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老艺术家,封面来自:Unaplash
最近,野味再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我们意识到“不吃野味”,这是好事,但还远远不够。
老艺术家担心的,不只是野味,还有你每一次在景区对野生猴子的投喂,还有对不明来源的野兔和土拨鼠的亲亲抱抱。
△Instagram上处处充斥着这种致命示范/ins截图
据有关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来源于野生动物的人类传播病比例已经超过70%。除了吃下野味,和野生动物亲密接触,也会加大病原体传播的几率。
只要我们把历史的时间线再拉长一点,就会发现:人类历史上的数次重大疫情,大多都跟“野生动物”有关——
比如,中世纪欧洲爆发的黑死病,就是黑鼠传到跳蚤,再传人;
比如,20世纪初导致4000-5000万人死亡的西班牙大流感,可能来自于鸟类;
再比如,2014年非洲再次爆发的埃博拉病毒,是源自于“丛林肉”买卖。
△非洲“丛林肉”/Unaplash
哈佛大学免疫学和传染病学博士内森·沃尔夫在《病毒来袭》一书中指出:
我们都寄居在病毒星球,野生动物就是这些病毒的蓄水池。随着人口的密集和不断的城镇化,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捕食、狩猎和入侵领地行为,都在加速着病毒的跨物种传播。
△Unaplash
而人类,还处于被钢筋水泥包裹的懵懂状态,对此毫无机警。
曾几何时,我们在旅游中会因为“入乡随俗”吃下当地的不明生物,又因为“亲近大自然”的号召,和野生动物亲密接触,甚至不惜用嘴喂吃?
若人类长久以往下去,不懂对野生动物保持敬畏和距离,那离下次疫情亦不远矣。
野味全球化,快跑!
我们不否认,中国人确实很爱野味。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的野生动物走私交易利润达到100亿美元,而我们则是这个链条上的终极消费国之一。
在很多外国人眼中,中国人无所不吃,而现实里也是如此:穿山甲、果子狸、老虎肉、海龟、野兔、野鹿、孔雀,还有各式各样被泡着的羊鞭酒、老鼠酒、蛇酒……
尽管知道这些野味可能携带病毒,但抱着对人体的各种功效和侥幸心理,还是照吃不误,而疫情的重演,足以证明人类的记性和自控能力有多不靠谱。
而事实上,在野味全球化的今天,谁要逃脱也很难:
英国人好野鸡,美国人嗜麋鹿,鸵鸟肉在南非市场随处可见,而土拨鼠则是蒙古人餐桌上的美味……
还真的别抱侥幸心理,2012年欧洲爆发的旋毛虫病,就是因为有人吃了未煮熟的野猪香肠;2014年令人谈之色变的埃博拉病毒,是因为吃了“丛林肉”。
在国内,我们不主动吃野味,这很好,但在旅行中,也千万别因“入乡随俗”和“来都来了”,而轻易去尝试你不熟悉的食物:
在东南亚旅游,会有些十分奇怪的项目,比如逛野味市场。
东南亚,是全球野生动物走私链条上十分重要的一环。不少非法走私的野生动物,都是从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等流向终端消费国民众的餐桌。
△东南亚各类野生动物制品 / Nature World News
在这种畸形的链条下,有些较大型的野味市场甚至已经成为一日游的打卡景点,除了出售野味,还表演各种野生动物的烹饪过程和手法,供游客拍照。
这波令人头皮发麻的操作非但没有逼退游客,反而衍生出各种野味小吃。
当你脑补出“东南亚补品”的功效,看着比国内便宜的价格,又在导游或同行人的撺掇下——哪怕你不吃野味,这时都会变得跃跃欲试。
如果说,英美人吃野味是为了身份地位,中国人吃野味是为了进补,那非洲人吃野味,就属于不得为而为之。
在非洲的西非、中非或大部分农村地区,还保留着吃“丛林肉”的习惯。
在加纳最大的野味市场逛一圈,你会发现,这里的“丛林肉”比起鸡、猪等畜禽肉还便宜得多,多数穷人只能靠野外获取的“丛林肉”果腹和补充蛋白质。
△在非洲生活,很难完全避免不吃当地的“丛林肉” / Newsweek
老艺术家之前有个同事,就曾去非洲某个部落探访,被一种薄荷叶裹着生肉的食物热情招待,为不拂主人家的面子,硬着头皮吃了一小口,幸好没有出事。
而类似的,还有冰岛的鲸鱼肉、太平洋小岛帕劳的蝙蝠汤,还有墨西哥城圣胡安市场的各种生猛美食……
△墨西哥城的圣胡安市场,出售鹿肉、狮子肉、鳄鱼肉等 / cityexpress
另外,还有不少游客根本看不懂当地菜单,随便指了一个,结果上来的是某种不知名的野味。有朋友就试过,在秘鲁一家店里点了特色菜,上来才知道是羊头。
当你下次旅游的时候,不妨留个心眼多问一嘴,减少在不知情下吃了野生肉类的可能,也千万不要抱着“猎奇”和“尝鲜”的心态,而去主动尝试当地的野味。
景区遇野生动物,快跑!
