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8-18 16:50

成事靠认知,而不是靠知识:给管理者的7个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润 (ID:runliu-pub),嘉宾:胡赛雄(华为“蓝血十杰”之一,长期负责华为中高级干部管理哲学学习、研讨与实践工作),观点:刘润,主笔:景九,编辑:二蔓,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成事靠认知,非仅凭知识,管理者应提升认知并实践。

• 🛠 不依赖牛人,重视流程和方法论

• 🔄 鼓励试错,快速纠错机制

• 🎯 目标逼出能力,共同外部目标牵引

规则总是被钻空子,如何应对?


员工频频犯错,怎么办?


招聘总是找不到称心如意的人才,怎么破?


前段时间,刘润读书会邀请到了胡赛雄老师。他是华为“蓝血十杰”之一,长期负责华为中高级干部管理哲学学习、研讨与实践工作,《以奋斗者为本》核心编委,也是《华为增长法》《管理的力量》等畅销书作者。


对企业管理,胡赛雄老师有着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直播间里,胡赛雄老师也慷慨地分享了很多独到的见解,非常接地气,贴近实战。


其中的7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分享给你,供你参考。


一、“一家公司,不能靠牛人”


提问,作为管理者,如果你招聘,你希望招来一位牛人,还是普通人?


我想,有不少人会选牛人。


是的。团队里来了牛人,这当然是好事。因为,这可能意味着,你的工作更省心了,团队的业绩不愁了,甚至年终的奖金,也可以加高一点期待了……


这当然很好。但假如牛人真的来了,你也委以重任,过了大概半年、一年,他因为某些原因离开,又会发生什么?


沟通,处处不顺畅。业绩,也一落千丈。年终奖?还想什么年终奖,团队不散就不错了。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那么就足够说明:你们团队的能力、业绩、表现,“长在”了少数人身上。


整个团队,整个公司,被牛人“绑架”了。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公司懒得搞管理,总是希望有一个很厉害的人过来,把事情全部搞定。可是,能把问题全部搞定的人,你又凭什么把他留住呢?


关于这个问题,韩非子曾经说过一句话:虽有不恃隐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圜之术,良工弗贵也。


厉害的工匠,不看重自然生长得笔直的竹子,不看重自然生长得圆的木材。因为,他们善用工具。用工具矫正,哪怕最普通的竹木,也能打造箭矢和车轮。


公司,也是一样。厉害的管理者,不看重天然就能力挽狂澜的牛人,因为他们善用流程。


让团队的能力长在流程上,长在沉淀下来的方法论上,而不是长在少数“牛人”身上。


这样,你才不会因为少数人的离开而焦虑,公司也能更加长久。


二、“快速纠错,而不是不出错”


请问,面对一个能力不如你的员工,如果他工作上犯了错,你会作何反应?


不少人,可能会叹口气:算了算了,放着我来。还有的人,面对犯错的员工,大发雷霆,青筋直冒。


这很正常。因为这些管理者的初心,肯定都是工作“少出错”、“不出错”。但这样下去,要么,员工从没做过有难度的工作,难堪大任,要么变得谨小慎微,什么也不敢做。


怎么办?


你要做的,不是建立一个不犯错的机制,而是建立一个能快速自我纠错的机制。


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允许犯错,或者重复犯低级错误。如果你建立了一个赏罚分明的制度,但却导致大家都不愿意去做难的事情,只愿意做平庸的事情,那么这个企业,也必将沦为平庸。


一个真正厉害的人,不一定是多么天赋异禀,可能仅仅是因为他踩的坑足够多。


所以,一定要鼓励员工,做难的事情,踩足够多的坑,才能成为真正厉害的人。而要鼓励员工做难的事情,首先就要容忍他犯错,拿出试错成本来。


要不然,又要要求员工做难的事情,又不允许员工犯错,员工怎么会有积极性呢?


