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7-29 12:00
这条漫画界最知名的狗,是怎么火到他七十岁生日的?

像舒尔茨《花生》那样慢悠、简练且持久的内容创作,才是让卡通人物真正鲜活起来的前提,才是令漫画/动画获得尊重的基石。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画学术趴(ID:babblers),作者:Pel,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这个猫奴盛行的年代,如果要大众评出最知名的卡通猫猫形象的话,应该颇有难度。


但是,要问动画/漫画史上最有名的“狗明星”?答案想必相当明晰——


  

跟随NASA上过天、纽约时装周办过展,这只长着小眼睛小短腿、永远满嘴笑容的可爱小白狗,人气经久不衰。


幸福是一只温暖的小狗~


史努比(Snoopy)是《花生》(Peanuts)漫画中的角色,原作讲述一群小孩的生活,根据其改编的《查理·布朗》系列动画,相信是许多人的童年经典。



但对更多人、尤其是更年轻的朋友来说,《花生》这部作品恐怕就没那出名了。


笔者问了一圈,虽然周围朋友多多少少都见过史努比的商品图标,但也就仅仅如此了:在他们的印象中,史努比只是个类似熊本熊那样的商业吉祥物。


然而,事实却并不是如此。


在今年将迎来70岁生日的《花生》漫画,是一部有着极高作品价值与历史贡献的作品,其也远不只有史努比这一个出彩的角色。


《查理·布朗的圣诞节》是美国重播次数最多的特别篇动画,甚至有人说,没看过这部片,就不算过过圣诞节


今天,学术趴就来与大家聊聊《花生》二三事。


从报纸上不起眼的“花生米”,到脍炙人口的国民形象


1922年,查尔斯·舒尔茨(Charles M. Schulz)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他读着《疯狂猫》《大力水手》等经典漫画长大,从小害羞、胆小、内向,但对漫画却异常笃定,年纪轻轻就立志要以画漫画为生。


《疯狂猫》Krazy Cats,这是当时典型的报纸连环漫画(comic strip)


开理发店的父母虽然完全不懂绘画,但却给予了查尔斯相当的理解,鼓励他高中毕业后到艺校接受函授培训。


查尔斯·舒尔茨


舒尔茨毕业时正值二战,短暂军旅生涯之后,他当了几年美术教师。期间,他不断给各地报纸投稿漫画,终于在1947年于当地的《明星论坛报》(Star Tribune)和《圣保罗先锋报》(St. Paul Pioneer Press)获得了每周连载漫画《小家伙》(Li'l Folks)的机会。


“真正的爸爸妈妈们要是过家家玩腻了该怎么办?”

“还是没回应……看起来家里没人”

“三点还差十分?好吧,谢啦。”

“上菜单!”


《小家伙》是一部以儿童为主角的幽默漫画,没有固定的角色、也没有分格,每一幅讲述一个幽默小段子(gag)


可以看出,在《小家伙》里,他简练干净的绘画风格与独特的漫画写作方式(舒尔茨笔下的幽默感都和儿童特性相关,基本不靠滑稽夸张)已经基本确立。


终于,传奇人物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也于1948年5月30日正式登场。


这时的查理布朗还头发多多


1950年,联合报业集团(United Feature Syndicate)看中了舒尔茨作品的商业价值,以更高的价码与他签下合同,要求舒尔茨在旗下报纸连载调性相仿的幽默小漫画。


编辑出于法律版权与吸睛原则的考量,擅自将漫画的名字从“Li'l Folks”改成了“Peanuts”,意为报纸中间歇息逗乐的漫画小段子,就像吃花生那样轻松又香喷喷。


舒尔茨本人一直对这个名字颇有不满,认为它和作品本身没有直接联系,不如叫《查理·布朗》或《小家伙》,不过后来传播度太高,要改也来不及了


在《花生》中,舒尔茨延续了先前的创作理念:画面依然简明易懂,依然讲述小孩子们的幽默故事。除此之外,《花生》也有两点革新:


一是在形式上,《花生》终于有了分格,每幅漫画通常横向三到四格,这给了舒尔茨更大的创作空间,得以用分格呈现时间流逝。



上:《小家伙》1947年9月21日

下:《花生》1953年10月7日


在“图像-文字”两个维度之外又多了一个维度,讲故事的方式也跟着改变了,漫画有了所谓“起承转合”的叙事节奏,创作思路从“搭设一个有趣的画面”变到“发展一个有节奏的故事”。


