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公众号:行业研习(ID:hangyeyanxi),作者:甘璐,编辑:Susu,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由于疫情的特殊原因,今年我得以在清明和曾祖父九十岁阴寿时,回到那个平日里被我们都遗忘的小村落。那个曾经也人烟阜盛的村落,现在只有零零散散的几户老人家守护着,冷冷清清,而今年的清明是村里格外热闹的一天。
已故亲人的墓穴似乎距离都比较相近,在我曾祖父埋葬的地方,简直就是一个村里自发形成的坟地场,扫墓时长辈们之间的互相寒暄都透着一股经年隔世的味道,但言语中却充满了亲切感。
在祭扫结束后回村的途中,长辈们说起了N县从前年开始实施的殡葬改革政策,话里话外都有一丝抱怨和不满,让我感触极深,于是我开始去询问家里的长辈们N县的政策推行进程,并探索和了解了殡葬改革政策。
死生之事,大矣!而“死”更是我们常常避讳的话题,每每提及这个字眼,家里稍年老的长辈就连连说“呸呸呸”,我们对死亡的重视和敬畏也超乎寻常。
在N县的很多农村,亲友亡故的白事被视作一桩大事进行操办,其丧葬礼仪也是庄重而繁复,而去年开始施行的殡葬改革政策则大大冲击了N县农村地区的丧葬民俗。
一、N县的丧葬风俗
在N县农村地区的人们普遍认为灵与肉是分离的,人的身体是灵魂的栖息地,当人的机体死亡,只有将尸体埋入土中,灵魂才能得到安放,逝者才可安息。
此外,在N县的部分农村还保留一些迷信观念,认为亡故亲友的身体同生者的生活与发展,有一种神秘且不可言说的联系;还有的说法是认为人是有来世的,而此生在死前失去了什么器官在来世也将受缺失该器官的折磨;也有人认为无法为逝者保全尸体是对逝者的不尊重,而如果逝者是家中的长辈,其后代若不能替其保存全尸,则为不孝……人们对待死者种种复杂仪式都是来源于这些观念,人们也认为亡故的人仍然需要现世的关怀,因此丧礼在N县的农村地区也较为繁琐复杂。
在N县的多数农村地区,丧葬礼仪的程序大致有足足9道,以N县的F乡为例,当家中有人亡故,其余亲人首先要为逝者送终,在其床榻前烧纸哭送逝者;接着将其抬出厅堂,进行小殓,即为逝者穿上尸衣;第三则要进行报丧,即向亲戚邻居报告死讯、丧期、葬期等;第四则是吊唁,亲戚好友在听闻如此悲戚之事,则应当赶来为逝者吊丧并安慰其家属;第五才是大殓,即将尸体放入事前就准备好的棺材里,盖棺,此后便不能再打开;这时就将其放置于厅堂当中,由家属为其上供,并找风水先生寻得一个宜下葬的日子;当下葬时间确定后,逝者家属必须先披麻戴孝,听家中长者讲诉逝者的生平,如此大概叫做盖棺定论,然后才能出殡下葬。
而下葬并不是意味着一个丧葬礼仪的结束,下葬后还有做“七”仪式,七天称为一个“七”,只有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家属再次为其烧纸送灵,逝者才能真正入土为安。
以上描述来源于我外公,对此我也深有体会,几年前曾祖父离世的时候,恰逢我还有一个月中考,但听闻曾祖父即将离世时,我的父母都连连赶回去在其床前尽孝,而我则在曾祖父离世的第二天赶回了老家,大致亲身经历了下葬前的数道程序礼仪。
N县农村地区过去的丧葬大抵如此,虽十分烦琐但人们都觉得这是极富人情味的礼仪。此外,在N县的农村地区丧葬礼仪除了程序复杂以外,其排场也稍有讲究。做法事的先生和念经超度的“道士”,以及请来吹奏哀乐的人数目上都要可观,下葬时步行随同抬棺木的亲友的队伍越长则越是有气势,鞭炮的声响越大则越有面子,各家各户也渐渐开始攀比。
可见,在过去,N县农村地区人们对于丧葬的态度已然上升到社会性价值的层面,而不仅限于“入土为安”的基础性需求。并且这种延续了无数个世代的丧葬仪礼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沉淀下来,甚至形成了一种殡葬文化,集中了N县农村地区的人们对于死亡的认识以及人性亲情、面子文化等。
而前年让人猝不及防的殡葬改革政策轰轰烈烈地在N县展开,破坏了N县农村地区的殡葬文化,不过目前推行过程中所遇到的支持和阻碍因素实际上兼而有之。
二、一年完成殡葬改革
N县前年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且考虑到本县丧葬风俗的旧习积弊良久,于是在全县范围内展开了殡葬改革,围绕惠民、绿色、文明殡葬,全面推进改革进程,由于城市居民大多没有可以修建坟墓的自留地,已经大多实现了火化的要求,因此改革的重点实际落在了农村。
另外N县是一个农业县,农村人口比例非常高,且N县的经济生产主要依赖于农产品和少量轻工业,总体而言是经济文化发展都相对落后的小县城,所以殡葬改革在全县推广有巨大的压力。
N县殡葬改革政策目标、实施步骤及其保障机制简要呈现于下图。
政策目标任务主要具化为四个子目标。在实施过程中,N县从2018年7月的调查摸底阶段到2019年7月1日的常态管理仅仅一年,在一个相对落后保守的农业大县,笔者认为显得有点操之过急。而改革保障机制中的资金补贴、惠民政策是否落实到位也在很多事件中得到反馈。
注:根据N县县委政府发布《N县关于推进绿色殡葬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所制
