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跨境电商长期主义,作者:拓跋勇,头图来自:AI生成
最近收到几个朋友的留言——说自己已经过了35岁,感觉一事无成,想转行做跨境,现在的公司又不招35岁以上的员工,想要自己做,不会英语,不会电商,甚至完全就没做过生意。
我看了下我公众号的数据,年龄超过35岁的读者占比31%,我不知道多少人已经创业,正在创业或者打算创业,既然比重这么高,索性我们就着这个话题往下聊一聊,不一定全对,姑妄听之。
这几年我发现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很多人都说自己焦虑,但我却鲜有见到他们做有价值的“勤奋”。我其实已经遇到了好几个跟我讲自己遭遇中年危机的朋友,深聊之后我发现,大多数之所以会出“问题”或者感觉没有出路,很核心的就是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做了太多行业,做了太多尝试,唯独没有积累——既包括经验积累,又包括财富积累。
做电商这么久,我最怕一类人:朝三暮四,一天八个想法的。再厉害的人,想法一旦多了起来,你可以观察,基本就没有心思做成任何一件事儿了。年轻的时候,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短短两三年时间,我几乎把能看到的,能做的,都给做了一个遍。一个产品,做了两三个月,感觉没达到预期就直接放弃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头部的产品,头部的卖家都是靠时间积累出来的,积累了更多的评价,积累了更大的销量权重,积累了更好的品牌口碑,凭什么就让我一个业余选手在短时间内就超越人家,如果真实现了,反而是这个社会最大的不公。
事实上,过度焦虑的人都有一个通病:急于求成。这个毛病的俗称:总想赚快钱。年轻的时候当然可以幻想,可以理想化,甚至可以赌一把,但是年龄大了,如果还满脑子想着赚快钱,只能说还没遭受过社会的毒打。
最近几年,我的心态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做一件事儿,想到的都是,今年播种,明年开花,后年,大后年,甚至是大大后年看到结小果儿,五年甚至十年以后,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在此之前,保证自己活下去,保证自己不跑偏,有能耐了就慢慢搭个团队,没能耐了就一个人先苦熬一段时间,唯独不会想今天干了一件事儿,明天直接赚个三五百万的,既不现实,又不可能。
我应该算是见证过复利效应的人,码了十几年字,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写的东西多了,可以接触的资源,可以搞定的合作也在慢慢变多。很多卖家说羡慕我,自己也想搞“自媒体”,我都会问一句:你能在没人搭理的时候先坚持日更300天吗?如果你能够做到,那你就做,如果你做不到,做好心理准备,即使你做了,也不会有太大的收获。
做电商亦是如此,不少朋友一上来就想着爆单,为此不惜动用一些“手段”,但是你采取特殊手段到最后,只会是一切成空。曾几何时,一位“朋友”劝我:你可以刷些数据啊,按部就班做太慢了,刷一刷跑得更快一些。
我很庆幸,我没有听她的,因为虽然我们发展得慢了一点,但是每一步走得都很扎实,我跟很多朋友说做产品要考虑关联性,要想清楚你今天做的事儿会不会让未来的路更好走一些,这句话听起来很鸡汤对吧,但是恰恰就是这个,一直在指引着我们朝着一个方向走下去,不至于半路拐弯。
说说中年人创业这件事儿,35岁也好,40岁也好,在我看来创业都没有什么问题,相反,我一直提倡的是心智成熟之后再创业,但前提是你早些年有一点积累,不管是财富,还是认知,亦或是技能。如果家里还有嗷嗷待哺的小朋友,有需要赡养的老人,你既没太多资金,又没什么技术,我真心不建议创业。
之前我跟一个朋友讲过:如果你想创业,一定要给家人留够短则一年半,长则两年的生活费再动手,因为创业的初期,大多数人是拿不到什么规模化现金流的,即使你有利润,大概率还是需要投入再生产的,不要搞着搞着要么拿生活费创业了,要么拿创业的现金流生活了,这些都会导致现金流断裂。我其实见过不少项目本身没有太大问题却死于现金流的案例,每次的回款还不够下次的投入,这的确非常让人难受,如果此时,再有意外,好的项目也将难以为继。
其次,很多朋友关心什么外语不好影响不影响,没有做过影响不影响,这事儿分两说:如果你的学习力超级强,哪怕没有基础,我感觉也没啥问题,但是如果你的学习力一般,执行力一般,那你基本也就跟创业不沾什么边儿了。
我的外语应该说很一般,但是干了这么多年,遇到没学过的词汇,我都会查资料,用翻译,久而久之,大部分的东西还是能看懂,能听懂的(哑巴外语)。至于“技术”,我从事跨境电商的时候,国内可以说完全没有资料,没有教程,全靠自己摸索和谷歌搜索,所以这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你足够地想,我觉得都不是什么问题。
今年是我进入跨境行业的第14个念头,除了中间两年瞎闹腾,有12年的时间我都在学习,摸索,尝试和总结,早年也曾干过朝三暮四的事儿,这几年,我看到那些想法大于能力的人都特别反感,背后其实是讨厌曾经的自己,作为半个过来人,说一句真心话:你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那些确定性很强的核心问题上,不要满脑子都是机会,天天做的都是“投机”的事儿。事实上,蓦然回首你会发现,真正有价值的往往都是那些非常基础的可以复制的东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跨境电商长期主义,作者:拓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