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9-03 08:30

暑期档,“一夜回到十年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底线思维,作者:聆雨子(影视文化学博士),头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2024年暑期档票房大幅下滑,作品质量和市场环境均出现问题。

• 📉 2024年暑期档票房仅116.43亿元,同比下降明显

• 🎬 影片质量平庸,抄袭去年成功模式但缺乏创新

• 📅 疫情后的娱乐选择多样,电影业竞争激烈

进入9月,又到了清点“暑期档”票房成绩、文化成果、艺术成就的时候。


很遗憾,今年暑期档,不怎么成功。


国家电影局于9月1日发布数据,6月1日至8月31日,我国2024年暑期档电影票房达116.43亿元,观影人次为2.85亿。


这收益看起来还挺唬人,但凡事都怕比较。查查去年同期数据,209亿,将近两倍。今年的数据甚至比2015年(124亿)都低——倒退了近十年。


图表来源:猫眼专业版(统计时间:8月31日21时)


尽管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下行已让人有初步思想准备,但这一回票房的冷清,还是让人颇感意外。


其实有了去年“史上最强”的铺垫,大家曾经一致抱有再创佳绩的期待:犹记得7月刚开始时,《抓娃娃》票房开门红,诸多官媒公号还一路追跟数据,想见证又一轮纪录的意图非常明显。电影局更是首次下场推介电影片单,举办“电影的夏天”暑期档电影发布会。


谁想到高开低走,《逆行人生》《解密》《异人之下》《传说》《负负得正》……后面跟进的被看好者,无一兑现预期。


与体量缩水互为因果的,还有质量上的平庸,今夏相对热门的作品,各网站评分稳定在7以上的寥寥,更多的,只是堪堪及格。


那,究竟发生了什么?


“抄作业,但思路没掌握”


体育圈子里有个术语,叫“赢球不换阵”。这几年还有个网络热词,叫“抄作业”。它们都适合描述2024暑期档。


有个大获成功的“去年夏天”珠玉在前,整个中国电影界,仿佛都有种借势而为的想当然惯性,套一个现成的样板,就能卷走又一场胜利。


所以,大家一目了然地,遵循着上个周期里的成功经验。


比如“紧抓社会话题、反馈和纾解社会痛点”,且聚焦区域不离阶层、教育、草根、两性等热门轨道,去年是《消失的她》《八角笼中》,今年是《抓娃娃》和《逆行人生》。


比如“深耕国风动画”,去年是《长安三万里》,今年是《白蛇:浮生》和《落凡尘》。


比如“重启古典名著改编”,去年是《封神》,今年是《金玉良缘红楼梦》。


比如“引进海外大IP来释放情怀”,去年是《碟中谍7》和《夺宝奇兵5》,今年是《死侍与金刚狼》和《异形》还有《名侦探柯南》。


这种重合性甚至还体现在具体的故事套路与切口上:去年的《消失的她》和今年的《默杀》都以“女性的失踪”作为起点,去年的《学爸》和今年的《抓娃娃》都在开“为了孩子不惜一切代价”的玩笑,去年的《孤注一掷》和今年的《逆鳞》都在讲黑社会,去年的《超能一家人》和今年的《从21世纪安全撤离》都来自普通人猝然获得的超能力……


这种重合性甚至还体现在了具体的参与者身上:去年夏天尝到甜头的导演们,纷纷卷土再来,就像陈思诚,还有乌尔善。


但是,“赢球不换阵”,不代表“不换阵总能赢球”,怕的是照虎画猫,或者,东施效颦。


上面所列“今年与去年的相似性”,固然显著得很。但换个角度想,正因其显著,方能见出,二者的亲缘,都被摆在台面上、肉眼可见的地方。


会不会,作业只抄了格式与答案,没抄来内在的解题思路?