二是内容上,《花生》引入了固定角色群体,被称为“第一部拥有多个角色的系列漫画”。


除了主角查理·布朗外,史努比、露西、莎莉、莱纳斯、施洛德等角色也个个性格鲜明,互相逗乐。


从左至右:懒妹妹沙莉·布朗、女王大人露西、白白小狗史努比、黄黄小鸟糊涂塌客、老好人查理·布朗、哲学家莱纳斯

当然这堵围墙也是《花生》主角们思考人生的专用背景


并在随后数十年的连载里,他们给人的印象保持相当的一致性,成为美国人家喻户晓的角色——这种一致性,对仅被视为消遣的报纸连环漫画来说,可并不常见。


1960年代,随着第一批读《花生》长大的青年人走向社会(获得话语权),《花生》很快在全国范围内“破圈”爆红,尤其在大学生群体内流行开来。


加之美国高度成熟的商业化运作,贺卡、服饰、玩具、百老汇歌舞剧、阿波罗10号登月舱……查理·布朗、史努比等角色出现在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漫画角色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花生》人物已经成为了NASA半正式的吉祥物


巅峰时期,《花生》同时连载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2600多份报纸上。


舒尔茨也在版税和周边销售上赚了大钱,一度成为漫画界首富,收入与迈克尔·乔丹、迈克尔·杰克逊等娱乐界大亨相提并论。


舒尔茨笔耕不辍,总共创作了17897幅《花生》,没有助手、没有代笔,完成了堪称奇迹的50年连载长跑,直到1999年才因健康问题宣布停笔。


或许是冥冥天意,舒尔茨去世的日子,也恰好是最后一期《花生》(2000年2月13日)发行的前一天。



在漫画中寻找诗意


舒尔茨一生没有画过成年人的故事,作品里全是小孩子的生活。


但是,《花生》绝非一部靠浅薄的滑稽与“卖萌”流行的作品。


相反,许多读者成年后回看发现,《花生》或许是他们儿时读过最有“深度”的漫画。


等我长大了,我要当一个普通的小小乡村医生

我会住在城里。每天早晨起床钻进我的跑车飞驰向乡村!

然后我开始疗愈人们……我会疗愈千万米外所有人!

我会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普通小小乡村医生!


《花生》的故事类型多样,但无论哪个时期的作品,舒尔茨都呈现一种独特的幽默感——不同于《米老鼠》《猫和老鼠》那样聒噪夸张的“滑稽风趣”,《花生》里的幽默不是“捧腹大笑”,是“会心一笑”。



《花生》的世界里只有孩子,但舒尔茨巧妙地将成人社会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无需刺激的画面和演出,用平平淡淡的方式抖出让成人会心一笑的包袱,孩子天真幼稚的本性好似一层滤网,筛掉成人幽默建立于他人之上的“痛苦”与“苦涩”,留下一种不疾不徐的幽默感、与生活感


《花生》里,成人最多只作为画外音或出现下半身


用声音来做类比,《花生》的幽默感就像轻松暖心的爵士乐之下,一个小孩在你面前娓娓道来他观察社会有趣的发现,虽然结巴又抓不住重点,但却呈现奇妙的诗意,给你提供了未曾想到(或早已遗忘)的看世界角度。


最成功的比尔·莫伦茨(Bill Melendez)导演系列《查理·布朗》动画,就以这样的理念制作:


配音就应该是真正的儿童,配乐就应该轻松舒缓,至于情景喜剧里引导气氛、引导你哪里该笑(哪里不该笑)的罐头笑声,更是万万不能添加。从而完美还原了《花生》里内敛、克制的幽默感。



