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公众号:caoz的梦呓(ID:caozsay),作者: caozsay,题图来自:图虫
俞军老师最近阅读了很多经济学的专著,而且一直也希望产品经理多阅读一些经济学的教程和书籍。那么经济学的一些逻辑、思维方式,其实对我们更好地理解产品、理解运营,以及理解我们自身所处的社会,也都是很有帮助的。
那么今天先分享两个最常见的经济学中的词汇——挤压效应、溢出效应。
1
先说说挤压效应。什么是挤压效应,其实可以理解为作用力的传递。在经济生活中,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某个领域遭遇到的风险、压力,会逐渐传递到其他领域。
最容易理解的是,原材料涨价会导致成品涨价;稍微复杂一点的,生活成本提高会导致用人成本提高,比如一个城市房价高,那么企业用人成本就高,吸引人才的难度就高,这也是挤压效应。
我们日常容易犯的错误,是把很多事情简单归因。比如职场压力来自于老板无良,比如物价上涨来自于奸商囤积。如果你能具有更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你才能理解我们所受到的影响、真实的背景和原因。
比如职场压力,既来自于行业竞争压力,也来自于人才供给压力,每年接近千万的应届生冲击人力资源市场,这也是职场压力的一部分啊。老板无良反而并不是主要原因,为什么呢?你有选择权对么,你又没签卖身契。当你发现很难找到好工作,好职位的时候,职场压力一定是来自于整个领域,而非单独的企业。而行业竞争压力,与政策风险、合规成本、税收压力等等都有关系。
比如一些政策出台,整个行业创业公司消失了90%。政治正确的说法是,总会有好的公司活下来啊,优秀的人总会有机会对不对?但职场上优秀人才的标准一直在提升,以前属于优秀的,在新语境下突然不优秀了,这也是一种压力传递。
很多人觉得,面对职场压力的时候,骂老板无良就好了,最好把无良企业家都抓起来,是不是这样就业形势就好了?
今年为什么开始谈大规模减税,为什么说企业家轻微违法不再抓捕。新闻刚出来,对企业失信行为,法人责任相对减免,开始缓解企业压力、企业家的压力,如果不缓解,一层层会压下去,大家都躲不开。
你会发现,很多时候缓解压力的方法,和老百姓认知的常识不符。少收点税,你职场日子才会好过一点,你觉得收有钱人的税跟你有啥关系。呵呵,不好意思,压力传递给你了。
那有人说了,我去当公务员就好,职场压力与我无关,多收税多开心。
来,这个话题先放着,我们谈谈溢出效应。
2
什么是溢出效应,比如在某个领域投入大量的资金、资源,那么这个领域产生大量的机会同时,也会逐渐溢出到其他领域,所谓大水漫灌。
钞票印多了,很多东西就会涨价,有人觉得钞票印多了又没发给我们,为什么会影响我们,一层层漫下来的。
有一段时间,各地扫黄打非搞得有点过头,正规洗脚店都不让开了,结果很快发现问题了。什么问题呢?一些行业反而是溢出效应的最好载体,钱在某些富裕阶层手里,如何渗入到底层人民手里,往往就在于这些环节。
一层层的消费转化,洗脚小妹也要消费啊,也要买包包买衣服对不对,钱流转就是GDP,让富人把钱花给服务行业,才能让钱更有效率地一层层传递到底层。一块钱在市场上流转一圈,可能就是十块钱的GDP,而且确实中间过手的每个人,也都产生了消费的满足感,和谐社会嘛。
那比如说公务员,为什么这些年特别火爆,福利好,年轻人趋之若鹜?其实是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红利。财政收入高,相关财政支出也高,这才会让公务员成为最好的职业。
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溢出,从财政收入到财政支出,一路溢出到公务员职场收益,然后再通过公务员消费反哺当地的消费市场。
你看,其实后来一限制消费,很多高端餐饮服务就维持不下去了。
我们有时候谈行业红利,谈职场红利,源头在哪里?有时候大家觉得生意好做,很多人认为自己很厉害,水平很高,可能是溢出效应,一些资金和资源的溢出,正好覆盖到你这边了。过几年,源头枯竭了,你还是你,但生意不好做了。再过几年,不仅仅资源红利没有了,其他领域的压力也传递过来了,你还是你,但连运营维持都困难。
曾经无所不能的运营心法,突然变得毫无意义。不多说,三五年前很多创业新贵就是这样的,溢出效应覆盖到了,红利在手,怎么做都对,台上各种风光。突然源头枯竭了,溢出效应消散,表现为接盘侠不在了。还是这些人,还是这些方法,就全都不对了,激流勇退的也就算了,还折腾的,更贪婪,更激进的,就把自己送进去了,前后不过短短几年。
但问题在于,源头究竟是什么,以及源头的持续性是什么。
如果我们看到了现象,看到了问题,不去溯源,我们就很难做出真正清晰的判断,也就很难基于清晰的判断做出决策。
3
