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文章来自公众号:中国经营报(ID:chinabusinessjournal),作者:黄玉璐,郝成。
北京西山冰雪初融,街道上行人零星,快递、外卖送货员成为城市交通最繁忙的身影。2500公里之外,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岭下,太平洋的风穿越山林,撩拨860亩青黄相接的菠萝田。植株顶部随风摇晃的菠萝果,是这个春天的甜美创造,金黄的汁水却乏人问津。
与此同时,北京1500公里外,福建省将乐县光明镇,山峦间的田野上,百万斤铁皮冬瓜离开滕蔓,盖着薄薄的“被子”静卧在田间。从2019年12月至1月采摘至今,这批冬瓜已经安睡一个多月,再这么睡下去,它们不会成为“睡美人”冬瓜,而可能与泥土浑然一体,腐烂在天地间。
大雪封山,疫情封住蔬果与人们往来的路。
对于蔬果销售而言,道路千万条,渠道第一条,正当习惯走传统批发路径的农户、农企为销路发愁时,生鲜电商从病毒的重围中杀出,迎来短暂爆发期,甚至“这一个月做得好,抵得上全年收入”。
疫情下,蔬果农产从业者遇上两个春天:生鲜电商的“小阳春”,批发大户的“倒春寒”,而其中的每一个耕耘者,都在期待同一个春天的到来。
批发停滞
与大多数企业一样,对于海南菠萝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菠萝公司”)来说,此次疫情来得猝不及防,像一场说来就来的“倒春寒”。
作为一家种植企业,该公司在尖峰岭下经营、种植总计约4000亩的菠萝田,4个品种,光是2月底,就有近860亩、合计约600万斤的金菠萝将要采摘、上市。从财务角度计算,这段时间菠萝的销量和收入,约占全年的25%至30%。
菠萝田
往年,眼下这批菠萝即将穿越琼州海峡,走入嘉兴、郑州、北京、沈阳、武汉等地的批发市场,其中“嘉兴水果市场走量最大,湖北以武汉为首的市场量也不小”,华南、接近华东的区域,为公司菠萝销售的主要市场,销量占比在40%左右。
但疫情的出现让公司的菠萝销售陷入停滞,对公司而言,复工不是问题,因为长期工人基本是产地附近的工人,“但疫情有联动反应,首先消费者不敢上街购买,大街小巷的水果店也很少开,只有个别超市还在营业,直接导致水果市场的采购户减少,加之部分地区的水果市场直接被当地政府勒令停业,水果市场一旦停摆,我们的菠萝就进不去、销不动。”公司销售负责人陈彬分析道。
另一方面,“运费涨价非常厉害,涨幅几乎在100%以上”。陈彬表示,一周前,公司本想再给武汉捐赠一批菠萝,但光找车就找了六七天,“物流公司、司机给钱都不愿意去,因为去武汉后得隔离至少15天以上,而且出武汉后不敢回家”。
批发市场与物流的困顿,对传统线下批发销售渠道占比95%以上的海南菠萝公司而言,无疑是眼前最棘手的问题,“我们一直把重心放在产品品控、质量上,扎扎实实种菠萝”,直到2019年年底才开始开发电商渠道,“但传统批发渠道走得太成熟了”,顾暇不及。况且要想保证菠萝的品质与口感,最好是现采现发,如果没有及时销售,则可能过分成熟、烂在地里。
种植企业尚且如此,单品种植户所受影响则更为剧烈,在福建省将乐县光明镇永吉村种植铁皮冬瓜的吴清华深有体会,不过他愁的是如何把冬瓜往工人、学生的碗里送。
在村里,吴清华种植了40亩铁皮冬瓜,一季每亩产量能达到1万到1.5万斤。这40多万斤的冬瓜,春节前,他卖出10万斤,但剩下的30多万斤,目前就搁在地里,搭起黑棚遮着。
“工厂、学校没复工,我这冬瓜就没人要。”吴清华告诉记者,他家的铁皮冬瓜主要为人员较多的企业、学校食堂供货,但疫情之下,停工停学,冬瓜的销路就受到严重影响。而每年冬瓜出产两季,10月之后成熟,吴清华家的冬瓜在2019年10至11月间就采收完毕,已经在地里躺了超过2个月。虽说冬瓜能保鲜5个月,但春暖花开,雨水渐长,吴清华也担心冬瓜就这么烂在地里。
2018年,吴清华开始种植铁皮冬瓜,起初效益不错,赚了18万元,种冬瓜也成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赡养母亲、负担读大学的女儿、读小学的儿子,稍显富余。将乐县光明镇镇长林圣松也介绍,铁皮冬瓜的效益总体良好,吊在竹架上种植的铁皮冬瓜,一个苗只留一个瓜,能更好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控制产量与品质,平均每个冬瓜重量在30至40斤左右,价格与效益也更为稳定,农户每种植一亩冬瓜“能赚个8000到1万元左右”。
