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2-28 18:35
列夫朗道宇宙,银幕内外的行为实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导筒directube(ID:directube2016),原标题:《列夫朗道宇宙,重返苏维埃铁幕》,题图来自:《列夫·朗道:娜塔莎》


《列夫·朗道:娜塔莎》引爆柏林电影节之后,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的《列夫·朗道》系列影像作品也受到更多的关注,而其中属于纯电影的还有13部未公开,除了时长最长的《列夫·朗道:退变》将在2月28日在柏林电影节放映外,其余12部在官网均显示为“制作中”,应该会在未来几年陆续进入大电影节。



此外DAU官网还为每部作品公开了一张剧照,一个围绕列夫·朗道生平和不同时期苏联背景下民众生活状况展开的电影宇宙初露端倪。



DAU取自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Lev Davidovich Landau)最后三个字母,他也被称作“世界上最后一个全能的物理学家”,朗道思想敏锐,学识广博,精通理论物理学的许多分支。


1908年1月22日朗道出生于里海之滨巴库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朗道是犹太血统信奉犹太教的苏联科学家。他的家庭特别崇尚科学,这是一个在俄罗斯帝国时期少有的充满科学氛围的家庭。1912年4岁的朗道就能阅读书籍,被誉为“神童”。


希腊指挥家特奥特·库伦特基斯饰演列夫·朗道


1962年他由于对液氦理论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朗道当时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前往国外领奖。结果诺贝尔奖基金会打破了惯例,在历史上第一次不是在瑞典首都由国王授奖,而是由瑞典大使在莫斯科授与了朗道这一物理学研究的最高荣誉。1968年4月1日在莫斯科逝世。


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的DAU是一个大规模的项目,一部分是电影(包含常规电影与超长实验电影),一部分是行为实验,涉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参与者。它结合了电影,戏剧,科学,心理学,建筑,视觉艺术和表演的元素,创造了一个复杂而又吸引人的世界,必须尽可能多地生活。 DAU2011年宣布杀青,一共有35万人参与到了这个项目当中,拍了700多个小时的镜头。


建造中的DAU项目拍摄城镇


DAU的许多参与者都是科学,艺术,戏剧和电影领域的著名人物:如菲尔茨奖获得者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意大利量子引力物理学家卡洛·罗威利Carlo Rovelli、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舞台导演彼得·塞拉斯Peter Sellars、莫斯科指导修道祭司Danil Ichmatov、秘鲁萨满Guillermo Arévalo等。



赞助DAU项目的人是俄罗斯富豪谢尔·阿多涅夫(Sergei Adoniev),他不计代价的资助也使得这个疯狂的项目可以运转至今,而他也是本系列唯一的制片人。


DAU官网公布的完整电影作品:


1. DAU. Brave People    2:26:41



2. DAU. Nora Mother    1:22:27



3. DAU. The Empire   3:38:19



4. DAU. Katya Tanya  1:36:20



5. DAU. The Conformists  2:52:25



6. DAU. Three Days  1:36:20



7. DAU. Sasha Valera  1:51:10



8. DAU. Nikita Tanya  1:27:26



9. DAU. String Theory  2:52:25



10. DAU. New Man   1:33:27



11. DAU. Nora Son   1:28:18



12. DAU. Natasha  2:23:49 (2020柏林主竞赛)


娜塔莎(Natalia Berezhnaya饰)和奥尔加(Olga Shkabarnya饰)在苏联的一个秘密研究所的食堂里面工作,这个食堂是DAU宇宙跳动的心脏,每个来苏联的人都会来到这里:研究所的员工、科学家和像Luc Bigé(Luc Bigé饰)这样的外国访问者。娜塔莎和Luc Bigé陷入了爱情,但在她和奥尔加就爱情进行了一番长篇大论之后,她和Luc Bigé发生了争执。随后,以Vladimir Azhippo(Vladimir Azhippo饰)为首的秘密警察介入了此事。



13. DAU. Degeneration  6:01:46(2020柏林特别展映)


一家秘密的苏联研究所结合了科学和神秘实验,旨在创造理想的人。 该研究涉及所有员工:特权量子物理学家,克格勃官员,厨房员工边缘人员和政治上激进的测试对象。 研究所的居民发现自己身处深处的生存危机中,被逼向悲惨和暴力的结局。



今日柏林场刊评分,《列夫·朗道:娜塔莎》2.7分暂居第三,伊丽莎·希特曼《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与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温蒂妮》位列前两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导筒directube(ID:directube2016)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