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4-06-11 18:58

“茶叶战争”与美国人的“中国梦”。读《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

谈书之前,先来看看豆瓣网友“卡牒”如何评论封面。

五爪金龙和上下两条海水纹,都像是直接从清朝皇帝的龙袍上剪下来的。和醒目的书名放在一起,一眼就知道书里讲的是清朝时期的中美关系史。80后的高中历史教材把世界史和中国近代史分开来讲,让很多人无法很好地把这个时期的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思考,这本书应该能给他们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世界。 
 英文原版的封面看起来像本航海小说,相比之下,中文版的封面要有内涵得多,盘龙要比游龙威严得多,海水纹更把现实主义表达的海洋图案甩过了十八条街。 

本书从第一艘抵达中国广州的美国船说起,从关注独立之初的美国热衷对晚清帝国茶、丝绸、瓷器以及鸦片贸易开始,描绘了诸多中美关系历史趣闻:在蒸汽船兴起之前的航海时代,美国商人乘船在南太平洋寻找檀木、海豹皮等,在美国西北部的太平洋沿岸寻找皮草、海参等中国人喜爱的商品,与中国贸易;在鸦片战争中,美国适时退出鸦片贸易,遵循清朝约束,并在中英关系恶化时期,充当中间商人,并与英国积极竞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美国不满中国的贸易“壁垒”,伙同英法,武力攻打中国;美国商人染指华工“苦力”输入拉丁美洲的苦难,同时,华工在美国大陆铁路贯通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书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皆形象鲜明,如中国的乾隆、道光等皇帝,林则徐、关天培等官员,义律、琦善等来华的英国大员,浩官等中国商人,美国的华盛顿总统,著名的驻华公使以及莫里斯等一大批来华贸易的美国巨商,此外还有南太平洋岛国国王、广州的地方官吏、流落美国的中国人等或著名或无名的人物。

如此丰富的内容加上甩开英文原版十八条街的封面,是否如何?有时候译者可能会给出更好的答案。

------译者序------

《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译成中文出版,笔者深感荣幸。本书用意之一即是帮助美中两国读者回顾我们频繁互动的一段历史,不仅为理解当下追摹往昔,也为描绘未来蓝图提供洞见。若能对加强两国理解略献涓埃之功,便可算是本书不小的成功。
  
笔者希望各位读者能与我一样,发现美中早期贸易的令人着迷之处。这段历史中,许多情节与线索牵连交错,桴鼓相应。一方面,实力渐增的美国商船队不远万里,奔赴各地,寻找商品与中国人交易,换取美国人所需的茶叶、丝绸和瓷器。在这场全球竞逐中,新生的美利坚得到商人的有力支持,从百废待兴的前殖民地,成为纵横四海的世界强国,商人们还输入许多东方的精美器物,为美国人的家庭和博物馆提供了无以计数的珍藏。
  
故事的另一面, 却是生态的恶化与人道的悲剧。在采集檀香木、海獭皮、海豹皮时,美国和其他外国商人搜刮无度,这些资源很快便无以为继。非法鸦片贸易泛滥,吸毒成瘾者众多,中国遭受军事重创,许多人在冲突中丧生,本已摇摇欲坠的清帝国江山更是危如累卵。此外,在臭名昭著的苦力贸易中,数万名中国人被当作商品运往拉丁美洲采鸟粪,摘棉花,收甘蔗和烟草,境遇悲惨,近乎奴隶,大部分人劳累至死。
  
对华贸易也不乏文化的冲突,美国商人和传教士作为最年轻国家的先行者,第一次接触到历史最悠远的文明国度之一。虽然美国人与中国人不乏深厚友善之交,但许多美国人对中国人及中国文化所知依然甚少,自视高人一等。而多数时候,中国人也同样轻慢美国人,对外国人以“番鬼”呼之。
  
