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9-09 08:11

到底有多少人忙着在互联网上“重启人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差评X.PIN (ID:chaping321),作者:渡渡鸟武士,编辑:莽山烙铁头、面线,题图来源:《重启人生

文章摘要
精密规划与“重启人生”成为年轻人应对焦虑的方式。

• 📅 精密规划成为年轻人生活标配

• 💡 规划、习惯与时间管理各有优势

• 🕰️ 焦虑与社会时钟产生强烈关联

你会做年度规划么?


想必绝大多数人听到这个问题,答案都是:这不废话?


无论你的梦想是考211、985,是某张含金量拉爆的证书,又或是高效完成某日待办,拉个计划都是必经之路。


从小到大,小学写寒暑假作业进度安排,高中写冲刺高考复习计划,有计划的度过一生写在人类的DNA里,一支笔、一张纸,就能直接开启对自己的全面统筹管理。


简单粗暴点,时间段按小时分割。



详细一点也有啊,设定月目标,分到每一天,还有点时间管理意识的小萌芽,每天24个小时,吃饭休息占多少小时,锻炼多少小时,睡觉多少小时,努力了多少小时。



但近几年来,我发现情况有变。


如果说,以前的规划像一种鞭策自己前进的小皮鞭,那么翻开现在年轻人的规划事项,感觉就像是皮鞭都要挥断了:



原本我以为大家的人生都一样:每年设定一套目标,然后在除夕夜把2008划掉改成2009,2009划掉改成2010,多划几次,轻松理解我命由天不由我。


结果大家的人生是:目标必须拆解到每个月、每一周、每一天,今天要完成哪些事情,养成什么习惯,有哪些复盘与改进,都要记录归档,目标完成进度还会自动生成进度条。


上班背负着老板的 KPI ,下班背负着人生的 KPI ,日日悬命。



最开始,我还以为这种系统用的人不多,应该都是硬核猛人。


但随手打开一个社交网站,我就被打脸了,看着播放量,你应该就能感受这事有多少受众了。


这市场需求甚至旺盛到,已经成了门生意,好多人自己做了规划模板,放在平台上分享售卖,销售额度还都不算低。


用各种精心模版规划时间,仅仅只是重启人生的路径之一。


有人复盘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缺的不是规划,而是注意力,或者没有一个高效行动的习惯,所以想要超越99%的人必须得从“21天培养一个习惯”开始。


有人则认为规划和习惯都是助攻,只有时间管理才是撬动人生的支点,向油管大神们学习“坚持5点起床,搞懂早起改变人生的秘密”,简化任务清单,决定把时间消耗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改变人生没有固定公式,只要你说得够有道理,就能征服无数正谋划重启人生的人。


教人学习、工作、副业、规划人生都能成为倍受关注的赛道。


在剑桥大学拿第一名的学生,在个人简介里标明了效率达人等关键词,出来分享如何在剑桥拿高分同时还有时间搞社交和副业,爆火。


复杂的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行业前景,无数人正为前途和可能的发展路线而困惑。


所以有人专注职场,分享“一定要明确人生主线”,如何挖掘真正的事业,为自己节约10年,同样引发无数关注。


无论是学习还是搞钱,都由体能承载,于是一篇篇“体能就是人生的底线”、“体能决定了职场天花板在哪”被生产出来,如何规划体能也成了必修课之一。


类似的还有超完美存钱计划,拒绝无意义消费,坚持养成记账习惯等等财务向的规划内容。



各行各业的规划铺天盖地,全方位,无死角,给人一种一秒都不能浪费,一步弯路都尽量别走的感觉。


一言以蔽之,都想往死里培养自己。


为啥这么多人想精密规划自己的人生?


这事有现实意义,许多优秀的人完全按照规划走,塑造出了一个优质的自我。


也有精神爽感,负责苹果手表的技术副总裁凯文·林奇,就解释过苹果健身环消费心理——“人们就是喜欢封闭、喜欢有结局、喜欢完成任务后带来的成就感。”


为啥有人为了把Apple Watch健身圆环合上,大半夜起来运动;有人为了游戏里的白金奖杯,各种重启重玩。其实就是这个心理,规划也是一种任务,完成了能获得成就感。


但同时,你还会发现,跟这些规划、效率提高相伴而生的,往往是这样一些关键词:


“人生“改命”APP”、“重启自律生活”、“夺回生活掌控感”。


听着就好像懒惰的这个自己不是本我,是某个“鬼魂”,自己只是被夺舍了。


这些想要重塑人生的人,具体动机五花八门,但有一个统一答案:焦虑。


有人焦虑是对生活失望,在30出头的年纪,姻缘不顺,工作受挫陷入了emo,制定一个计划对于她来说,是走出低谷的起点。在诸多生活分崩离析的时刻,试图去重新感受生活,爱上生活。


有人焦虑出自对生活的渴望,希望通过考试的人,正在追求获得更好工作的人,想要现在拼命努力改善生活条件,让老年有保障的人。


更多人在高考前,人生都有参考答案,“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但一进入社会就迷糊了?我该干嘛?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没有想法。


这也是焦虑的来源,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没有进展,停滞原地,稀里糊涂,人生荒废,焦虑。


看完这些推文,有这样一个感受:自律是极致的欲望,焦虑是欲望严重偏离航线时的恐慌。


但现代社会,好像没有谁的欲望保持在既定航线上。


努力学习的人,学习压力大的焦虑,学习摆烂的人,懊恼没有好好学习焦虑。


英年早婚的人,懊恼没有探索人生的机会,焦虑,30岁还没有结婚的人,忧愁于合适的人越来越少,焦虑。


每一个人好像都能从生活中挖掘出一份罪恶感。



而这些焦虑背后的最大关键词就是——时间。


学习、搞钱、职场、婚姻,但凡没有按照时间预期完成某个目标,那就是失败了,难受了,完蛋了。


1965年,心理学家Bernice Neugarten提出过一个概念,社会时钟,意思就是社会的隐含期待,会给个人施加压力,要求人要在特定时间框架内实现人生的重大里程碑,实现了意味着一个人精神和能力成熟,落后的人则被社会认为能力比较差。


其实就是那句土话:什么年纪做什么事。


学习上,别人18岁读大学,你12岁读,就是天才,24岁读就是笨蛋,在婚姻上也类似,顺应时钟会获得社会认可,偏差则会产生焦虑和羞耻感。虽然有个性的人一直存在,但更多人会选择跟上社会期待。


但,如今急速变化的社会,让“时间不够了”。


社会和科技的进步,让传统的时间表发生变化,比如初婚年龄逐渐变高,为人父母的年龄随时后推,职业生涯单份工作时间缩短,退休年龄变长。



再比如,古人说三十而立,现在是三十而富,好像三十岁还没富,这辈子没机会了。


胡适之在焦虑以后,第二天就去打牌。


现代人在焦虑后,怎么也能坚持个七天的勤奋计划。



同时,互联网将整个社会的生活链接一处,当你把自己生活的不顺跟社交媒体上精心策划的成功对比时,原本催人奋进的动力,就变成了落后的精神焦虑,仿佛全互联网都发财了,只有你兜里就两钢镚。


为了缓解焦虑,就只能立刻行动。


但其实生活就不存在什么时间节点。


每个阶段都会有每个阶段的苦恼,许多人都希望通过努力改变生活现状,希望三十而富,却忽略了生活本身应有的乐趣。



其实规划也可以单纯作为一种痕迹存在,帮多年以后的你记得:


哦,原来那一天我是这样过的。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