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4-20 10:36

周深改编《相思》引争议,为何古风音乐总是上不了台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佳璇,原标题:《周深改编《相思》引争议,为何有人认为古风音乐上不了台面?》,头图来自:《歌手·当打之年》


继二次元神曲《达拉崩吧》之后,周深又把一首改编版《相思》,带上了《歌手·当打之年》的舞台。


《相思》是2000年古装神话电视剧《西游记后传》的片尾曲,由三宝作曲,赵小源作词,毛阿敏演唱。在改编中,周深还加入了苏州评弹风格的歌曲《秦淮景》。大部分弹幕都在刷《西游记后传》的时代回忆,观众们也纷纷夸赞周深天籁般的歌声。


芒果TV将这一期的标题定为:周深古风诉相思情。爱奇艺也标注为:周深古风情歌混搭评弹。


但不同的声音也出现了。


“希望周深可以唱些有深度的、难度大的歌,这些古风音乐就算了吧。”


“周深加入的《秦淮景》是很不错的,光靠那些古风流行曲是不行的。”


“周深这次的装扮就不像是唱《相思》那种歌曲,反而很像是要唱古风圈那种垃圾填词的玩意……”


古风音乐,这是个敏感的标签。在所谓的音乐“鄙视链”中,它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


爱的人深爱,讨厌的人骂它是“口水歌”“QQ空间水准”“粗制滥造”“小偷”,甚至称自己患有“古风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古风音乐怎么了?它因何遭受如此多恶评?这其中有哪些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是因刻板印象引发的群体讨伐?我们来一探究竟。


侵权风波


到底什么是古风音乐?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对于什么是古风音乐,学界还没有给出一个权威的定义。但是大致特点可以归纳为:歌词古典雅致、宛如诗词歌赋,曲调唯美,注重旋律,多用民族乐器,不同于摇滚音乐的金属感和古典音乐的厚重感。除此之外,百度百科还用了不少篇幅,区分了“古风”“中国风”“古曲”这三个概念。


实际情况中,这些标准往往是失灵的。在古风标签之下,反而出现了许多争议和风波。


2019年11月28日,歌手阿兰的工作室发布一条微博,声明“有人在未经官方授权的情况下,私自填词翻唱阿兰女士的音乐作品”,要求翻唱者停止侵权,平台尽快下架,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随后,歌手阿兰本人转发微博,并写道:相互尊重。


QQ音乐反应迅速,统计侵权作品,在阿兰微博下贴出清单,表示正陆续下架。


图源丨微博“QQ音乐小助手”


这份清单里列出的,几乎全部是网络古风音乐的填翻作品,其中还涉及了不少知名翻唱歌手。许多歌手积极处理,第一时间私信阿兰,并将歌曲下架,不少粉丝也到阿兰微博下道歉。但顺利维权之下,绝非一片祥和。


“终于开撕古风婊了,阿兰女士被各种古风网红翻唱乱填词的歌至少也有二三十首了……藏音都飚不出半句就敢用《明日赞歌》的曲子,歌词也是东拼西凑狗屁不通。”维权微博下最高票的评论这样写道。


“古风婊”,这种太过刺耳的形容,激起了许多古风音乐粉丝的愤怒情绪。他们努力道歉和澄清,但实在无法接受这些攻击:“小偷”“剽窃”“不要脸”。


为什么网络古风音乐是“侵权重灾区”?这与它的诞生有关。


21世纪初,互联网刚在中国兴起,许多新兴文化在网络上出现,音乐领域也不例外。


2003年,那是还没有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的时代,分贝网(原163888)成立。它曾创下最辉煌的战绩:打造了全中国第一个网络签约歌手“香香”,通过向用户收取60元的会员费实现盈利,首发了唱遍大街小巷的歌曲《老鼠爱大米》, 06年成为“超级女声”原创音乐征集的唯一活动平台,占有中国网络音乐总量的70%。


在分贝网,用户可以上传自制内容,这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热情。其中,伴奏和翻唱因门槛较低,成为了分贝网的重要板块。


在众多翻唱之中,“古翻圈”出现了。网友们利用当年爆火的仙侠类网游配乐,日本和风/中国风歌曲,填词翻唱了许多游戏或小说的同人歌。这种新颖的填翻形式,为许多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随着爱好者越来越多,部分曲作也开始创作原创音乐,但这些音乐并不涉及商业,大多是“为爱发电”,自娱自乐。


2007年1月6日,古风音乐第一大社团“墨明棋妙”(后文简称墨村)成立,以“万有引力向古风”为口号,创作了许多优质原创作品,走进了更多年轻人的生活,爱好者们渐渐以“古风圈粉丝”自居。


墨明棋妙音乐会现场


古风圈早期词作“雨霁天青”告诉刺猬公社,她最初开始填词就是受到了墨村的影响,为自己创作的小说《暮云深》填了首同人词,在小范围的朋友圈子内传播,反响还不错,于是走上了填词之路。


另一位词作“小鱼萝莉”也是机缘巧合之下,参加网络填词大赛并夺魁,得到了墨村创始人之一“EDIQ”较高的评价,才开始加入古风词作这个群体。


可以说,几乎所有网络古风音乐爱好者,都知道EDIQ这个名字,都知道墨村。在一个新事物的发展初期,拥有优质原创能力的墨村,几乎定义了“网络古风音乐”,影响了整个古风圈。


然而,即便是创作了众多原创古风的EDIQ,成名作《盛唐夜唱》也是填词作品,原曲是霹雳布袋戏角色曲《离魂》。


填翻有罪?原创不佳?