事实上,一旦涉及深层思考、来到真正的平民关怀和社会担当,今年这些电影,多显出难以为继的潦草,与浅尝辄止的糊弄。


就拿前述第一点:社会痛点的拆解重现。


从《抓娃娃》到《逆行人生》,一个阔佬装穷,一个高管返贫,一个“只要有爱就能原谅一切”,一个“只要努力就能带来逆袭”,像两个不接地气的廉价童话,殊途同归地,用成功者强行变成草根的模仿秀,象征性疗愈着中产的心灵空虚:不伤筋动骨地指出一些问题的棱面,用漫画式的夸张将之变形与失真,再以一场热泪盈眶的和解或一场自强不息的奋斗,不疼不痒地解决掉它,在这被解决的错觉中,强者的体面与骄傲得以再次升华加固,而假意存在的弱者成了一种借喻拟像,成了富豪们在需要没苦硬吃与知耻后勇时,用于忆苦思甜、锻造自身的体验课。


它们以普通人的身份作为材质用料,却未曾站在普通人的立场和内视角,它们骨子里依旧维系着根深蒂固的精英主义。


它们与真正的苦难艰辛、与众生贴地的挣扎是绝缘的,它们所借力的一切鸡汤关键词——励志、信念、勇气、人生方向,对纯粹意义上的底层而言,都是矫情的奢侈品,与过剩的精神麻醉活动。


一年前我便写过:无论现实主义的“见众生”,还是浪漫主义的“见天地”,也许首先,都要让大家在影院里“见自己”。


那一年后的情形变成了,大家似乎是也见着了自己,可这个被提炼修饰过、充当符号拟态的自己,却无法对现实中的自己提供任何的类比参照意义——就好像,看《抓娃娃》时,我们也有会心一叹的时刻,因为我们也挣扎在育儿焦虑当中,我们也未尝不曾试过挫折教育,我们也多少带着点爹味儿并多少反思过爹味儿,但我们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的启迪与参照,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坐拥亿万资产来为这一切兜底,我们也不可能在两代人根深蒂固的误会与抵触跟前,拿一句“晚上回家吃饭吗”就把句号画得近似儿戏。


我们获得的安抚、安慰乃至安排,如此糊弄了事,与观念、教育、法制、社会福利、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等诸多任重道远的课题,一概无关。


这种避重就轻的软弱,给人一种油滑、鸡贼之感,由此才会带来“主创似乎在消费苦难”的非议,由此才会让这些影片被围观被争吵,却无法把热议转化为口碑。


当然,2023年夏的那些现实主义题材,也不能说就完美无缺、也有被质疑的不彻底性,但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想:对“社会痛点”,如果去年的任务是看见和挖出,今年的任务就该是穿透与剖析——谁都希望电影人不要辜负“社会痛点”所蕴含的力量,继续释放它,至少,不要削弱它——去年的电影完成了去年的阶段性任务,今年的电影却躺平在去年的功劳簿上,没有向着今年的进阶性任务再前行一步。


“抄作业,但缺乏可比性”


至于其它的暑期档参与者,也多多少少地暴露了“学2023、但没学得太准确”之尴尬。


两部动画《白蛇:浮生》和《落凡尘》都没能沿袭《长安三万里》在上个夏天的大杀四方。


虽都主打国风复古,但不同于《长安》盛唐气象自带的包罗万物、和李白高适等人尚未被国漫过多使用的新鲜感,白蛇和织女都是民间各种文艺形态摆弄上百年的名目,白蛇更是来到同题系列的第三部,难免露出美学疲态,散射面和创新余地已无法同日而语。


且它俩是爱情传奇,成人向传播预期明显,也不利于覆盖暑假中为数庞大的未成年朋友——看看《长安三万里》,那可是直接能联动“小学课本里的诸多名字”。


去年乌尔善的《封神》一度让“古代小说翻拍”重见天日,结果一年后胡玫版《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狗血到一地鸡毛。


要知道,《封神演义》的历史地位远逊《红楼梦》,且不存在类似“87版红楼”那种具有公认权威性、构筑集体记忆的经典老版本,故而,改编后者注定比改编前者危险,何况导演又来一出自作聪明的魔改,倒腾出“王熙凤侵吞林黛玉财产”的腹黑戏码,再一次把经典带入了市侩与浅薄——近年内娱拍摄古典名著题材,整体都在丧失传统文化的质感,在封神那样强幻想、强情节作品里,尚可扬长避短,用场面特效弥补文戏不足,到红楼这种讲究细腻度和深度的赛道,就弱势尽显。


截至发稿,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在豆瓣上仅得3.5分


《逆鳞》作为积压片,刻意选择与当初《孤注一掷》差不多的上映时段(暑期档末尾),有样学样的意图也昭然若揭。殊不知,电诈、缅北都是去年的顶流话题,后者可谓蹭到天时地利人和;如今时移势易,该过气的早已过气,加上演员使用的疑问手(沈腾的喜剧形象过于稳固,一扮黑老大就让观者跳戏)和剧本水平不足,扑街也在所难免。


