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7月31日,哈马斯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在伊朗德黑兰遭袭身亡。这次袭击是谁发动的?袭击是否会影响哈马斯内部的运转?伊朗的安保出了什么问题?是否会导致哈以冲突进一步升级?《凤凰大参考》特邀著名中东问题专家、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李绍先解读。
本文来自:凤凰大参考,对话:李绍先(中东问题专家、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采访:侯逸超,编辑:宋东泽、王俊豪、黄寒,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核心提要:
1. 李绍先认为,虽然以色列从来不会承认,但本次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遇袭身亡,袭击方可以锁定是以色列。李绍先表示,在半年前以色列就公开声称,在任何地方的哈马斯领导人都不是安全的,并且已经定点暗杀了哈马斯许多领导人。这是以色列长期追踪谋划的结果,与上周《北京宣言》巴各派走近没有关联。
2. 李绍先认为,伊朗的安保工作要分两方面看:一方面伊朗在欧美有大量侨民、留学生等等,也确实是以色列重点盯防和渗透的对象;另外,近一年来伊朗举行三次选举,安保力量疲于奔命,容易出现漏洞。
3. 李绍先认为,本次刺杀不会影响到哈马斯内部运行。在危险中成立的哈马斯有明确严密的继承条例。另外,哈尼亚更多是组织的象征,真正影响哈马斯运作的是其位于加沙地带的领导人辛瓦尔。他才是以色列的首要目标,但以方长期暗杀无果。
4. 李绍先指出,哈尼亚的遇袭会使哈马斯持有更强硬的对外态度,对正进行中的巴以停火谈判不利,而这恰好符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考量。另外目前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之间存在冲突升级的危险,需要观察真主党遇袭后的回应。而从中期来看,影响中东局势的还是内塔尼亚胡的态度。
《凤凰大参考》:这次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遇袭,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国际媒体都说是以色列方面进行的袭击,您觉得这样的概率有多大?现在能不能锁定袭击方?
李绍先: 以色列方面没有承认,或者以色列不会承认。这个当然是锁定的。多年来伊朗境内发生了很多次有类似轰动效应的暗杀、恐怖袭击等等,伊朗方面当然都指责和以色列有关。 特别是这一次,哈尼亚这个目标更加明显。 但是所有的这些怀疑也好、指控也好,以色列不承认,实际上也不会得到证实,从来都是个无头案。
《凤凰大参考》:是的,我们刚才看到《卫报》报道了哈马斯方面的声明,措辞是“背信弃义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袭击”,我们能不能理解成哈尼亚在到伊朗的这段旅程中,得到了以色列的某种安全承诺,但是背后以色列又放弃承诺进行了袭击?
李绍先: 实际上我并不认为有安全承诺, 其实大家都注意到了,至少半年前,以色列方面已经公开声称在任何地方的哈马斯领导人都不是安全的,其实已经发出了明显的信号。 无论是在叙利亚还是在黎巴嫩,以色列确实定点暗杀了哈马斯的很多领导人,已经付诸行动了。 所以我并不认为以色列对哈尼亚的国际旅行有安全承诺。
《 凤凰大参考》:我们都知道伊朗是一个区域大国,为什么在安全上会被渗透成了一个筛子,您怎么样评价它的安保工作?
李绍先: 我们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伊朗确实是被渗透得非常厉害,从这么多年来看到的一系列不断发生的事件就可以看出来: 包括伊朗的一些重要的领导人、重要的设施、重要的科学家遭到暗杀和攻击。 其实伊朗这个国家被渗透得是非常厉害的。 而且毋庸讳言,伊朗也是以色列重点盯防或者重点渗透的目标。
而且伊朗本身的特点也很容易被渗透。 为什么这样说呢? 伊朗这个国家其实非常开放,一方面在世界各地,特别是美国和欧洲,有大量1979年伊斯兰革命时出去的移民。 还有伊朗富裕的家庭,一般传统上都是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送到欧洲国家去读书。 所以侨民也好、读书(留学)的情况也好,你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国家实际上是非常开放的、非常容易被渗透的, 这是客观的情况。
第二伊朗的安保确实是一个大的困境。大家要知道现在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漏洞,其实跟最近一年来伊朗安保力量疲于奔命是直接相关的。迄今为止,伊朗已经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进行了三次选举,一次地方选举和两轮总统大选,再加上昨天,正好是伊朗新总统佩泽希齐扬宣誓就职的典礼,所以你可以看出来安保力量的重点在什么地方,所以这也使得安防出现疲劳、出现漏洞。
我觉得在这么一个局面下,当然哈尼亚的行程本身是一个非常秘密的事情,一般地认为他是在多哈,但是他实际上置身于德黑兰。我认为这个也说明了近几个月来其实多哈已经是不安全了,这是毫无疑问的,大家都看到一些消息,包括以色列威胁、卡塔尔把哈马斯的办事处赶走等等。
所以从现在的情况看,他确实是选择了德黑兰这个应该对他来讲相对安全的地方,但是现在仍然出现了这样的漏洞。
《凤凰大参考》:我们知道哈马斯内部有15个政治局委员,哈尼亚是最高领导人,那么您觉得这次遇袭会影响到哈马斯内部运行吗?
