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作者: 人神共奋,原文标题:《真实写作过程:这三篇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聊聊我写文章的一个关键方法。
网状思维变成线性叙事
几周前,我发了一篇写作方法的文章《知识的诅咒:为什么你知道的很多,表达得无力?》,没想到感兴趣的读者还挺多(说明写作确实是网络时代的硬通货),很多人建议我把其中一个观点展开来说一说,就是“思考是网状思维,写作要把网状思维变成线性叙事”。
这个转变很难,因为它对文章的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举个例子吧,之前传播课上老师讲过的:
有一家女子才艺培训学校,校长出去招生,发现每次介绍完了课程,听众还是没有什么印象。校长不知道为什么,就去请教一个做广告的朋友:怎么介绍自己,别人才能对自己的课程印象深刻。
广告朋友研究了学校的课程之后,没有讲太多的方法论,而是给了校长一个传播概念:嫁个有钱人。
这个传播概念是否准确,我们先抛开不论,道德倾向也不是今天的话题,至少它有个很大的好处,不但好记印象深,而且一下子把大部分课程都串成一个有场景有情节的故事。
你看——
形象气质类课程:如何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插花书法等艺术类课程:如何成为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女性
文化类课程:如何展现你最优雅的内在
理财类课程:如何让你更有价值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网状结构变线性结构的例子,把本来不相干的课程用“嫁个有钱人”串成一个主题,以方便理解和记忆。
我们平时写专业类文章,大部分时候都花在观点整理、资料罗列、文字组织上,但很多人都忽视了写作的结构问题,像上面的课程,大部分人介绍课程的结构都会不暇思索的变成“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这种原始状态。
这是最糟糕的结构,就像有人突然丢给你一份陌生城市的地铁运行图。
当然,这个方法最困难的地方是寻找一个既贴切、又贯穿全局的完整概念,但这是让你的专业知识类文章更易传播理解、更能打动人的最佳途径。
为了贴近真实的创作过程,本文就以我的几篇文章为例,谈谈如何找到一个好的概念,从结构上改造专业知识类文章,使之更符合网络阅读习惯。
科举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讲科举的这篇《底层向上逆袭,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很多人应该都看过(没看过的建议先看一遍),有人留言,这篇文章让自己真正认识了科举。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科举如何改变一个普通人的命运”,文中涉及大量的科举知识,科举有哪些层级?考什么?什么人有资格考?如何备考?考上的好处是什么?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网状结构的知识库,如果你真的按上面列的那些问题这么写,大家一定觉得太乱了。
当然,乱不是问题,如果有用,读者自己会克服,可这个题材最致命的问题是:科举跟我有什么关系呢?网络时代的阅读都是功利化阅读、情绪化阅读,内容复杂的文章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把科举的“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这三个阶段,分别比喻成一个打通关的游戏,并且把讲述的重点放在“核心装备”上:
初级阶段:童试 / 目标:秀才 / 核心装备:家庭条件
中级阶段:乡试 / 目标:举人 / 核心装备:智商
高级阶段:会试、殿试 / 目标:进士 / 核心装备:使命感
“核心装备”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概念,直接与现代读者最关心的“阶层固化”“社会关系”“应试教育”等等话题串连起来。
比如“童试”这个阶段的核心讲的是“科举是如何打破阶层固化”的:
家族第一代:辛苦赚钱置田,打下经济基础;
家族第二代:边种田边争取考上一个秀才,为整个家庭选择另一条发展道路;
家族第三代:“全脱产备考”进入科举中级阶段“乡试”。
科举的三阶段分别对应了“家庭与社会关系”“先天禀赋与后天努力”“理想与现实”这三个人生阶段的重大议题。这些概念解决的就是“跟我有什么关系”的重大问题。
读者发现,古人虽然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不同,可面对的也是同样人生问题时,自然很感兴趣他们是怎么做的,更容易理解科举这个复杂的历史现象。
这篇文章的核心概念是写作中自然产生的,但大部分文章都要刻意寻找,比如下面这一篇。
狼与狗
文章《为什么“狼性文化”里,狼越来越少,狗却越来越多?》(同样建议先读一遍)的写作源于名著《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的第九章,讲的是人类驯化野生动物的过程,本章的观点是“驯化的动物都是可驯化的,未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还总结了“可驯化动物”的六个条件。
这个知识点很有意思,不光是知识新鲜,而且,作为一个定位职场的公众号,我很容易想到,职场新人被“驯化”成职业精英不也是这样吗?职场上也有不少人一直保留着“非职业化”的特征,不正是“未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吗?