除了不吃野味,景区的野生动物,你最好也别碰。
疾病生态学家Dr. Peter Daszak说过,全球每年有5种新病毒出现,速度正在加快,而野生动物身上,还有160万种人类不了解的病毒。
对于已知的病毒,我们了解的也只是冰山一角:
可爱的浣熊,是狂犬病病毒的自然宿主;而又萌又憨的“野生土拨鼠”体内含有鼠疫杆菌,是鼠疫的罪魁祸首;野兔、野猪、野生刺猬身上也携带多种寄生虫……
不吃野味就没事?事情还真没这么简单。
有研究显示,在1940年到2004年间发现的人类疾病中有70%来自与野生动物的直接、间接接触。
当你在景区或郊外遇到野生动物,喊着要投喂或者触摸的时候,它们身上的病毒就可能通过蜱虫、跳蚤、蚊子传播到人类身上,而接触到野生动物的体液和粪便,或者被它们抓伤、咬伤,都是非常危险的操作。
而事实也证明,不少人在旅行中因为接触野生动物而染病:
有人因为在东南亚骑大象玩水而患上肺结核,还有一位游客从巴厘岛的长尾猕猴身上感染了猴泡沫病毒。
但这些案例从未引起人类的重视,甚至直接归因于意外。
每年世界各地主动去追逐野生动物的游客达到上百万:
他们在非洲大草原坐着越野车观赏狮子和犀牛;到东南亚或印度次大陆骑大象、和老虎同框;甚至不远千里,飞到印度尼西亚群岛的热带雨林上去,观察灵长类人猿怎么生活……
即使大部分的游客没有刻意追求野生动物旅游,但一旦在景区遇到野生动物,特别是形象可爱的,第一反应就是碰到“好运气”,并下意识地靠近拍照。
人们不知道,此时肉眼看不见的病原体就会跑到自己身上。
在菲律宾、巴厘岛或斯里兰卡旅行时,游客大几率会遇到很多野猴子。
作为人类的近亲,野生灵长类动物身上携带多种病毒:
有人接触野生猴子患了狂犬病、猴痘,有人因短尾猴的唾液溅到眼睛里而染上致命的疱疹B病毒,科学家也已经证实,艾滋病毒最早出现在非洲的某种猿类身上。
一些常见的互动,也会导致病原体在人猴之间传播。
有研究机构发现,在某些景点,人类和野生猴子的互动达到可怕的距离:嘴对嘴的投喂、拉扯中被抓伤,用嘴剥开花生给猴子吃,被口水直接喷到脸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曾发布过一份最优类人猿游览指导,包括:
游览途中不得吃喝;不得携带食物到距离类人猿500米内;游览者不得在类人猿旁逗留超过1小时;若与野生类人猿距离将小于10米,需佩戴N95口罩等等……
但目前能意识到这些的游客或旅游公司,还真是少之又少。
同样要规避的,还有容易被外表迷惑的土拨鼠。
这种动物学名旱獭,俗称土拔鼠,分布非常广泛,在西伯利亚高原、美洲、澳洲等地都有。
你很难想到,被称作拥有“最治愈笑容”,在互联网里活成表情包的土拨鼠,在现实中则是鼠疫杀手。
在旅行或郊野中遇见野生土拨鼠,切记别触摸别靠近别喂食,连洞口一只小小的跳蚤,都是传播鼠疫的重要媒介。
其他野生动物同样不省心:野山羊可能会带来芥藓螨,野生水鹿则可能导致的“莱姆病”……
所以,当下次在景区遇到野生动物,请绕路走,别打扰。
人类从没学会敬畏自然
人类从来没有真正敬畏过野生动物。
虽然我们常常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批判野味的残忍,批判某些野生动物景点的不人道,但大多数时候,人类总是摆出一副无关痛痒的样子。
哪怕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已经“兵临城下”,开始报复人类,我们也只是“短暂地”敬畏了一下。
