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水娱乐观察(ID:ShenShuiYL),作者:深叔,头图来自:pixabay
一切顺利的话,5月底到6月初,电影院将正式开门复工。
影迷和观众对此,是雀跃的——超过100天没进影院,太多人憋坏了。
评论者开始预测年内票房,不到去年一半的300亿,将是今年中国电影的底线。
对行业内的电影人来说,真正的艰难,或许才刚刚开始。
资深制片人方励、和资深电影公司高管张昭分别谈疫情影响:
“这让中国电影整体倒退10~15年。”
“这个行业实际上需要3到5年的重建期,现在是时候正视绝望,并且打破幻想。”
影院即将开门,疫情尚未结束,未来行业内这5个连锁反应,是顺其自然,也是逆势向前。
新片怎么上?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影院开门,放什么?以及,以怎样的排序放?
谁打头阵?谁前后夹击?谁坐镇中军帐?谁又来压轴?
或许这个档口,电影局就正在和春节档以来、积压的国内外新片,挨个面谈。第一个定档的勇敢者,应该很快就会站出来了。
这其中,因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带来的结果也是截然相反的:
有人说,观众迫切回归影院,不妨拿质量一般的新片开路。所谓的烂片,此时借着观众的低预期速速公映,正是时候。
也有人认为,线上小规模的调查作不得数,观众的回归欲望到底有多强,要打个问号。除非是空降现象级的口碑新片,为市场杀出一条血路。
不管怎样,目前任何体量的新片,出品方都一定在思考档期这个关键问题。
按照过往,大片不动,中小体量新片也绝不会动的逻辑,即便不会率先公映,但当下之急就是:
大片务必先站出来官宣定档,既提振市场,也做好表率。
这其中的主力,自然是除去《囧妈》的其他春节档六强。
有传闻,考虑到今年暑期档萎缩,大片或许都将延后到国庆档之后,甚至直接转战明年春节档。
不过,现在去毫无根据地揣测档期,包括《八佰》《一秒钟》《兰心大剧院》《英格力士》等存货是否会被开绿灯拿来救市,没有多少意义。
真正有意义的是:
电影局是否有一个足够详细、负责、有效的后疫情时期,新片公映计划?
各大出品方是否真的能暂时放下私利、团结一心地作为一个整体,让中国电影度过这个难关?
这时候早已不再是“一切交给市场”那样的简单和政治正确,就像打一场为期半年的仗,战斗的开头,或者说关键——
或许就是找到今年的《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然后所有人一起,助推其登上高峰、点燃市场。
会是哪一部、或哪两部呢?
影院要复活?
疫情之下,影院作为终端,成了整个行业晴雨表的标签、甚至底线。
如今影院复工在即,很多人替影院高兴,认为最困难的日子,终于撑过去了。
真的如此?
一个现实是:
影院的开工成本,一定是大于停工成本的。
如果复工后,一定时间内没有大热新片加持,购票者寥寥,加上暑期档的萎缩,影院倒闭的速度很有可能会高过复工之前。
从这个角度,影院在这次疫情当中的被动位置,在复工初期很可能会被继续强化,甚至加剧。
那位可能会说,之前呼吁开门的是你,现在要复工了,喊难的还是你。
要啥自行车啊?!
但必须强调的是——影院作为重资产在身、整个行业抗风险能力最弱的那一环,本就理应得到最大程度的支持与帮助。
即便没有实质的帮助,精神上的同情,也好过冷嘲热讽。
就目前而言,撑过复工初期的前两个月,是所有影院的首要任务。
自己开源节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电影局能否给予足够的支持?
从专项资金返还,到组织足够规模的旧片复映,这些真正能切实帮到影院的措施,比起喊口号打鸡血,要实际得多。
对影院来说,已经关了100多天。
如果没有强力新片入场、周密负责的计划、和行之有效的支援细则,倒是真的不介意,再多关上几天了。
产能跟得上?
今年中国电影的关键词,是活下去。之前的票房任务,一定是完不成了。
那明年呢?后年呢?
