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1-14 10:21

985高校试水本科生导师制,靠谱吗?

本文来自公众号: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作者: 俞杨,原文标题《每名本科生都有导师,人大东大等985试水本科生导师制》,题图来自:图虫创意


每一名新入学的本科生,都将拥有自己的导师,这在一些大学已经成为现实。


中国人民大学“导师领航”系列项目实施,为每一名本科新生配备成长导师。东南大学发布《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推出导师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宣布,对本科生的培养采用“师徒制”指导模式……


不过,当下研究生导师制尚且不够健全,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大学师生数量差距不容乐观,试水本科生导师制是否会充斥形式主义?


趋势


本科生导师制,其实并不是多么新鲜的事物。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最早实行导师制是2010年试点学院改革,当时有10多所985大学选择了一个学院进行试点,本科生全员导师制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由于效果不错,迅速扩散到其他大学。


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全面实施“导师领航”系列项目,按照“三全育人”的思路,为每一名本科新生配备成长导师。


另一所985高校东南大学,在发布的《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中推出了导师制,为本科生配备包括硕导、博导和院士等在内的优秀导师。


本科生导师制在211高校也有实施,北京科技大学自2018年开始全面开展。据校长杨仁树透露,这项制度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全过程,贯穿大一到大四;二是全覆盖,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推开


高校相继推出本科生导师制是有渊源的,2018年10月教育部发布《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相关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让符合条件的教师帮助学生制订更具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


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也倒逼导师重视本科生教育,需要导师投入时间、精力与学生交流,在课堂外延伸教育理念。


在课堂内,则要求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从学科知识的角度重视本科生教育。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开始摸索“教学型教授”的评定路径,没有一篇论文也能评教授,让讲课高手不再一辈子做讲师。


几个月前,南京林业大学蒋华松老师成为该校第一位“教学专长型”教授。蒋老师此次入围,无一篇论文,无一分科研,引起舆论关注。


良方


我国教育存在“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不过教育部长在2018年发话这种现象应该扭转。


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变得迷茫,这和中国大学缺乏适合学生发展的生涯规划教育是有关系的。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显得迷茫也就在情理之中。


通过长期研究,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系所教授游金潾教授发现,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三年级是抑郁症的高发期。


大一要从依赖阶段走向独立阶段,探索自己要走向何方的时候会困惑。大三则要面对人生的重新选择,担心以后的读研和工作,焦虑更多。


由于缺乏合适的心理疏解,近年来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游金潾教授在2019年提到,四分之一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世界卫生组织在2017年发表的报告也显示,四分之一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


一方面大学新生不适应大学的宽松,一方面不少高校管理学生陷入了误区。高校也觉得无奈:不这样管,学生就废了。


在学习上,要求学生统一早自修、晚自修,还要点名,是按管高中生的模式来管大学生。在生活上,奇葩校规隔三差五地出台,用管理幼儿园小朋友的方式来教育大学生。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困境。与研究生导师制有所不同,研究生导师制主要通过导师和学生一起做科研,本科生导师制则是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教育与引导。


厦门大学教授谢作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这个制度,目的是促进教师更多地关注本科生的学习生涯,加深师生情感交流。”


北京科技大学针对2017、2018级本科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68.96%的学生表示与导师沟通良好,学生认为导师在专业引领、帮助适应大学生活、培养学习兴趣方法等方面帮助比较大。


局限


只不过,本科生导师制并非万能,其本身就有着种种局限。


周光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是精英教育的标配,最早来自于英国牛津大学,15世纪牛津大学创建了住宿学院和导师制。”


而随着高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今年正式进入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


大学生在校人数飞速增长,相比之下高校教职工人数的增长,却一直处于相对迟缓状态。自1998年至2017年的20年间,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年均增长率为10.49%,教职工人数年均增长率仅为4.69%。


随着师生数量差距拉大,事关教学质量的生师比问题也越发严峻。1998年生师比为11.6:1,到2017年这个数据升至17.5:1,大部分高校的生师比低于国家规定的14:1这个标准。


周光礼跟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目前能够实施全员导师制的只是极少数重点大学,而且一般只覆盖学生入校的第一年,又称新生导师制。”


按照2019年印发的《东南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每位学生一年级在读期间,均配备一名大类导师,原则上生师比不低于6:1。


目前,北京科技大学1360名专任教师担任10638名大一至大三本科生的导师,平均一名导师跟踪培养8名本科生。


即使是招生数较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7年招收首批本科生并采用“师徒制”指导模式,每位学业导师也要负责带领1至5名本科学生。


周光礼指出,“不少学校给本科生配导师形式主义色彩很重。一是学校生师比过高,教师投入不足;二是学生收获不大积极性不高,很多时候迫于学校规定见面次数,老师要去找学生。”


因此,周光礼认为,“全面铺开本科生导师制不现实,除非极大地利用校外的企业导师资源。当前实施导师制应务实一点,要选拔真正德高望重责任心强的教师为导师,而且在教师不足的情况下,暂时只能在局部范围内实施。”


参考资料:

多所高校试水本科生“导师制”,2019年12月30日,中国青年报05版

本科学业导师制度大有作为,2020年1月2日,光明日报10版


本文来自公众号: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作者: 俞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