但2019年,吴清华认为自己“运气不太好”,7月,将乐一月降下两场大雨,将他靠近河边的20亩冬瓜田冲毁,1亩地投入成本接近六七千块钱,大雨也把吴清华十几万元的投入冲进河里,“今年这批瓜要是没卖出去,又要亏二三十万(元)。”
吴清华说,村里共有11户铁皮冬瓜种植户,还有两户种植规模比他更大,在整个光明镇,林圣松介绍,共有16户在种植铁皮冬瓜,总种植面积达400多亩,这一季产量可达300多万斤。除了年前销售的一部分,由于批发市场的萎缩与停工停厂的影响,往年早就全部卖掉的冬瓜,目前仍有230万斤左右没有销售出去,走电商零售也不现实,“一个冬瓜就三四十斤,又不是买冬瓜回家抱着睡觉”,导致“农户们都很急,冬瓜堆成山”。
比如吴清华,到目前,他还有五六万元的工钱没和附近工人结算,信用社里还有二三十万元贷款没有还,“压力是不小”。
电商激增
正当陈彬、吴清华们为销路一筹莫展的时候,经营桃、梨果园和生鲜电商的90后陈健,正因为“爆单”忙得不可开交。过去半个月,他所经营的网店,销量比往年翻了一番。
陈健告诉记者,按照往年的规律,秋冬季水果收获进入尾声,春节结束,2月已经接近水果销售的尾季和淡季,但这十几天“算是整个生鲜电商比较好做的时候”。从1月27日,大年初三左右开始,陈健经营的生鲜网店销量一直都在增加,平均每天销售6000至8000件果蔬,2月10日之后的一周,全店销售了超过100万元的果蔬农产品。
这几乎是2019年同期销量的两倍,“一方面客户在这个时间点上的自主时间比较多,有更多时间逛线上商店”;另一方面,陈健解释道,疫情之下,水果店、商超等线下购买渠道已经不是很流畅,“很多产品,要么是涨价,要么是根本买不到”,“但顾客原本的消费需求依然存在,只要快递能够发货,他们都会通过网上形式直接购买”。
的确,与线下销售渠道相比,像陈健这样做产地直发的生鲜电商,有着不可比拟的价格与成本优势。
在北京海淀区一家合作超市开水果铺的李姓店主向记者透露,由于特殊时期交通管控较严,许多批发商无法进入城市市场,水果存量大大下降,“很少进货的时候他们就会价格上高些”,加上运输能力跟不上,以往春节后果蔬都已恢复正常价,但“现在进价都比上之前的卖价了,我们也想进货便宜点,好卖,现在情况我们也很无奈”。
以赣南脐橙为例,陈健网店的销售价平均为3至4元一斤,而在北京家乐福等大型商超,则一斤可以卖到七八元左右。
产地直发的成本低,价格也就低,陈健告诉记者,除了在6至8月份,网店会销售自家种植的黄桃、黄花梨之外,其余时节都是与全国多地的水果种植户合作,代理销售其他品种的水果,直接从原产地发货。比如近期店铺在销售的赣南脐橙,就是找到赣州信丰当地的种植户或代理商,直接“包园”订下3片近1万棵的果树,直到最近进入成熟期,采摘后每天发货3000件左右。
抓住眼前蔬菜价格贵、购买难的痛点,陈健与团队也联系了福建漳州一带的菜农与加工厂,在2月12日前后上线农家蔬菜组合装,不到一周,销量轻松超过6000多件。
除了产地直销型生鲜电商销量激增,每日优鲜、盒马生鲜等即时配送的生鲜电商也迎来爆发期。公开报道显示,除夕至初九,京东生鲜销售同比增长215%; 除夕到初八,每日优鲜实收交易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50%;从除夕到初七,微信小程序生鲜果蔬业态交易笔数增长149%,社区电商业态交易笔数增长322%。
“这个时候,收入情况确实要比以前好。”陈健承认,原本电商渠道仅占生鲜销售的10%左右,疫情下则占比接近70%~80%。对于陈健而言,这段时间也是他生意生涯的窗口。
未满30岁的陈健已经在水果产销领域摸爬滚打7年,本科毕业后他“弃医从农”,先是跟着父母打理百亩果园,随后尝试自建电商渠道,被合作商欠过款,被跑路的社区团购商卷过钱,店铺评分曾经不稳定,水果运输损耗率从30%降到1%,但这一次,陈健真实感觉到:“如果这一个月做得好,那可能比一整年都挣得多。”
不过理性告诉陈健,现阶段还只是生鲜电商的短暂爆发期,比如眼下,他还有供应链、上下游、资金链、物流等方面的“甜蜜忧愁”,有待解决。
在脐橙初加工厂,分选、洗涤可以用到机器,但包装依然需要人工,复不了工、不敢来人成为一个问题;而蔬果的包装袋、纸箱、泡沫箱等产品,还需要上游企业提供,“他们没复工,我们包装跟不上,也发不出去,简易装发出去了损耗也很大”;2月10日之前,快递几乎只有顺丰和京东在走,之后“四通一达”陆续开工,但运力有限,加之当地揽收人员和目的地的配送人员不足,陈健收到上千条物流异常的提醒,前期还被限制发货量;而给农户的是现钱,消费者的款项到电商手上,又有15至30天的账期,这就产生资金差的问题,形成资金链上的考验……
