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作者:竹芒,原文标题:《敲响警钟!外贸回暖背后,大分化出现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前不久,海关公布上半年外贸数据,几家欢喜几家愁。
外贸第一城,不再是上海,而成了曾经的小渔村。深圳凭31.7%的增速一骑绝尘,成为外贸TOP30城市的增长冠军。
中部六省,分化严重。安徽一如既往地稳步向前,山西成了大黑马,江西、湖南、河南却包揽了全国进出口总额增速倒数前三。
边陲省份广西、西藏站上高地。广西超过重庆跻身全国外贸强省第12位,其中出口1918亿元,更是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500亿元;西藏则同比增长132.4%,增速连续6个月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不过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仍可谓为数百万外贸人,忙到爆单的一年。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1.1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同)增长6.1%,这是历史同期首次超过21万亿元,再创新高。
其中,外需又明显好于内需。出口12.13万亿元,增长6.9%;进口9.04万亿元,增长5.2%;贸易顺差3.09万亿元,扩大12%。
按季度来看,二季度好于一季度,一季度又好于去年四季度,外贸规模逐季加强的趋势明显。
单月来看,6月出口数据更是大超预期,预期7.4%,结果实际增长了8.6%,达到了2023年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贸易顺差990.5亿美元,同比42.4%,打破了2022年7月创下的最高纪录,再次创造历史。
而在去年同期,出口还跌破多个数值。
为什么时隔一年,外贸集体大爆发?为什么整体好转的势头下,一些曾经的外贸强省(市)却掉头向下?
表面热乎乎,内里冷热不均的背后,正是大国博弈下,贸易流通法则的变化——谁会做中间品贸易,谁能掌握“通道国家”,谁便掌握了通往财富的密钥。
而出口整体回暖的背后,实际还有全球制造业的回暖,这是一个更值得我们引起注意的信号。
未来,对于外贸人的考验,更大了。
一
今年上半年,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依旧是:东盟。
这已经是东盟连续四年坐上第一把交椅了,今年不出意外也基本是它。
是东盟购买力比老欧、老美更强了?当然不是,论GDP总值,东盟10个成员国加起来都只能排到世界第五。
究其缘由,需要大家注意一个概念:中间品。
近年来东盟成员国、印度、墨西哥,正化身为“通道国家”,成为中国与大洋彼岸国家贸易往来的桥梁。
随着中国企业将部分生产环节外移至通道国家,产业转移或出口转移也带动了相应的中间品的出口。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的报告,2018年以来产业链去全球化的趋势尚不显著,但产业链长度在明显拉长,也就是中间贸易增加了。
我说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世界上公认的服装制造大国是谁?自2010年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常年稳居世界第一,也一直是美国最大的服装供应国。
可就在今年,越南超越了中国,成为了美国最大的服装供应国,并跻身全球增速最快的三大纺织服装出口国行列。
但实际上呢,越南出口美国的这些服装,很多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 2023年,中国对东盟出口纺织品服装499.7亿美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177.2亿美元。其中,越南占东盟市场的35.9%,出口增量的33.0%,均排名第一位。
所以兜兜转转,大洋彼岸山姆大叔身上穿的还是中国料。
这其中,正是服装半成品、纺织原材料这类“中间品”在发挥作用。
那么“中间品”现在占到中国总出口的多少呢?
拿2023年来说,中间品出口11.24万亿元,占中国出口总值的47.3%,其对外贸增量的贡献更是接近六成。
而最大的“中间商”,便是东盟。2023年,中国东盟贸易规模达6.41万亿元,其中中间品贸易就占了4.13万亿元,相当于一大半都是在做中间贸易。
这种趋势,近年正在持续加强。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苏庆义等人的分析,中国与东盟的中间品贸易增长浮动最为明显,5年间增长了73%。
此外,欧盟、韩国也呈增长趋势,美国和日本则在下降。
中国对世界主要经济体出口中间品占中国中间品贸易出口总额比重,数据来源:UN Comtrade Database,图源:苏庆义,郑继铭,桂子豪.拓展中间品贸易:市场主导下靶向施策[J].开放导报,2024,(03):22-35.