格局,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利益计算。


三、“能力是目标逼出来的,不是建设出来的”


一家公司,想要生存、做大,所需要的能力,必然多种多样。


比如,数据分析能力,精细管理能力,营销能力……每一个都很重要。哪怕现在用不上,未来也多半能用上。


有道理,那就建设吧。未雨绸缪,战略投资未来。可是,培训搞了又搞,大会开了又开,员工辛苦工作之外,还要承担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有时候,连手头的工作,项目节点都要放下。


终于,在一次又一次陪不了爱人,开不了家长会,熬夜加班补进度之后,大家受不了了:学这个,到底有什么用?


未雨绸缪的建设,不但没有起到作用,士气还一落千丈。


所以,公司的能力,是越多越好吗?不见得。


因为能力,是目标逼出来的,不是建设出来的。


怎么理解?胡赛雄老师举了个例子。


2003年,华为要开拓欧洲市场。英国电信组织人手,来检验华为的各项组织能力,看能否达到承接项目的要求。一番检查过后,成绩惨淡:只有厂房基建能力是及格的,其他的都不及格。


怎么办?改。英国电信的检查,是有标准的。那就按照标准,逐条改进。哪怕伤筋动骨,哪怕之前从来没这样做过,但既然要接项目,就按照客户要求标准整改。


就这样,一年时间过去了。2004年,又请英国电信来检查。


本来,他们没抱什么希望。这么短的时间,能改成什么样?可没想到,成绩大幅进步,超过了合格标准。英国电信也大吃一惊:短短一年,进步太大了。有什么秘诀?


哪有什么秘诀,还不是被目标逼出来的。


所以,公司要建立能力,一定要确立一个共同的外部目标。


为什么?组织一旦大了,势必会分成多个单元。如果没有目标,空谈建设能力,也大概率各有各的建设方向。这样一来二去,各个单元的力没往一处使,有的还互相掣肘,事倍功半。这时候,用共同的外部目标牵引,有力一处使,才能让能力建设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漫无目的的未雨绸缪,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四、“价值观,就是一种场”


我想,你一定见过很多特别有“经验”的人。


每当遇到问题,他总是胸有成竹:我懂,我知道,我有经验。但最后呢?他从一拍胸脯的“我干过”,到一拍大腿“咋回事”,到一拍屁股“我走了”。留下你一脸懵。


其实,一家公司,难免会招到形形色色,带着各种工作经历的人。


而这么多人一起共事的时候,也难免会戴着各自的有色眼镜,看待问题。于是,一开会,就吵架,沟通成本特别的高。


任正非也说:没有共性的个性,就是一种破坏力。


那怎么办呢?


种植观念,打通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一种高能量的场。不同过去的人,在同一个场里,就能良性互动。


用价值观一起看未来,而不是沉溺于过去的经验和成功之中。


五、“做战略规划,而不是年度计划”


每到年底,企业都会抽出时间,做战略规划,确定明年怎么干。


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大家一起冥思苦想。想的差不多了,觉得明年简直成竹在胸,目标手拿把掐。于是,放下心来,开始休息放松、喝酒烧烤。


可第二年,市场形势大变,根本不如你们估计的一样顺利,很多去年的想法,也根本没办法实施。干着干着,你越来越窘迫,越干越糟糕,不要提完成目标了,面子上过得去都难。回想年会的狂欢,高兴太早了。


怎么会这样呢?其实,搞成这样,不一定是人不行,而是规划没到位。


不少企业的战略规划,其实就是拉长版本的年度计划。


大会上大概聊聊,今年完成什么,明年完成什么,后年完成什么,时间一拉长,仿佛是个三年战略规划,完事。于是,聊到这里,心满意足,开始点菜。但是,先等等。战略规划,“怎么干”只是很少一部分,“干成什么”以及“为什么干”,才是更重要的。


要做战略规划,先搞清楚战略意图。


构建好将来“要去哪”,“为什么去”,然后才是怎么去,才是年度计划,才是执行。


看五年,想三年,认认真真干一年。


毕竟,趋势如何,和大部分公司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从“趋势”到“机会”的重要区隔,叫“能力”。


没有能力,再大的趋势来了,也不是机会。


六、“建立有漏洞的规则”


我猜,你一定出过差。出差的时候,也多半有差旅补助。


比如,打车全部报销,又比如,每天有一定数目的伙食补贴。这挺好。出差不能回家,还要睡酒店,有补助合情合理,出差的人自己省一点,月底报销还能多报出来点。


可这一多报,有的管理者,就不满意了:让你们出去,是干活的。怎么都奔着多报销去呢?


