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9-27 22:21

在德国做再就业辅导,让我怀疑起了福利制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严肃De说 (ID:fys_deguo),作者:花恐龙,编辑:非严肃De说团队,原文标题:《我找不到工作的德国学生,拒绝了劳动局的应聘邀请??》

文章摘要
德国再就业辅导引发对福利制度的质疑

• 🤔 学员拒绝劳动局工作,因无成就感和抑郁症担忧

• 📉 德国失业率稳定,政府提供多种再就业项目

• 💰 再就业项目耗资巨大,引发福利制度公平性讨论

大家好,我是花恐龙。


认识我的读者可能多次听我提到,我在德国一家再就业培训公司担任心理咨询师。


公司的甲方是德国劳动局和养老保险机构,他们出钱让那些失业或即将失业的人来参加再就业培训,以此降低失业率。


前几天,我辅导的一位学员收到了德国劳动局一个岗位的应聘邀请,是劳动局的工作中介推荐给他的。岗位内容是,督促那些长期失业、领低保的人找工作。


所以,这件事也可以理解为,劳动局的这位工作中介看我的学员资历不错,认为他有成为自己同事的可能。


我听到这个消息的当下,很为我的学员高兴。毕竟,按照中国人的思维,如若能去政府机构工作,听上去既体面又“靠谱”。


更何况,如果学员能从一个找工作的人变成一个督促别人找工作的人,那听上去简直像一个反败为胜、化被动为主动的成功学故事。


没想到,我的学员却告诉我,他不会去应聘这份工作。因为他确信,这份工作不能带给他成就感和意义感,甚至可能让他的抑郁症复发。


“帮那些长期拿低保的人找到工作?不可能的。我不认为我适合这份工作。”


我看着眼前这个五十出头的德国男人,一位曾经的公司销售冠军,却在人过中年后,因工作的无意义感患上了抑郁症,最终辞了职。


我想,我大概明白他的话什么意思。尽管,这个“找工作的人拒绝了帮他找工作的人给他找的帮别人找工作的工作“的故事讲到这里,已经充满了某种很荒谬的气息和悖论感。


我决定,今天就从内行人的角度,来跟大家聊聊我眼中德国再就业政策的成效和意义


▲讽刺德国劳动局的漫画。工作人员对失业金申请者说:“失业率已经降下来了,请你们走吧”。‍


稳定的失业率和五花八门的再就业项目


近几年来,由于疫情、战争等因素,很多国家的人们都开始感受到某种经济下滑带来的危机感。除了物价上涨、消费降级,人们很关心的一个话题就是失业率。


但数据表明,德国近十年来的失业率一直都保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水平。在所有想要工作、也有能力每周工作15个小时以上的人中,一直有5%—6%的人处于失业状态。


如果要看具体数字,根据德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8月全德国的失业人口为287万


▲德国近10年的失业率波动。2014年为7.3%,疫情前一直呈下降趋势。


德国的失业率能保持稳定,一方面与德国劳动局对失业率的统计公式有关。比如,生病、早退休、没有主观工作意向的人,不计算在内。


另一方面,德国政府确实一直致力于给失业人群提供五花八门的再就业项目。有趣的是,正在参加再就业项目的人群,也不算在失业率之内。


根据人们失业的原因不同,再就业项目的时长、内容、目标也差别很大。


如果一个人专业能力足够,却因为缺乏写简历、应付面试的经验,而一直找不到工作,那劳动局经常会给他们提供应聘培训(Bewerbungstraining)。‍‍‍


除此之外,再就业项目也包括转行培训。当有人因为健康原因不能再从事原来的工作,就可以向政府申请经费去再学一门新的“手艺”。


比如,有体力劳动者在常年累月的工作中劳损了身体,无法干重活儿了,那他就可能得到一个转行去做脑力劳动的机会。


相反,也有脑力劳动者因为工作压力太大,不愿再做劳心费神的活儿,就可能可以转行去做靠“动手能力”吃饭的工作。


如果一些大学生因为在大学里学的东西太理论化而找不到工作,便也有可能得到一个专注于实际操作的转行培训,比如去学一个与专业相关的软件。


在这些培训中,我个人还是觉得自己平时负责的项目最特别,专门针对的是因患有心理疾病而一度丧失工作能力的人群。


为了让这些人能“重操旧业”,培训的形式便是,给人们提供模拟办公场所和实习的机会。而项目参与者必须每天来培训公司“假装”上班,每天坐在自己的工位上写简历、找实习,复习曾经的专业知识,同时接受心理咨询和职场素质训练。


