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公众号:财约你-腾讯新闻(ID:caiyueni2016),作者:杨溪,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1
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并不是每次都能在投资市场上全胜而归。
在南京深秋时节,这位一直在各种场合为金融通识与金融普惠鼓吹的学者,向《财约你》回忆起投资生涯的起落。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股票,是陈志武长时间持有的股票之一。
“传统行业的寡头公司,增长速度不一定很高,但会非常可靠、持续。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持有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股票,因为它是很传统的行业,在全球期货市场里有非常高的寡头地位,定价权很高。尤其是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和纽约股票交易所,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世界动荡越多、风险越多、不确定性越多的时候,大家交易越多,它们收的佣金就越多,逆周期、抗风险的能力更强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投资组合里,有一些寡头地位公司的股票还是蛮重要的。”
另一个陈志武感受最深、也是他赚的倍数最多的股票投资,是买入Facebook:26美元时进去,150多美元时出货。
当然,陈志武也有投资失手的时候:他曾投资过一个重点投资新兴市场的对冲基金,因为那个基金几年前把百分之八十几的资产都配置在阿根廷的债券和股票上,2017年,阿根廷市场整个崩盘,给他带来50%左右的亏损。
当然,比起投资,陈志武更在意的自我定位,仍然是学者。
也因此,他后来基本上从商业和投资等方面淡出,把时间和精力重点放在学术研究、写书、写文章,并在过去7年持续推动量化历史年会。
最近十余年,在中国内地的各种经济金融论坛,碰到陈志武的概率并不会太低。
这位前耶鲁金融学教授,在公开场合大多数时候都是西装、休闲裤,演讲、辩论也总是温文尔雅,不会跟人争的面红耳赤,倒是偶尔会真诚幽默的令听众会心大笑。
不过,在伴随中国改革开放而崛起的星光闪耀的经济学者群体中,陈志武是个迟到者。
1980年代早中期,当一批青年经济学人冲进庙堂、参与中国经济改革决策咨询、挥斥方遒时,陈志武——这个来自湖南茶陵乡下的年轻人,还在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校园里用数学工具解着工程问题、着迷于那套轰动一时的《走向未来丛书》,并被弗里德曼的《自由选择》所深深震撼。
但自从本世纪伊始,陈志武开始将金融作为“大社会”中的一份子来研究、并关注中国经济以来,他十余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在中国内地写专栏、出书,成为持续时间最久、最高产、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金融启蒙者,不断刷新荡涤着国人的金融观念。
2 何为金融
事实上,如今的金融布道者陈志武,直到1986年3月拿到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奖学金赴美之前,并不知道何谓金融。
此前,学习系统工程学的他,精于数学,亦擅英语。拿到耶鲁的博士录取通知书后,他被告知可选择金融、财会、市场营销、管理经济学及运筹学中任一学科作为研究方向。
陈志武问当时在国防科大读数学本科、跟他一起写文章、译书的崔之元:“什么是finance?”
崔答:“是金融”。
“那,什么是金融?”崔接着再给了他一个解释。
但他仍然没听懂,也没记住解释。就这样,1986年8月28日,陈志武到了耶鲁。
之后,在几位耶鲁金融学教授的建议下,他最终尝试选择了金融。“我就试一试,试了以后发现,还是蛮有意思的一个领域。”
30多年后的今天,陈志武对金融的定义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
但在耶鲁,陈志武一直到1987年秋天,也就是他博二上《金融经济学》课程之后,才弄懂何谓金融。
他日后回忆起来仍深深记得,开课后,教授既没讲金融是怎么回事,也没介绍金融发展史,而是一上来就把所有金融交易都由随机变量来描述,亦即,不论是股票、债券、借贷签约,还是其他任何金融交易合同,都由随机变量来表达。
“老师说,正因为所有的金融交易都是由金融合同来完成的,都涉及到今天和未来不同时间之间的价值交换,而未来又充满不确定性和随机事件,所以,可以把任何金融交易合同的细节条款转换成不同的未来随机事件,分析清楚在每种事件出现时交易双方的得失,由此得到的交易双方得失与未来事件的关系,就是概率论中讲到的随机变量。”
从那时起,一直到2002年前后,陈志武一直研究金融,花了很大精力在金融资产定价。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与其说是大社会境况中的金融市场,不如说是数学世界里的随机变量和随机过程。”
虽然这对比较喜欢数学的他来说,不是坏事,甚至也是从中国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的一种优势。
可是,那也让他离“人”的世界较远。
这期间,1990年,陈志武从耶鲁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先后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和俄亥俄州立大学任教,1999年晋升为金融学教授,并重返耶鲁担任终身教职。
转折点发生在2002年前后。
2001年左右,陈志武开始关注中国的金融发展话题。这就碰到了一个问题:怎么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理解、解释金融?
