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9-26 10:20

我所见过的中东和黎巴嫩(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达尼漫步,作者:达尼,原文标题:《以黎战争失控,我所见过的中东和黎巴嫩(一)》,头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黎巴嫩从繁荣到衰落的历史与现状

• 🌍 黎巴嫩曾是中东小巴黎,现为战争重灾区

• 💼 黎巴嫩人教育水平高,多为高级管理者

• 🏙️ 黎巴嫩夜生活丰富,但经济和社会衰退严重

黎巴嫩,腓尼基起源地,拥有众多7000年历史遗迹、人类字符起源地、圣经故事发生地,也是中东小巴黎,是中西方文明和贸易交汇的走廊,伊斯兰与天主教古典教派马龙派共存,与众多古代文明齐名,UNESCO人类遗产重镇。


9月24日黎巴嫩接连遭到以色列空袭攻击2000多人伤亡,被称为“最血腥的一天”,而之前几日,BP机爆炸造成3000人伤亡,场面惨烈,手法也令人震惊。身边朋友说,黎巴嫩上的一些城镇都炸没了。记忆中,一个遭受到如此破坏的国家是大约10年的叙利亚,而再上一个对象是20年前的伊拉克(30年前也是伊拉克)。我们曾对摧毁了巴米扬佛像的塔利班震惊,但现在呢,黎巴嫩和以色列已经战斗和手段都升级了,结果会不会出现什么破坏人类文明遗产呢?


9月23日,五角大楼宣布美国正在向中东地区派遣军队,同时提醒所有在该地区的美国人,趁着商业飞机还在运行,现在马上离开黎巴嫩。而法国和中国外交部也提出了同样的信息,要求本国公民尽快离开。


我曾在中东阿拉伯世界工作,所以也想谈一谈我亲眼看到的黎巴嫩。


中东是一个曾经被忽视,也不方便谈的区域,但今日却被我们莫大关注。一方面,这两年由于中阿关系全面升温,经济和其他合作全面启动,很多电竞新能源化工基建汽车企业和基金都往中东走;另一方面,因为大环境的竞合切换,今日中阿叙事已经发生了些变化。


一、中国人陌生的国度


黎巴嫩原则上是被称为近东,而非中东,这个区域古代被罗马称为“黎凡特”,当我在学习与拉丁语近亲的西班牙语Levantar,就觉得它与“黎凡特”发音相似,而意思上,Levantar的意思就是“举起”,它演化出了英语Lift(举起) Elevator(电梯)。一旦理解为反身动词时就是意味着“自己升起”,那恰恰就“太阳升起”,而“黎凡特”就是在希腊和罗马的东面,在太阳升起的那一侧,自然这就是东方。


黎巴嫩和我们今日看到的黎巴嫩相比,它根本不弱,一度就是中东小巴黎,中东小瑞士,经济极其发达,实力超凡,且能人辈出,只是许多优秀人才都流失了,我认识的很多黎巴嫩人都有多本护照(其实巴勒斯坦人也是),早已成了国际公民,而我到了黎巴嫩见到满目苍夷,竟然也有些“失败国家”的味道。


关于黎巴嫩,其实在东西方都很有名,只是中国人了解的极少。即使有名人,其实他们不是被冠以“黎巴嫩人”的形象,以移民出去后的海外身份,比如说墨西哥大亨Carlos Slim就是黎巴嫩人。黎巴嫩人作为腓尼基人的后裔,有着不亚于犹太人的经商头脑。


在中东海湾富国工作时候,你会发现,海湾国家本土人做公务员,巴基斯坦人做司机和建筑工程,孟加拉人搞环卫,印度人做服务业,巴勒斯坦人和埃及人做工程师,而黎巴嫩人是高级经理人。他们受教育程度很高,担任区域高管。黎巴嫩人能四海为家,还可以为越南国有企业负责越南在非常动乱的加勒比海国家海地做业务。


