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3-31 14:22

这一届的偶像选秀,底线又被刷新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独立鱼电影(ID:duliyumovie),作者:鱼叔,头图来自:IC photo


“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


相信不少人和鱼叔一样,这几天都在被这句歌词疯狂刷屏。从微博热搜到票圈内容,从特制表情包到各路再创作。


无论在哪儿都躲不开它的身影。




那么,这个魔性的新梗究竟是从哪儿来的?为各位一头雾水的朋友解个惑。此“绕梁魔音”出自当下热播的偶像选秀节目《青春有你》第二季。


原本该是一句有节奏有力度的说唱歌词,但在练习生李熙凝的演绎下,仿佛低年级小学生读课文。说唱导师Jony-J惊到当场石化,连指导都无从下手。



事实上,自开播以来,《青春有你》第二季就因为各种奇葩花边新闻频频出圈、挤上热搜。不是吴亦凡绯闻前女友秦牛正威的尴尬说唱仿佛诗朗诵;就是“冰清玉洁”四胞胎节目里抱团排挤对手、节目外勾搭有妇之夫。


观众们对于吃瓜、扒黑料的热情,已经远远超出了节目表演本身。



争议四起,黑料刷屏。一部打着“努力、励志”旗号,声称要培养选拔出“世界级偶像团体”的选秀节目,究竟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


至少在泊来之前,靠黑红出位、因审丑翻红,并不是少男少女们参赛的初衷。


1


爱奇艺出品的《青春有你》,前身是捧红了蔡徐坤的《偶像练习生》。由于《偶像练习生》照搬硬套韩国原版《Produce 101》第二季遭到诟病,便补购了版权、更改了节目名。


换汤不换药,本质还是“101系列选秀。



“Produce 101”,意为由观众担任“国民制作人”。在来自不同娱乐公司的101位练习生中选择出11位成员成团出道,展开“限定组合”活动。


2017年第一季在韩国播出,便凭借着新颖的选拔形式所带来的全民参与感,收视口碑双收。


《偶像练习生》导师周洁琼便是因此走红


2018年,甄选男团的第二季更是火遍亚洲、影响波及全球。最终成团的组合WANNA ONE,话题度和关注度甚至一度赶超EXO、防弹少年团等韩团顶流。



101系列自此成为了韩国文化的“宣传品牌”之一,版权卖至世界各地。


爱奇艺的《偶像练习生》和《青春有你》、腾讯的《创造101》和《创造营》、优酷的《以团之名》……


都是这场热潮之中的产物。



“101系列”诞生的初衷,是为了对抗韩国偶像行业中的资本大头。一直以来,SM、JYP、YG三大娱乐公司几乎垄断了韩国偶像市场。


除了异军突起、培养出防弹少年团的BigHit,极少有小公司能从他们手中分得一杯羹。


因而,“101系列”别出心裁地以宣传平台为基础、打破经纪公司的界限,给各家小公司练习生混出头提供了可能。



这也是不少粉丝爱上这个系列综艺的原因。就像一次全民平等的高考。不论出身、不论成本,只要你够努力、够优秀。


就能挣脱无数现实因素的束缚,抓住这微乎其微的机会实现梦想、获得成功。



起点看来是很正能量的,然而讽刺的是:随着整个系列节目的名气越来越大,节目中资本干预的成分也越变越多。


蝇头小利已经无法填补那些想要因此大赚的企业公司的胃口。


去年11月,101系列制作人安俊英因涉嫌收受贿赂、节目造假被捕。直至今日,依旧在庭审调查之中。


图源韩网


号称以梦想为舞台的101系列就此轰然坍塌。曾经对抗资本的初心和全民投票的基准,此刻变成了最大的笑话。


利用镜头份量、恶意剪辑左右选手排名变化,直接篡改最终出道人选。不少有实力有人气的选手在最终决赛跌出出道位,第14名甚至被观众们戏称为“祭天位”。


101系列的“祭天”选手:金钟铉、李佳恩、李镇赫


所谓的粉丝选择、观众主宰,事实上还是资本在背后暗潮汹涌。再看这些“全民造星”的选秀,你还会相信是自己在选择想要消费的内容吗?