2002年6月至12月,他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访问,期间上一门“金融经济学”课程。课程内容基本与他之前在美国几所大学所讲授的博士班课程相同——先假定各类金融市场已很发达,唯一要做的是如何为金融资产定价,如何在资本市场上运作,如何利用证券产品把投资和风险配置得更好等等,讲课的重点是推导金融数学模型和市场经济模型。之后,他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也讲过类似的课程。
但很显然,课程反响一般。
“几次讲下来,我意识到,对于金融市场还正处于发展之中的国内学生来说,这些理论不仅很超前,而且与他们的生活与未来就业有很大脱节。”陈志武说。
这些教学经历和观察让他思考:如果今天的中国人还不能像金融理论模型中的消费者那样,能够在众多信贷、保险、投资、养老、理财金融产品中去挑选并找到最理想的投资理财组合,那么,在更传统的古代、近代社会,人们又是如何生活、如何规避一辈子中方方面面的风险,做好养老、病残时期的生活安排呢?对于没有外部金融市场的传统社会的人而言,金融经济理论还适用吗?
由此开始,陈志武将金融作为大社会中的一份子来理解金融、理解社会。
3 以金融透视社会:金融解放婚姻
“一旦从经济和金融的角度看待分析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以后,在我看来,是找到了人的本质性的东西,然后基于这个本质再延伸去理解其他的,就更加一目了然了。”陈志武对《财约你》坦言。
概言之,从金融的角度——跨时空的价值交换——来理解人际关系、理解社会、理解国家、理解历史,“就找到了驱动人类行为的原点”。
在他看来,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有一点是肯定的:单个人的生存能力是很低的,发生天灾人祸、疾病残疾等重大意外时,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所以,个人必须与他人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的利益交换。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金融交易是任何社会都必需的,只是人际金融交易的实现形式、方式很不一样——现代人熟悉的由金融市场提供的信贷、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并非人际间跨时间、跨空间金融交换的唯一形式,只不过是超越血缘、超越社团组织的非人格化的实现形式。
想通这个问题之后,一切豁然开朗:无论是原始社会的部落公有制、农业社会的家庭家族,还是西欧中世纪的教会、中国儒家伦理,甚至是亲戚间的“礼尚往来”,某种程度上都具有金融交易的成分——跨时空价值交换,以应对风险与不确定性。
“看起来是亲戚间的‘礼尚往来’,其实也是一种跨时间价值交换:得到一份礼,你就‘欠一份人情’;下次还礼时,你才还了那份‘人情’。在那种金融交易安排下,交易头寸是以‘人情’记下的,而不是以显性金融合约的形式记录的。” 陈志武分析道。
也因此,不仅是中国人喜欢“礼尚往来”,而是几乎所有的传统社会都有这样的传统。包括美国,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时期,也有送份子“礼尚往来”的传统。“道理也蛮简单,所谓的‘礼尚往来’,实际上是融资的一种安排。”
人们视为神圣的婚姻,在陈志武的金融视角解构之下,也脱不开金融属性——婚姻就是一种以利益解决生活、生存风险,实现利益互换的资源配置的一种制度安排,而不是完全为了情感……
陈志武认为,爱情只从现代人才开始——在中文世界,一直到1898年以前,是没有“爱情”这个词的;欧洲一直到十八世纪末期之前,一般有教养的人,都把爱情跟婚姻是区分开来的。“在18世纪以前的欧洲社会,爱情被看成跟外面的红颜知己、或者是跟妓女,就像《茶花女》讲的一样,而不是跟婚姻有关的。”
也因此,当现代金融繁荣起来,附着于婚姻之上的很多金融属性被消解替代,人们越来越在乎爱情,婚姻便没那么迫切了——为个人人格的独立,用不着去跟一个没有感觉的人结婚、过一辈子。
陈志武拿来做参照的是美国:1960年代,美国 18岁以上的成年人,男、女加在一起,大概有25%左右的人是单身生活的;但到2006年,这一比例高升至48%!到2019年,超过一半的美国成年人是单身生活。
“很多人以前喜欢说,金融对于普通人有什么重要,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就说,关系很大。因为有了金融以后,跟谁结婚都可以是很不一样的。”
在现代金融日益发达之后,不仅是婚姻,压在家庭、家族之上的经济交易功能也会逐步脱落,信贷、保险、投资功能都可由金融市场取代。“金融市场正在把中国家庭从利益交换中解放出来,将家庭的功能重点定义在情感交流、精神世界……金融市场就这样让中国文化走出儒家的刚性体系。”
本文来自公众号:财约你-腾讯新闻(ID:caiyueni2016),作者:杨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