中国人不清楚黎巴嫩,其中之一的原因是黎巴嫩文学影视小说在中国很少流传,失去文学故事的传播,自然让国人听不到什么黎巴嫩人。你如果爱好文学,恐怕唯一可能听到过的文学家是诗人——纪伯伦。


我读过当年在国内有唯一一本从中信出版从以色列引进的小说——《南瓜花》,就是以以色列一方记叙了1994年在南瓜山的一次被遗忘的战争,而故事最早是从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写起的,黎巴嫩南部在数日之间就被以色列占领,并形成了一个军事缓冲带。


而《南瓜花》视角是完全以色列一边,以年轻士兵为视角,由于实并在南瓜山哨所被真主党武装的侵袭,士兵的母亲们开始反对无意义的战争,最终以色列社会先国内从坚决维护以方利益(拉宾时代),最终到认同反战,2000年以色列决定从南部撤军的故事,但撤军后没了屏障,还是充满了恐怖袭击。


小说的通调,有一些加缪风格的“荒诞”和青春的“迷茫”。这本书很有名才会被引入,但说真的中国人觉得不太好看。原因很简单,中国读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益相关方,很难深刻领会那种彼此化不开的矛盾。


而另外唯一的一个电影作品就是《何以为家》,豆瓣电影评分很高,也在国际电影节上拿奖。


二、昨日的世界,逆转的地缘


我到中东时,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当我读中东历史和看当今中东时,其繁荣的地理区域是完全反过来的。自从20世纪,中东实际上经济就和古代完全180°调转了。本来半岛西面,靠近红海,地中海一带到伊拉克两河的新月沃地,比如黎巴嫩、约旦、叙利亚、伊拉克、也门、埃及这些传统悠久、气候适宜的文明古国却成了阿拉伯半岛中比较穷的。


而东面波斯湾那边的纯沙漠超高温地带的海湾国家,就是吹嘘出海阿拉伯的人嘴上最爱挂着的GCC国家倒成了暴富国度,那些贝都因人成了土豪,而“贝都因”原来意思其实是帐篷和沙漠,是贫瘠的代表,也是曾经嘲笑的“camel man”。


任何国家的人才外流,原因往往是经济下滑和社会安定,黎巴嫩也不外乎。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石油经济崛起,二是因为战乱。


我们先说经济吧,黎巴嫩这种自古埃及和圣经时代7000年强地缘的地区,其实也就是在这100年才被取代,差不多就是20世纪开始的。当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尤其蒸汽机变成了内燃机,石油代替了水蒸气,就在这一刻逆转了中东地区的财富。


另一方面,像城市旧中心往往反而比新区更难改建,所以当年富足的地带如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古罗马的佩特拉行省,也包括了黎巴嫩——古代腓尼基和近代中东小巴黎。这些地区是当时欧洲殖民地贸易点,利益错综,不如一张白纸好画图。


还有一个点其实是至关重要的。就是在以色列建国后与各国几次中东战争,阿方盟军失败下,以色列把巴勒斯坦人驱逐出家园,于是接壤的红海一带国家不得不接纳大量的难民,而波斯湾一带的海湾国家则没有,其中约旦最够义气,直接给了国籍,其他叙利亚也还行。一直累计是1970年代后,以色列驱逐巴勒斯坦人越来越多,几代难民下,这无故土的巴勒斯坦难民也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而黎巴嫩发生了内战——黎巴嫩是中东同时拥有基督教和穆斯林的国家,人口和议席均衡,黎巴嫩也曾不希望过多巴勒斯坦难民进入,但当人力发生了偏移,那政治权力主张就会变化——1975年-1990年内战,民团四起。


阿拉伯半岛各国中,除了我不敢去西面红海边的也门(曾经极度繁荣、历史悠久,但今日没落到极点)之外,红海边的黎巴嫩的样子,也是令我惊讶到掉下巴的,因为它从“传说、繁荣、稳定”,到了“不安、破败、停滞、流失”,巨大的反差和东南亚类似。