从N县的政策目标来看,响亮的四个“全面”提出来固然简单,但是在N县这样的农业县,城市化水平处于全国中等偏下的水平。
且农村村民的居住本身也比较分散,大家的思想观念和经济水平也尚且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和极短的时间里要达到“四个全面”的高目标,我认为是十分仓促草率,没有良好地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和政策目标应当略高于现实又具有可实现性的原则相悖。
但从另一角度说,笔者认为N县的政策目标制定的具体化是值得肯定的。N县推行殡葬改革的总目标是生态绿色,政策制定者对总目标进行了分解和一定程度的量化,在殡葬基础设施建设中设定了每个乡镇都至少建有一个公益性公墓,在散埋乱葬问题上N县采取了对“三沿六区”(指铁路、公路主干道、河道沿线;城镇建成或规划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农田保护区)的特殊治理,在安葬率上要求达到100%,在移风易俗上进行了区别化管理,在县城区实行“四禁”(指禁止在公共场所搭建灵棚、禁止焚烧祭品、禁止吹奏鼓乐、禁止沿街游丧。)。且各政策目标之间可以达到部分补充。
总体而言,N县的政策目标仍需考虑农村地区居民的认知水平、接受程度以及当地的资源条件进行合理化,提高政策目标的正确性。
我国的殡葬改革自从提出已经近七十年,从1956年起国家领导人倡导身后实行火葬,拉开了中国殡葬改革的序幕,到1965年提倡党员干部带头实行火葬,再到1985年的火葬区推行火葬,1997年火葬区强制实行火葬,直到现在也仍然处于各地区的推行过程中。
该政策到目前仍然没有完全到位,因为这挑战的是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故而采取循序渐进之道。
然而,N县却试图用一年的时间实现一个县城的殡葬改革。就N县的实施步骤而言,笔者坚持认为时间准备不够充裕,没有给N县一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人群充分足够的缓冲空间,人们的认知水平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发生完全的改变,传统观念的扭转也不能一蹴而就。
但N县基本没有考虑到农村地区居民丧葬的心理成本和压力需要用时间来弥合,N县政府是一个强地方政府,公权力具有绝对的权威,乡镇以及村庄干部多半较为强势抑或是和当地的地头蛇关系匪浅,很多有意见的村民敢怒不敢言。
在第一阶段,N县的宣传引导在实施过程中事实上变为简单告知和搜查。
如上所说,N县的农村地区对于丧葬礼仪格外重视,绝大部分老人都会提前十多年为自己定制好棺木并物色好埋葬的风水宝地,而政策实施者在该阶段就会根据通过各种途径所了解到的信息,组织工作队要求村民将棺材上交国家,同时按照每副棺木2000元的标准给予物质补偿。
然而,据了解,一个棺材的定制成本远远不止2000元,更为重要的是老人为自己的身后事所计划的一部分成为泡影,灵魂在自己死后都无法安息,这无疑是对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摧残。
N县没有从观念和文化的角度去矫正人们的认识偏差,以强硬的方式为政策的推行做准备,缺少政策的温情和民主感,让很多人心怀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殡葬基础设施建设中主要在于各个乡镇的公益性公墓的建设,在公墓的修建中,选址至关重要,因为N县的乡镇地区受传统的风水观念影响较深,很多村庄的居民都认为墓地很晦气,不愿意公墓建在自家附近,所以公墓选址和农村地区的居民协商处理并给予一定的补贴是更具人性化的治理。
不过据了解,即便存在争议,村委会和乡镇干部也不予理睬,仍然安排组织施工队修建,以求加快殡葬改革进程。
根据公共政策执行的博弈理论,政策的执行实际上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交易过程,但是N县的政策推行和实施是缺少这个过程的,实施过程中刚性强硬,几乎没有协商的余地,正因此N县在政策推行出现了一些“装棺再葬”和“偷埋土葬”的现象,被发现之后有的政策执行者不顾情面,强行扒坟开棺,使刚失去亲友的悲痛家属雪上加霜,有的政策执行者则对其进行罚款处理,而缴纳了罚款之后是否火葬则不管不问。
N县的殡葬改革实施固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政策仍然推行,其背后的动因则不光在于强政府逻辑,很大一方面在于保障机制的并行和经济激励机制的运用。
虽然N县农村地区的部分村民从心理上不认可该政策,但是N县殡葬改革政策提供的免费的“一条龙”服务让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小的人群对政策的排斥减轻,另外N县对积极响应生态殡葬,主动提出绿色殡葬的人进行经济奖励。而这部分率先配合的群体则起到了一个带头示范的作用,部分地区形成的群体性效应。
三、动力与阻力