也许,这不过又是一盘以“自主、自”包裹、硬逼着我们咽下的糟粕。



不是没有人尝试控制资本干涉,还原节目初衷。去年,日本版101《Produce 101 Japan》播出,节目组要求参赛选手必须是没有经纪公司的纯素人。


从头至尾一团和气,没有争议和黑幕。


但没了各家资本的你争我斗,节目本身也少了很多热度和噱头。选手人气再高也难以出圈,粉丝们只能圈地自萌。最终只有一个下场,就是“糊”。



要想获得人气和流量,偶像们不得不与资本挂钩。看看现在中国偶像们的曝光度,大家也应该不难猜到,背后运筹帷幄的资本力量太多太多。


更别说国内同类型节目无处可查的票数真实度。无论偶像本身被包装得多么美好、多么单纯,整个行业的根基都与资本运作紧紧捆绑着。


这大概是因为,偶像文化原本就是消费文化发展的产物。


2


“101系列”:,或者其灵感来源的“AKB48总选举”。区别在于形式,贩卖的产品是不变的:偶像。


那么偶像又是如何成为一门经济学的呢?众所周知,亚洲偶像文化真正的发源地是岛国日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泡沫经济在日本空前高涨并迅速崩裂。


在商业资本和大众传媒的共同打造下,偶像这一文化工业产物在日本消费社会盛行。在当时,政府腐败、人际冷漠,大众尤其是年轻人们,对名利的激烈竞争身心俱疲。他们逐渐远离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渴望靠虚幻美好的泡影来填补空虚的内心。


偶像文化,恰恰满足了这一群体的精神需求。


AKB的“前身”——小猫俱乐部


不同于以往那些演员或歌手,大众在偶像身上不再是单纯地消费艺术享受。而是寄托情感、实现憧憬,消费他们的形象与人格。


观众缘替代了实力和技能,成为了一个偶像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素。同时,他们承载着观众对纯洁无瑕的希冀,背负了粉丝对美好积极的追求。


偶像这一身份,自然也被束缚了诸多要求和规则。


AKB人气成员峯岸南曾因恋情曝光剃头谢罪


违约恋爱、私联粉丝、演出划水、人设崩塌……任何表现出人性欲望、显露阴暗丑恶的行为都会被称作“偶像失格”。


偶像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就是贩卖人设。一旦选择了这条路,也就意味着默认牺牲自己的私生活,成为粉丝理想中的男友或女友。


