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T时报 (ID:vittimes),作者:钱立富、郝俊慧,编辑:孙妍,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中国版“星链”迎来了里程碑时刻。
今天(8月6日),“千帆星座”计划(G60星链计划)的首批组网卫星以“一箭18星”方式成功升空入轨,展开首次布局。
据目前公开消息,我国将有三个万颗卫星级别的星座,除了今天发射了首批组网卫星的“千帆星座”,还有中国星网公司的“GW星座”,预计会有近1.3万颗卫星,以及鸿擎科技计划打造的“Honghu-3星座计划”,预计共发射1万颗卫星。
作为对标,至7月下旬,马斯克的SpaceX已累计发射了6700多颗星链卫星,其中在轨6200多颗。虽然中国版“星链”起步晚,但正在奋起直追,未来3~5年,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在民用方面会形成规模。
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受国内运营牌照等因素影响,中国版“星链”初期或许会在“墙外”先开花,率先面向东南亚等区域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目前,国内的卫星互联网服务主要基于高通量卫星提供。
一、大幕拉开
G60,是从上海到云南昆明的高速公路(沪昆高速)的代码,全长2353公里。
G60贯穿上海松江区,区内众多企业分布在G60两侧,基于此,松江在2016年启动了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而后,这里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卫星互联网成为重点发力领域之一。
2021年第四届进博会期间,G60星链计划首次浮出水面,上海计划联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共同打造卫星互联网集群,建设低轨卫星通信星座,成为国际一流卫星研发制造运营标杆示范基地。
2024年8月6日,G60低轨卫星通信星座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一箭18星”发射了首批卫星。在此基础上,G60星链计划未来或将采用“一箭36星”“一箭54星”发射方式,加速星座建设进程。
这只是第一步。在此前举行的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海展)上,《IT时报》记者了解到,“千帆星座”建设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计划到2025年底,实现648颗星提供区域网络覆盖;第二阶段,到2027年底提供全球网络覆盖;第三阶段,到2030年底再增加14000颗星提供手机直连多业务融合服务。“千帆星座”一共计划发射15000多颗卫星。
作者供图
从目前“千帆星座”透露的组网信息来看,建成之后的全球数据承载网,除了太空中的卫星,地面系统包括测运控中心、区域运营中心、测控站、核心节点信关站等。其中,区域中心会部署核心节点信关站,组建全功能核心网,包括控制面和数据面,区域承载网则通过接入节点信关站建设区域承载网,包括核心网和数据面。
也就是说,整个千帆星座全系统架构分为空间段和地面段,空间段包括卫星平台和卫星载荷,并与地面段的通信体系完成星网切换,最终实现地面卫星终端可直接接收信号。
MWC上海展现场,“千帆星座”相关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目前规划的卫星轨道在1000公里以上,卫星功率要高于马斯克的星链,“今后计划在600公里左右”。
二、大战打响
卫星运行轨道主要分为三类:GEO(地球同步轨道)、MEO(中地球轨道)、LEO(低地球轨道)。相较其他两类,低轨卫星具有距离近、传输时延小、链路损耗低、发射灵活等优势,是未来天空地海一体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国正在低轨卫星网络方面展开激烈竞争,除了商业的谋划,还有更现实的考量,那就是抢占无比宝贵的频率轨道资源。
各国发射卫星需要向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申请,ITU则分配卫星频率及轨道资源,原则是“先到先得”,也就是按照申报顺序获得优先使用权。
频率及轨道资源并不是无限多,而是非常有限、极其宝贵。ITU表示,地球低轨卫星总容量约6万颗。据报道,目前各国申报的卫星数量已经超过7万颗。随着时间的推移,“僧多粥少”的局面将愈发突出。
在这其中,美国占得先机,尤其是马斯克Starlink星链计划。今年7月27日,SpaceX猎鹰9号成功执行了今年第71次发射任务,同时部署了第50批星链卫星。至此,SpaceX已经累计发射了6761颗星链卫星。而按照SpaceX的“星链计划”,要在2027年前将4.2万颗卫星送入低轨。
中国正快速迎头赶上,中国星网牵头打造的“GW星座”和上海等长三角9大城市打造的“G60星链”计划较早浮出水面,前者计划打造一个由1.3万颗卫星组成的中国星链主体,后者预计到2030年底实现1.5万颗卫星提供多业务融合服务。
今年5月,中国第三个超万颗卫星星座计划披露。上海蓝箭鸿擎科技有限公司向ITU提交了一份预发信息,介绍了鸿鹄-3星座计划,计划在160个轨道平面上部署1万颗卫星。
但是提交申请只是开始,ITU也规定,如果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卫星发射任务,将被视为放弃轨道使用权。
8月6日,G60“千帆星座”首批卫星发射,第一阶段是到明年底实现648颗星提供区域网络覆盖,拉开了国产万颗级卫星星座规模组网的序幕。
“明年,中国星网也会大批量发射卫星,今年它已经发射了两颗互联网高轨卫星,作为(低轨星座)补点。”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
三、牌照变量
随着国产低轨卫星星座开始规模发射卫星,不久的将来,国内用户就能基于此连接卫星互联网,就像国外用户使用Starlink一样?
