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9-09 08:57

台风过境,城市该如何分散风险补偿经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 (ID:urban_evolution),作者:杨欢,原文标题:《最强秋台风过境,留给城市一道“必答题”》,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探讨城市应对台风等极端天气的风险分散和经济补偿机制。

• 🌪 极端天气频发,台风破坏力大

• 💡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推进

• 🛡 巨灾保险发展迅速,提高保障

最强秋台风“摩羯”已于9月8日17时停止编号。


作为今年第11号超强台风,“摩羯”于6日16时20分在海南岛文昌市翁田镇沿海地区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风力达17级以上,后经文昌进入海口。7日凌晨4时,“摩羯”12级风圈离开海南岛。


“这次台风破坏之强、影响之大都超乎想象、异于寻常。”据海南省防御台风“摩羯”应急指挥部7日晚间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消息,经初步估计,台风“摩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超2014年7月在同一位置登陆、重创海南的超强台风“威马逊”。


近年来,我国气候风险指数升高,极端高温事件频发趋强,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多,台风平均强度波动增强。城市作为气候变化的高风险地区,该如何应对?面对极端天气造成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风险,又该如何完善风险分散和经济补偿机制?


一、损失几何


台风“摩羯”是继2014年“威马逊”之后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我国大陆地区的最强秋台风,主要特点是路径稳定、快速加强、超强台风级别维持时间长、结构对称紧凑、破坏力极大。


据初步统计,海南全省公路设施、水运、道路运输、民航和在建交通项目共计损失达8亿元。其中,公路方面损失4.58亿元;港口、水路客运场站损失约2亿元;道路运输损失约2700万元。民航方面,主要是海口美兰机场损失1.12亿元;在建重点项目损失约3100万元。


聚焦于海南省会海口,台风“摩羯”也是其建市以来遭受的风力最强、12级风圈持续时间最长、瞬时降雨量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超强登陆秋台风。“摩羯”的12级风圈从6日15时开始影响海口市,直到23时离开,持续整整8个小时。


海口市市长丁晖在上述发布会上介绍,截至9月7日17时,受台风“摩羯”影响,海口全市受灾人口126.81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63.24亿元。



台风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我国是台风多发地区,几乎每年都会遭受台风的袭扰。中国气象网盘点了1949年至2023年大数据,75年中登陆过我国的台风次数达669次。


这其中,登陆广东的有202次,为全国台风登陆最多的省份,湛江则是台风登陆广东次数最多的地区,75年间台风登陆湛江共计61次。在广东之后,台风登陆次数较多的省份还有台湾(128次),福建(111次)以及海南(106次)


在气象学上,6月至8月生成的台风称为“夏台风”,9月至11月生成的台风称为“秋台风”。与夏台风相比,秋台风强度更强,路径比较偏南。从常年同期看,秋台风平均每年生成11.38个,其中会有2.26个登陆我国。



从9月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9月台风生成个数常年平均为5.03个,登陆台风个数平均为1.7个。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于9月1日生成,成为今年首个“秋台风”。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10天,西北太平洋还将有1至2个台风生成。


二、适应气候


尽管与沿海地区相比,北方直面台风袭击的次数较少,但同样不容忽视。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曾提到:作为极端天气的一种,近年来台风也变得“不按常理出牌”——2018年,上海遭受台风四连击,其中三个“精准”登陆上海;2020年,往年难见台风的东北三省,遭受了台风三连击。


有理由相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北方地区未来也可能面临更多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威胁。此外,台风作为一个复杂的天气现象,其影响范围不仅是登陆点在内的一小片区域。


被台风云系覆盖的地区产生降水,只是台风的直接影响。台风还可以通过与周围系统的相互作用,调整大气环流,将远距离的水汽输送到其他地区,导致这些地区出现强降水,这就是“台风远距离暴雨”。


例如,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和第7号台风“查帕卡”通过向中原地区输送大量水汽,间接导致郑州出现特大暴雨;2023年7月,北京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单站降雨量破历史极值,昌平区王家园水库降雨达到745毫米,是北京地区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以来的最大降雨量。


眼下,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已减弱为热带低压,中央气象台于9月8日17时对其停止编号。但是受“摩羯”残余环流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云南南部、广西西南部等地仍将有强降雨。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显示,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表现为极端高温事件频发趋强,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多,台风平均强度波动增强。而城市,则是气候变化的高风险地区。


早在2017年,我国启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按照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类适应地区,根据不同的城市气候风险、城市规模、城市功能等,将海南省海口市等28个地区列入试点名单。今年5月,全国公布39个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到2030年,全国试点城市将扩展到100个左右。


所谓“气候适应型城市”,就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采取趋利避害的有效适应行动,实现城市的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这里强调的不仅注重气象灾害应急和事后救灾保障,而且更加注重事前预防。


在专家看来,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以防范气候风险为目标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风险,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三、保险机制


魏科还曾分享过一组联合国的统计数据:


过去20年相对于之前的20年,各种灾害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像洪涝事件增加134%,高温事件增加了232%,风暴事件增加97%,各种山火燃烧增加46%。魏科表示,“我们已经处于一个温度升高、极端事件频繁的世界里面了”。


巨灾之下,保险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逐渐被放大。巨灾保险是指通过保险的制度性安排,将因发生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风险,以保险形式进行风险分散和经济补偿。



巨灾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已有十年的历史。


2014年,国内明确提出“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并在多地开展试点;2016年,《建立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发布,选择地震灾害为主要灾因,以住宅这一城乡居民最重要的财产为保障对象,在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方面开展实践探索。


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巨灾保险的规模在过去十年间快速增长。发展至今,已有15个省份74个地市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综合性巨灾保险试点,保障的灾因除地震之外,还扩展到台风、洪水、泥石流等。2014年至2023年,地方巨灾试点保费的年均复合增速超过40%,保费规模已达到10亿元。


以此次台风“摩羯”为例,截至9月7日16时,广东金融监管局辖内保险业累计接到相关报案2088件,估损金额12359.06万元,已支付保险赔款4308.7万元(其中,预付赔款3838.21万元)。其中,农业保险报案172件,已支付赔款4291.09万元(预付赔款3838.21万元)


不过和全球平均约40%的自然灾害损失保险赔付率相比,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巨灾保险,进一步强调了巨灾保险的重要作用。


今年3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扩大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保障范围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通知》,提出“支持商业巨灾保险发展”“充分满足各地区差异化风险保障需求”。其中,每项保险责任的保险金额最高不超过每户100万元,超过100万元则可以由商业保险补充。


需要指出的是,极端天气风险一旦发生,往往引发巨大的损失,而保险市场的赔付能力有限,财政力量难以满足赔付需求。因此,亦有专家指出,我国应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全力加快开展再保险业务,建立多样化的风险分散路径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分散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