因未成年吸烟饮酒,不少人气偶像被杰尼斯事务所雪藏、开除


这样的要求,在偶像行业高度工业化的韩国更是严苛。最近,被称为“美强惨”的前偶像Drum尊在韩网爆火。



96年出生的他经历了八年的练习生活动,今年终于出道了。但仅仅登台三周,就被公司解约劝退。


原因让人哭笑不得:因为演出时情绪太过激动,他当场折断了鼓棒。电视台判定这样的行为有负面、暴力的影响。



日韩社会对偶像的形象、行为有如此严苛的要求,都是因为:维护自己的形象,即是偶像们的职业道德。


绝大多数偶像自身并没有与人气匹敌的实力,全靠贩卖人设、粉丝应援走到较高的位置。这一点不仅限制着他们的私生活,也与他们的待遇直接挂钩。


在日本和韩国,偶像们的收入水平一直是娱乐圈里的最底层。


2013年《中居之窗》节目截图


在日韩成熟的娱乐工业体系里,偶像们有多大能耐,就拿多少收入。想要分得更大的红利,就得拼命奋斗,以人设之外的魅力去竞争、转型。


这大概也是为何国内偶像、流量明星们频频引发骂战的原因。


围绕肖战的骂战仍未消停


在国内不够成熟的娱乐市场里,国外的造星模式和粉丝文化被贸然引入。实力欠缺的偶像和流量们赚取了与自身不相匹配的暴利、占据了过量的大众媒体资源。


再加上他们中的不少人对自身形象的维护更远远达不到日韩偶像的要求。付出更少,却获取更多。


不合理的分配、不够格的形象,引发了大众的怒斥和嘲讽。



失格的偶像们还有没有救?鱼叔想说,其实还有。


日本国民男星木村拓哉也曾因为与工藤静香的恋情偶像失格,轰动性能与天皇驾崩相提并论。



但如今他的事业依旧顺风顺水,在世界舞台举足轻重。被斥名不符实、虚有其表的偶像们想要在残酷的娱乐圈长久生存,也许只有一条路:提升、转型。


3


婚讯公布之后,木村拓哉的事业几乎一落千丈,妻子工藤静香成为日本女性公敌,他自己也遭到事务所的雪藏。


主演的电视剧《律政英雄》被杰尼斯打压,取消了所有宣传。



但他还是靠着自己出色的演技和非凡的魅力,让这部剧成为了日剧史上第一部每集收视均超过30%的剧集。


木村拓哉本人也凭借着这部作品,第五次拿下了日剧学院赏最佳男主角的称号,当过去那些消费人设的粉丝选择离去,他却向大众证明:


抛开虚幻的人设,我的实力和魅力依旧值得被人肯定、被人憧憬。



由偶像转型、在娱乐圈长久留名,木村拓哉不是个例。最近,刘亦菲因主演了《花木兰》真人版电影时常出现在大众视野里。


从《金粉世家》里刁蛮任性的富家小姐白秀珠,到《神雕侠侣》里清冷高傲、仙气逼人的小龙女,她已经为大众献上不少深入人心的佳作。


此次能主演《花木兰》,更是为粉丝们赚足了底气。



很少有人知道,她曾经也有过一段唱跳偶像的职业生涯:签约索尼,去到日本培训,还发了好几首单曲。现在的她早已转型,专注表演。


虽然距离偶像事业越来越远,但却取得的成绩却让无数路人心服口服。



苏有朋最初以偶像团体“小虎队”的形式出道走红,但在人气正高之时,他却选择中止事业、出国深造。


学成归来后转型拍戏,通过《还珠格格》《倚天屠龙记》《风声》等作品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演员。



随后,他又不断挑战自己,摘下演员的标签,干起了导演的行当,一部《左耳》,发掘了日后的金马影后马思纯;一部《嫌疑人X的献身》,捧红了内外兼修的实力男演员张鲁一。


现在在综艺节目里,他不再是靠着阳光帅气博人眼球的偶像明星,人人都会尊称他一句“苏老师”。



如果说娱乐圈有什么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那一定是喜新厌旧、残酷竞争。


国内资本嗅到了101系列的商机、盯上了背后的巨大利益,便一场又一场地效仿着国外的造星节目。



他们才无所谓偶像个人的名声好坏、成功与否。这个人毁了,资本就放手;这波人糊了,再选下一波。


出道即糊似乎是国内选秀组合的共同命运


在这样的浮躁和轻率里,偶像们也对自己越来越不负责,回看一季又一季的节目,还有几个名字能留在大众心中?


也许就只有一个蔡徐坤,通过此次在节目里表现的高情商、硬实力“洗白翻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偶像崇拜是不相信自己拥有去爱和被爱能力的人对爱的需求。


不少疯狂沉迷的粉丝,都是在通过崇拜偶像,填补内心关于爱的空洞,从而避免信任和爱现实中的人事物。


除开粉丝,大多都是些过眼就忘的路人和看客,庸俗的节目内容、拙劣的炒作方式、炮制各种审丑下限制造收视率,终有一天也会无法再吸引大众的眼球。



节目的热度一过,路人便不再关注,而很多不够成熟的粉丝,也会慢慢学会如何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羁绊和寄托。


当一个偶像不再是粉丝倾注爱意的容器、不再以各种花边被观众当做谈资,他(她)还能被消费什么?



但愿吧:他们能挖掘出自身更多的魅力,在这个大浪淘沙的娱乐圈生存得更久。至少能因为拿得出手的作品、引以为傲的成绩、鼓舞人心的魅力,将那些曾经爱过他们的粉丝留住。


在那时,他们应该就不再只是承载各种情感投射的商品。


而是真正成为一个有血有肉、值得尊重的人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独立鱼电影(ID:duliyumovie),作者:鱼叔。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