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7-20 18:37

别骂了,再骂就考不上这些“野鸡学院”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ID:youjian-university),作者:乌乌,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最近,国内挂着“学院”名号的高校有些狂。


高考过后的志愿填报,宛如即将开闸的赛马场,那些抢不到好赛道的学院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以期曲线救国。


比如,上个月与杭州市政府、浙江大学达成合作的浙大城市学院,拟用100亿在10年时间内,借力浙大资源,一步跨进全国百强大学榜。


更多的学院则希望通过改名,直接挤入“大学”行列。无奈政府的审批流程总是慢性子,这不仅焦躁了即将开展招生工作高校的心,也让毕业季的应届学子们倍感头痛。


近日,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有自称合肥学院2020届毕业生的网友表示,他们十分关注在7月毕业之前,校名能否正式更名为“合肥大学”的问题。



有人为学校摆脱“学院”晋升“大学”的事抓破脑筋,但处在金字塔顶端的双一流名校,却尽把自己的名号往“学院”等词上揶揄。


诸如将复旦大学戏称为“五角场文秘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大学叫作“艾利斯顿商学院”的江湖梗,这种地理坐标搭配学校特色,最后再以“学院”二字收尾的乡村风起名方式,这么多年来,各大高校学子依旧玩得乐此不疲。


一边是拿“学院”自嘲的知名高校,一边是努力摆脱“学院”头衔来给简历润色的应届学子,“学院”一词似乎成了不受重视却又被拿来寻开心的小丑角色。


它难道真就那么被人嫌弃吗?


学院很low?回看历史,这真有点冤


说起那些实力强劲但又披着“学院”名号的学校,不少人想到的可能是国外一众的xx皇家学院。


国外的学院大多贵族装潢与典雅气质兼备,诸如拉斐尔笔下圣贤辈出的雅典学院。


虽然是虚构的,但往现实里说,从当下各种机构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来看,前十当中就有好几所名校顶着“学院”头衔。


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素有“理工科疯子天才奥斯维辛集中营”之称的麻省理工学院。


“学院”作为文化舶来品,它从诞生开始,受到的歧视远没有国内严重。


索邦神学院作为世界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建立于13世纪。


最初的它与当时的其他学院一样,只是作为接济外地学生的客栈,后来由于规模扩张,不久之后,索邦神学院便与巴黎大学神学院合并,成为了早期的巴黎大学。


当时巴黎大学的生源遍布欧洲各地,同一地区的学生回到家乡后建立了自己的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便应运而生。


因此,从历史源流来看,虽然如今的索邦神学院已不被大多数人所知,但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它面前,即使是享誉全球的牛津剑桥,也该尊称它一声前辈。


国外的“学院”一开始作为“大学”的附属物,发展到后来,它凭借单科专长,也能与“大学”并驾齐驱。然而,回顾中国对西方教育模式的引入,由于时局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大学”“学院”在时代巨变之下的发展有了明显优劣之分。


1914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草案主张“大学校单科制与综合制并行”;


1952年中国学习苏联,进行院系大调整,综合性大学被拆分成实用性强、以单科专业为主的学院。


比如,当时总共有35个系的南京大学,除文理学院以外的其他34个院系或被抽调成独立学院,或被合并到别的大学当中。


然而,这种管理模式就如同将人体相似功能的器官组织机械地合并同类,难以适应学术发展需求;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重新向西方学习,单科制学院重新整合为综合性大学,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仍有不少实力强劲的学院保留了下来。


比如产出了大半个娱乐圈的北京电影学院,它在50年代院系调整时,曾与其他三所电影动画类学校合并,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依旧保留着完整个体。


现如今的北影不仅只是“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还是当代互联网弄潮儿们的精神瓜田育苗地。


再如中央美术学院,它也和北影一样经历了不断合并却仍屹立不倒的过程,并且还在2017年9月成功入围国家首批双一流高校名单。


与国外各种勇攀人类智商巅峰的理工学院、商学院不同,国内知名的高校学院大多属于艺术类,它们除了不易被其他综合性大学合并的专业特殊性之外,影视、演艺等经常活跃于大众视野的行业也一并让这些高校的知名度迅速上涨。


此外,在学院与大学之间,国家教育部也有着明确区分。


大学通常比学院要求高,而“学院”一词从普通本科到不具备高等教育条件的教学机构都有存在,不少学院因此掺杂了经济利益成分,它们以教育为外壳,实质却用钱来推动学院运作,这也难免让人产生学院很low的刻板印象。