但是第一稿出来后,我隐隐觉得还缺点什么,回顾全文,驯化的内容太复杂,缺少“冲突”的点。
很多人觉得影视剧才要求“冲突”,其实不然,专业知识中同样可以找到与现实场景的冲突,来激发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网络阅读中途有大量干扰因素,对“冲突”的要求更强烈。
反复权衡各种可能的概念结构后,文章中的一段“澳州野狗”的材料提醒了我,狼与狗不正是大家都容易理解的“驯化”与“反驯化”的例子吗?再加上“狼性文化”又是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文化,还有来自日本的“社畜”话题……,忽然下面这个主题闪现在我的脑海中:
为什么“狼性文化”里,狼越来越少,狗却越来越多?
这个概论既包含了“驯化”与“反驯化”的主题,又有足够的冲突,还包含一定的情绪利于传播。有了这个概念之后,文章的结构就要推倒重来:
1. 提出“狼退狗进”的现象
2. “狼变狗”的六个条件
3. 狗的生存策略
4. 现代社会的驯化关系
5. 狗可以变回狼吗
从狼到狗,再从狗到狼,形成了一个“闭环结构”,去强化“驯化”与“反驯化”的主题。
大部分情况下,一个好的概念都是用文章的材料和观点中提炼的,但某些情况下,它需要有外部信息的刺激,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长,比如下面的这一篇。
估值是如何提升的?
曾经有读者建议我写一写怎么找风险投资。因为之前公司的项目也接触过一些风投,对这个行业也有了一些了解,觉得可以写。但文章写了一半就搁置了,还是上面的原因,风险投资相关的知识很庞杂,文章缺乏一条吸引人的概念主线。
我的写作文件夹有很多这样写了一大半的文章,在等候一个更好的灵魂。
大概半年之后,我酷爱的美剧《硅谷》的最后一季就要开播了,再回顾之前快忘掉的剧情时,我忽然想到被搁置的这篇文章,灵感闪现,概念主线有了!
借小说、影视来讲一个道理,是网络文章常用的方法,我的大量文章也是这个思路,比如早期的红楼系列、围城系列,现在一直在写的职场电影系列。
但这类文章不好写,因为你不是在写影评,重要的是借他人的故事,讲自己的道理,寻找角度非常重要。而这两者一结合,一篇有概念、有知识、有观点、有可读性的文章就出来了——《看美剧《硅谷》,深度解析创业和融资的那些坑》
我抽取出《硅谷》中“魔笛手”公司融资的相关情节,分为:“孵化器”阶段目标:如何用产品的雏形寻找投资人,“天使轮”阶段目标:如何把“创始人的想法”变成实实在在的“公司的产品”。
A轮目标:为产品建立“收入模型”
B轮目标:建立“盈利模式”
不过到了这一步,我发现内容还是太多,毕竟是一部五季的美剧,我进一步聚焦了主题——从风险投资人的角度看项目融资。
什么是“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之所以叫“风险”,因为大部分项目投下去的钱都得打水漂,所以就需要管理风险。
最好的管理风险的方式就是把创业风险切成几段,分阶段投,每一轮的估值都必须要让上一轮的投资升值,这样风投就可以用一份好的成绩单,去吸引更多的投资人,而不必等到项目完全成功再退出。
所以,最受风投欢迎的,不是一飞冲天型的公司,而是通过多轮融资,估值稳步提升,每轮都能进来分一杯羹的公司。
这个角度就比较有冲突感了,文章就围绕“魔笛手”项目的估值是怎么从0到400万的?怎么从400万到5000万的?怎么从5000万到1.5个亿的?每一个阶段的核心目标应该如何实现。
你看,钱的数目增长,永远比抽象的道理更吸引人。
阅读变“轻”,思考变“重”
很多人有一个观点,网络时代的阅读变得更浮浅了。
且不争论这个观点对不对,对于写作者而言,把网状的思维变成线性的叙事,是一个让阅读变“轻”的过程,更是一个让你的思考变“重”的过程——因为你要舍弃大量的内容,这个过程让你更聚焦于你的核心思考;因为你要让内容更有因果关系,你必然要反复审视核心逻辑的通畅程度;为了让你的文章更易理解,你需要用一个核心概念对内容重新包装,如果核心概念与原有结构不同,你需要重新组织文章的结构。
这不仅仅是在取悦读者,每一步,你都在重新思考。
也许这么做付出的时间精力是正常写作的几倍,但那么多能写能说更有名气的专家,读者凭什么要看你的文章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作者: 人神共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