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6-23 14:00

中国排名前三大学一共有哪十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物质生活参考(ID:wzshck),作者:王路,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小时候,我们基本都纠结过一个经典选择题:将来是上清华呢,还是上北大?


当然,这种问题就像“中了五百万怎么花”一样,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我们想多了。


在中国大陆高校届,谁是排名第一的大学,或许要引起一番争论,但排名前二的大学几乎毫无争议。


清北的地位之难以撼动体现在方方面面。名气、社会地位、高考分数线、财政拨款、重点学科、世界排名,乃至熙熙攘攘的招生咨询会现场唯二无人敢问津的展位,都透出一股无敌是多么寂寞的味道。



多年来,大陆高校的TOP1之争基本等于清北之间的中关村北大街德比。双方都把对方视为唯一对手,保持着一种既明争暗斗又惺惺相惜的微妙关系。通俗点说,就是“相爱相杀”。


像一切相爱相杀的CP一样,清北之间喜欢互黑。北大调侃清华男女比例失调,清华调侃北大校园面积小,双方互相调侃对方“离世界一流大学只有500米”。某年愚人节,北大学生煞有介事地撰文《清华大学整体并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清华则单方面宣布,“燕园自古是清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种互黑,其实骨子里透出一股亲昵:只有旗鼓相当的对手,才能接得住这样的调侃。


清北在历史上就渊源甚深。抗战时同舟共济,院系大调整时又是大规模对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中,两校虽然在高考生源、科研经费等重要资源上竞争日趋白热化,但当面临挑战者时,往往又会调转枪口一致对外,显露出一副“从来只有你和我在斗”的姿态。



抛开关起门来厮杀的TOP2,真正能引起大规模混战的,是“中国排名前三的大学”。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谁是中国排名第三的大学”。


随便以“全国第三”作为关键词搜索,你可以get到以各种标准排出来的五花八门的第三名,譬如:


公派留学全国第三


海外网络传播力全国第三


两会代表全国第三


接受捐赠全国第三


如是等等,不胜枚举。大家如此热情争三,足见竞争之激烈。


自认为排名前三的大学到底有多少所,其实是个由来已久的老梗。但在大众层面被发扬光大,可能还要归功于去年网上热传的那支恶搞上海交大招生视频。视频全程以一本正经的播音腔疯狂自黑,其中金句之一,就是“(上海交大是)稳居全国前三的十所高校之一”。


点击收获快乐




此句一出,围观群众纷纷露出会心的笑容,开始在心中历数全国前三的高校到底都有哪些。掐指一算,十所可能都属于保守估计。


远的不说,上海交大所在的“华东五校”中,就至少有四所认为自己应该是TOP3的一员。


华东五校,即复旦、上交,浙大、中科大和南大,背靠长三角的经济实力和人才积累,紧跟着清北被纳入985工程,属于TOP3争夺战中的第一梯队。


所谓“清北复交”,第一梯队中呼声最高的,又要属上海的两所高校。


最公认的“民选TOP3”,是复旦。从1952年院系调整一跃成为上海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后,复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江南一带尖子生最心仪的学校,甚至压过清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复旦在江沪浙皖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经常比清北更高。1989年的复旦世界经济系更轰动一时:上海市高考前十名,外加其它六个省的高考状元,全都进了这个系[1]




复旦也没有辜负如此优质的生源。被称为史上最强班级的1982届复旦数学系,出了哈佛、普林斯顿和哥伦比亚三个统计系系主任、若干海外名校教授和金融精英,以及一位前国家副主席[2]


复旦在“争TOP3军团”中的心态最与众不同。其他高校通常默认清北的TOP2地位,自我定位为“争三”,而曾经如此辉煌的复旦并不甘于此。很多复旦学生都认为,论综合类大学,复旦应该是全国前二。


近几年流行高校组CP,复旦和上交作为上海TOP2,也理所当然被凑成了一对。与清北令人喜闻乐见的相爱相杀不同,上交官微带头嗑“蛋饺”CP,复旦却回应寥寥,活脱脱一个理工男单恋高冷女神的故事。