这样,他们可以重新适应朝九晚五的工作节奏,也能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不用每天坐在家里,完全依靠自律去“自食其力”地找工作。


总的来说,再就业培训的根本逻辑,就是一个人缺什么,德国政府就尽量帮他补点什么,只为了能提高他重新成为一个纳税人的可能性。


但另一方面,这些再就业项目对政府的耗资也很大。政府不但要给培训公司培训费,还要给参加项目的学员发放生活费、交医保,连来参加培训的路费也给报销。


所以,作为培训公司的工作人员,我和我的同事会定期向劳动局和养老保险局汇报每一个学员的情况。


如果一个学员表现不好,请的病假过多,求职过程没有进展,那也可能会被“踢出”培训项目。这样他们就可能要回去领低保*,并且又要完全靠自己找工作了。


*小知识补充:参加再就业培训期间,政府给学员们发放的生活费叫“过渡津贴”(Übergangsgeld),其数额甚至高于失业金(Arbeitslosengeld),也一般大大高于低保(Bürgergeld)。所以过渡津贴也是很多学员努力参加再就业项目的动力。


失业后的再就业之路有多远?


一名长期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者如何才能参加再就业培训呢?


上文提到,再就业培训公司的学员,一般都是由劳动局和养老保险局介绍过来的。


为了评估一个人在健康状况精力、动力等方面是否有资格参加再就业项目,以及参加何种项目,这两个政府机构经常会邀请失业人员先去参加一些为期较短的测试类咨询项目


我曾经去分公司的这样一个测试性项目代过几天班。该项目的目标群体是长期失业、呆在家里领低保的人。劳动局会给他们发邀请函,问他们是否自愿来参加这个活动。


活动内容简单来说,就是请这些人来咨询公司喝喝茶聊聊天,了解一下他们的现状,特别是,他们为什么找不到工作。


而我的任务是,跟职场训练师和社工同事们一起,对每一位活动参与者的就业前景进行综合评估,再将结果发给劳动局,给他们做参考。


所以,我也相当于替劳动局打了几天工。


我去代班的这一期项目报名了12个人,最终只来了10个。他们来自各个年龄段,从20岁出头到50岁中旬不等。


有移民背景的成员占50%,年龄普遍偏大,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失业前基本上都从事了几十年的体力劳动。


而“土生土长”的德国成员,则以青壮年偏多。他们中大部分还从没有过超过半年的工作经验。


活动结束后,我和同事们得出的结论是,这10个人中只有一个身患残疾的小伙儿,最有可能在近一年内找到一份残疾人岗位的工作。


其他人,有一半在重新踏上找工作的路之前,先要去完成医疗康复。比如按时去看专科医生,去参加一个恢复生理功能的疗养,或者去精神卫生中心住院。


剩下的人,因为一些基础疾病,已经不太可能重回就业市场了。我们建议他们,以丧失工作能力为由申请提早退休(Erwerbsminderungsrente),并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零工来补贴家用。


虽然活动最后的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都离再就业还很遥远,但活动的参与者们还是对我们的咨询很感激。


因为很多人失业后,并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办才能改变现状。参加活动让他们终于走出了家门,又和社会上的他人有了接触,了解了自己应该去何处申请治疗、申请退休,便至少对未来有了方向。


“我为什么要去工作?”