不要以为我们生活在大城市,与野生动物世界隔着十万八千里。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食物链的缩短,飞机等短途交通工具的使用,我们离这些通常只存在于大自然的病毒也只会越来越近。
到底可以有多近?
近到吃下一只果子狸(SARS),近到吃下被蝙蝠唾液沾染到的猪(尼帕病毒),近到一次无意中野营计划(1980年马尔堡病毒)……
《血疫》这本书里面,有句话让人不寒而栗: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二十四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
你吃下的每口野味,接触过每种野生动物,都可能让你携带已经变异的病毒,进入人类庞杂而巨大的社会网络。
△野生动物传播路径 / 最新公开研究资料
其实,要离这些病毒远一点,也很简单,做到两点:拒绝吃野味,拒绝毫无边界的野生动物旅游。
曾经追踪SARS源头的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团队成员也说过,“要从源头去预防新发传染病其实很简单,就是离野生动物远一点。”
有人会产生疑问,那为何那些生活在丛林里,靠狩猎为生的人类没事?
问题是,我们已经在现代文明筑起的城墙下生活得太久,各种从小打到大的疫苗帮我们抵御外敌,而这些不过仅限于人类已知的一小部分传染病。
对于存在于大自然野外,每年不断进化变异的病毒,我们的免疫系统实在是打不过。
本来两者也相安无事,而人类吃野味,接近野生动物的行为,无异于“重新掷骰子”,看什么时候掷出一种新病毒,应验到自己的头上。
这种蠢事,人类还真是做完一次又一次。
归根到底,是我们的不敬畏,是我们的不怕。
历史的演化,常常让我们产生已经站到大自然顶端的错觉,而没有意识到,人类不过是哺乳动物,是大自然其中的一环而已。
当我们失去敬畏,肆无忌惮地吃着野味,生吞活剥野生动物,制造买卖,打着“旅行”的旗号在它们领地的边缘试探,也怪不得病毒有一天会找上门来。
不过以人类有限的记忆,老艺术家很快想象得到疫情过去后的场景——
5年后,3年后,甚至可能1年后,野味照吃,野生动物照摸,没有意识教育,下一代也早已忘记伤痛,做出重复的事情。
人们也会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等待下一次疫情的降临。
参考资料:
1.吃出来的生化危机:全球野味黑市大起底造就Talk,2018.7
2.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放下对野味的执念?腾讯新闻大家,2020.1
3.为了满足吃蝙蝠的中国人,东南亚有一整条野味产业链银河商业评论,2020.1
4.长假旅游,如何正确围观野生动物?小白兔(塔夫茨大学保护医学硕士),2018.9
5.土拨鼠可爱?当心被它传染鼠疫 三联生活周刊,2019.11
6.这些野生动物的病毒怎么就到了人类社会?一席,2020.1
7.《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2016
8.《病毒来袭》 [美]内森·沃尔夫,201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老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