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这场实验,也是节食不减肥的证据。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精练GymSquare(ID:GymSquare),作者:晟杰,原文标题:《一场非人道实验,告诉你不要节食减肥》,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节食不能减肥有定论,上世纪的一场非人道实验,可能是最早的佐证。
这场实验中,身体健全的人类必须执行6个月“饥荒”饮食,小盘菜叶小碗汤就是一天摄入的全部。同时,也要像白领、学生一样,每日完成规定的学习时间、运动量。
结果就是,践行节食的受试者们,无一例外地出现贫血、脱发等生理症,生理欲望不再有“性爱”,只剩下“食物”。甚至说,在节食期的高度抑郁下,他们自我虐待、精神失常。
这场实验被称为“明尼苏达饥饿实验(Minnesota Starvation Experiment)”,是提倡不节食的有力证据。
“明尼苏达饥饿实验” 的受试者
从直观的生理变化来说,实验中难以维系日常消耗的热量摄入,迫使受试者们分解体内一切能源物质,同时被迫进入“代谢补偿模式”。
结果便是,节食的他们都成为了真正的“易胖体质”。
而更难以恢复的,是心理问题。受试者们日复一日的低血糖状态,是脾气暴躁、压力山大的来源,而这种极端的情绪化心理,更会促成对暴饮暴食的渴望。
换句话说,他们陷入了“越不吃,越想吃”的死循环。
实验中严格控制饮食并要求每日定量运动
但是,通过这场实验,也能侧面给减肥爱好者一份“非节食”建议。
基于“明尼苏达饥饿实验”,诸多营养学研究延伸出新观点——极端节食后的营养不良,和神经性厌食症的社交孤僻、心理抑郁等呈现正相关。
相反,一份循序渐进的饮食、运动计划,或许才是成功减肥的良方。
一场非人道的节食实验
1944年11月19日,36名健康男青年,走入了明尼苏达大学的生理卫生实验室。在那里,他们将被进行一场关于饥饿的科学实验。
实验的目的,在于探究二战期间,欧洲大陆饥荒灾民的生理心理变化,并给予科学救援。“我会选择饿死,帮助他们渡过粮食危机”,是这36名勇士签署的军令状。
但从操作方法来看,这场“明尼苏达饥饿实验”,更是非人道的节食实验。
“明尼苏达饥饿实验”召集受试者的宣传海报
当时,任职明尼苏达大学生理学教授Ancel Keys,设计并负责该项实验,分布制定了四个主要周期:
适应期(3个月):受试者每天必须吃下3200卡路里的食物,将身体调整至“理想”体重的范畴,平均而言,36名受试者的体重都略低于“理想”体重,所以他们都或多或少地经历了增肥期;
实验期(6个月):在正式实验期间,受试者的每日饮食热量,被削减为每天1560卡路里,食谱模仿当时欧洲难民的饮食情况,以高碳水低蛋白为主,如:土豆、大头菜、萝卜、面包、通心粉等。并且,每天被要求完成3000大卡,或是每周步行35公里的运动量;
恢复期(3个月):此时将受试者分为四组,每组严格控制恢复期饮食,具体分类方法按照摄入热量的不同来区分;
恢复期(2个月):在最后的恢复期中,热量摄入和食物种类都不受限制。
简单来说,他们都必须进行长达6个月的“节食减肥期”。而在6个月中,遭受的身心痛苦越发强烈。
实验中的受试者在节食阶段的变化
节食实验初期,受试者们的热情逐渐减弱,甚至变得越来越烦躁。他们陆续表示,“曾经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现在却会让我十分沮丧或者不耐烦”。
至于在生理上,有人指出越来越怕冷了,甚至在盛夏也要求加盖毯子。除此以外,还会感到头昏眼花、肌肉酸痛、脱发、协调性降低、耳鸣等。有部分受试者不再去听大学讲座,因为他们只想葛优瘫,毫无精力。
从此时的实验数据来看,受试者的BMI值最低可达14.9(BMI18.5以下属于体重过轻),平均力量降低21%,血液量降低10%,新陈代谢平均降低40%以上。
饥饿的受试者在舔舐餐盘
到实验后期,骨瘦嶙峋的他们陆续出现精神失常,以及自虐倾向。
“除了这场实验,食物从未在我心中有如此高的地位”,受试者们不再谈论原本津津乐道的性爱话题,眼里只剩下食物。他们用水稀释食物,使面包看起来更多;会把小块肉咀嚼很久,以至于引起餐桌矛盾。
此刻超半数的受试者被检查出有抑郁症现象,其中,超20%已经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比如在最终退出实验的4名受试者中,有一名用斧头砍断了自己的三根手指;也有偷偷跑出实验场所大吃冰淇淋;还有2名住进精神病院的精神失常者。
骨瘦嶙峋的受试者正在休息
甚至说实验期结束,进入恢复期后,节食的负面效应仍未停住。
