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12-20 19:00

“放弃可耻,但真的很有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eBeyond (ID:BeBeyondG),作者:BeBeyond,原文标题:《“放弃可耻,但真的很有用”丨学会放弃的我,最终申请到了LSE》,头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学会放弃和转专业申请LSE的经历。

• 🌟 转换专业没有沉默成本,勇于尝试新领域。

• 📚 Gap year提升研究能力,申请时更有优势。

• 📝 精心准备文书和申请材料,找到适合的项目。

最近申请季,总能听到一些同学“想放弃又不敢放弃”的叹息。我们都懂,毕竟放弃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背后需要的是具备十足的勇气。


那么,“勇气从何而来?”


抱着这个疑问,我们特地去请教了一位“屡次放弃”的同学:弃理从文、转专业、gap year……可以说她申请的一路一直都在“放弃”。


在她看来,放弃并不需要多大的勇气,“想放弃就放弃吧,其实没你想得那么糟”她如是说。


她怎么做出放弃的每个决定?放弃后她又得到了什么结果?


来,一起看看她“放弃”的故事。


基本背景:小奚学姐,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GPA 3.84


TOEFL 103/GRE 318+4


BeBeyond学员四段实习


OFFERS


Duke UniversityMA in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MA in East Asian Studies


Boston UniversityMA in Applied Anthropology


LSEMSc in Social Anthropology


SOASMA in Social Anthropology


过去两年的经历一言以蔽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一直在放弃,偶尔在坚持(躺平),在无数的放弃背后也有那么一点坚持。


近两年人类学很火,“内卷”来自人类学术语,项飙老师的《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又让“田野”出圈,现在书店里多少能找到几本和人类学沾亲带故的书。


我接触人类学始于交换时的一门考古课(美国anthropology分为四个子学科sociocultural anthropology,linguistic anthropology,biological anthropology,archaeology,欧洲的划分又不一样),紧接着我又选了饮食人类学和医疗人类学,过去两年多的时间我都在朝着“人类学学生”的方向靠近。


  • 转专业有多难?


  • 这么多项目,这么多学科,这么多分支,怎么选?


  • 文科语言要求高,writing sample花时间,又想要科研经历,哪个优先?


  • Gap year可能会发生什么?无科研经历申请人文社科可能吗?


我盘点了一下自己跌过的跟头、踩过的坑,分享一些我遇到过的鱼和熊掌们。(战战兢兢地小声bb:很害怕自己误人子弟,这只是我个人的经历和观点,切勿轻信。)


一、转专业,一定得放弃什么吗?


“急刹车大转弯”的事情在我身上发生了两次——高中选了物理,大学坚定学文,大三想要学人类学。


如果问我这个过程中“放弃了什么?”


我现在的回答是:什么都没放弃


高中选科的时候比较随意,万万没想到高三数学物理学到怀疑人生,当时太惨了,以至于时至今日在书店翻开二模卷都会本能地开始报答案……


即使最后物理大逆袭,我清楚地知道是付出了成倍的时间精力才做到了其他人轻轻松松完成的事情,没必要拿自己的弱项和其他人的强项硬碰,因此这一次转向是“及时止损”。


大学以后,我接触过的学科远不止人类学啦,新闻学的理论框架是传播学,大一大二接触了一些电影戏剧,交换选过社会学经济学古典学美术史,之后还参与过公共政策暑校、教育的调研项目。


其中,人类学的视角和框架是最吸引我的,不管是内外视角还是bottom-up的研究方法都跟我非常契合,上课的时候觉得“哇这个太爽了!!太牛了!!”带着这股没由来的热情萌生了读人类学硕士/出国读书的想法。


当时看来转专业并不是效益最大化的方案——大四之前我已经做了三份相关实习,专业课成绩都不错,推荐信也比较放心,我也一点儿都不讨厌我的本专业。


黄色新闻时期的New York Journal


我跑了好几家留学中介,一直在听各位中介老师问我的问题,以此作为我选择的依据。当时听到“新闻学人类学混申”之类的说法有点抵触:道理我都懂啊!八百年才遇到一个特别有兴趣、特别想学的东西,也能负担硕士的成本,我想试试啊!


BeBeyond的劲波老师从头到尾都在问我“为什么想学人类学?”“上过什么相关的课?”他还提到了清华人类学系拍的纪录片《大河唱》。这些问题其实就是理性地找到自己和项目match的点,盘点relevant experience等等,写文书四舍五入也差不多是这么回事。


会有转专业的想法正是因为我和这个专业有契合点,这和我之前学的东西、我的个人经历都脱不开干系,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跳转没啥所谓放不放弃的,转专业不是沉默成本。


新闻学给了我一个走近形形色色人和事的窗口,也培养了对于事实、信息、提问的敏锐度,采访写作同样是在社科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吃饭家伙;社科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也反哺于内容生产,学术训练对写稿大有裨益,不少记者老师都是人文社科出身。