本书前后描绘了对华贸易众多关键人物的形象。从美国总统到满清皇帝,飞剪船船长到广州行商,部落首领到商业巨头,他们将带领读者走入现场,感受航海时代的那段奇异历史。
  
阅读本书时,请留意,本书叫做《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而不是《中国和美国最初的相遇》并非偶然。作为美国人,笔者更了解美国文献,谙熟美国人的观念和美国历史。因此,尽管也参考了许多中国文献,将中国和美国人的看法并陈杂叙,这本书更加侧重的是美国人(而非中国人)对美中贸易的看法。我很欢迎能有中国作者写出姐妹篇《当中国首次遇见美国》,并翻译成英文出版。
  
尽管本书所述的是18世纪末直至19世纪中期的历史,许多方面依然可供今日镜鉴。在美中贸易的早期,市场力量推动了自然资源和人力的开发利用,文化上充斥着无知与傲慢,这些问题到今天仍在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我们的关系。笔者希望,随着时间推移与两国联系加深,我们不仅尊重自然世界,也更加尊重对方,两国共同的历史或能展现更加普世的人文关照。


书评:《“茶叶战争”与美国人的“中国梦”》



“茶叶战争”与美国人的“中国梦”
《南方都市报》,作者 王绍贝

1840年中英战争是鸦片贸易引发的战争,所以被我们称为“鸦片战争”,而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则是“波士顿倾茶事件”,起因正是由于英国人征收茶叶税,而东印度公司则通过政府背景垄断了美国茶叶贸易,以很低的价格对美国市场进行倾销。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美国独立战争按照我们的习惯,可以称之为“茶叶战争”。从《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一书中,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间接原因居然是中国和中国的茶叶。

美国人喝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当时纽约还是荷兰的殖民地“新尼德兰”,荷兰殖民者在美国最先开始饮茶。“由于他们喝的中国茶叶由荷兰供应,这片荷兰殖民地也就成为美国追慕中国风的发源地。”1644年,英国占领新尼德兰并改名纽约之后,也顺带继承了一大批饮茶者。从那时候开始,喝茶的风尚传遍整个北美殖民地。当时美国人对茶叶的沉迷程度甚至让外人感到惊奇,到访波士顿的英国人班尼特观察到,“女士们热衷喝茶,沉迷于个中雅趣,仿效伦敦淑女的优雅,家务置之不理。”某些饮茶达人甚至学会讲究喝茶的用水、器具,设计了特制的“茶水泵”,从地下汲取甘甜的泉水,茶壶也以中国陶瓷为风尚。这段时间美国殖民地年茶叶消耗量高达570万-650万磅,相当于每人每天饮用1.4-1.6杯茶。美国人对中国货的喜爱从茶叶开始,扩展到丝绸、陶瓷、漆器、茶几等,有些人为了追这股“中国风”,“经常当掉戒指和餐具,以满足这昂贵的嗜好”。当时的美国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许多殖民地富人常常在内心觉得自己在文化上低人一等,所以仿效宗主国上流社会的精致生活也是追求“中国风”的一个原因。当时英国航海条例规定,北美殖民地只能跟英国展开贸易,所有进入殖民地的中国货物都必须经手英国,更准确地说,是要通过独揽英帝国远东贸易的英属东印度公司,这也间接导致了中国货的昂贵。

北美殖民地的茶叶需求如此巨大,而有国家背景的垄断企业东印度公司的茶叶价格又偏高,于是走私茶叶行为泛滥。英国当时开始走向全球称霸,需要庞大的行政经费和军费,使他们不得不考虑增加北美殖民地的税收。1767年,英国通过了《唐申德法案》,该法案规定对进口到北美殖民地的茶叶、玻璃、纸张、铅、涂料课税。1773年5月英国又通过了《茶叶法案》,允许东印度公司将滞存仓库的2000万磅茶叶以极低的价格在北美殖民地倾销,从而挽救濒于破产的公司财务,这一行为严重触犯了长期从事这项业务的美国商人利益。