然而在这次活动中,有一位参与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位四十出头的德国男子,看上去身强体壮。他活动当天的下午才出现,说是昨夜失眠睡过了头。


他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不需要为他费什么心思,他对我们的咨询没有期待,来参加活动只是为了给劳动局“留个好印象”。


在我对他的生活现状表达了兴趣后,男子还是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向我阐述了他找不到工作的原因。


总结来说,他因为从小体弱多病,经常被班上的同学欺负,所以他讨厌和人相处


他看了很多医生,没人能找出他体弱多病的根源,成年后他终于在网上找到了答案:原来自己是“高敏感体质”


说到这里他给我看了看他的腿:“你看,我昨天难得有兴致,去跑了一会儿步,今天腿就有点疼了。”


高中毕业后,靠政府的助学金,他用七八年的时间读完了政治学的本科,却找不到工作。因为“干这一行需要关系”,而他“刚才说了,并不喜欢跟人打交道”。


于是,他决定申请转行培训,在工作局的支持下又读了三年的专职学校,学的是传媒设计。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创作天赋的。


毕业后,他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了三个多月就辞职了。原因是,他发现自己无法适应朝九晚五的工作节奏。


他说,由于失眠,他无法遵守规律的作息时间,做不到为了上班,该起床的时候就起床。所以最终他得出结论,自己不适合当一个“打工人”(Angestellte)


从那以后,他便一直靠低保生活,住在一间属于他奶奶的单人公寓里。因为物质欲望不高,所以他觉得这样生活也没什么问题。


他说,如果自己起早贪黑,每天工作8个小时,每周5天,可能最后拿到手的钱只比现在多一两百欧元。


所以他坦率地问我,那他为什么要去找工作呢?


他目前唯一能想象的是,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给他人提供媒体设计咨询。为此,他希望工作局能给他一些启动资金,比如给他买一台设计专用的电脑。


这样,他就既可以工作,又能自由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了。


我提醒他,自由职业者要完全自负盈亏,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时间管理能力。对此,他没有作出正面回答。


我又提醒他,失眠和与他人的沟通障碍,都是通过身心治疗可以改善的东西,也许他可以去尝试心理治疗。


在男子又跟我阐述了他为何不相信心理治疗的一条条理由后,我坦诚地告诉他,我已经尽到了自己咨询工作的义务,他去不去看心理医生,我并不会从中获益,所以他不需要跟我解释。


男子似乎被我的坦诚打动了,最后跟我说,他同意我将他的资料推荐给那些我认可的心理医生,他们感兴趣的话可以联系他,“应聘”成为他的医生。


*此段内容已模糊了所有个人信息,部分敏感内容稍有改编。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结语


和这位男士谈完话后,我很长时间都感到相当无语,并且经常在工作特别劳累时,想起他那些不能工作的理由。


很可惜,这位男士也许很符合人们对社会福利受益者的刻板印象。虽然在我的工作中,这样的人绝不是多数,但他们真实的存在,确实会让我质疑德国福利体制的公平性。


作为一个在中国出生长大的人,从小受到的教育一直是“只有付出、才有获得”。对于家里没矿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安逸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勤奋去争取。


所以,我认识的很多华人朋友也似乎对德国的福利政策抱有很矛盾的心理。


毕竟,我想很多人为了能在异国他乡站稳脚步,都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当每月的工资,扣除所有的社保和个人所得税后,被削去了一大截,那当然会对其他不工作就能有温饱生活的人产生不平衡心理。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谁都不能保证自己哪天不会遭遇什么不测。很多生活的意外,可能让我们患上身心疾病,无法再从事原来的工作。这个时候,我想大家又会庆幸能有这些福利政策兜底。


可是,我想大家还是会担忧,随着人口老化,纳税人越来越少,德国政府的钱包又能撑到什么时候呢?


总之,在从事现在的行业之前,我只知道,在德国即使不工作,人们也能靠不同形式的救济金过上温饱无忧的生活。


从事这个行业之后,我才知道,德国政府为了应对专业劳动力缺乏,为了降低失业率,真可谓千金散尽、绞尽了脑汁。


我思前想后,发现自己对德国的再就业政策无法得出一个中肯、自洽的看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严肃De说 (ID:fys_deguo),作者:花恐龙,编辑:非严肃De说团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