学科也只是现代大学之后产生的一种分类框架,没那么绝对,我读到过戏剧启发人类学、心理学和城市规划结合、从神经科学里找文化研究的依据等等,不少学者甚至是近而立之年再转向其他学科。


我的本科导师也建议我“现在多碰碰各种不同学科,未来的学术会更有想象力。”虽然现在人类学的框架很适合我,过几年可能思维方式又有了一些转变,或者届时感兴趣的问题更贴合其他学科也说不定。



二、申请季:gap year真不是什么大问题


10月23日,我做了一个现在看来最正确的决定:我。不。申。了。


我至今都清晰地记得这个日子就能说明这是多么痛的领悟。故事刚刚说到大三结束后我决定申请人类学硕士,然后我就发生了一系列悲惨的事情。


我的精神和情绪都陷入了一种奇怪的状态——思维极其活跃,性格极其暴躁,每天都真实的生理性脑壳疼,经常吃止疼药。这是不太良性的压力大,其实很疲惫,整个人都是强弩之末,看起来每天都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无效劳动很多,真正的推进很少,每件事情的完成度都不高。


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况,这些事情同时在进行:


  • 既需要时间又需要专注投入的事情:GRE,writing sample(甚至还是一个完全超过我能力范畴的题……)


  • 不那么动脑子但是耗时间的事情:交换学分转换跑签字(找人、沟通、等签字都非常非常花时间)、大四的课(虽说大四的课是重在参与,还是得参与)


  • 不那么需要时间但是非常需要沉下心的事情:研究项目+文书。


疯狂点头


复盘我的时间安排,如果绝对不想gap大四一定要申请,比较合理的安排应该是这样的:大四开学前考出GRE,以及至少完成writing sample的文献综述和研究设计。然鹅当时不得不做一份实习凑学分,大三在美国也完全没想着考TOEFL/GRE,就想着尽可能多上课(一学年上了12门课,有一个学期甚至上了5门课)


还有一种方案是选择性放弃一些事情,比如英国申请不需要GRE和WS,能省去大把的时间,或者把之前做得比较好的大作业改一改交WS也是一种选择。


如果要选择gap,我也不觉得这是什么多大的事儿。本来我非常不想gap,有各种顾虑:


“停一年就没有学习的状态啦”;

“大四申请效果最好啦”;

“大四GPA可能会掉啦”;

“刚刚回国能要到交换学校老师的推荐信啦”...


当时身体和心理都很疲惫,顾不上这么多了直接罢工。就我的结果来看,这些有的没的真没那么重要,一年之后我的思维能力和对专业的理解都有所提升,当时硬申也不一定有好的结果。真不用为了申请而申请,如果没准备好就不申,如果没想好就再想想,实在跑不动了就停下来休息会儿,真没事儿!(而且其实也没停,gap这一年过得异常充实)


三、无科研,转专业,申请要做哪些事?


我真的很普通,很多同学可是本科就有conference paper甚至是publication跟周围人闪闪发光的履历相比我真的平平无奇——非顶尖高校,没拿过奖,没跟老师做过项目,无发表,TOEFL/GRE都不高,转专业。


我也不太有规划,没什么目标,最近比较闲就给自己找个事情做,忙的时候就把可做可不做的事往后放,忙不过来了就丢掉一件事。但是从我萌生继续读书的想法的那一刻起,我几乎每分每秒都在尽我所能提升研究能力,也一直在寻找跟我匹配的项目和领域。


高中生都发论文了,但是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摊手)


提升研究能力的常规的思路包括在学校里选课/论文(本校或交换)、跟着老师做项目(本校外校都可以找)、暑校/暑研等等,这些都是“大学里的事情”,的确,学术相关的事情大多都是在学校里,这些肯定是优先选择。


学校里的各种课程project和毕业论文都挺重要的,交换的时候有一个class project至今我都不舍得从CV里删掉,project不大但是贼有意思。


然后说说“大学以外”有哪些可能性:


首先是Writing Sample,对转专业学生来说,很可能没有做对应专业大型project的机会,那WS是一个不错的提升研究能力的机会,没有任何限制,任凭自由发挥。我的WS前后做了一年多,当时我有三个题可选,BeBeyond的咨询师Linda建议我选跟人类学最相关但是最难的。


我当时还没有完成这个题的能力,完全写不下去,导致有几个月每天晚上睡前都在想这个题,早上睁开眼睛也都是这个题,给身心造成了一定的创伤,一年后我把raw data又拿出来重写。


找实习接受社会毒打也是可以的,我决定gap后等精神状态稍微好点了就去找了一份偏质性的市场调研实习,研究很多消费行为,接触新鲜的一手数据,也有大量案头工作,尤其是资料搜集、数据整理方面让我有了很多提升。