很多同学觉得公务员衣食无忧,但他们的工资不是印出来的,是靠税收和卖土地征缴上来的,就算有一部分的确是印出来的,也是有外汇储备抵押的。财政收入高速增长是真的,但凡事都有因果,公务员吃前几十年高速发展的溢出红利,但如果高速发展不存在,挤压效应用不了多久就会传递过去。没有谁可以置身事外,没有谁。
中国经济体量大,不同地区,城乡消费场景差异大,所以很多时候,还会有一个效应——惯性效应。
可能某些领域在某个地区已经凉透了,在另一个地区还正火热,可能在某个领域,问题已经很明显了,但因为地区差异和覆盖率的原因,惯性依然带动着增长。
东南亚小国,经济冷暖,场景切换,可能几个月一下子就全国感知了,而中国不是,惯性效应可能延续几年,部分领域甚至更久。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问题不是问题,觉得风险不是风险,是因为处于既往增长和历史上正确决策的惯性期,惯性效应很容易掩盖风险和问题。等真的显露的时候,你去解决,可能也很难,因为惯性的原因,你解决得再好,可能也需要很久才能看到效用。
这就好比洗澡的时候冷热水的调节,你觉得冷,你去调热。小的系统几秒钟就热了,但是大的系统你还是觉得冷,你不断调热。其实源头很热了,但你的感知还是冷。等你感到热的时候,你想调冷一点,却越调越烫,这就是之前调整的惯性没有释放完。
所以,你现在感受到的一切,是基于历史惯性,而新的一些调整和改变,需要若干年后你才会感知到。就好比一间大房子里洗澡,当你觉得洗澡水滚烫的时候,源头可能已经很凉了。
为什么中国足球不行?源头就烂掉了,你靠最后一两个教练解决问题,痴人说梦。但大家都急功近利,只想一步到位解决问题,怎么可能?换过来说篮球,为什么我觉得要给姚明主席一些时间,从源头抓起调整,需要一些时间,需要尊重因果,尊重客观规律,需要理解惯性的迟滞性。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红利,每个时代也都有每个时代的困境。
有时候,我说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一方面真的是很幸运,那是跟我们上一代比,他们再优秀,没有市场环境给他们发挥,而我们有。另一方面,要自谦。很多年轻人觉得错过了好时机,怨天尤人,觉得你凭什么高高在上,时代红利都被你们这帮中年人赚走了。
我们小时候没有冰箱、没有空调、没有洗衣机、没有电话、没有Wi-Fi,连高铁都没有,大学毕业出来混社会坐个绿皮车二十个小时硬座,我们怨过谁。你们小时候就有互联网能看到世界长啥样,最好的课程网上都能找到,想跟谁学跟谁学。我们那时候根本没任何渠道见识外面的世界,我们怨过谁。
好,本文不吐槽。本文想说不要稀里糊涂地随波逐流,红利到来的时候,要知道红利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机会,争取实现自我突破和提升。挤压到来的时候,要知道挤压是怎么来的,这样才能未雨绸缪,更好地规避,更好地让自己处于相对安全和健康的位置。
我们这个时代的红利,很抱歉,你们确实享受不了了,但你们也有自己时代的红利,要认真去分辨,并努力去把握。我们这个时代的困难,你们感受不到了,这是好事,没必要再走回头路。但你们也有你们时代的困难,要有意识地去判断、去溯源,了解本质,然后做好自己的准备和筹划。
学会真正的理解因果,理解逻辑,理解世界。
可能有人说,你应该多举几个例子,多列一些现在的机会和困难,给年轻人更明确的指导。
实话说,我不是预言家,未来十年的发展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我能理解和分析不同决策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但我不能推断决策者的决策逻辑,更不敢公开讨论这个话题,希望谅解。
多读一点经济学的书,多理解相关经济学的逻辑,多关注政策方面的新闻,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不要简单归因,不要只看到表面,你会找到答案和真正的因果。
以下,如果都能顺利理解,说明你的逻辑过关了:
房价不是炒房团决定的、你的工资不是你老板决定的、对劳工的过度保护反而会伤害劳工权益、用排放税来治理污染比罚款更具有效率......
最后,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把握红利,不知道如何规避压力,唯一能做的,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提升自己的信用、口碑和影响力。永远不要认为,做对一次选择,就可以安稳一生。
本文来自公众号:caoz的梦呓(ID:caozsay),作者: caozs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