怎么办?


限制。把规则定得死死的。


比如,你去某城出差是吧?我看城区也不大,超过30公里,打车没法报销。又比如,你请客户吃饭是吧?那么如果你报了招待费,当天的餐补,就取消了。毫无漏洞可钻。


那么,这样下去,会发生什么?


员工一看,得嘞。你给我限制得死死的,那我就只求把活干完呗。有的客户,离高铁站特远,打车超过30公里,报销不了,那我干脆就不去拜访了。请客户吃饭,劳心劳力,还不能让我拿点补助,那我干脆不请客户吃饭了。


这时候,你可能就会发现,本来想要省下一点补助,结果,员工不愿意请客维系感情了,也不愿意去偏远的地方拜访客户了。得不偿失。


所以,作为管理者,做规则,有时候要留一点漏洞。留漏洞,就是为了让人钻空子。


因为有的时候,有漏洞,反而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如果捡漏的人,实在太多,再给规则打补丁。


让规则服务业务,不要让业务去服务规则。


七、“成事靠认知,而不是靠知识”


请问,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人?


道理是精通的,业务是不懂的。管理是在行的,应用是抓瞎的。一张口引经据典,但你要问他自己的看法、做法,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来。对别人的事情,难题,头头是道,到了自己的问题,两眼一抹黑。


这,就是过于看重知识、看重所谓的“干货”,却忽视了实践。


所有用来学习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如果不能解决你的问题,把这些东西变成认知和方法论,就都是成本不是投资。毕竟,任何人说的东西,都只有参考价值。写在书上的文字,说出来的话,也只是过往经验的总结。


知识的作用,是用来训练认知,解决问题,而不是让你“显得很厉害”。


有次,胡赛雄老师帮助一家企业做战略规划。


有位副总说,胡老师不好意思,我参加不了了,因为商学院还等着我去讨论案例。胡赛雄老师哭笑不得:你自己的问题不解决,跑到其他地方,讨论别人的案例,是不是有点奇怪?


相对于知识,认知才对你的未来有所帮助。通过知识,训练认知,通过实践,磨练认知,才能让认知最大程度地提升。而实践的时候,也不能只是埋头苦干,而是用眼看,用脑想。


观察,只能得到表象。洞察,才能得到本质。


所以,胡赛雄老师经常就会建议,不要把自己的个人时间填得太满,留出40%,多思考思考,怎么放大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得非线性的产出。


天天很忙碌的人,智慧反而不一定增长。因为他看上去忙碌,但只不过是一直重复罢了。


八、最后的话


胡赛雄老师说,命运,其实并非“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而是每个人的认知,自导自演的结果。


什么意思?


对于真实世界的运行规律,人类的认知,只能无限逼近,但却无法最终到达。所以,你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你的认知,有多接近现实世界的规律。


机会,往往存在于视野之内,而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之外。有的人看到了,脑袋反应过来了,机会,也就被他抓住了。事,就被他做成了。


那么,如果我也想成事,抓住机会,提升认知,怎么办?


答案也很简单。多学习,多实践。用知识磨练认知,用实践加深认知。没有太多一招制敌,只有每天的日积月累,水磨工夫。每一个伟大卓越的公司,也都是从一个人、一摊业务开始,慢慢成长的。


祝你提升认知,抓住机会。


祝你,成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润 (ID:runliu-pub),嘉宾:胡赛雄,观点:刘润,主笔:景九,编辑:二蔓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