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潮,作者:陆地、潘奕忻、郭欣哲、朱丹,指导老师:白净,编辑:王一如,原文标题:《调查 | 求职or赚钱?起底校招宣讲会中的“托”》,题图来源:AI生成
每年秋季学期,一场名为“秋招”的战斗便无声打响。
严峻的就业形势无疑是焦虑情绪的催化剂。海投数百份简历石沉大海、考公考编上岸遥遥,或许已成为常态。
在此背景下,许多用人单位进入“名校”举办宣讲会,然而,不少用人单位的“宣讲会”却无人问津。为免尴尬,只能通过中介,以“兼职”为幌子,寻找充场的“托”,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此类找“托”充场的帖子还真不少。
图为小红书有关校招找“托”现象的帖子
针对校招中的“托”现象,新潮展开了调查。
冰火两重天:校招爆满与找“托”
10月11日,叠纸游戏校园招聘宣讲会在某高校举行。叠纸游戏深耕游戏内容创作,成功打造出《奇迹暖暖》《恋与制作人》等超人气游戏作品,累计注册用户数近4亿。
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校招宣讲会,公司本身的知名度、颇为可观的玩家基数与一定的粉丝黏度,为叠纸校招带来了超高的人气。宣讲会于傍晚六点半开始,但下午三四点钟已有不少同学“慕名前来”;活动开始前半小时,宣讲教室外仍排着长队。更有不少外校学生通过该校校园参观预约、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联系该校同学,“费尽心思”进场。
图为叠纸宣讲会现场 | 朱丹、潘奕忻摄
通过随机访谈,新潮了解到,有不少叠纸游戏忠实玩家是特地为限量周边而来,因而在活动正式开始前,他们便匆匆离场;更多人选择听完整场宣讲会,在这群人中,不乏真正怀有求职意向、已经通过网申向叠纸投递简历者。
然而,如此火热的校招现场只是极少数个例。某些企业招聘现场看似热闹非凡,实则拿“托”充场,营造“门庭若市”的假象。
“时长1小时,招募25人,每人25元报酬,坐着听就行。”10月上旬,距离某国企在某985高校专场招聘宣讲会开幕还剩3小时,某兼职群中出现了一条有偿招“托”充场的广告,还附上了活动群聊二维码。但这条广告中没有提及该企业包括名称在内的任何信息,也并未交代招聘的具体地点。
进入群聊后,群内已有36名成员。群主灿哥要求新入群的成员填写共享表格,用姓名和电话这两项信息进行登记,并改群昵称为“姓名+电话后四位”。群聊里不断有人进进出出,灿哥提醒大家:“有事不去的在群里说一声,并删除报名信息,不要当‘鸽子’。”
招聘会开始前的半小时,灿哥才在群内公布该企业相关信息和活动地点,还不忘嘱托:“大家就当是自愿找工作的,下午有好几场宣讲,别走错教室。”
在活动指定地点的入口处,该企业工作人员告知每一位参会的同学都要扫码签到。招聘会开始前5分钟,灿哥又发布了一条通知:“落座后点击群里链接签到。”
新潮发现,群里的签到并非入口处企业的签到,具体签到形式也很“别致”,需要“落座后拍自己鞋子+宣传单页”并上传群里专门的一个签到系统。
图为群聊内的签到系统
宣讲开始,企业HR讲解的同时有工作人员不断拍照记录。然而,台下观众似乎“不太上心”,绝大部分人在低头玩手机或忙其他事情。环顾四周,现场共有将近40个同学,而报名本场宣讲会当“托”的同学就有25位。
25分钟后,宣讲会结束,当“托”的同学需要现场拍摄大屏幕完成签到。
活动结束,群里有人问:“何时拿到25元的报酬?”灿哥回复:“一般三个工作日内,需要等那边核对签到名单。”
三天后,一位新入群的成员接替灿哥成为新任群主,表示“按照‘金主’的要求”,所有当“托”的同学要登录某校招模拟面试小程序,并在群里接龙发布登录截图。清点完毕后,新任群主发了红包,每个参与当“托”的同学可领取25元的报酬。
校招怕冷场?中介来帮忙
校招招“托”充场子是一种偶然现象吗?新潮顺藤摸瓜,由当过“托”的同学引荐,顺势加入了若干个发布校招充场资讯的微信群聊,一条庞大的校招招“托”链条逐渐浮出水面。
仔细比对,这些群聊具有明显的共性——群名称均标注有“兼职群”字样,每个群的规模在一两百人不等,且群与群之间,成员有一定的重合度。
潜伏近半个月,新潮发现,这些兼职群内几乎每天都会发布校招招“托”的通知,均以“招募信息+活动群聊二维码”的形式出现,大群内的成员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是否参加。在招募信息当中,往往只交代时间、地点、要求和薪酬四项,一概不透露招聘企业的具体信息。
图为兼职群内发布的信息
所以,招来的“托”到底是被派往哪些企业去充场?这些企业和“托”之间又是如何产生联系,是否存在一个中间人的角色从中协调?为了一探究竟,新潮多次报名加入招“托”的活动小群。通常情况下,直到线下招聘前一天甚至前一个小时,小群内才公布招聘企业的相关信息。
若干场参与下来,新潮发现,需要招“托”充场的招聘活动不外乎两种形式:企业宣讲会和大型双选会。对“托”而言,前者只需要到场滥竽充数,后者需要携带简历参会,有时还需要假戏真做参加面试,无论哪种形式每场薪酬基本在20元到40元之间。
前来招聘的企业可谓络绎不绝,以10月下旬举办的某省“组团式”招才引智活动为例,来了足足有80家企业,覆盖了央企国企、大厂以及事业单位。新潮随即针对该“组团式”招聘背后的“托”现象展开调查。
最早发布该活动招“托”信息的是小红书某账号的一篇帖子。顺着线索,新潮联系帖主加上微信,随后就被拉入活动小群。群主东哥,即本次招“托”的负责人,在群里不停打广告:“活动就一个小时,坐着听就行了,有伴手礼。”