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正是茶叶。1773年12月16日晚上,殖民地人伪装成印第安人登上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将342箱约9万磅的茶叶捣毁并倒入波士顿港。在美国人看来,茶叶税的存在,只是英国长期策略的序曲,东印度公司要垄断的不只是茶叶贸易,还将扩大到其他外国货物。美国人于是掀起了一场抵制英国茶叶的运动。尽管如此,在美国独立后还是有不少喜欢喝茶的人,所以就有了美国独立后“中国皇后”号对华贸易的历史性首航。

美国与中国最初的相遇是在打赢了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人的贸易垄断之后实现的,中美关系史真可以说充满了重重磨难。1783年9月,《巴黎条约》的签订正式结束了美国独立战争,就在第二年,“中国皇后”号扬帆出海首航,拉开了中美航海时代的贸易序幕,同时美国也成为英国海外贸易的竞争对手。美国人怀揣着打开中国广阔市场的“中国梦”,满载西洋参、毛皮、海参等货品出海远洋,他们一直梦想着有一天数亿中国人释放出消费主义的浪潮,好赚个盆满钵满。然而,这一梦想并未成真。那时的中国是个号称自给自足的“天朝”,对美国商品实在了无兴趣,尽管美国人带来的西洋参、海豹皮、海獭皮和檀香深受中国人喜爱,但这些商品的贸易也远远抵不上支付茶叶、丝绸等商品之费,不足的部分要用“西班牙银元”支付,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在近三个世纪里,中国就是欧洲白银的坟墓,所有的白银有去无回。”严格上说,不是欧洲的白银,而是欧洲殖民者通过掠夺、开采美洲殖民地的白银,这些带着殖民地土著鲜血的白银大量流入了中国。

英国为了解决对中国贸易的“入超”问题,选择了通过鸦片贸易来解决。正如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这部巨著中所分析的,鸦片战争不是简单的鸦片贸易问题,背后还有中英外交关系不平等、广州一口通商、“十三行”官商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等问题,但是英国政府罔顾中国禁令,为了庇护英国商人而挑起战争,毕竟是违反道义的行为,当林则徐发布鸦片禁令时,美国政府和美国商人均立即表示支持。1839年穿鼻之战后几周,林则徐“永久”禁止英国人参与广州贸易,英国商人的商品全部滞销,这时候美国人乘虚而入,具结承诺不带入鸦片后,美国人获得了继续交易的权利,因此有条件成为英国人的中间商,然而这种无本买卖好景不长。《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获得了更多有利的贸易条件,还占领了香港岛,美国人也复制了相关条款,与中国签订了《望厦条约》,在英国人保持缄默的鸦片问题上,中美条约规定,贩卖鸦片的美国人将按中国法律判处,美国政府不予保护。当时美国总统认为《望厦条约》是“公平,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偏颇的优势”的条约,旨在促进中美贸易健康发展,然而封闭了数百年的天朝上国,肯定是不能理解的,也不能领这个情,到今天依旧把它视为一个不平等条约。

美国人的中国淘金梦破灭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并不像美国商人想象的那样富有。晚清的中国财富两极分化极为严重,除了少数富人,绝大多数中国人极为贫困,贫富悬殊导致内需不足。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也经历了一场破灭。历史学家陈国伟指出:“美国人越了解真实的中国人,就越会打消他们想象的东方情调,对中国文明的尊慕和效仿也就逐渐消解。”一个旅居广州的费城人说中国人“与欧洲人相比,就是一群绵羊,他们的百万军队可以被轻松消灭”。中国梦破灭之后取而代之的是帝国主义,在鸦片战争后,美国彻底失去了对华贸易的优势,但他们找到了另一项生意,那就是运输中国“苦力”到美洲殖民地种植园,这项生意的血泪、苦痛并不比鸦片贸易给中国人带来的少。在19世纪中叶美国淘金热后期,华工遭受了各种虐待,其中很多还是中国商人施加的,随着《排华法案》的颁布,对华人的种族主义歧视和虐待也达到了高峰。总而言之,用作者的话说:“在美中贸易的早期,市场力量推动了自然资源和人力的开发利用,文化上充斥着无知和傲慢,这些问题到今天仍在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我们的关系。”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