东南亚有人说越南正在崛起,菲律宾则是类似海地那样“失败国家”案例,对比中东则是阿联酋晋升枢纽崛起,黎巴嫩也给我感觉陷入了漩涡困境,没有外力肯定是无望重新出来。与它比邻的约旦看上去也穷,也有收容巴勒斯坦难民的区域,但你相对走在路上是和海湾国家类似有安全感的。可黎巴嫩则有一种处在战争中没有走出来的感觉。我真的感慨:“稳定压倒一切!” 尤其你看到它的货币——1.2万磅换1人民币!


到贝鲁特前,我对黎巴嫩历史一无所知,所以对“中东小巴黎”是有点幻想的,可到机场,就发现了不同——贝鲁特机场里是有士兵检查的,这和中东其他区域不同。另外,它市中心还有很多战争残迹,除了海边的“鸽子岩”、著名的“Souq”商业广场和那条“哈姆拉商业街”,众多居民大楼都给我感觉像停留在1970年代那样的建筑风格,陈旧且极少维护修复,是一个巨大的贫民社区。我明白了,所谓中东小巴黎的时代是二战前后的西方给出的。


从1943年到70年代中期,黎巴嫩保持稳定发展,成为中东最繁荣的城市之一。依靠强大的旅游业和金融业,成为中近东文化、交通、教育、金融中心,号称“近东巴黎”,全国共有数十家银行,部分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尽管油气资源不甚丰富,但国民收入却稳居中东前列。这一切在1975年戛然而止。


一方面,黎巴嫩接纳了大量的巴勒斯坦难民,国内社会矛盾加剧,更因为难民中的巴游击队因素,引来了以色列敌视。到了1975年,黎巴嫩爆发内战,长达15年,这段时间里,以色列两度入侵黎巴嫩,严重破坏了黎巴嫩的经济发展。与《南瓜花》的以色列视角,这个就是同期的黎巴嫩视角了。而相比1940-70年代的海湾国家,它们才同期抓住机遇,反超了黎巴嫩,今天黎巴嫩像极了曾经的菲律宾是亚洲仅次日本的第二大经济体,但今日衰落不起的样子。


今天留在黎巴嫩的人做什么呢?首先,黎巴嫩底子还不错,教育非常强大,比如顶尖的AUB大学(黎巴嫩美国大学),其次是娱乐业,中东本土的代言明星都来自于黎巴嫩,黎巴嫩也是中东娱乐中心之一,华为的手机曾经找当时的中东超级天后Nancy Ajram。Ajram的影响力在中东极为巨大。


我身边做中东游戏、主播的朋友,都会到黎巴嫩先找明星公司去代言或拉人。另外,黎巴嫩贝鲁特郊区,还是有很多著名的夜店俱乐部,在中东这样相对保守的区域,你能在这里享受生活。所以,对于波斯湾一带的达曼或利雅得的沙特老兄会去迪拜或巴林潇洒,而靠近红海的麦地那和吉大的老沙会去黎巴嫩。在那里,是可以买到酒,毕竟黎巴嫩的气候条件加上基督教文化也是有著名葡萄酒酒庄的,我当时也带了两瓶回来,至今没有开。


但在那里,其实不少黎巴嫩女性也真的做富有老沙们的mistress。而更多的黎巴嫩消费的有钱人,其实以“黎侨”身份出国到欧洲、加拿大和美国后,回到母国。这种情况,也像极了越南侨民,或许都是因为战争和流散各方......


注:限于文字太长,我会分为两篇,下一篇,我会以个人亲历的一些故事,带读者去看一个更为体感的中东和黎巴嫩的贝鲁特、提尔、巴尔贝克、比伯洛斯、消费、货币、生活、战争、移民、文化等,理解中东,也看到另一个生活空间里的人生百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达尼漫步,作者:达尼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