于是世界便出现了这样魔幻的一幕,前脚东盟这些中间商刚把从中国进口的中间品拉进门,后脚他们加工后就把货卖给了美国人,换来了对美贸易拉升的漂亮成绩。深圳、广西、安徽、山西,今年出口的亮眼表现,都离不开此。
所以我们的出口整体回暖,说来说去,还是大洋彼岸的需求上来了。
二
美国这一波的需求上涨,正是因为新一轮补库周期,开始了。
过去30年,美国经历了8次完整的库存周期,其中有7次当美国进入到去库存尾声时,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增速都会拉升(不论直接拉升还是间接拉升)。
华创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美国进入被动去库阶段。而今年1~3月(最新数据更新至3月),实际销售同比横盘震荡,实际库存同比从1%触底回升至1.3%。
也就是说,从今年1季度开始,美国或已进入补库阶段。
而根据历史经验,补库周期一般维持在8~12个月左右,所以未来至少半年都会延续补库,同时大洋彼岸选举带来的关税“逐高竞赛”或带来下半年“抢进口”的补库扰动。
具体来看,机电设备、电子元件(如集成电路)、纺织服装、家具等产品都比较容易在此轮补库中吃到“红利”。
典型的例子便是深圳。今年上半年,外贸第一城易主,深圳以31.7%的增速反超上海,并且成为外贸TOP30城市的增长冠军。
拉动深圳出口的,正是以上品类:
手机、电脑、家用电器的“老三样”出口额为1422.9亿元、增长20%;
电子元件出口额为1133.6亿元,增长31%;
纺织服装、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也增长82.6%,至1586.2亿元;
这些表现,不亚于“新三样”对外贸的带动效应。
三
这一波出口强劲更值得我们引起注意的,除开大洋彼岸,实际还有全球制造业的回暖。
中泰策略首席分析师徐驰等人提到,2024年以来的制造业景气回升有明显特征:
欧美制造业PMI有好转迹象;
日本制造业活动自一年来首次扩张;
韩国制造业则以两年来的最快速度扩张;
中国也显示出反弹的初步迹象;
全球似乎进入一轮制造业扩张周期。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我国今年上半年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整体增长了8.2%,占到了总出口的近六成。
背后的逻辑,正是世界大国经济建设逐步由效率优先向安全优先的思维转变。
比如特朗普不论是之前执政还是此次再次参选,一直振臂高呼的,正是要重振工业、重振制造业。他形容民主党“眼中只有私利与金钱游戏,忽略了美国工人的泪水与农场主的叹息”,而他势必要“引领美国走出泥潭,重振工业荣光”,他认为唯有这样,才能保持美国的全球地位。
而历史的经验也在告诉人们,一个国家的安全,需要工业、军事、制造业的保障。美国霸权的建立和维持依赖的也正是强大的工业和军事实力。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的一篇文章提到:
1941年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加入二战,依托其强大的军备生产力,丰富的工业基础和资源,能够快速地转换到战时生产模式,大规模生产军舰、飞机等军用装备。美国迅速动员其工业和军事力量,修复了受损的舰队,并建造了大量新的军事装备,成为改变二战胶着局面的重要力量之一。
站在这样的角度思考,便会理解为什么这几年大洋彼岸声量大的不再是轻资产、高利润的“华尔街风”,而变成了人们对于制造业回归的呼唤,对供应链重构的期盼。
而对于我们来说,在这样一个扩张周期,也不乏机会。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世界大国对本国制造业的扩张推动,也势必带来中上游等资源产品的需求,这也意味着中国工程机械、设备的出口乃至有色资源短期内将持续强势。
不过西方大国发展逻辑从效率至上到更加重视安全的转变,也将预示着,贸易保护的加强,贸易摩擦的加剧。
未来,将更加考验外贸人的生存智慧。
参考资料:
国盛宏观熊园团队:出口连续三月超预期的背后;
苏庆义,郑继铭,桂子豪.拓展中间品贸易:市场主导下靶向施策[J].开放导报,2024,(03):22-35.;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地缘海啸下:全球制造业竟能步入扩张周期?
王青:2024年6月贸易数据解读:6月出口保持强势,进口增速意外转负;
张瑜:全球制造业PMI回暖视角下的2024出口——出口扫描系列·机会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作者:竹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