公认最经典的两部比尔·莫伦茨导演《花生》动画,1965年的《查理·布朗的圣诞节》和1966年的《是南瓜大仙哦,查理·布朗》


《花生》的世界,既有成功也有失败,既有欢欣也有残酷,就像我们人生经历到的百味情绪,舒尔茨将它们提炼出来,编成一部以儿童思维为索引的人生词典。


虽说充满哲理,但你很难跟别人解释这是部多优秀的作品。


因为《花生》似乎在逗乐并感动我们至于没讲什么“道理”:不教我们如何拯救世界、不教我们具体的知识、甚至不教我们如何幸福的生活。



一部当代人弱点的百科全书


说实话,取决于阅读时心境的变化,《花生》里的有些篇章,成人回顾起来并不一定会觉得“搞笑”——说不定,还会觉得故事对这群孩子来说过于残忍苦涩。


尤其是对于《花生》的主角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许多人认为他是作者查尔斯·舒尔茨自身的投射(查理·布朗的父亲也是理发师)


“看啊!迎面走来查理布朗!”

“老好人查理布朗……是的先生!”

“老好人查理布朗……”

“我真讨厌他!”

1950年10月2日,《花生》漫画第1期


查理·布朗是个正直、诚实、体贴的小孩,但却极度敏感、自怨自哀,做许多事情都很笨拙。


比方说永远踢不到橄榄球、永远放不好风筝、永远信箱空空。“永远”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和老好人。


查理布朗是小伙伴里那种,老是被取笑却还一直带着玩的角色。你甚至可以把他当形容词,用“I'm so Charlie Brown”描述心情低沉。



不过舒尔茨本人对自我投射的解读不大赞成。作为一个“起名苦手”,《花生》里角色的名字基本都来源于舒尔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性格相似的)朋友。


等到挥笔开画,我愿意相信,舒尔茨一定在每个角色上都注入了自我投射——每个小孩都是他的一部分,且真心、持续地赋予他们生命,才能出塑造如此鲜活的人物。



露西(Lucy)是理性主义者的代表,一个霸道暴躁的小姑娘,常常欺负其他小伙伴,追求实际利益,控制欲极强,也极具责任感,愿意保护他人,还对沉迷钢琴的施罗德(Schroeder)痴迷不已。


心理咨询 5分钱

我最近好紧张……

一切都令我心烦意乱……我总是好紧张……

试着去放松……五分钱,劳驾!


最著名的是她每回答一个问题都要收5美分的心理咨询摊位。她的名字来源于舒尔茨的邻居,有人认为对露西的描绘代表了舒尔茨对妻子的看法。


莱纳斯(Linus)是露西的弟弟,代表失意苦恼的知识分子,聪明、见多识广,经常完成各式神奇操作与哲理发言。


我不喜欢直面问题

我认为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躲开它

这就是我独一无二的哲学

没有什么问题是逃避解决不掉的!


但他的安全感又十分薄弱,只要拿走他身边日夜揪着的小毯子,剥夺这份依赖之后,莱纳斯就会变得幼稚慌张又糊涂。


史努比则是《花生》里最为特殊的角色,他甚至都不是人类角色!


评论界甚至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恰恰是50年代晚期不断“人化”“萌化”的史努比毁掉了《花生》漫画的韵味。

        

*叹息*

我的“狗”生没有意义……

一切都如此空虚……

就连我的小兔绘本如此无趣

我纵览天空,也找不到意义!

找不到意义!

*叹息*

啊!意义


史努比是查理布朗养的一条小狗,灵感来源于舒尔茨小时候养的一只叫斯派克(Spike,后来也成了漫画里史努比的亲戚)的狗,整日呆在狗屋房顶上,是个理想主义者,思维超级活跃、行为超级自信。


舒尔茨与斯派克


在史努比的幻想里,他可以是一战王牌飞行员德军红男爵的死敌、可以是被拒稿无数的超能作家、也可以是帅气迷人的大学生,而查理·布朗等孩子也乐于配合他的幻想。



舒尔茨始终把握着一把尺,让史努比的角色定位在宠物与人类之间。


从史努比的表现也可看出,它虽喜爱角色扮演,但也从没忘掉自己现实中依赖人类生存的事实,演出闭幕后一地鸡毛,回到小屋上继续躺着也难免小失落。这种设定给角色增添了复杂度。细细一想,确实有点诡异。


我的人生一直很无聊

日复一日复一日复一日……

我需要改变


同样印象深刻的角色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展开说了。在众多描写儿童的文学作品里,舒尔茨也是绝不落俗套的。《花生》许多角色后来都成为心理学界相当典型的研究案例。


凭借《鼠族》(Maus)为漫画首次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漫画家阿特·斯皮格曼(Art Spiegelman)曾经这样形容《花生》的创作:


“舒尔茨把自己的内心分离成数个孩童模样的碎片,然后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让他们互相照面携手生活。”(Schulz breaking himself into child-sized pieces and letting them all go at each other for the next half-century.)