当被问到“‘托’的工资究竟是谁发”时,东哥悄咪咪地说:“钱是招聘的企业给,企业为了维持现场效果出的,场子热闹了才好看。”与此同时,他千叮万嘱,这件事“在招聘会现场一定不要提及,不能搬台前明说”。
“组团式”招聘会现场,新潮结识了一位当“托”多年的阿强。“我也是一次偶然机会才接触到,正好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赚点生活费。”干到现在,他在圈子混得很熟,“每次都能见到几个熟面孔”。
“企业之所以能和‘托’挂上钩,少不了中介公司在其中发挥作用。”阿强介绍,“你看那些招‘托’的活动群,群主要么是中介公司员工,要么是中介公司聘请的学生负责人。”
阿强进一步解释,企业前来招聘必然有一定的指标要求,很多时候会直接外包给专业的中介公司,小到物料设计、信息筛查,大到流程彩排、场地租赁等。在这当中,人员参与度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企业无不重视,但又常常为没有参与者而苦恼。人从哪里来?对中介公司来说,没有经济能力的在校大学生就是最合适的“托”,“没有多少心眼,靠点小钱就能打发,并且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正是拿捏住学校与大学生的核心诉求和心理状态,中介公司才得以在双方之间搭建出一条互利互通的渠道,并且显得游刃有余。在此过程中,企业没有必要直接下场招人,而是甘于花重金请中介公司“一条龙”服务;大学生对中介公司也是笑脸相迎,乐此不疲地去当“托”。
供需关系的利益链条已经一目了然,那么中介公司是如何在大学生当中落地生根的呢?新潮联系到了在校生小叶(化名),她是与某头部中介公司合作的学生负责人,深谙其中的门道。
小叶最早是被同学拉进兼职群,时间久了,她和原群主也逐渐熟络起来,等到后来原群主将群交由她运营。“对接企业基本都是中介公司搞定”,小叶的任务则是将兼职信息转至群内吸引成员参与,“碰上高质量的兼职会自然而然吸引一波同学”,兼职群也因此日益壮大起来。
小叶介绍,为了激励大学生兼职,该中介公司制定了一套成熟的收益手册。新人大学生要想与其合作,除了需要绑定手机和身份证,还必须申请学籍验证报告的在线验证码才能注册。新人入场从青铜会员的等级开始,通过做任务打怪升级,“在此过程中如果你拉了同学进来,你也能获得相应收益”。
班级达人、校园大使、招聘体验官……各种顶着光鲜亮丽头衔的兼职岗位看得人眼花缭乱,具体工作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但整体上都会围绕每一场招聘会的周期来展开,从前期筹备一直等到企业最终离场,这当中招“托”充场便是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打开收益手册,排布密密麻麻的任务下面都已经被明码标价。
工作难找,大学生为何不愿去宣讲会?
不爱去宣讲会的大学生们从哪里获取招聘信息?带着这样的疑问,新潮发布了校招宣讲会相关的问卷。在征集到的50份问卷中,大约有84%的填写者主要通过学校发布的信息了解校招相关的资讯,也有部分学生通过招聘APP获取信息。
事实上,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形势,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就业指导相关部门。在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就承担着这样的职能。通过“南大就业”公众号,学校及时向学生同步最新校园招聘、实习和宣讲会相关资讯,为在校学生的就业规划“保驾护航”。同时,院校也专门为应届生建立群聊,对各类就业信息进行转发。
此外,南大就业指导中心也充分调研学生的就业需求,积极引入学生意向较高的企业入校宣讲。以公开方式对接用人单位,组织开展双选会、组团招聘会、专场宣讲会等活动,帮助在校生更好地打破信息壁垒、研判就业形势,提升就业质量。
在新潮的问卷反馈中,参与过校招宣讲会的比例约为58%,参加过1~2次的同学居多。结合部分企业频繁招“托”的现象,可以看出校招宣讲会仍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不少参与者也提出,校招线下宣讲会存在着宣传不到位、流程过于冗长、“干货”有限等局限。也许只有当用人单位更多地关注学生需求,做出针对性改进,或许能破除校招找“托”撑场的困境。
然而,扮演求职者角色的大学生也有自己需要面对的困境。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我们又应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保持什么样的姿态?
一位自称有十余年校招规划经验的前央国企资深HR告诉新潮:“目前很多人在秋招中难以获得满意的offer,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毕竟这几年毕业生众多,也有大批留学生归国,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
另一位大厂面试官则表示:“如果参与秋招直到10月份还没有理想结果的话,不妨基于先前的求职状况进行阶段性复盘,做一些策略上的调整:究竟是自身硬实力不足,还是面试技巧不到位,抑或是岗位匹配度较低?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才能在后续求职中有效提升竞争力。”
注:文中灿哥、东哥、阿强、小叶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