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8-23 07:25

7个技巧,让大脑长时间保持巅峰状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 (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题图来源:AI生成

文章摘要
7个技巧提升大脑效率,交替任务、主动休息、晒太阳

• 🍳 均衡饮食,摄入适当蛋白质

• 🔄 切换任务,避免长时间专注单一任务

• 🌞 多晒太阳,提升大脑运转效率

经常看到不少人问一个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呢?


其实,我是不提倡这么做的。因为大脑需要休息。长时间(好几个小时)保持高度专注,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一定会导致疲劳。


但是,在保证“张弛有度”的前提下,还是有一些技巧,可以让大脑保持清醒,运转得更高效的。


如果你也遇到过下面这些问题:


下班后回到家,想好好学习一下,但却总是感到特别疲惫;


总觉得大脑转不动,脑海里像生了锈一样,有一种凝涩感;


有很多任务要处理,却总是心烦意乱,没办法集中注意力……


那么,今天的文章,也许能帮上你一点忙。


1. 适当摄入一些蛋白质


许多人习惯在早餐吃碳水,比如粥、面包、馒头……因为碳水能够提供饱腹感,也能迅速供能,为上午的工作奠定基础。


但如果你想提高大脑的运作能力,不妨试着在食谱里加入一些蛋白质。


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对大脑至关重要的两种神经递质,它们的原料都是氨基酸。


一种是多巴胺。它能够为我们提供动力,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决策。如果缺乏多巴胺,你会容易觉得无精打采,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当然更没有办法好好工作。


多巴胺的重要原料是酪氨酸。研究发现:在早餐加入更多的蛋白质,可以提高多巴胺的分泌,增强决策能力(Strang等,2017)


另一种是血清素。它能够调控情绪,让我们感到更舒适、更放松、更愉悦。如果缺乏血清素,你会容易感到焦虑,情绪低落,没法集中注意力。


血清素的原料是什么呢?是色氨酸。它是一种必需氨基酸,人体无法合成,只能从食物中摄取。因此,我们必须摄入足够的蛋白质,才能确保血清素的平衡。


当然,不仅限于早餐,午餐、晚餐,乃至于两餐之间的零食,都可以通过摄入适当的蛋白质,来为我们的多巴胺和血清素提供足够的原料,让大脑拥有充分的动力。


另外,也要注意三点:


1)摄入适当的蛋白质,不意味着只吃蛋白质,而是要注意膳食均衡。因为制造血清素的过程,除了色氨酸,还需要维生素、铁、锌和叶酸等,缺乏了这些营养素,血清素都是无法稳定制造的。


2)千万不能“不吃碳水”。不吃碳水会带来许多问题,比如:碳水可以帮助消化掉血液中其他氨基酸,使得色氨酸更容易通过血脑屏障抵达大脑。如果缺乏碳水,色氨酸是难以被身体吸收的。


3)甚至,蛋白质也不宜过量,适当摄入即可。因为蛋白质中的支链氨基酸会阻碍人体对色氨酸的吸收,如果摄入过多,同样会阻碍血清素的合成。


简而言之:如果你日常饮食习惯以碳水为主,不妨加入一些蛋白质,尽量实现均衡。这样可以为大脑提供更充分的动力。


2. 切换不同任务来“刷新”大脑


大脑有一件非常讨厌的事情:那就是长时间专注在一个任务上。


原因在于:大脑是需要新鲜刺激的。长时间处理同一个任务,大脑就会感到疲劳,从而导致注意力涣散、昏昏欲睡、分心、走神……这不但会容易出错,更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和记忆效率。


许多人有这样的习惯:想在短时间内啃下一个领域,就带着书去图书馆、咖啡厅,一学就是一整天。但这种做法其实是低效的。它可能会带来烦躁感,会让你感到心烦意乱、看不进去眼前的文字,或是为了完成今天的任务而草草了事……


像这样一天下来,你真正吸收到的知识,可能只有一半不到。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是为自己设定2~3个不同的领域,然后把今天的时间划分成多个不同段落,按照1-2-3-1-2-3……这样交替进行,循环往复。


每个段落的时间可长可短。比如领域1非常重要,而领域2和3不太重要,那么就可以为领域1分配更长的时间,2和3分配更短的时间。比如给前者分配1~2个小时,后者分配半小时左右。