智库、调研实习其实跟人文社科很相关,不少这些专业的同学毕业了也会进入这些机构,过几年如果不读PhD也会遇到找工作问题嘛,提前了解一下行业也不错。


网上的课程、讲座、会议、书、期刊都有很多。很多会议都是报名就可以旁听,如果想要了解“其他人在做什么研究”“其他人是怎么做研究的”,会议是最直观的,一些学会甚至会把历年accepted paper的题目和简介都公开,可以直接找到。


书和期刊想想办法总能找到(并不是鼓励大家读盗版…)可以按照research question,methodology,hypothesis,theoretical framework,findings,conclusion的框架来整理每一篇读过的文章和章节。


跌跌撞撞也收获了很多善意,比如当时写Writing Sample找了很多老师询问意见,其中几位都没有教过我,但是老师们都很好,也借此认识了我的毕业论文导师,是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一位老师。


曾经不知天高地厚地给一个著名(只要是接触过人类学的一定会知道的那种著名,他的书是必读书目的那种著名)教授写邮件,还收到了回复,事后我才后知后觉对方是大大大牛。也很感谢实习遇到的各位,虽然在商业世界但是很多人都对数据极其严谨和较真。遇到的人都在关键时候给了我一些方向,我真是幸运的人!



四、找呀找呀找项目,最后发现没项目


我最开始的想法是去美国读人类学硕士,BeBeyond前几节Workshop后我逐渐意识到这个想法本身有点问题。


第一节课后,大家提交了自己对于项目/专业的Field Research成果,申请教育、公共政策的同学能迅速找到每个学校的对应学院,但我完全是在项目列表里大海捞针。


美国人文社科培养以本科和PhD为主,大多数master都是PhD包括master的项目,纯硕士项目少得可怜,人类学的硕士项目全美一只手就数得出来,且这几个项目的要求都非常高,对于自己的研究兴趣、研究目标要有很清晰的认识,要求一定的学科基本功,这类项目对转专业同学并不友好,好几个项目我到临近申请的时候觉得可能性太渺茫放弃了。


不只是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学科都可能面临这个尴尬,这个时候又要开始放弃了——放弃国家或者放弃专业。


如果放弃国家,这样就容易许多了,全世界范围内慢慢找,英国、欧陆、加拿大等等地方都可能有合适的项目。


如果放弃专业,其实很多其他program里都有社科课程,虽然不披着某学科外衣但是有你想研究的东西。


一些学校开设了研究方法类的项目,喜欢量化的同学非常合适这类项目:


  • 教育学、公共政策、人类发展的项目里都可能藏着社科课程,缺点是这些项目一般不在art and science school里;


  • 还有一些,比如Berkeley开设了Global Studies,Folklore的硕士项目,零零碎碎加起来也不少了;


  • 我选择了人类学跟东亚研究混申,东亚研究整体更偏人文,不是非常社科,比如杜克东亚研究的老师和课程都差不多1/3社科2/3人文,我个人的兴趣比较偏文化,因此对我来说也是挺合适的选择。


五、“白嫖之王”的干货分享


gap之前,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文书,真的写不出,完全憋不出。BeBeyond当时会定期组织peer review的Workshop大家一起读文书,可能其他学员获益匪浅,但这不是一个适合我的方法,至少不适合我的那个阶段——


在没有自己想清楚的情况下得到大家的意见,我越来越乱,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给出的意见也都不一样,又要想这个又要顾忌那个,更写不出了。


去年重新开始申请的时候,我采取了非常闭门造车的方式。经过这么久的挣扎,其实我已经看了不少材料了,相当于已经做了一些文献综述,这个时候我选择不看其他任何内容,回归自己的研究问题(我的文书要求),只看自己的数据(过往经历、研究兴趣、项目的情况等等),做一些初步分析(根据文书要求,在每个问题下面列bullet point+evidence),然后,写。


杂志上读到的一句话,感觉很契合文书写作哈哈


这几份材料让我非常受益:


1.对我最有帮助的是哈佛政治学教授Yuhua Wang的文章Writing Statement of Purpose for Graduate School Application:Political Science as a Case,当时读了真的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Political scientists cannot cure cancer,but we do what we do because we believe it can make the world better or at least make ourselves feel fulfilled.”尤其是后半句at least make ourselves feel fulfilled,极大程度说服了我。


2.LSE官网的招生视频里有一个板块专门介绍文书,事无巨细地说明了他们想看到什么、不想看到什么。我当时对于事例要写到什么颗粒度、如何分配不同内容的比重、要不要用一句有力的quote来搞一个吸引人的开头等等问题比较犹豫,LSE这个视频都有直接的官方回答。


3.伯克利招生官分享的历史系PhD录取学生的文书,当时想找个例子看看怎么阐释自己和项目的匹配度,这是我找到的比较官方的一篇,虽然我最后写得完全不一样,不过打开了我的思路,“可以这样写哦。”


4.各个学校官网有一些alumni的名字,同专业的同学履历比较类似,其中一定有非常善良的同学LinkedIn写得极其详细,对我写CV帮助很大。


LSE官网详细地介绍了对文书的要求和期待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