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12-25 12:00
过去 10 年,智能手机抛弃了哪些东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爱范儿(ID:ifanr),作者:木斯,题图来自:Photo by Stanislav Kondratiev on Unsplash


对大部分人来说,智能手机可能是过去 10 年里,给自己带来最大影响的数字消费品,整个手机行业也同样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化。


彼时,诺基亚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苹果 iPhone 刚刚做到第 4 代,黑莓、Palm 和微软也都有各自的手机操作系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很是精彩。


来源:Apple Explained


而现在,每当你走进一家手机卖场,已经很难再看到除苹果、三星以外的海外手机品牌,穿过柜台之间,华为、小米、OPPO 和 vivo 的招牌会不断地冲进视野,导购们翻来覆去卖力吆喝的,也无外乎这几个名字。



新的品牌取代了老一代经典,手机产品自身也在审美和设计方式上出现了转变,它们大部分是由技术突破和工艺革新带来的,有的则是软件层面摸索出的新鲜思维。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向另外一些设计挥手告别。


01、塑料材质和小尺寸屏幕,成了高端化的牺牲品


一台手机的购买理由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复杂。不管是性能、拍照还是存储规格,本质上都是隐藏在机身内部的参数,真正能抓住消费者第一眼注意力的,依旧还是外观。


为了能给出更高的价格,手机厂商也会有意识地借助不同的材料和屏幕尺寸,让自家产品的外观样式更接近旗舰设备。一些很难凸显“高端化”、“品质感”的特征,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抛弃。


这其中就包括了我们熟悉的塑料材质,还有小尺寸屏幕。


曾经,塑料才是手机行业被运用最广的化工产物,毕竟它的成本足够便宜,容易成型,也不会对天线信号造成阻挡。



加工工艺的成熟,让塑料一度摆脱了“廉价感”的观感。比如说苹果的 iPhone 5c,还有诺基亚的 Lumia 系列,在它们手中,以聚碳酸酯为代表的热塑性材料成了点缀多彩配色的最佳选择,甚至还做出了如陶瓷般的温润手感。


但很可惜,这些新尝试没能让聚碳酸酯获得和双面玻璃、铝合金材质一样的地位,在多数消费者的固有认知中,“高端手机用金属和玻璃,中低端手机用塑料”已经成了衡量产品价值高低的关键因素。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对手机屏幕尺寸的理解上。今天,你已经很难再在主流厂商中找到一款选用了旗舰配置,但屏幕尺寸在 5 英寸左右的手机,就连定价 699 元的 Redmi 8A,也都用上了一块 6.2 英寸的屏幕。


也就是说,如今手机上面积最大的元件,已经无法再用于区分高低端产品的定位了,它早已变成了一个连千元机都用得起的技术。



厂商选择大尺寸屏幕也有自己的理由。毕竟更大的屏幕也带来了更多内部空间,这些多出来的部分,基本都会被震动马达、多摄像头或无线充电圈等新型元件所占据。只有带来这些更丰富更优质的体验,才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打开钱包。


但塑料、小尺寸屏等“过时技术”是否就没有使用价值了?似乎也没那么绝对。想当年在全金属手机兴起后,玻璃也曾失宠了一段时间,但如今为了照顾无线充电和信号,厂商们又重新将玻璃推回前台,还带来了更成熟的工艺。


同样的,如果屏幕折叠技术成熟了,我们能随心所欲地变换手机的尺寸,自然也就不会再有“大屏”和“小屏”之争。


都说时尚是一个经典轮回,手机设计又何尝不是如此。


02、手机越来越追求一体化,但也抹掉了很多人性化的东西


智能手机是一个喜欢在外观上做减法的行业,从产品层面上说,大尺寸屏幕让手机获得了更多的内部空间,但厂商们依旧会改变各个元件的占比,进一步榨取出更多的可用空间。


回顾过去 10 年手机的演变历程你也能发现,一方面我们获得了缝隙更少、一体化更强的机身,还有各类无线传输技术;但另一方面,当年可以任意被我们拆卸的手机电池,没事就会按两下的实体按键,以及陪伴了我们无数个日夜的 3.5mm 耳机接口,也一个个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它们是因为没人愿意用,才被淘汰的吗?显然不是。



对用户来说,这类饱含年代感的技术仍能解决不少痛点。比如说可拆卸电池可以缓解“续航焦虑”,而不是让我们像挂吊瓶般连着个充电宝;再比如实体按键,本身所具备的易用性和低学习门槛,也是手势交互所不能媲美的。