在恢复饮食组中,将每日摄入热量从1560卡路里提升至2200卡路里,但受试者没有出现任何好转的现象,在进一步追加800卡路里后,头晕、嗜睡等体征逐渐好转,但疲倦、性欲衰退等未得到改善。
而彻底放开饮食摄入后,更多人开始无休止地进食。每天摄入超5000卡路里的不在少数,也有超过10000卡路里,甚至说,一名受试者出现暴食症,险些因暴食而死亡。并且在实验结束的5年后,还有治疗饮食紊乱的实验受试者。
对受试者进行生物学检测
这场实验,也是节食不减肥的证据
“明尼苏达饥饿实验”发布后,一度引起有关伦理道德的争议,但是,这一难以再重演的实验,在营养学领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比如说,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的物理诱发因素,和实验受试者的身体状况十分接近。
而更重要的是,“明尼苏达饥饿实验”也是节食不减肥的有力证据之一。首先,节食的他们都成为了易胖体质。
即使在实验中暴瘦“一条大腿的重量”,但在饮食恢复期的受试者们,发生了极其明显的反弹现象。比如在恢复饮食期间,体脂肪含量一度达到实验前的2倍。
原因在于经历节食后,使他们出现了人体“代谢补偿模式”Metabolic Compensation。
这一名词于近年来被提出,详细来说,节食行为会对身体造成一系列压力,这些压力带来的一系列荷尔蒙变化,导致身体进入“节能模式”,降低机体代谢。
进一步来看成因,其实是因为在极端节食减肥下,人类大脑会担心被饿死,而命令多吃一点。
事实上大脑具备调控激素的能力,比如在极端节食过程中,体重出现较大跌幅,而为了避免身体挨饿,大脑会调控激素在恢复饮食后使身体多摄取能量。
受试者在实验后恢复饮食的对比图
相比生理上的代谢补偿,心理上陷入了“越不吃,越想吃”死循环,其实更为严重。这一死循环的开端,首先来自于血糖长期处于低值下,出现脾气暴躁等负面情绪。
英国《精神药理学杂志》在2018年研究了低血糖情况,对实验大鼠的情绪行为影响。通过给大鼠注射葡萄糖代谢阻断剂,使它们经历低血糖症,再将其置于特定的隔间中。而这个特定的隔间,会在后续被大鼠刻意避开。
研究者对此表示,大鼠避开隔间也是其回避焦虑、压力的一种体现。
“因为它已经在隔间中体会过一次焦虑了,不想再感受一次”。
事实上,研究员测试经历低血糖症后大鼠的血液成分,并发现了更多的皮质酮,这是龋齿类动物生理压力的评判指标。
换句话说,吃的太少可能让脾气暴躁、压力山大,但另一方面,负面情绪往往也是促成暴饮暴食的因素之一。
emotional/stress eating情绪化进食真实存在。根据美国梅奥诊所对情绪化进食的定义:当身处困境或到压力时,人们可能无意识地转向进食,来聊以慰藉。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APA早在2013年发布的心理调查显示,有38%的成年人表示,由于压力原因而进食过量,同样在研究调查中显示,有超过49%的人群表示,在一周内会超过两次发生这种行为。
总的来看,一场节食后产生的生理“易胖体质”,以及心理“暴饮暴食”,会让瘦下来不再容易。
不必节食,因为减肥不只是加减法
减肥不必节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减肥不只是加减法。
毫无疑问,计算摄入、消耗,制造热量缺口是减脂的不变真理。但并不代表只有“极端不吃”、“白水煮一切”的节食方案才能做到。
相反,能够长期执行的循序渐进减肥计划,是减肥大业的基础。
在2010年,宾夕法尼亚大学面向14306人,完成“坚持减肥”研究。其中,长期减肥维持率达到10%以上的受试者,一年内丢失的体重更集中在10~20kg。相反。减去30kg以上体重,还能持续保持减肥状态的只有凤毛麟角。
换句话说,太着急减肥可能是无效的。
从实际方案来看,一份日常饮食未必只有低脂低糖的菜叶构成,能长期吃下去才是关键。
比如低脂高碳饮食,被认为是维持体重且容易坚持的较好方式,相较低碳、极端的低脂饮食方案,能避免尝试者过早“投降”,但前提是尽可能食用能量密度较小的食物。
除此以外,饮食食谱也未必只有少肉色拉、低脂奶昔,多加一个去皮鸡腿、少吃一口饭,也能实现降低糖分摄入,提升蛋白质等营养素的摄取比例。
下决心节食减肥前,先停一停,一场“明尼苏达饥饿实验”是参照也是警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精练GymSquare(ID:GymSquare),作者: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