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很多人都会遇到标题中出现的那种情况,包括我,看到一个新机会,觉得不错,但因为太“新”,心里没有底,所以只敢上一点仓位,随着走势越来越验证自己的判断,仓位也开始放大。
这种边涨边加仓的操作模型下,成本感觉不高实际上并不低,很容易因为之前的赚钱效应而放松仓位控制,稍微回调,浮盈变浮亏。
对结果不好的交易,要复盘总结经验,这里可能出现两类结论:
1. 方法正确但操作错误:前期上仓位太慢,后期砍仓位不及时
2. 方法本身就是错的,是典型的“浮盈加仓,一把亏光”
复盘中,区别是操作问题还是方法本身的问题,非常重要,前者需要改进,后者应该改造甚至放弃,所以首先要排除后者。
如果是方法的问题,你会在过去看到更多类似的操作和结果,比如我之前写过的《投资中那些看似简单的事,你根本做不到》一文中关于“为什么抄大V作业容易亏”,其实跟上面的问题在操作方法上非常类似:
抄短线大V的作业,如果对方真是短线高手,你长期必亏无疑。道理很简单,大V从“自己看好”到“把股票告诉你”,必然有一个时间差,短线股一般都是近涨远跌,这个时间段内大概率是上涨的,假设是两个点,意味着每次你都比大V少赚(多亏)两个点。
不要小看这两个点,短线高手的胜率也就是60%,赚赚赔赔,平均下来每个票也就是0.5个点的期望值,一周一个票,一年就是25%,而你抄人家作业,人家赚一个点,你就亏一个点,一年亏25%。
此外,如果是方法本身的问题,你也能通过推理甚至概率计算找到它的逻辑矛盾之处。
还是以“抄作业”为例,假如你的策略是:看到大V赚了,下一次就跟他做,看到大V亏了,就果断弃坑,再假设这个大V的操作胜率是66%,以三次为例,你的投资结果是:
大V“对对错”时,你是“一对一错”
大V“对错对”时,你是“错”
大V“错对对”时,你是“不跟”
或者换一个说法,第一次跟,有2/3的胜率,最后一次跟,一定是亏的,所以是一个必亏的策略。
为什么这个不怎样的策略,投资者却本能地愿意接受呢?这其实跟我们长期积累的学习方法有关,即如何根据过去的经验探索未知的问题?
从过去的经验中总结规律
假如你不幸被穿越到一个陌生的星球上,这里遍地是沙土和一种植物,结了红色的果子。根据地球的经验,这个红果子可能是你唯一能吃的东西,但也无法确定。随着你越来越饿,不吃就是死路一条,你只好鼓起勇气,摘下一个,先吃一点点,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探索,是一件非常有技巧的事,你首先要知道,自己以前的经验,哪些现在大概率有用,哪些现在可能有害?
你一开始尝了一小口,而不是整体吃掉,是基于一个“毒性与剂量有关”的假设,这个假设即便在“异星球”上也大概率是正确的,虽然这也没有办法保证你不被毒死。
实际上,吃“果子”跟你随便捡一把土吃下去,没有什么区别,这里是一个陌生的星球,那个东西可能根本不是果子。
吃果子不如直接吃土,是因为越简单的东西,相似度越高,你既然能生存下去,至少氧气和重力是确定的,土至少比红果子更接近地球上的已知事物。
根据经验预测未来,是人类生存之道,也是股市投资的核心方法。
股市就像“异星球”,没有绝对正确的获得超额收益率的方法,否则人人都赚得比平均水平多,所以任何一条经验都自带“死亡陷阱”。
这个时候,基于逻辑推理要比基于经验归纳更靠谱。
回到“抄大V”这件事,如何改进方法呢?假设把这个大V的胜率提升到75%,其他不变,以四次为例:
大V“对对对错”时,你是“两对一错”
大V“对对错对”时,你是“一对一错”
大V“对错对对”时,你是“错”
大V“错对对对”时,你是“不跟”
你的胜率就上升到50%。
假设这个大V的胜率提升到80%,其他不变,以五次为例:
大V“对对对对错”时,你是“三对一错”
大V“对对对错对”时,你是“二对一错”
大V“对对错对对”时,你是“一对一错”
大V“对错对对对”时,你是“错”
大V“错对对对对”时,你是“不跟”
