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做書(ID:zuoshu2013),作者:恶童,题图来自:B站
101年前青年的街头呐喊,在当代青年心中已掀不起半点波澜。本以为今年五四会平静度过,没想到朋友圈却被B站《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刷屏。
“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着你们,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52岁的“前浪”何冰用老一代激情澎湃的朗诵腔,毫无保留地赞美年轻人。
“老年人在全面讨好年轻人,年轻人表示很受用,中年人看了不爽各种逼逼。”朋友圈、微博、豆瓣等地因为这段视频被严重撕裂。在青年节这天挑起代际对立从而成功出圈,不得不说是“小破站”的高明之处。
尽管有人表示“在前浪和后浪前赴后继的语汇中,处在中间推波助澜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顿时失语。”但作为已经浪不起来的“中浪”,我们仍然不愿意“失语”。
首先,演讲开头树立的那个“假想敌”——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们——早就在互联网上销声匿迹了。在这个年代,商家与官媒、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合流之下,献媚年轻人已经成为新的政治正确。商业、文化等领域全方位的年轻崇拜使这样的“假想敌”显得格外可笑。
即便中年人如此卑躬屈膝地献媚年轻人,依然有大批年轻人不买帐,微博博主@评论尸的观察是:朋友圈里95后00后几乎没有转那条后浪视频的。转发点赞写一堆慷慨激昂评论的全是前浪老狗。
因为,“年轻人根本不需要一个老头站在那里说‘你们年轻真好’‘你们勇敢真好’——老头们才喜欢这么干——因为这是一种授衔仪式”。在不少无动于衷甚至感到尴尬的年轻人看来,这样的表白过于“爹里爹气”。
谁给了一个70后定义年轻一代的权力?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真就那么值得鼓励吗?青春难道只意味着善良、勇敢、无私,而不能有悲伤、迷茫?否定和嘲讽就意味着弱小?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悲哀?
难怪有人会说这段视频“是一个浓浓爹味的刻奇现场。青年人在这里不过是被爹羡慕、致敬、感激的客体。”如果真有年轻人因为被主流认可、前代人献媚而集体高潮,也就没资格批驳“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
B站的这段视频娴熟地用制造代际对立的方式,将在前人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包装为开放、多元,将科技发展与时代进步的“红利”视为年轻人独享的专利。
其实,这样颇具洗脑效果的宏大叙事与自我感动,才是最值得警惕的。可悲的是,还真的有很多年轻人吃这一套,以被主流认可、上一代承认为荣。
正如视频中所说,对于互联网原住民来说,“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被尽情享用”。但上世纪80年代文化大爆发的一代年轻人不也是如此?通过B站搬运工看YouTube视频,并不比当年手捧《存在与虚无》优越多少。
在任何人可以学习任何时代的文明成果,任何人可以按照兴趣和任何人结合的互联网时代,年龄、代际早已是应该抛弃的一种划分方式。
“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只凭相同的爱好,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这样的自由并不由年轻人独享,而是互联网带给所有人的礼物。
对于年轻人来说,只是”坐享其成“,享受所谓“选择的权利”没什么值得骄傲的,重要的是创造选项的权利,不是只能从资本控制的流量明星中选择,不是将选择品牌的自由视为全部的选择自由。
当然,更重要的是,不要在全网吹捧中被冲昏了头脑,不要真的将《献给新一代的演讲》中的赞美照单全收。
因为,年轻并不天然代表着进步、开放,以及对多元价值观的包容,互联网并不会自动许给我们一个光明的未来。
从小圈子之间愈演愈烈的举报风,从“三观党”向越来越多文艺作品开刀,从粉圈文化如癌细胞一样全网蔓延,就能看到现实可能正好相反——年轻人兴趣圈子内部的“极化效应”,正导致相互之间的党同伐异,转而寻求权威力量的介入和裁决,恨不得将对方置于死地。
而面对无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文化资源的年轻人,可能会在“无限丰饶”选择困难症中饥渴而死,或者在小众爱好的桃源中“不知秦汉,无论魏晋”,直到“房子塌了”。
如果探索和学习不是从现实问题出发,不是为了打造一个更好的世界,只是虚拟世界里的自娱自乐,那么年轻人的所学不会推动现实的高墙半分,所喜爱的可能会瞬间“被消失”,所谓的选择也只是在划定好的范围内的选择。B站只不过是一片埋了更多鸵鸟脑袋的沙丘。
在同一条奔涌的时代河流中,本不应该区分所谓的前浪、后浪,因为每一代人都面临着同样的现实,同一头“房间里的大象”。
不同代际之间不应该踩踏为敌,互相嘲讽,而应该在潮头之上尽到自己应该尽的那份责任,不因为现实的捶打而消沉退缩、明哲保身。否则,今天风光无限的“后浪”终究也会被狠狠地拍在同一片沙滩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做書(ID:zuoshu2013),作者:恶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