别骂了,再骂就考不上这些“野鸡学院”了


有不少实力强劲的高校,虽然在小圈子里人人称道,但因其知名度不高,常常被人误以为是“野鸡学院”。


部分特殊的中央部署高校,如外交学院,从名字来看,这类学校将整个专业往自己头上套,也不给自己挂靠个“华东”“东南”之类的大片区名号,让人深感霸气侧漏。


实际上,从这些学校走出来的多半是政界重量级人物。


外交部国民男神王毅便来自外交学院。/外交学院官网


有报告显示称,在当前活跃于一线的外交官中,平均每6人就有1人毕业于外交学院,有超过一半的外交部英语高级翻译属该校毕业生。


在今年年初刚发布的《外交学院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2019年外交学院毕业生考入外交部的人数比例高达51%,长期保持全国高校前列。


这类型与中央政府部门直接相关的院校,分数线一年比一年高,但由于他们既非985也不是211,学校规模小,招生数量有限,对生源身体素质、政治背景等要求高,知名度因此受限。


虽然有着不明觉厉的名字,但也常常被人误以为是什么雷声大雨点小的野鸡学校。


除了艺术类院校之外,还有不少专业型高校,他们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校友资源,在就业方面完全不输部分双一流高校的冷门专业,但由于学校档次等原因,他们也仅仅在小范围内知名。


如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从校名“上海”“金融”等字眼,便不难推断出其背后广阔的发展平台与就业空间。


即使头顶有上海本土著名高校压着,但比起同档次院校丝毫不逊色。正因如此,这所二本学校的录取分数时常高出一本线好几十分。


同样属于二本院校,但分数线直逼一本的,还有位于河北保定的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与上海立信类似,中警院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与资源。它直属国家司法部门,虽然总体配置、综合水平与一本仍有一定差距,但其涉警专业就业率高,就业出路多为父母辈偏爱的公务员方向,分数线也水涨船高。


如果说二本院校被误会成野鸡学院还能理解的话,那么这些一本“野鸡学院”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


在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之中,这些学院名字看起来如此相似。


但实际上,只有中大岭院与浙大竺院没有从所属高校中分离出去,他们招生要求往往比校内其他专业高出许多,汇集了全校最拔尖的人才。


不过,让人尴尬的是,这样的学院头衔一旦被提起,总容易让不知情的人误会成是二三本的独立学院。


就如同地处南京的东南大学总爱自称为“福建大三本”一样,这或许就是学霸之间用以自嘲、认亲的暗号吧。


自行改名为“学院”,这些学校是怎么想的?


在众多学院当中,还有一部分高校愿意自降身段,将自己从“大学”改称为“学院”。


医学界首屈一指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原来叫作“中国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但它却摘掉“国字号”,又换下“大学”称谓。


这所不属985/211的顶尖高校,在改成更适合去邻居家蹭饭的“学院”身份之后,顺利地与清华大学开展合作,以清华为平台,乘着高校福利政策的东风,至今仍是医科大学中的龙头翘楚。


自降身段的方法固然是铤而走险的孤僻蹊径,拳头硬的高校玩得起,走运的学校也多少看点天时地利。对于普通高校而言,中规中矩的改名,才是它们飞上枝头的便捷途径。


其中,更名最为成功的高校,莫过于原本名为淄博学院的山东理工大学。


由地方院校更名为省级大学,从名字上看就排面了不少,这也时常让人误会它地处山东省会济南。


光是这种形式上的包装升级,山东理工大学的录取分数便随之逐年攀升。从2019年的全国录取分数表来看,在现如今一二本合并的情况下,山理工已在不少省份升为本科一批招生。


也有不少高校为了摆脱“学院”头衔而用力过猛。前段时间荣登微博热搜的山东工商学院,关于其拟更名为“山东财富管理大学”一事,在该校的百度贴吧上,甚至有毕业八九年的校友跳出来反对。


“学院”“大学”头衔之下,高校的真实实力被涂上厚厚的滤镜。有些高校虽名为“大学”,如牡丹江大学、焦作大学,但实质却只是专科;


有些大学起名低调,比如身为双一流的电子科技大学,却总被人问起“这是哪里的电子科技大学?”


名字与称谓,从来都不应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古板标准,既可以大而综合,也可以小而精,才是不同大学应该有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九百年的离合:不是每一所巴黎的大学,都叫巴黎大学》搜狐文化 2019.09

[2] 《中国教育之我见》陈平原,2007.0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ID:youjian-university),作者:乌乌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