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头图来自:AI生成
一个省市的定位,决定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自2019年“多规合一”体系实施以来,国家层面已批复28个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加上更早之前获批的京沪两地,共有30个省份获批。
基于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各大省份分工有别,在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
整体来看,北京、上海、广东基本都立足于国家层面,江浙等发达地区承担部分“国”字头功能,其他地区多数着眼于区域层面。
河南、湖南、江西等立足于中部,山东、东北多以“东北亚”为关键词,广西、云南则是“东盟”或“南亚东南亚”,山西、内蒙古、甘肃以能源为重心……
这其中,经济大省最为突出。在经济上被赋予勇挑大梁的重任,那么在国家定位汇总,都有哪些分工?
一
粤苏浙,国家定位有何不同?
先看广东,既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试验田、先行地”,也是展现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区”。
高定位背后,是高增长、高质量发展的现实。
改革开放之前,广东只是一个以农业为支柱的传统省份,1978年GDP总量仅位居全国第五,不及上海、北京、辽宁、山东,只有香港的一半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以“敢为天下先”的担当“杀出一条血路”,拿下中国经济、人口、工业、外贸、科创、财政、养老金第一大省之位。
可以说,没有哪个地方比广东更能彰显改革开放创造的巨大奇迹,也没有谁能比广东更能诠释“始终走在前列”的内涵。
再看江苏,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肩负起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国家战略,但并非主导者。
江苏是中国经济第二大省,素以区域均衡发展著称,“十三太保”个个都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不过,无论是长江经济带,还是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上海才是独一无二的龙头,江浙徽则是“各扬所长”的存在。
所以,规划提出,“主动服务、积极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充分集成江苏优势,加强与浙皖战略协同”。
再看浙江,除了与江苏相似的重大战略交汇点之后,最显眼的当属“共同富裕示范区”。
浙江是中国经济第四大省,人均GDP位居省域第三名,居民可支配收入位居省域第一名,人口增量连续两年蝉联全国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城乡差距全国最小,各地市发展同样相对均衡。
杭州、宁波都是副省级城市,形成了杭甬“双城记”的格局,而温州、绍兴、嘉兴等普通地级市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这些城市都以民营经济发达著称,也是“块状经济”的探索者,大大小小的产业园、批发市场和特色产业集群不计其数。
因此,共同富裕示范区被浙江拿下,不是没有理由的。
二
山东、河南、四川,各自担起什么重任?
山东,着眼的是北方,被赋予“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工业基地”的定位。
山东是中国经济第三大省,也是北方经济第一大省,目前GDP已经站上9万亿,到2025年有望迈上10万亿大关。
当前,南北差距取代东西差距,成为区域差距的焦点。而作为北方第一大省,山东肩负起新旧动能转换、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
山东最大的优势,一是重化工业规模庞大,新旧动能转换空间巨大,堪称北方最大的经济压舱石和工业增长极。
二是地处京津冀、长三角中间,与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区域毗邻,属于我国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战略节点,与周边容易形成协同发展效应。
河南,着眼的是中部崛起,且有黄河流域国家战略的加持,在国内大循环中有着重要地位。
河南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文化大省、交通大省,区位优势一流,劳动力优势相对突出。
当前,“陆权复兴”成为潮流,其背后一方面是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市市有机场、人工运河、中欧班列、航空物流枢纽等大基建的支撑,
另一方面则是国内大循环时代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带来的助力。
河南,既是大国交通立交桥,又是户籍人口第一大省,再加上中部崛起、黄河流域战略的助力,在未来的新发展格局中抢得先机。
四川,立足于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等战略,且拿下迄今为止唯一的“战略腹地”定位。
四川是西部经济第一大省,也是人口第一大省,无论农业、资源还是工业、科教都相对发达。
近年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中国城市群、大国综合立体交通第四极,四川的地位也得到全面提升,被赋予一系列重磅战略加持。
简而言之,四川坐拥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内大循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等战略叠加优势,地位可见一斑。
三
“国家战略腹地”,究竟都有谁?
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加强关键产业备份,推进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堪称近年来最受关注的国家战略。
去年以来,包括四川、重庆、河南、湖北、湖南、贵州、广西、陕西等地,或直接或间接,加入战略腹地的竞逐战中。
不过,在国家层面批复的各地重要规划中,只有四川被明确定性为“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可谓独此一家。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中,四川就是重镇之一,拿下了当时1/3左右的投资,建成300多个以国防科技为主的企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奠定了深厚的工业基础。
如今的四川,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工业总产值、科技创新水平全部跃居西部地区首位,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等6个万亿级产业,具备承载重大生产力、关键产业备份的基础。
因此,在最新规划中,四川提出打造“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且明确以建设“稳定后方、服务全国的战略安全保障区”为目标。
四川是典型的国家战略腹地,但国家战略腹地却不是只有四川一家。
腹地,顾名思义,相对中心城市和前沿地区而言,有经济腹地、人口腹地、产业腹地和国防腹地之说。
一般而言,只要不是沿海沿边地区,都可视为腹地,广大中西部地区都在其列,但不是所有腹地都能称得上战略腹地。
根据《中西部产业大转移》一文,要想担起战略腹地的重任,必须在经济、产业、区位、能源、人口等方面有着关键的一席之地,要么资源丰富,要么人口众多,要么产业基础一流,能作为重大生产力的承载地。
在这方面,经济实力较强、工业体系相对完善、创新要素聚集、交通区位一流且拥有超大规模优势的四川、重庆、陕西、湖北、河南等地,都具有一定优势。
需要说明的是,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不同于数十年前的三线建设,当时是基于备战需要,诉诸的是东部和东北地区的产业大迁移,以靠山、分散、进洞为原则。
而这一轮的产业转移并非强制性的,更多还是市场驱动的逻辑,只有一些关键产业存在国家布局的倾斜因素。
因此,无论是将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解读为“新三线建设”,还是将战略腹地局限于四川一省,都是有失偏颇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