根据N县的政策实施进程分析,农村殡葬改革推行的动力简而言之就是资金支持和政策激励,其阻力则可以归结为三方面的原因:
农村地区的人口居住相对分散,政策的宣传与执行的难度较大。农村的村落分散大大增加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另外,农村殡葬改革政策的推行时间较短,地方政府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制度和执行标准。
政策实施者的政策执行不严,宣传不到位。很多政策的实施者自身对政策的认同度不够,了解不深刻,无法对人们进行有力引导和观念的改变,且在执行的过程中十分懈怠,导致很多人由于对政策的了解不充分而排斥殡葬改革。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虽然已经不合时宜,但是很多人内心的偏执使他们固守传统的思维。且丧葬礼仪的庄重、肃穆之感让人形成的敬畏和神圣在他们心里扎根已久,几千年形成的殡葬文化和流传下来的丧葬风俗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由土葬改为火葬的殡葬方式让仍然信奉灵肉分离,灵魂不死,今生来世观念的人难以接受,况且“土者,乃人之所命者也”,火葬不仅无法保全尸体,又无法入土为安。
神圣的丧葬礼仪受到约束和限制,更是为很多人所不能容忍。那些潜藏在N县农村地区的丧葬礼仪中的迷信思想,在其他乡村社会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深入人脊髓的观念是殡葬改革推行的最大阻碍,人们对殡葬改革的认可也因此久久难以实现。
四、路漫漫其修远兮
重视殡葬改革政策推行的文化根基,在“观念的水位”上升中推行制度。殡葬改革政策推行是社会公共管理的一部分,胡德的公共管理文化理论的网格—团体框架,呈现出每一种公共管理方式都需要相互匹配的价值信念的支持,殡葬改革也不例外。
挖掘殡葬方式中隐含的优秀民俗、孝道文化,将本土的民俗特色适当融合到殡葬改革政策的推行过程中,为政策推行奠定文化根基;人们一些传统观念沉积已久,政策制度也许可以一夜之间改变,但是政策制度无法瞬间改变观念,公民观念的转变需要公共空隙,在渐进的政策推行中公民会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经年累月的制度化过程会推动理想的公共政策变革。
而殡葬改革更是如此,传统殡葬文化在民间的顽强的生命力无法在政策的交接转化中消亡,因此引导人们的殡葬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
殡葬改革政策推行自上而下,领导干部做好表率。领导干部作为殡葬改革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带头进行生态祭扫,文明治丧是最好的政策宣传与引导。
同时领导干部自觉抵制迷信低俗活动,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积极主动地倡导更加生态的殡葬方式,比如花葬、海葬、树葬等。
另外,中国人际关系中形成的差序格局启发领导干部先对身边的亲友首先进行教育和观念的引导,采取这种春风化雨的形式对政策进行差序传播,以此使殡葬改革政策自上而下顺利推行。
严格执行殡葬改革政策。政策执行者必须严于律己,在基层推行殡葬改革政策时严格谨慎处理,兼顾人情和法理,而不是借机收敛钱财,或采用过于刚性而不人性的手段执行殡葬改革政策,这些行为会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陷入塔西佗陷阱当中。
因此,当政策执行者立足实际,深刻了解殡葬改革政策的目标和内涵,采取亲民、爱民、为民的方式执行政策,获取人民的更多理解和认可,同时使自身更加具备“卡里斯马”人格。另外,执行过程中采取一套标准,让执行过程软化而又不失规范。
总而言之,当前殡葬改革政策的推行必然是大势所趋,但殡葬改革政策和民俗的碰撞显示殡葬改革的环境不容乐观,殡葬改革政策在全国各地都全面推行仍然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柳占良,《农村殡葬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4)
[2] 张宁,费梦婷,李嫣,余鹏程,《我国农村殡葬改革长效机制建设的困惑及应对》[J]公共管理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
[4]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
[5] 中央政府门户网,《“装棺再葬”使殡葬改革不到位的表现反而增加群众负担》2008
[6] 公众号白事一点通 《农村殡葬改革遇阻问题原因分析及建议》
[7] 王志国,《推行绿色殡葬 倡导文明新风》中央党校
本文来自公众号:行业研习(ID:hangyeyanxi),作者: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