你的胜率上升到60%。
结论很明显,严格按此操作,只有大V的胜率到75%以上,你的胜率才可以达到50%,如果大V的胜率是100%,你的胜率自然也是100%。
但大部分短线高手靠的是“高频+及时止损”,胜率几乎很少能超过55%,就算是中短线兼顾,其胜率也几乎不可能超过三分之二,这才是“抄大V”策略的真正失败之处。
所以,先少量尝试,再加大力度,这种方法适合两类学习:
1. 规律存在且100%的正确,比如数学等科学学习
2. 规律大概率正确,比如高胜率的大V
前一种就是常规的学习,而后一种,需要制定一个最合理的策略。
比如,即便对于66%正确率的大V,也可以抄作业的正确率:
第一步、小仓位多跟几次,判断其概率是否超过50%,如果是的话——
第二步、最短的时间内完全复制,不要作主观的判断。
理解后,我们就可以对开头的“浮盈加仓”问题进行分析了。
要么不参与,要么直接重仓出击
前面的总结:对于正确率不为100%的“概率规律”而言,经验学习本身就是对正确率的损耗,“学习-模仿-反馈”机制的时间越长,损耗越大。
但“浮盈加仓”有一个比“抄大V作业”和“异星球生存”更复杂的问题,学习还有另一种“损耗”,我称之为“学习效应”:
学习效应包括两个博弈:
1. 当你总结规律并发现了一个新机会的同时,一定有更多人也发现了
2. 股价的走势短期取决于“和你一样采取行动的人和对手盘们之间的力量”对比
第一个博弈规律决定了,投资者学习并尝试买入,本身就可以让股价上涨,而上涨又会减少未来的上涨空间。
正常的学习,做对一道题,是一个信号,代表“你掌握了一个规律”,但在投资中,股价上涨不一定代表正确信号,反而降低了你未来的胜率。
第二个规律决定了,当你认为上涨是“正确信号”,从而加大仓位时,你的“战友”也在加大仓位,股价应该加速上涨,如果实际上并没有,说明你们的“对手盘”正在加速卖出。
你学或者不学,科学永远是一样的,学会了一个原理,你可以无限外推;但投资中的学习会改变“学习对象”,所以你需要随时判断股价的上涨是否已经体现了你当前的买入逻辑,以结束投资,但长期习得的“学习经验”总是会干扰你的判断,一不小心就让你过度外推。
投资本身就是一件胜率不高的事,加上学习效应进一步拉低胜率,所以逻辑判断可以买入后,感觉中的初步试仓实际上应该是重仓出击(当然是在你能承受的亏损范围)的时机,一般人的加仓点实际上应该减仓——特别是在以下投资逻辑中:
1. 事件博弈:围绕财报业绩、重组、政策、重大业务进展等
2. 周期博弈:估值和业绩不稳定的强周期
3. 政策博弈:围绕某一个政策的判断
这一类偏博弈偏短期的机会,最适合的操作跟一般人的直觉相反:
1. 看到机会要么不参与,要么重仓出击,最多给自己一次加仓的机会
2. 有利润就开始减仓
3. 做错了及时放弃
当然,这个节奏的控制也有技巧:
1. 牛市节奏放慢,熊市节奏加快或者不参与
2. 大机会节奏放慢,一般机会节奏加快或者不参与
如果你是这种比较谨慎的人
在陌生环境中,小心翼翼地学习和探索,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本能。上面说的有机会就重仓出击的短线高手,并非常态,而是天赋异禀或者说是“基因突变”。
所以,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机会来时小心翼翼,机会走时重仓出击”,主要还是你不知道什么样的机会适合自己。
如果你是这种比较谨慎的人,尽可能不要参与过于博弈的短期机会,尽可能在基本面找机会,尽可能寻找那些变化周期比较长的机会。比如:
1. 个股策略,基于竞争格局、商业模式这一类不易变化的长线投资逻辑,避免价格、业务、产品等容易变化的投资逻辑;
2. 宏观策略,基于宏观经济利率政策中那些无法改变的矛盾而作出的长期配置策略,避免基于托底政策、口号型政策、空洞的政治理念、数据波动等短期因素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