这是什么?

我听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蜡烛”(出自美国作家安娜·路易丝·斯特朗)

有道理,虽然肯定有人不同意你……

去你的黑暗!


角色的缺陷 & 艺术的完整


舒尔茨还有一天才之处,是明明作为幽默漫画作家,却不避讳避讳描绘角色性格缺陷,不避讳儿童能有多么残忍。


我的人生多么糟糕。

你一个人来,一个人待着

然后你一个人离开

然后你回家,你哭泣,你想死


正因为这本是儿童的天性,所以《花生》叙述的话题主题虽极具内涵,但由于儿童表演的方式相当自然,由于这些角色在数十年间建立的个性深入人心——所以《花生》里并无刻意“成人化”的割裂感,那样的话也不过变成了一部儿童邪典。可以说,《花生》从最无知的孩童到最世故的成人,老少咸宜。


文学家、哲学家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曾在1985年发表一篇评论文章:他认为《花生》漫画呈现一种诗意,描绘成人的问题与苦难,但故事里成人却不在场;查理·布朗等孩子以孩童心态对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轻描淡写”,反而给成人带来了触动。


你有想过未来吗,莱纳斯?

有啊……一直有

你觉得你长大会做什么?( /怎么样?)

会超级无敌开心!


“舒尔兹的笔下的儿童不能为我们成人解决现实问题指明道路——他们只是用儿童的心态理解这些问题……让我们突然意识到,成年人自己身上的弊病早已从根源开始,污染了一切。”


迷人……真的好迷人了……

看到那簇星星了吗?

那叫“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的形状每年都会因为其中星星的运动改变……

几百万年之后,“北斗七星”就会消逝……

哇啊啊啊!


也许不是《花生》太过成人,是成人的世界,本就挺幼稚。


让卡通角色用“毫不刻意”同时“别有深意”的方式讲故事,舒尔茨不经意间触及到了漫画、乃至艺术的本质魅力。


漫画以如此简洁、轻松、便宜的方式,却成功打动了无数的孩子与成人。


作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花生》是漫画史上少数历史地位与作品意蕴都堪称“伟大”的作品。到了八九十年代,《花生》等古早的报纸连环漫画(comic strip),又助推了北美图像小说/另类漫画(graphic novel / alternative comics)浪潮对漫画媒介的革新。让一批年轻漫画家试图挣脱主流题材束缚,创造革新追求自我表达之时,可继承的不止地下漫画(underground comix)嬉皮文化的废墟。


翻译来自B站up主"PeppermintP"


当北美创作者开始思考着漫画”图像叙事“其本征,思考着不止于“看”而需要”阅读“的漫画精神究竟是什么。回过头,《花生》等真正具备人文关怀的古早作品,原来早就开始探索漫画内在的表达方式与精神气质。


2004年-2016年,《花生漫画全集》(The Complete Peanuts,引进版翻译叫《史努比漫画全集》)陆续出版,从出版方到编辑、设计师、序言撰写者,全都是当代北美先锋漫画最重要的人物


结语


《花生》漫画70年,即便是在舒尔茨去世之后,它的影响力也丝毫没有衰退,成为了美国乃至世界通俗文化的一部分。


《花生》以其温柔而略带忧伤的幽默感,打动了全世界无数读者,造就了一部漫画史上的传奇之作。

   

正如《花生》最后一期舒尔茨借史努比的打字机所说,“查理·布朗、史努比、莱纳斯、露西……我怎能忘记他们……”


或许史努比作为可爱的商业形象,其成功程度足以令追求视觉刺激的商业社会忽视其背后的作品。


但像舒尔茨《花生》那样慢悠、简练且持久的内容创作,才是让卡通人物真正鲜活起来的前提,才是令漫画/动画获得尊重的基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画学术趴(ID:babblers),作者:Pel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