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8-06 16:50

男妈妈的光辉,正在照耀现代人的心灵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跳海大院(ID:meerjump),作者:院办肠仔,题图来自:电视剧《隐秘的角落》


男妈妈,可能是2020这个糟心年唯一可以抚慰人心的存在。


张东升带娃吃麦当劳的温馨场景还萦绕在我们心中,《死亡搁浅》PC版的上架又把男妈妈这种特质又一次展现得完美无瑕,谁看到山姆摇晃BB哄她开心的时候不大喊一声爹咪呢?


你们看看看看,感受母爱


男妈妈到底有多妈


男妈妈这个词的起源,和“不会吧不会吧”等等一看就感觉到了阴阳气息的热词一样,来源于新词喷射机电竞圈,原来是玩家以妈自居恶心其他人的做法,后来被辗转用在弹幕里嘲讽饭圈文化。



但是在互联网的解构之下,男妈妈这个词的一部分词义转变为了适用范围更广的意思:拥有母性光辉的男性。



这个词义第一次被广泛应用,适逢《隐秘的角落》上映,一边爬山爬得不亦乐乎,另一边,高智秃头肾亏手无缚鸡之力全靠智取的张东升老师,成为了男妈妈最好的代言人。


张东升这个角色在真实的同时,是反传统的,他是一个浙大数学系毕业的学霸教师,但只是少年宫的非编制合同工,是亲戚里面最没出息的那个,住着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公寓,但房子并不是他买的,人前温柔知性(?),人后秃头肾亏,水产厂被王立揪着领子打脸打到眼镜都掉下来,反杀还全靠一招莽。



和其他男性角色,起码是担纲的男性角色来说,张东升显得过于“窝囊”,一间大屋子最后完全属于自己的时候,最幸福的事情居然是在阳台绿植的簇拥中啃一个苹果。


加上空气投篮,感觉就安逸到过头


再之后在麦当劳的戏份里面,让普普选玩具的场景更是堪称母爱溢出,无数人截图发微博,配上大喊爹咪的表情包,一时间妈声四起,颇为壮观。



而小岛秀夫的话题3A游戏力作《死亡搁浅》中,主角山姆·波特·布里吉斯也是一名网友公认的优秀男妈妈。


作为预言片以及饿了么外卖的宣传片(不是),《死亡搁浅》所讲述的是一个快递员(真)为了连接起因为“死亡搁浅”现象而四分五裂的美国而横跨大陆的艰险旅途,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能够警示搁浅怪物的桥婴(bridge baby,aka BB)


超级可爱!


作为主角,山姆对BB的感情超出了对一个“工具”应有的限度。崽哭了要抱抱摇摇举高高唱歌歌(在主机版本里,要摇晃BB的时候,玩家需要抱着手柄摇,非常有代入感)


感谢屎大淋倾情带崽


然后崽就会对你笑


崽累了要带崽泡亲子温泉,崽身体不好了慌慌张张跑到下一个休息点大喊同事帮忙,知道崽迟早都要死还是很徒劳而绝望地和崽建立起了心灵的联系。


 游戏中另一位爹咪,岛哥哥的缪斯麦子叔饰演的克里夫的背景故事也让人动容

虽然大家应该都打通了,还是防一下剧透吧


饰演山姆的演员诺曼·瑞杜斯同时也是长青美剧《行尸走肉》中的男二,全美硬汉的代表弩哥,但是无论是在剧中还是在戏外,这个男人和一般定式的硬汉天差地别:没有人规定硬汉不可以和带娃老手以及粉红色拖孩兼容,热爱毛公仔也可以成为硬汉标杆。


行尸走肉第一季的名场面


还有一位男妈妈历史更为悠久,其母性光辉照耀大半个西方世界,关于其故事无不透露着隐忍与博爱,与澎湃的母性,堪称男妈妈的鼻祖。


是的,就是耶稣。



你说啊,耶稣怎么就是男妈妈呢?院办也说啊,很惊讶,耶稣是男妈妈是怎么回事呢?论证耶稣是男妈妈,或者是论证耶稣身上的母性/女性特质,一直是宗教争辩中的一个热门议题。


《圣经》里面很多情节都能看出耶稣以母亲/女性自比,他将自己与子民被迫分离的痛苦形容为母亲分娩的痛苦,将自己的期望形容为母亲生产后的期望。



而在其他章节中,耶稣将自己的愤怒形容为母熊护崽的凶暴。



根据他们的分析,耶稣的很多画像也会透露出一种两性兼备的感觉,无论是姿势还是伤口,都有很多种可能会被屏蔽的解读。


为母则刚,才是男儿本色


很多人会说,男妈妈这不就是父爱吗?