同样,在同一个领域之内,最好也交替进行不同的任务。


举个例子:比如你要进行看书、做题和背诵,那么最好在同一天里面交替进行这三项任务,而不是今天全部用来看书、明天全部用来做题……


这样可以不断“刷新”大脑,让大脑始终工作在最佳的状态下。


3. 采取主动休息来恢复精力


许多人日常的模式是“被动休息”,即长时间埋头苦干,直到下班了或周末才一口气休息恢复。这其实是低效的,你相当一直处于“电量不足”的状态中。


更高效的做法是什么呢?是变被动休息为“主动休息”。也就是交替着工作和休息,自己掌控休息的节奏。


一个简单的建议是:把工作划分成多个小阶段,每个阶段大约20分钟到1小时。结束了一个阶段之后,就主动休息一下,换换脑子,做一些别的事情。比如看看有趣的视频,读几页书,写几行字,起来散散步、活动身体……


Draugiem集团做过一项调查:他们调查了企业里工作效率最高的10%的员工,发现:他们在工作总时长上跟其他员工并无显著差别,那么差别最大的地方在哪里呢?他们平均每工作52分钟,就会休息17分钟。


组织心理学家John Trougakos也认为:我们每小时至少要休息10-15分钟,休息的时候不要看邮件、思考工作,而是要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这一点可以跟上一条相结合。举个例子:假设你给领域1设定了比较长的时间,那么也许就可以分配给它3次休息;而领域2和领域3设置了较短的时间,那么就各分配1次休息……诸如此类。


那么,休息的时候可以做些什么呢?


我的建议是:尽量脱离开工作的场景,做一些跟工作全然不同的事情。比如:挑一些关于历史、文化、美食、旅行……的纪录片,一点点看,慢慢看,补充一些稀奇古怪的知识,同时还能得到放松。


又或者:回顾一下自己最近看过的小说、综艺和影视剧,简单地给它们打打分,用几句话写一下评价、心得,等等。


这可以快速地帮助大脑“回血”,让大脑充满能量,更好地应对下一个阶段的任务。


4. 少量多次的冲刺工作法


可能有朋友会问:可是我就喜欢专注,主动休息对我来说是一种打断,这该怎么办呢?


这里,其实就需要我们打破对“专注”的迷思。


许多人说的专注,可能是一种心流状态,也就是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在某项工作里面,注意力完全被占满,大脑高效运转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是能够长时间持续的吗?其实很多时候是不能的。


它更多的,并不是一个持续的、连续不断的“专注”,而是一个一个关卡接连不断,需要不停调动你的技能,让你动动脑筋、跳一跳才能过去——这么一连串的“闯关”过程。


因此,我的做法是:每当我开始一项工作时,我会把它划分成多个小块,把每个小块设定成一个问题和挑战。然后,要求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完成这个挑战。


以写文章为例,我可能会这样要求自己:让自己在一段时间里,不走神、不分心,集中精力地解决下面任意一个问题:


想出一个具体的场景和案例,来描述清楚这个现象;


想出一个有趣的类比,来讲清楚这个概念;


把这段逻辑提炼一下,用尽量简练的两三句话,概括这段复杂的逻辑;


把这段话重新修改一下,让语气更流畅、更自然……


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如果你尚有余勇,那就一鼓作气继续解决下一个问题;如果觉得有些疲倦了,那就果断休息一下,不用担心退出“专注”——因为你的节奏,始终是由自己所把握和控制的。


就这样,一步一步,一项挑战接一项挑战逐步完成,一天的工作就这么完成了。


实际上,这才是一种更高效的专注。我们要锻炼的,其实不是“长时间处于心流状态”的能力,而是“随时随地都能进入心流状态”的能力。


5. 在白天接受更多的阳光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室内,在人造灯光下度过。这就导致对我们来说,白天和夜晚几乎没什么区别。但这样其实是不利于大脑工作的。


原因在于:光照会影响大脑的节律。在光照更强的环境下,大脑会进入高度警觉的状态,马力全开;反之,在光照较暗的环境下,大脑会开始分泌褪黑素,准备进入睡眠。


换言之,大脑正是通过依据光照的强弱变化,来判断让自己进入什么状态。如果长时间处于室内和人造灯光下,大脑这种能力就会被削弱,从而使得节律混乱。表现在外就是,白天昏昏沉沉、哈欠连天;晚上则精神振奋、毫无睡意。