上交守在闵行“闵大荒”,由此诞生了“东川路男子职业技术学校”“闵行理工学院”之类的自黑梗,至今包括非工科专业在内的学生都要参加金工和电工实习,散发出一种理工直男的朴实气息。


但复交之间的关系,远比“理工男单恋女神”微妙得多。复旦始终默认自己是上海乃至江南地区的老大,而上交显然有不同意见。


上交的理工科之强毋庸置疑,在上海录取分数线经常压过复旦。金融财经类专业也十分强势,“清北复交” 这个词最初就来源于若干年前上海顶尖外企的招聘门槛:简历非这四所四校不收。


论历史,与50年代才发家的复旦相比,上交资历更老,也更高大上。论近年来的发展,上交可能也是国内势头最猛的顶尖大学之一。由此不难想见复交之间的暗潮涌动。


通常来说,高校之间互相对线,每当比来比去谁也说不过谁时,一个重要杀手锏就是比世界排名,而且必须是海外机构评的世界排名。


公认比较权威的两大排名,一是英国QS排名,二是《泰晤士报》排名。复旦在QS排名中一直稳居中国大陆高校第三,有国际机构排名撑腰,自然比较有底气。


但说到世界排名,“华五”中的另一所大学表示不服:同等权威的《泰晤士报》报排名中,它才是铁打不动的中国大陆第三。


那就是世外高人中科大。


中科大是“华五”中唯一不在江浙沪的高校,地理上不占优势,也没有大肆扩张兼并,能有底气争三,全靠一身逆天的理科实力


80年代初期,中科大的辉煌程度丝毫不逊于复旦,是全国范围内高考录取分数最高的大学之一,录取通知书含金量超高。中科大少年班更是名声如雷贯耳,乃是广大家长心目中神童和天才的代名词。


当时流传“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中科大”的说法[3],可见三者地位相若,也可见中科大成功的秘诀:不要命。


中科大平时低调,但扎实学风一直颇受美誉。比起其他高校动辄三四万学生的规模,中科大只有1万6千多名在校生,学科也极度重理轻文。众所周知,学生人数少、学科不全,在各种评选和排名中都是扣分项,但对于中科大来说,或许正是因为未曾盲目扩张,才能至今仍保持着TOP3有力竞争者的地位。


在某种意义上,浙大恰好与中科大的路线相反。


上世纪90年代的高校合并潮中,浙大一口气合并了浙医大、浙农大和杭州学院,一跃成为浙江省内的巨无霸:除了浙大之外,浙江不但再没有985,甚至再没有一所211。


在操作层面上,浙大称得上是合并的典范。这三所院校本来就是当年院系大调整时从浙大拆分出去的,收回也属师出有名。高校合并潮中,磨合不畅的情况并不鲜见,而浙大一口吃成胖子,虽然也难以避免震荡,却未见明显的消化不良,可见确有独到之处。


浙大跻身TOP3也不是自封的,有关键数据为证: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浙大A+(相当于全国排名前二)学科11个,仅次于清北和中科院大学。作为经济大省985和211独苗,浙大的预算甚至经常超过北大,位居全国第二[4]


华东五校中,南京大学相对低调。最近一次曝光率陡增,恐怕还是《小欢喜》里陶虹撕心裂肺的那句“你为什么非要去上那个南大呀”。



剧中,成绩优异的英子喜欢天文,执意要去南大,因为南大天文系是全国第一。现实中也的确如此。南大的基础学科,无论文理,家底都很过硬,很多都不逊于清北。


放到二十多年前,大概不会有家长如此质疑孩子读南大的决定。1989年,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高校排名中,南大被列为全国高校理科第一,清华是工科第一[5]。1992年,南大又被国家科委(即现在的科技部)选为中国大学四强之一(其它三所是清北和中科大)[6]


南大和浙大一样,在50年代的院系大调整中元气大伤。但和浙大不同的是,到了院校大合并时期,南大当初分出去的工学院、农学院、林学院、师范和医科却无一回归。在拥有3所985、11所211的江苏,南大更无法享受浙大独享资源的待遇。