一位古风词作表示:“当年古风填翻曲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日本Rin'团队,台湾霹雳布袋戏,日本东方Project。”


这三个来源的曲目大多由民族乐器演绎,很有古风填翻“潜力”。


Rin'团队于2003年成立,由日本三名女性器乐演奏家组成,主要使用筝、十七弦、琵琶、三弦、尺八等乐器,开创了日本流行乐从未有过的新风格。出道单曲《Sakitama~幸魂~》后来被填翻为古风歌手“音频怪物”演唱的《百鬼夜行》,由恨醉填词。


台湾霹雳布袋戏的主角则是人偶,音乐是烘托氛围的重要工具。在早期没有原创能力时,剧集中也借用了日本动漫音乐,或用民族乐器演绎的大陆音乐等等,但在1998年成立了原创团队,制作了大量精品配乐。


日本东方Project则有些特殊。它的原作是ZUN和朋友创作的弹幕游戏,因为ZUN支持同人创作,明确开放商业/非商业授权,它最终发展成了覆盖游戏、漫画、音乐、文学等诸多方面的系列作品。


东方系列爱好者“虚空之翼”说:东方的原作音乐其实是冷门中的冷门,基本只有东方爱好者会去听,很多路人即使听了也会被曲风(特别是早期曲风)劝退。而翻唱类就不一样了,大多翻唱翻奏会重新编曲,对路人更友好,许多人是因为翻唱入坑。


十几年前,这些音乐的原作很少有机会进入大陆听众的耳朵,但的确“养活”了最初期的古风填翻,让它得以发展。


十几年后,知识产权逐渐得到重视和保护,即便是“为爱发电”也有版权争议。这些早期养料反过来成为了古风音乐的“原罪”,网络古风音乐被“侵权”两个字压到抬不起头。


在另一端,古风音乐也在向前发展,创作者当然不会满足于填翻,也搭伙儿出了很多原创作品。但许多原创仍然无法得到大众认同。


在2018年播出的综艺节目《国风美少年》中,网络古风歌手“贰婶”唱了一首“suixinsuiyuan”作词,“只有影子”参与作曲的原创作品《悟空》。霍尊和场外点评人“国风侠”表示古风音乐存在通病:词不精粹,曲千篇一律,唱浮于表面。


这些评论,将一些从未消失过的争论,再次翻上台面。


知乎用户“崔二元”说道:十个词就差不多概括了“古风音乐”。时间必须是“千年”;地点动不动“天下”;人物则多“谁人”;起因常见“离愁”;经过多要“徘徊”;结果就是“殇”;抬头“月”,见“青衣”,“不见”“谁人”,请告诉我没有类似词汇的“网络伤感古风歌曲”。


在许多听众心中,似乎“言之无物”“典故堆砌”“伤春悲秋”“矫揉造作”就等于古风歌,古风歌词的创作者,大多就是没读过几本书的初中生,每天无病呻吟的青春期少男少女。


可事实上,“邪叫教主”在创作《九九八十一》之前,又重新粗读了原版《西游记》,同时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雨霁天青”首次填词时,正在清华大学读博士,她的填词作品还曾被初中语文老师制作成歌词赏析选修课,成为了学校的精品课程。


但仍有不少网友吐槽古风歌:“三句朱砂五句描眉”、“哪首古风不带殇”…… 


为了打破这种偏见,公众号“国风印象”以总量七十六万字的古风歌词为素材,通过技术分析,得出结论:“从2005年至2019年9月的古风歌里,只有不到7%的古风歌出现‘殇’字,大约5%的作品错用‘殇’字”,并呼吁:请不要因为少量错误,否定古风圈100%的作品。


对古风音乐通病的评价错了吗?


