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7-01 11:32

“可爱”凭什么能成为正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NOWNESS现在(ID:NOWNESS_OFFICIAL),作者:三三,头图来自:pixabay


现如今,“萌”已经不是什么时兴的词汇了,甚至暗含了一丝古早气息,但是在当下它有了新的发展:它已经不单单指代那些调剂人们日常生活的可爱小物件,而以一种或主动或被动的方式侵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去,甚至在最近,还出现了“猛男必看”之类脱离可爱原本含义的神奇展开。


我们可以说,萌已经不只是玩偶、少女、颜文字、小动物这些能够激发人的怜爱与保护欲的元素,商家招揽顾客时软糯的话术、博物馆发行的卡通文创产品、公共事件的拟人化信息传递等等,都是“萌”的具象化再现。不管是人们对萌物的追捧,还是全民跟风的拟人化表达,都能体现出无穷大的、席卷一切的,幼稚的力量


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可爱


可爱的泛滥,和其他当下的社会现状是不谋而合的,比如日常生活空前的娱乐化,比如日益空洞肤浅的人际交流,这些都成为了互联网语境下亿万网民的集体无意识。


Photo Credits:Burbemm


不喜欢猫猫狗狗会显得“冷漠,没有爱心”,对卡通人物、毛绒玩具不感兴趣被认为是“没有情趣”,聊天不使用萌萌的表情包、嗲嗲的语气词,又会让人觉得“难以接近”——为什么“完全不可爱”会约等于怪胎,或者说,为什么可爱成为了大众普遍的选择?


一是对成人世界的抗拒。随着通讯传媒的发展,童年和成人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


一方面,在所谓“过来人”的谆谆教导和发达信息传媒的影响下,许多人在童年时期已经对成人世界打上“恶”和“伪善”的标签,从而对其产生抗拒情绪;另一方面,现代科技为疲惫的成年人保留了快速、低成本返回童年的通道,J.M.Barrie 在文学世界为彼得潘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永无岛,而现代科技促成了永无岛的共享,萌文化就是这个永无岛的典型产物。


二是孤独与异化精神下的情感补偿。


文艺复兴对独立个人的关注以及启蒙运动的理性思潮确定了之后数百年的生存指南,也促成了随后的科技进步、知识崇拜。但科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在工具理性逐渐侵蚀人文关怀的当代社会,人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亟待填补。宗教往往被认为是出世的、危险的,萌文化应时而生,以其柔软无害的表达,将人们从压力中解脱出来,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向往。


Photo Credits:ins@fatcatart  


三是对良性人际关系的期待。


人类必须承认,不管我们产业如何进步、社会分工如何细化,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无法消除的(甚至愈演愈烈)。萌文化仿佛一股清流,大象无形般消解了人与人之间的戾气和猜忌,以模糊、自嘲、无害的方式重构个体之间的联结。人们很难、或者说不愿再回到过去剑拔弩张的相处模式中去了,因为这更迎合大多数人对自我的个性约束、对人际关系的发展期待。


Photo Credits:ins@fatcatart  


四是对社会审美嬗变的默许和迎合。


解构时代下,原本坚固的价值观都烟消云散了,传统的审美偏好成了过时的陈腔滥调,男女性别二元对立逐渐被打破,与此同时,女性的,或者说,反霸权男性气质的力量异军突起,引发了审美视角的大反转。


萌文化是新型审美潮流中的“政治正确”,对社会潮流的默许和迎合,是手无寸铁的个体最容易做到的事情,更何况这股浪潮看上去是如此天真无邪、单纯弱小。


为什么可爱变成了“猛男必看”


当萌文化和破除性别对立运动相遇时,另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便发生了:男性气质与审美的萌化。无论是使用萌系表情包、和女朋友反差萌的撒娇,还是看二次元萌番等等都体现了男性不再是萌文化的旁观者,而是重建全新话语体系和人际关系网络的参与者。


这阵子,“猛男必看”的梗活跃于各大社交网络。不同于传统印象赋予猛男的一系列标签——肌肉的、硬核的、机甲的、热衷战斗的……“猛男必看”条目下的推送充满了猫猫狗狗、卡通玩偶等没有任何攻击性的可爱元素,基本和二次元萌文化重合。当猛男与可爱的、柔软的、毫无攻击性的萌物挂钩时,强烈的反差昭告着男性精神世界中的某种渴望。


Tyler  Photo Credits:the face.com


和其他被盖章“女性化”的事物一样,“萌”不利于维持和建构霸权男性气质。霸权男性气质在英文中被译作 toxic masculinity,直译是有毒的男性气质,它具有压迫性、排他性,轻视一切感性的、阴柔的、攻击性弱的元素。


霸权男性气质无差别地压迫着所有性别的人类,许多男性为了不被排斥在这种霸权气质之外,不得不进行自我的异化和重塑。


生理性别与生俱来难以变动,而社会性别是后天形成的,离不开他人与社会的规训。从孩童时期人们便被灌输着社会性别的差异以及“男孩/女孩该有的样子”的思想,比如:洋娃娃、毛绒玩偶是女孩子的东西,而玩具赛车、奥特曼模型是男孩的东西。久而久之,一些男孩终于发展成他人期待下的“猛男”,身形健壮、性格粗犷,甚至爹味十足。


好在我们现在有了“猛男必看”,它以一种戏谑的方式消解着性别刻板印象,告诉大家男孩也可以撒娇,也可以喜欢萌萌的东西。可爱是一种武器,在某种程度上,男性渐趋明目张胆的萌化审美有助于缓和当下性别大战的僵局。


有关可爱的若干个陷阱


源自于日本动漫的萌文化,已经从对抗成人世界的个体逆反行为演变为互联网语境下集体的欢快表达,弱化了个体之间的矛盾摩擦,消解了两性之间的性别差异。但我们也要警惕,当我们用萌来解构成人世界复杂关系时,是否也解构了成人世界该有的理性与逻辑。


萌是对传统话语体系的颠覆,它能够轻松融入人际交往、商业运作、文化传播甚至官方的公文禁令中。但作为一种心智返祖的反理性语言,萌也有慎用的场合。就如同抗击肺炎期间时常能够感受到的公共话题巨婴化的现象:新冠病毒成了阿冠,运作在一线的挖掘机也各自有了拟人化的名字。萌化的信息传递引发了少部分人的质疑与抵制,认为其淡化了灾难叙事的严肃性和紧急性,引发了公共理性的丧失,在灾难应急事件中显得尤为不合时宜。


此外,萌文化是一种超越了性别、年龄、阶级、物种的力量,它开拓了信息交流的宽度,重塑着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同时我们也要反思,人际沟通渠道的拓宽是不是泯灭了我们对人与人之间交流纵深处挖掘的兴趣,或者说,可爱表情包、软萌颜文字是否抹除了个体真实的感受与波动的情绪,建立在此之上的交流是否已变成无效的符码交换?


Photo Credits:ins@fatcatart  


与此同时,“萌”已经被商家选中,发展成来势汹汹的可爱经济。日常用品、玩具手办、文创产品、服饰鞋帽中可爱处处可见,成为招揽钱财的“帮凶”。文化工业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可爱的泛滥,作为消费浪潮下势单力薄的个体,我们也要小心,不要被琳琅满目的可爱冲昏了头脑,不要让清新的治愈变成盲目的跟风。


总之,每个人都拥有被治愈的权利,同时记得不要丧失被治愈后投入战斗的勇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NOWNESS现在(ID:NOWNESS_OFFICIAL),作者:三三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