油,把竹宝剑刷得油光锃亮,或在大操场抽陀螺、滚铁环等。女孩们的活动主要是跳皮筋、跳绳和踢沙包。学校的课外活动非常丰富,每天下午都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不少学生会做航模飞机、做耳机,用膝包线做电动机等。


中南干部子弟学校的校友们虽然在庐山的生活只有短短两三年,但成为他们一生中经常追忆的美好时光。他们记得,在四季分明的庐山,春天漫山的杜鹃、如梦如幻的云雾;夏天在铺满鹅卵石的长冲河浅滩中踏水、抓螃蟹,在清澈见底的深水潭里跳水、游泳,躺在大石头上晒太阳;夏夜在草坪上仰望深邃的星空数星星、追逐四处飞舞的萤火虫;秋天满山的野毛栗子树、山里红和洒落满地的法国梧桐树叶;在大雪封山的冬天,他们堆雪人、打雪仗、滑雪橇……


中国的名山大川很多,但只要谈到庐山,老校友们就非常激动,庐山就如一块磁石,吸引着他们一次次地返回,追寻他们童年的足迹。虽然六十多年的光阴过去了,但庐山的青松、云海、飞瀑、山峰都让他们留恋,始终难舍难分,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是魂牵梦萦,这段庐山时光成为数百名师生最难忘、最幸福、最珍贵的集体记忆。


与此同时,他们的这些记忆也成为庐山历史的一部分,他们曾经的校舍——民国三大建筑,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风云变幻,他们也为这些建筑注入了鲜活、灵动的生命力。


后记


中南干部子弟学校离开庐山后不久,有一所外国学校,即越南少年学校也在民国三大建筑里办过学。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庐山设立的唯一的一所外国人的子弟学校。1953年,正是越南抗法战争的紧张阶段,胡志明主席提出派一批干部子弟到中国来学习,得到中国的同意,学校在8月开学,学生们主要是越南的干部子弟与烈士子女,目的是培养越南的革命接班人。


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后来确有许多人成为了越南党政军干部。这所学校在庐山仅有半年时间(1953年8月—1954年初),因越南子弟对庐山的气候不适应,学校从庐山迁至广西桂林。


(作者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专家,《印象庐山》主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ID:eeoobserver),首发于《经济观察报·观察家》2024年7月22日第28版,作者:陈晖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