李绍先:我认为当然不会影响内部运行了 ,为什么不会影响运行?大家要知道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哈马斯本身就是在十分危险的环境中成立的。所以它成立之初,内部就有严密的条例,任何一级的领导人去世,其副手自动顶替,不需要宣布、不需要开会等等。
所以这么多年来,其实哈马斯的最高领导人一茬一茬已经不知道被消灭过多少茬了, 比如说20年前哈马斯创始人亚辛、 兰提斯之后一代一代人,现在到了哈尼亚,所以我认为不会影响到哈马斯的运行。
第二,哈尼亚长期以来置身境外,他实际上是哈马斯的一个象征。 他确实是最高领导人,对哈马斯的打击肯定是很明显的,但是他对哈马斯运行的实际影响是比较小的,特别是在当前这样一种处境下,现在真正影响哈马斯实际运作的是位于加沙地带的领导人,用以色列的话讲就是辛瓦尔,以及之前以色列宣布把戴夫作为目标等等。是这些领导人掌握哈马斯实际运作,而不是包括哈尼亚在内的境外的这些政治局的委员。
《凤凰大参考》:您刚才也提到了,其实说像新的领导人就是实权派领导人辛瓦尔,其实也遭受到很多次定点清除或者暗杀的威胁,那么您觉得接下来哈马斯的指挥枢纽,会不会有更高的覆灭风险?
李绍先: 像辛瓦尔这些领导人的危险一直是存在的,或者说他的危险是非常高的。 他们的危险从这个冲突开始之后的第一天到现在一天也没有消失过,以色列最想得到的是辛瓦尔、戴夫这些人,而不是哈尼亚。哈尼亚相对来讲他是比较容易得到的,因为他是境外的目标,以色列如果不考虑外交影响的话,暗杀这些境外的领导人那是很容易的。
因为这些领导人天天都在公开活动,特别是在卡塔尔、土耳其等等。 当然碍于外交的这些因素,以色列不能到别国去公然地暗杀。 哈尼亚肯定不是以色列首要的目标,首要的目标当然是辛瓦尔。关键是这些实权领导人以色列得不到,所以才在境外搞这些东西。
《凤凰大参考》:一周前的7月23日,巴勒斯坦14个派别在北京签署了《北京宣言》,其中包括解决巴以冲突的“三步走”倡议。您觉得这次袭击和巴勒斯坦各派别的走近有没有关联?另外就是很多网友也说这两个事件时间很近,有没有一些蹊跷的地方?
李绍先: 其实我认为关联并不大。为什么这样说? 其实这样就是说像哈尼亚,我估计这几个月来以色列一直在追踪他,包括他在伊朗的行踪等等的暴露,我觉得背后肯定有情报机构在密切跟踪,最后才能得到是这样。 所以并不是说因为巴勒斯坦内部的和解,所以就瞄准了哈尼亚。我觉得这之间的关联性并不大,不能胡乱联想。
《凤凰大参考》:您刚才也提到,其实哈尼亚的被暗杀可能并不能影响战争的进程。那么其实我们也看到近期以色列一方面袭击黎巴嫩,对真主党武装进行打击;另外一方面昨天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也在向以色列释放潜在的威胁信息,您认为巴以冲突持续到现在半年多,接下来有没有进一步升级的可能性?
李绍先: 升级的可能性一直存在。但是我觉得到目前为止,实际上最危险的并不是土耳其,土耳其不会派兵的,这是埃尔多安的一种策略或者一种威胁。
但是冲突升级目前来看最危险的还是在黎巴嫩真主党和以色列之间 ,因为我们看到27号以色列控制的戈兰高地一个小镇足球场遇袭,造成了人员伤亡。所以以色列发誓要进行报复,而且报复确实在北京时间今天凌晨付诸实施了:以色列空袭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郊人口密集的一栋建筑,据以色列方面声称击毙了黎巴嫩真主党的最高军事领导人舒克尔(Fuad Shukr),当然这个消息还没有被黎巴嫩方面证实。但是以色列说这是报复,而且已经完成。从以色列来看,就像他所声称的,他不希望战争,那么报复已经完成了。
当然现在球又到了真主党那边。如果说那个小镇的足球场被炸,造成人员伤亡之后,球在以色列这边:大家都担心以色列的报复行动可能带来战争,升级为战争,因为美国方面的特使都告诫以色列,不要攻击贝鲁特,攻击贝鲁特可能引发战争。但现在以色列不仅攻击了贝鲁特,而且在攻击贝鲁特一天前,真主党最高领导人纳斯鲁拉(Sheik Hassan Nasrallah)还明确威胁,说如果攻击贝鲁特,那么真主党将攻击特拉维夫等等。所以现在球到了真主党那边,真主党下一步怎么运作,可能也影响到冲突会不会升级,所以我们现在要看等等下一步的回应。
《凤凰大参考》:最后我再追问一下,您觉得中期来看,影响地区冲突最大的因素是什么?您觉得是内塔尼亚胡的执政情况?还是说美国大选的变动?或者有没有其他的因素?
李绍先: 针对巴以冲突现在正在密集地进行谈判,停火谈判现在处于很关键的时刻。从这段的表现来看,美国都认为内塔尼亚胡不想停火,因为从内塔尼亚胡自身来看,停火对他政治生涯并不利。而且这么久以来,实际上每一次停火谈判到关键时刻,最后都卡在了内塔尼亚胡这边。
我觉得在现在这样一个谈判的重要时刻,先是以色列方面提出了新的条件,要修改他提出的方案,又发生了哈尼亚遇袭身亡,虽说不会实质性地影响哈马斯内部的运作,但是可能影响正在进行的停火谈判, 那么可能使得哈马斯在停火谈判中持强硬的态度,这对停火谈判是很不利的,影响肯定是消极的。 现在这样的时刻去刺杀哈尼亚,什么意思?
所以我觉得总体来讲,实际上下一步局势的发展还是取决于以色列政府,特别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
《凤凰大参考》:好的,谢谢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