7号,正午阳光、华策影视、柠萌影业、慈文传媒、耀客传媒、新丽传媒等六家影视公司,以及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三家视频网站,联合发布关于行业自救行动的倡议书。
其中提到:
“疫情期间仅影视剧行业就有大约60个剧组停拍,100个项目延迟,预计今年电视剧产量将比2019年减少30%。”
这和同日的另一则消息放在一起看,很能说明问题:
据“饿了么”7日公布的数据,浙江横店最近新注册外卖骑手人数创历史新高,其中超七成来自群演队伍。
影视剧如此,电影亦然。
应该说,在之前税务风波的“影视寒冬”之后,市场本就对2020年之后的产能持谨慎态度。如今疫情显然又加剧了这一危机。
开机项目的减少,对行业的影响是连串的——整体供需陷入供大于求。
编剧写好的剧本砸在手里,演员长期无戏可拍,幕后工作人员亦是如此。连带着各大影视城、影视基地产业链上的所有从业者,一并陷入困境。
这一切的结果,就是肉眼可见的2021和2022年,院线电影不仅难以保质,连最基础的保量都将打上问号。
那位可能说,从今年撤档到明年的好莱坞大片,都够院线消化了。但要明确的是——这两年外片在国内市场的整体颓势是很明显的,况且,外片繁荣也对国片复苏,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
未来的中国电影市场,唱主角的一定是华语电影。
从这个角度,如果没有从诸如税收减免、创作鼓励、题材放宽等维度给予扶持,明年到后年的全年票房或许很难会有强力反弹。
资本要后撤?
资本的后撤,其实从近两年就已经开始。
原因除了突然而至的“寒冬”,很关键的一点是——2015到2016这几年,电影市场极速狂飙,众多非理性的热钱纷纷涌入。
如今回想,后来的几大扑街或难产项目——如《上海堡垒》《阿修罗》,以及《画皮3》《摸金校尉之九幽将军》等——立项都是来自那个“疯狂时期”。
而在疫情打击几乎全行业的背景下,资本的后撤潮,或将来得前所未有的决绝。
优质的电影产业,当然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资本的力量亦功不可没。
但事实上,资本投入和产业发展的不合拍,一直是中国电影的老问题。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趋利本性的资本,始终未能找到从中国电影市场上,总结出一套长期、可行的操作方法。
你可以说资本贪婪,但本质上,中国电影在近20年间没能建立起稳定输出的创作模式,或许才是最大原因。
爆款往往出自意料之外,寄予厚望的却常常未达预期。当这样的状况屡屡发生,资本的后撤,理所当然。
不过,换个角度,对中国电影,这未尝尽是坏事。
热钱最旺的时候,就有业内人判断,资本泡沫,迟早会被挤破。
博纳影业CEO于冬在2016年上影节某论坛就曾预测,未来的中国的资本市场,将是一个逐渐回归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过程:
“去年此时,我宣布了私有化,此后这一年中,博纳重新得到了资本的关注,中国所有的金融资本,都开始进入博纳。所以,当资本推高产业泡沫后,价值投资仍是最佳选项。”
这话对当下的中国电影,尤其适用。
行业大洗牌?
疫情之后,一个行业内的现象是——短时间里,几大影视公司的中高层相继被辞或请辞。
这个名单,有万达影视总经理姜伟、副总经理郑剑锋,华谊兄弟副总经理叶宁,从乐视到复兴影视才8个月的张昭,猫眼娱乐首席运营官康利等。
▲ 图片来自网络
高管离职,并不会动摇巨头公司在业内的影响力,但这或许是个信号。
洗牌的信号。
洗牌,有两层含义:
一是字面意思的优胜劣汰。
疫情必然加速了中国电影市场内部的优胜劣汰,除了此前就濒临「死亡」的,还有那些浑水摸鱼搞投机的。
二是行业内的优化重组。
回到于冬前面提及的“价值投资”,中国电影人一定认识到了,不论是危机时刻提高抗风险能力,抑或真正的做大做强,都需要做到两点:
1. 遵循最基本的创作规律,内容为王;
2. 小到个人,大到公司,坚持品牌化经营。
而站在更高视角,中国电影的领导者们,需要为行业做出思路清晰的、至少十年以上的长期发展规划。
如果这是中国电影由大到强的开始,或许几年后回看,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将不会尽是负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水娱乐观察(ID:ShenShuiYL),作者:深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