然而,在决定一项技术是生是死这件事上,用户似乎并没有太多选择权。哪怕有一些人确实不太喜欢这些改变,但厂商们仍然会给出各种理由,尽可能说服消费者忘掉旧方案。


庆幸的是,某些改变确实让我们看到了更好的一面。虽然电池没法拆了,但受益于一体化设计,手机厂商们能省下更多空间来增大电池容量,延长续航,同时也保证了产品安全和结构的可靠。


加上快充技术的到来,极大地提升了我们为手机充电的效率,也算是一种“用时间换空间”的解决手段。



对实体按键而言,它的消失,则换来了一块更大视野的屏幕。智能手机依旧是围绕屏幕而生的设备,既然我们可以习惯用全触控键盘打字,再砍掉一个 Home 键似乎也没有特别难以接受。


反倒是音量键和锁屏键这些部分,短时间内还很难看到被取代的可能性。虽说在 vivo NEX3 和华为 Mate30 Pro 等一众瀑布屏手机产品上,我们已经看到了用触控反馈取代音量键的设计,意味着砍掉所有手机按键并不存在技术限制。


但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表象功能的映射,而是如何还原出和实体按键完全一致的知觉反馈,或者说,如何去模拟“真实”。


03、iOS 和 Android 控制了软件业,它们不再是单纯的手机系统


10 年前,我们不仅能在手机形态上看到许多不同,就算是系统层面,可供用户选择的也不止有 iOS 和 Andorid 两个。


它们都拥有着各自的特长。比如 webOS 就以极简的卡片式 UI 为核心,而黑莓的 BBOS 和微软的 Windows Mobile 则主打商务人群,还有昙花一现的诺基亚 MeeGo,更是在纯手势无按键的滑动交互上走在了前头。



但这些另类的系统我们都已经看不到了,哪怕很多触控交互并不是 iOS 或是 Android 首创,但借助更加成熟的应用商店体系,它们不仅控制了整个移动软件生态,也重构了我们使用手机的方式。


最终,除了苹果自己,大部分厂商都选择进入 Android 阵营,它们击垮了老一代手机品牌,并继续和活下来的同行保持竞争。


然而发展到现在,如今这两个系统相似的地方,大概比他们不同之处还要多得多。


抛开界面设计不说,两者的系统级功能和界面风格都日渐趋同,比如说黑暗模式、各种毛玻璃效果、白底大色块和圆角卡片等,甚至是手势交互的逻辑,都已然成为大部分智能手机的标配。


上升到更大的层面,像是移动端和桌面端应用生态的整合,发力 AI、AR 等新兴领域,和影视、音乐内容平台抢生意等,苹果和 Google 的大方向也是一致的。



此时此刻,不管是 iOS  还是 Android 系统,都早已脱离硬件而存在,与其说是用户选择了一款手机,倒不如说是拥抱了一整套基于这个平台的服务。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硬件和服务会和两个系统进行绑定,它可以是你的腕上手表,也可以是你耳朵上的无线耳机,甚至是家中的音响及电视。


想要撼动这样的生态格局,不是再重新做一个好看又好用的系统就能实现的。


04、下一个十年,我们还能期待什么?


我们可能很难能看到像智能手机这样的,能够对每个人的生活带来重要影响的消费电子设备了。


它已经度过了发展最快的 10 年,这个曾经只是我们用来打电话发短信的通信工具,如今能凭借每年近 14 亿台的年出货量,远远地将个人 PC 等其它品类的电子设备抛在了后头。



但也正如你在前文所看到的一样,经过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后,业内对于硬件形态和软件发展的理解都达成了一定共识,接下来只需要循序渐进地往前迭代即可,我们已经很难再看到 10 年前那种突飞猛进的变化。


那些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头部厂商,也不再满足只做手机这一门生意,而是尝试将业务扩展到耳机、手表等多个领域。


这是为了在即将到来的 5G 时代,建立起更稳固的生态体系。



一些人相信,智能手机的重要性会在 5G 时代降低,尤其是当我们身边能够联网的设备越来越多,加上 AI 和云计算的驱动,任何本地产品都可以打破物理界限,成为一整个生态圈的控制中枢,前提是我们的环境网络足够承载起这样的数据传输。


终有一天,就算我们不带手机出门,也完全可以靠耳机、手表上的语音助手来解决大部分需求。


当然,这样的变化到来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仍可以对智能手机保留想象力,静候下一个 10 年的到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爱范儿(ID:ifanr),作者:木斯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