凡此种种,都是2023与2024间的“看着相似,实则没有可比性”案例。


好像唯一“走了相似路径,却走出更广阔天地”的,反而是外来者《异形:夺命舰》。


不再使用国产电影保护月政策后,近年好莱坞在内地暑期的乏力仍有目共睹,这般背景下,《异形》连拿9天单日票房冠军,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细究其理发现:相比此系列本身的庞大世界观架构与哲学追索,该片更像主动做了框架收缩,聚焦封闭空间内的怪物追杀与青春逃亡——一场足够带感的惊悚恐怖本身,变成了相对工整和切题的类型片。


恐怖片在美国很是常见与饱和,却在咱这儿极为稀少,填补了“大热天想找点让人遍体生凉的寒意”之刚需空白(相关新闻甚至频频以“吓坏了孩子”和“家长投诉”的“周边争议”占据主流),这才铸就“北美市场遇冷、却在中国大获成功”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奇景。


作为一偶然个案,由此推断进口大片喜迎复苏肯定缺乏依据,但它足以证明:与其忙着搬运“去年已有的”,不如多寻觅与着眼“目前仍没有的”,“抄作业”也别忘了“找作业”。


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


“抄作业,但环境已改变”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必须看到和想到的角度与细节,能为今年的变化提供解释。


首先要看到,2023的繁荣,有其天时地利的呼应:疫情过去首年,自不必说憋坏了的老百姓有多急着要过把看片瘾,便是各路资本,也都捏着大批存货——此前拍好没来得及上映或没舍得上映,此刻集体输入市场,这就出现了产能和欲望的双向繁荣。由此可见,上一个暑期档的炸裂,有蓄势后的去库存狂欢、报复性反弹的性质。


报复不能连报两年,相反,报复得狠了,是要还债的。


今年夏天电影固然不算少,但一看就格外诱人的也确实不多,就是存量用尽后,透支出的短缺。


与之相应,电影发行者在宣发上的投入也开始缩水,便是《负负得正》(朱一龙)《孔雀》(王俊凯)一类有流量偶像小生担纲的,也近乎不做任何铺垫,就各自悄然上映。


推介力度上的低调,除去成本考虑,多少也能看见出品方的不自信,要不然很难解释,在样样都遵循去年的前提下,唯独曾大行其道的规模化提前点映却不再被热衷,大约,连导演和制片们,都没把握通过“前期累积好评”来为己预热。


其次,疫情后复苏的并不仅仅是电影一家,其它正在走高的休闲选择,也制造了消费分流,就像再次爆表的假日旅游市场,何况还有奥运会和欧洲杯来争抢观众。


更意外的对手来自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刷屏仿佛为整个七八月下了结论:最具影响力的娱乐产品,根本就不在影院里。



平心而论,电影在当下的娱乐生态结构中,确有些两头不靠的别扭:一面是流量和即时满足感难比短视频与游戏,另一面,偏偏还占据着最强的公共讨论属性,但凡大众对现实生活有了种种不满无处宣泄,电影最容易成为集火对象,谁都可以上手尽情吐槽。


不过,竞争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奥运的热度,《黑神话:悟空》的热度,本就具备跨媒介性,若有相关内容的电影,现成就能蹭一波,可讽刺的是,去年那么多运动题材,往年那么多西游题材,唯独今年竟消失殆尽。


无独有偶,暑假这个大范围内,包含有若干各具专门意义的小节点,但在每一个小节点上,同样没看见什么特别的应景作品:七夕没什么特别出彩的爱情片,抗战胜利纪念日也没什么成气候的军事历史题材。


愈发不难看出,这个暑期里,电影人的怠惰和慢半拍的反应,对暑期档的认知走向模糊和笼统,失去了深耕、细分的研究动力。


这便是今年暑期档不景气的原因。理性看待,凡事没有一帆风顺的完美,许多行业都有“大小年”的轮转。故而,挫折并非末日,关键在于,能否汲取营养和教训。


对中国电影工作者来说,避免陷入路径依赖,走出既往的舒适圈,更积极、更扎实地迎接文娱环境的变革,更真诚、更透彻地连接广大观众与人民,才是2024的夏天带给我们的真正启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底线思维,作者:聆雨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