答案也许是否定的。
“初期,‘千帆’星座主要覆盖的区域有可能不是国内,而是在东南亚等地区,因为运营牌照受限。”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GW星座”的打造者是最年轻的央企中国星网,于2021年4月组建成立,是批准成立的唯一一家从事卫星互联网设计建设运营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千帆星座”背后的关键企业是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3月由上海市国资委控股、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牵头发起设立,并在近日完成67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金额巨大震惊融资圈,而且投资阵容超级豪华。
“理论上,作为央企的中国星网肯定拿到卫星运营牌照,相比之下,垣信短期内拿到牌照的难度比较大。之前,我和垣信方面有过交流,他们说自己努力在拿(牌照),但是有压力。”上述业内人士介绍道。
在此前举行的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海)上,《IT时报》记者在现场与垣信方面人士进行了交流,对方表示,“可能优先面向海外市场”,但没有明确提及背后原因。当时,垣信展台展示的内容显示,预计首批发射108颗卫星,目前已经发射4颗实验星,格网覆盖能力是7680公里,包括中国、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
一家卫星互联网智能终端和通信服务提供商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早就跟垣信和星网对接,会在海外市场布局,直接与Starlink进行PK,我们可能要拿出万元以下的相控阵天线产品。”
四、三五年窗口期
目前来看,国产低轨卫星互联网先期满足国家层面的需求,以及行业需求,随着产业链进一步成熟和完善,或在3到5年后进入大规模民用阶段。
“我们直接向B端客户提供服务,尤其是高价值的B端用户,应用场景包括能源电力、矿业农业、应急救灾、智慧城市、低空经济等。比如边境巡逻,要求随时连接网络,所以对网络质量要求比较高。”MWC上海展上,一位垣信工作人员表示。
“先期发射的一定数量的低轨卫星,加上数颗高轨卫星用于补点,满足相关方面对‘全球通信无死角’的要求没有问题,但是在民用领域,还需要更长时间,需要进一步解决技术、终端等层面问题。”上述业内人士表示,预计3到5年,低轨卫星星座将在民用领域大规模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
作为目前国内用户使用卫星互联网的主流方式,高通量卫星网络发展大约用了7年时间,才形成目前在民用领域的应用规模,而且商业体量并不是很大。低轨卫星星座走向民用,也需要时间去打磨。
目前来看,基于高通量卫星的卫星互联网模式在未来3~5年仍会在国内担当主角,直至低轨卫星模式走向成熟。
众所周知,高轨道卫星虽然覆盖面积大,但距离远,速率比较慢。之后,随着高通量卫星的出现,使得卫星带宽能力比传统高轨道卫星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我国第一个高通量卫星是2017年4月发射的中星16,采用Ka频段,总容量达到20Gbps。2020年7月,我国又发射亚太6D,这是我国首颗Ku频段高通量卫星,总容量达到50Gbps。
MWC上海展现场,《IT时报》记者发现,有厂商推出基于亚太6D高通量卫星的卫星上网服务,卫星上网终端价格从之前超15万元下降至3万元左右,卫星上网流量资费则为320元/GB。
“首先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之后随着卫星数量的增多、地面系统的完善,还有用户终端和流量使用成本进一步走低,低轨卫星互联网将会在民用领域形成规模。”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T时报 (ID:vittimes),作者:钱立富、郝俊慧,编辑:孙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