南大作为“华五守门员”,已经较少被视为TOP3的有力竞争者。而在“华五”之外,还有两家“C9守门员”,即哈工大和西交大。


在全国高校鄙视链中,39所985显然处在最上游。但985内部其实也有一条隐形鄙视链,那就是根据被纳入985工程的时间早晚,越早成为985,在鄙视链中的地位就越高。


清北、华五、西交大和哈工大都是在1999年被纳入985工程,故而是鄙视链上游之上游。2003年,这九所学校组成“九校联盟”(C9),差不多是中国版的常春藤。


哈工大和西交大在C9里叨陪末坐,被调侃为“嘻哈二校”,常常被人质疑“是否还够格留在C9”。但从两校双双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即可看出,“嘻哈”地位特殊,一些常见指标和排名并不足以体现其价值。


前些日子哈工大百年校庆,难得在大众面前展示了一把实力和底蕴。千架无人机表演秀翻全场,校友捐赠清单里的“东风26弹道导弹* 1辆”(实为模型)更是惊呆众人。有吃瓜群众因此戏称曰:“大学者,非谓有大楼大师大款之谓也,有大杀器之谓也。”


图源:@静姐姐的静


如果说C9占据了“全国前三的十所高校”中的九席,那么剩下的那个名额,又是谁呢?


如上所述,最有说服力的硬指标,无外乎权威机构世界排名、高考分数线,以及学科评估。


三项指标中,世界排名比较能体现高校的国际声誉和科研实力;高考分数线更多反映高校在本国的社会地位和就业前景;而学科评估则是国内最权威的学科专业排名。


权威机构世界排名中,武大、中山和同济颇受QS青睐,在排行榜中常常压倒两所“C9守门员”。《泰晤士报》排名中,华科、北师大和南科大都曾进过中国前十。


高考报志愿,则一直有“华五人”的说法,即华东五校+人大,属于高考投档线仅次于清北的第二集团。再之下,还有“航开济(北航、南开、同济)+两财一贸(中央财经、上海财经、对外经贸)”等。


而在学科评估中,人大的9个A+学科位列全国第五,北师大、农大和东南大学也都跻身前十。


人大作为社科类院校,在世界排名上先天不足,但在后两项指标里表现优异,可以算是C9之外“全国前三的十所高校”的有力候选者。


此外,“全国前三”还有一个神秘的竞争者。它既不是985也不是211,而且尚没有权威世界排名,但论实力,完全有资格跻身“争三军团”,甚至未必输给华五。


中国科学院大学,前身是中科院研究生院,师资逆天,院士扎堆,2014年才开始招收本科生,但录取分数线已然居高不下。学科评估中,A+学科多达18个,仅次于清北。凭借超强研究生院的超强科研力,在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中甚至力压清北,排名大陆高校第一。


如此算来,“全国前三”已经至少有十一所,如果再把武大、南开、同济、中山这样的老牌名校算进来,十五所都收不住。


对于看客而言,高校“争三”至多算是个有趣的谈资,有八卦有掌故,从中甚至可窥见高等教育的兴衰变迁。但对于高校自身来说,“争三”争的不是虚名和寂寞,而是全方位的切实利益。


而对于身处其中的高校学子来说,自家学校排名几何、是否前三,既重要,也不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则恶搞招生视频说得很对:“无论你考多少分,只决定你在哪家学校打游戏,在哪里收快递。”


学校只提供环境,你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还是要取决于自己。


参考资料:

[1] 李治国:《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举行建系30周年庆祝大会暨校友论坛》,中国经济网2009年12月28日

[2] 唐爱琳:《复旦最牛班级往事》,《南都周刊》2012年11月19日

[3] 虹静:《不弯的脊梁——刘达传》,人民出版社2008年

[4] 王俊:《75所部属高校晒预算,这8所高校跻身“百亿俱乐部”》,《新京报》2019年4月28日

[5] “高等院校比较研究”课题组:《我国重点高等院校科学计量多项指标排序及其分析》,《学会》1990年第2期

[6] 张盖伦:《在争议中成长的大学排行榜》,《科技日报》2015年3月24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物质生活参考(ID:wzshck),作者:王路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