陈健忍不住感慨:“我们以前说农业创业门槛很低,但是现在细想,其实农业创业的门槛还是相对挺高的。”
拯救与等待
“任何能够在移动中哭泣的人最终能拯救他自己,而一个站着哭泣的人是要失去一切的。”面对传统渠道不畅的现实,陈彬和林圣松们清醒意识到,在等待外界支援之前,先得自己动起来。
陈彬的公司想了几个方案:捐赠、深加工、拓展电商、媒体传播。原本因批发渠道太成熟而被忽略的电商平台,在2月初被紧急上线,网店、公众号、微店,齐齐上马。得到农资媒体的关注后,每天有200多号人添加陈彬的微信,大小零售商、批发商、电商平台找到他询价、谈合作,但价格、规格还有待进一步统一和商榷。
“这么多菠萝,起码不能浪费掉,贴点钱也要捐掉”,两天前,又一批捐赠的金菠萝终于抵达武汉,回馈前线。但由于大量工人尚未返厂,菠萝深加工的方案并不能理想实现。
而刚刚拓展的电商渠道还略显稚嫩,“反映到销量上,电商的收效还是滞后的”,陈彬表示,由于人员还没复工、招聘也无法开展,目前临时由传统渠道的工作人员组成团队,还面临各种不适应,设计包装协调、文案、对接客户等工作应接不暇,“线上看似很简单,但线下保证质量,还必须做很多工作。”
陈彬坦承,虽然目前还没有明显的库存积压,但这些举措所带来的成效,仍要在半个月到一个月后才会逐渐呈现。“自救”过程中,公司层面也在总结、反思:“疫情过后,我们要重新划分销售市场份额,降低批发市场的占有率,进一步拓展电商渠道,两条腿走路。做农业也是做生活,其实我们也要把更多的生活方式传递出去,不能像以前只闷着头做生产,种再好的东西,烂在地里头,出不来,人家不知道,也不行。”
不过陈彬深信:“疫情都会过去,困难都会过去,什么都会过去的。”看着疑似病例一点点减少,治愈病例一点点增加,他内心总会燃起莫名的激动。
作为镇长,面对300多万斤的大冬瓜和16户、涉及五六百号人的生计,林圣松也在通过社交渠道“吆喝”,2019年一斤铁皮冬瓜的市场价还能达到1.2元,今年则定在6毛2一斤,“有些批发商杀到三四毛一斤,那太低了,种植户亏得很厉害,至少五六毛一斤,他们还能保本”。
在县挂包帮扶乡镇领导的关注下,镇政府牵头,多方联络,总算与永辉超市、沃尔玛、海峡蔬菜批发市场等方面达成160吨的销售合作,但这还只是1700吨总量的零头。林圣松透露,政府方面也在尝试接触福建本土生鲜电商,看是否能达成合作,“随着全国大部分疫情得到控制,很多企业复工生产的话,整个市场的销售量就会得到提升,我们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吴清华还在等待学校开学、工厂复工,把销售价格拉上去。
看着不少地区农产品出现滞销,陈健和团队也想施以援手,不久前,他经营的网店登上了淘宝“吃货助农”专题,就在2月17日,团队得知福建顺昌县的芦柑出现滞销,便很快对接安排,24小时内完成上架运营、分选、薄膜、打包、揽收等工序,销售近万件、5万斤的芦柑。
在陈健看来,避开了秋季的丰收高峰期,此次疫情对蔬果农产的影响还是有限的,“不算非常严重”,而随着复工、复产的进度,以及物流快递的恢复,“国家层面也已经在重视”,再过几天,形势会缓解很多,“疫情得到一定控制,后期,应该来说也就在这几天,大家的购买半径或渠道会更大更多。”
一年之计在于春,转眼间,“雨水”节气已至,春耕在即,这也是林圣松和镇政府的下一步工作重点:“在抓好防控工作的同时,能够一个一个把冬瓜帮忙销售掉,第二就是抓生产、抓复工。”很快,新一季冬瓜种植即将开始育苗,林圣松不希望疫情和行情影响到春耕,“否则产业就断掉了”。吴清华之前采购用来搭瓜架的毛竹,还剩两三年的用量,他也期盼着冬瓜能早日卖出去。
育苗后,清明时节,又一季绿油油的冬瓜藤会迎着春雨生长。在这场蔬果农产“战疫”中,陈彬、林圣松、吴清华、陈健,他们在两个春天的彼岸,共同等待同一个春天。
(应受访者要求,陈彬为化名,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文章来自公众号:中国经营报(ID:chinabusinessjournal),作者:黄玉璐,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