因此,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白天,当我们需要工作和学习时,尽可能处于自然光下,在能够晒到太阳的地方工作;而晚上则将光线调暗。让大脑能够正确地区分白天和夜晚,培养正常的节律。


有许多研究已经发现:在白天接受更多的自然光,可以极大地提升大脑的运转效率。比如:


2013年一项研究发现:暴露在阳光下一个小时,对反应速度的提升比两杯咖啡的效果更高(Beaven和Ekström,2013)


2020年一项研究发现:在日光充足的办公室工作的员工,平均睡眠时间增加37分钟,在一系列战略思维测试中成绩也高出42%(Boubekri等,2020)


与此同时,阳光还能通过促进合成维生素D和血清素,来调节我们的情绪,使大脑能够发挥出100%的状态,更好地投入工作。


可能有人会问:人造灯光能替代阳光吗?很遗憾,我们日常在家里和办公室使用的灯光照度太低(可能只有阳光的数十分之一),是很难达到阳光的效果的。


所以,请在白天的时候多晒太阳,最好从早上起床就开始。如果有条件,尽量在能晒到太阳的地方工作、学习;如果没有条件,也要在工作的间隙出去走走,在阳光下散步。当然,要做好防晒。


6. 频繁活动来减少久坐的伤害


如果说什么事情,会对大脑造成危害而又常被我们忽略,那可能就是久坐了。


原因有很多,比如:


久坐不利于心脑血管代谢,这会降低我们的认知能力;


久坐会使得大脑中部分脑区缺氧,影响大脑的整体协作能力;


久坐会导致身体产生微小但切实存在的疲倦,让头脑变得昏沉,难以转动……


因此,许多人也许都有这种体验:工作、学习,又或者是追剧时,一坐就是几小时,不挪窝,全身心扑在电脑前,然后就感觉有点昏昏沉沉,大脑好像转动都不太灵活了。


要牢记一点:我们的身体从来都不是设计用来“静止不动”的。一连几个小时的久坐,并不是一种休息,而是一种负担。最好的休息方式,从来都不是坐着不动,而是站、坐、躺和行走的来回切换。


所以,一个最简单的做法,就是频繁起来活动。


研究发现:当我们活动的时候,大脑中的血管会扩张,从而使得血流量增大,更不容易发生堵塞。同时,大脑中的不同脑区会被激活,从而降低单一脑区长时间被激活而导致的堵塞风险。这些都可以有效减少久坐的后果。


你可以把这一点跟第三点结合起来:当你主动休息时,不妨起来活动一下,让大脑放松。甚至,如果有机会,试一试原地跑跳、散步、快步走,让更多血液流经大脑,改善整体的代谢掌控。


这是让大脑避免陷入困倦最简单、性价比最高的办法。


7. 养成动脑休息的习惯


许多人有一个误区,总是认为动脑思考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对大脑是一种负担,所以,休息时喜欢做不用动脑的事情,比如看不费脑子的综艺、影视剧,刷不费脑子的信息流和短视频,等等。


这其实是完全错误的。


实际上,大脑的耗能是恒定的,永远保持在20%左右。即使你不动脑,大脑也会在后台运行,将碎片信息整理起来、回放先前学到的内容,勤勤恳恳地进行自我整理和完善。


反过来,如果你为了消磨时间,而特地去做一些不费脑子的事情,看似在让大脑放松,实际上这反而让大脑沐浴在信息流的冲击之下。既没有发挥它“前台”的功能,亦即用来思考问题、处理任务;也没有发挥它后台的作用,也就是整理和回放信息。


也就是说,大脑最忌讳的,就是既不让它工作,也不让它安静,而是不断用被动接受的信息冲击它。


这对大脑来说,既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耗损。


因此,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是让大脑习惯“动脑”这件事。即使你工作做完了,没有需要处理的任务,也不妨转换一下脑子、切换一下思维,做一做别的事情,激活不同的脑区,从中得到愉悦感和放松。


比如:


看一些知识性的视频,一边看一边记录自己的感想;


读几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给大脑一些有趣的启发;


看几页不同领域的书籍,让大脑获取新鲜的知识点;


……


如果实在什么都不想做,那不妨静静地待着,发呆、放空,让它在后台组织整理信息,也胜过用信息流去干扰它。


主动掌控大脑,让它习惯和适应动脑的模式,这样,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更充分地调动它。

希望今天的内容,同样能够给你一些启发。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