部分古风音乐的粉丝是理智的。他们承认,在爱好者较多的古风圈里,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存在,并努力推荐一些心目中的精品歌曲,但在长期形成的刻板印象之下,这并不容易。


 “小圈子”被打破


从“为爱发电”到出售专辑,从YY粉丝歌会到线下音乐会,从同人衍生到商业作品,大型社团成立公司或被巨头注资……随着古风音乐的发展,市场印记越来越明显。


近几年,官方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推崇古风音乐,联合古风音乐人制作文化推广向的歌曲;资本也开始看好“古风音乐”这个标签,大力推举自带流量的古风歌手,投资古风音乐项目;一些原本就在古风圈的歌手成立工作室,进行更专业的创作;许多新出现的音乐人和团队也开始创作带有古风元素的歌曲,并在音乐或短视频平台爆红。


“共青团中央”微博点赞原创古风歌曲


这个曾以社群文化为根基的小圈子在扩大,许多人进来,一些人离开,运行规则也在发生变化。


比如,古风音乐的概念变得更复杂。


爆款《盗将行》《芒种》《红昭愿》等歌曲的出现,让许多听众认为这就是古风音乐,而不喜欢这些歌曲或吐槽歌词的人,往往连带着古风音乐一起吐槽。这让古风圈老粉丝很无奈,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不认可这些歌曲,将其统称作“伪古风”,并向普通听众澄清。


但这没什么用。


古风的概念本就模糊,圈子内惯常以“歌手/创作者是谁”来区分古风音乐,但在更大的受众群体面前,这种方式成本极高,并不可行。EDIQ创作的就是“古风”?周杰伦创作的就是“中国风”?圈外歌手创作的就是“伪古风”?这没说服力。


事实上,许多古风音乐创作者也不执着于这种划分方式。


在“雨霁天青”看来,“古风”和“中国风”的区别是人为创造的,本质上是为了说明“我们不一样”,这没有必要。词作“慕清明”也始终希望人们能更包容地看待创作风格。


针对这个问题,“邪叫教主”思考了很久,她和自己的曲作搭档“海鲜面”不是因为古风音乐认识的,从曲作角度,她的搭档不接受“古风”这个概念,这一度让她产生困惑,但后来她想通了。


对于定义的过分纠结,比较像是一种‘原教旨主义’,追本溯源,严格遵守某种基本原理。举个例子,国内的民谣歌曲参考了很多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这种移植的概念够‘正宗’吗?从中国本土来说,最正宗的民谣不应该是山歌吗?”


流派是一个人文概念,它是在变化和发展的。标签可以有,但不要执念。唯一重要的一点是:千万不要被它限定死。迷信于一个固定的标准,会削弱艺术感受力,丧失很多创作可能。”邪叫教主说。


资本的到来,也开始塑造新的古风文化。


从2018年开始,知名网络古风歌手频频发歌,一些古风音乐工作室和巨头合作,综艺节目和大型音乐节出现。古风成了“香饽饽”。


客观上说,商业化让部分创作者们活得更好了。


过去,词作“慕清明”只是把写词当成爱好,一度因为现实生活太忙碌而停笔。现在,她开始认真地钻研,用词作的身份要求自己,培养良好的创作习惯,注重日常积累。


同时,资本的支持也让歌曲制作条件大幅提升。虽然会提一些要求,但也会留出较大的创作空间让她发挥。她感觉到自己在进步,也有更多动力持续创作。


但也有不少听众认为,近些年的古风歌曲,缺了些曾经的“灵性”。


商业化带来的市场偏好,让部分游戏/动画的古风配乐听起来大同小异;“金主爸爸”也会把某首爆款歌曲抛到创作者面前:“就按照这种做。”


某种程度上,“为爱发电”变得更加不易,部分不够知名的独立创作者在夹缝中生存。一些古风歌手签约后有了市场价,受合同或版权限制再难无偿演唱。平台掌握大量资源,作品需要靠算法流量助推,古风音乐的传播也变成了“渠道为王”。


古风音乐的自省与创新


创作者是不会停下脚步的,部分古风音乐爱好者,把目光投向虚拟歌姬。


虚拟歌姬源于日本,近些年也在中国发展起来。以虚拟歌手音源为素材,使用技术调校,创作者的音乐制作可以更加灵活。而虚拟歌手音乐圈(VOCALOID)重作曲和编曲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古风圈专业曲作较少的短板。


“邪叫教主”和曲作搭档“海鲜面”认识的时候,都是圈子里的小透明,找不到合适的歌手,就决定用虚拟歌姬创作。随着创作理念的磨合,二人对音乐本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邪叫教主看来,古风音乐的确需要自省和创新


为何会有“什么曲子都行的水词儿”和“什么词都行的套曲儿”?“先曲后词”或“先词后曲”的创作模式是否可以改进?古风歌曲使用的很多意象是否太过平面化?对古风标签的认知是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作者?


在B站拜年祭神曲《九九八十一》和《万神纪》之后,邪叫教主的创作有了新变化,她不想重复过去的风格,而是继续探索未知。


她和搭档开始创作《甘泽谣》系列。四年时间,他们只发布了六首歌曲,近期将上线最后三首,每一首都耗费无数心血。


《甘泽谣》系列宣传图


邪叫教主调侃说,这些歌曲可能都有点“怪”。


把它当成音乐来听就好。请不要被标签限制,不要因为它和以往存在的东西不一样,而轻易否定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佳璇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