但是对于父爱的描写,在绝大多数的传统影视和文学作品中,都被严肃地描写为隐忍的父爱如山,这类型的爹可以参见孩子被拐专业户连姆·尼森,在《飓风营救》中扮演一名父爱如山般沉默的爹,和女儿关系奇僵,在女儿被绑架之后迅速超神救人,虽然真的很帅,但是沟通无效还是真的无效。



然后父爱的全部表现,均体现在为了救女儿疯狂手刃地痞上面。



或者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愣头青的父爱如山体滑坡,似乎人类特有那种细腻的感情本身就把男性排除在外,非要到紧要关头,大家目光交换(一般是父亲和儿子,毕竟要传承这种密码式的感情),忽然就顿悟了这种泄漏率几乎为零的爱。



有一位博主认为男妈妈之所以为妈,是因为有“孩子”的存在。孩子不一定是实体,甚至不一定接近传统孩子的概念,而可以化为一种抽象的、无法摆脱的、几近掣肘的存在,无论对于这个存在是否接受,是否欣然,都无法摆脱,无法割离。


这种被掣肘的感觉,正好是和传统男性角色无所畏惧的大方向是相反的。


之所以为什么有的观众会对男妈妈这种说法感到膈应也是这个原因,就没见过,就觉得别扭,觉得男的就应该哐哐铁板一块,儿女情长家长里短只是陪衬,在大义面前都可以丢弃和牺牲,哼,女人,只会影响我出剑的速度。


著名的剑纯行为


其实男妈妈这个词,可以被归入泥塑的大标签之下。泥塑,是逆苏(逆玛丽苏)的谐音,简单来说就是把男当成女的,女的当成男的,不管你是什么类型的猛男,一律都是妈妈姐姐妹妹亲亲老婆毒寡妇,男妈妈不需要理由,妈就完事儿了。


刘梅说得对


具体的操作,大家可以移步到各大泥塑bot观赏,别的不说,至少所有的赞美都真情实感到了令人落泪的地步,用某位博主的话来说,是在用“赞美女性的最高语句去赞美男性”。


好辣好辣,嘶——


院办的狗友就是一位将齐柏林飞艇主唱Robert Plant封为唯一真妈的狂热信徒,手机的待机画面是罗普兰抱着小羊的照片。在看见照片的那一瞬间,我的确感受到了汹涌澎湃美和静水流深的母性,瞬间理解了她叫妈的冲动。


妈咪妈咪妈咪!

关于上世纪摇滚圈的那些妈妈姐姐妹妹们,其复杂程度可以单写一篇


当罗普兰上一年疑似出现在香格里拉的时候,狗友微博首页还掀起过一波香格里拉千里寻妈的浪潮。



泥谁不泥谁是只能各花入各眼的事情,兴之所至是个人都能泥,但是在创作上,现在的创作者也越来越喜欢“张东升”式的人物,一种特质融合的、打破stereotype的角色。


以往的作品中其实也并不缺少男大姐/人妖这样具有两性特征的人物,但是大多都是噱头大于内核,本质来说更像是套着男性外壳的知心大姐式角色,换成女性除了少了点噱头之外也没差,本质上属于省事儿又想落个好口碑的偷懒式做法。


走传统路子的作品里面,近年来的日剧,比如《家政夫三园田》《总务部长是跨性别者》《老子的裙子在哪儿》都做得不错,起码没有疯狂放大主角身上某一个性别的特征。



而更妈一点的角色,除了张东升,还有网飞新剧《真心半解》里面邹兆龙扮演的单亲爸爸,爱操心不爱出门,身体不太好的样子,爱看爱情电影,在看爱情电影的时候对女儿耍小性子,对找上门来的男主角摆臭脸。



单亲父亲这种角色的设置一般会和母亲角色的缺失并行,并且在以后的剧情中带入一个充当新妈妈的女性角色,但是在《真心半解》里面完全没有这样方便讨巧的写法,这个家庭里面并没有母亲缺失之后的那种冰冷而笨拙的气息,该有的温暖都有,而早逝的母亲,在设定上则是一位“风趣健谈且喜爱闯荡”的类型。



父亲在最后让女儿安心去大城市上学,默默给女儿做十八顿的饺子带着路上吃,略显别扭地说了一句“我们来这里,不是让了为你像我,而是为了让你像你妈。”


真的很妈,妈得由里到外


通过原本“属于”不同性别的特质的融合,排除性别定式的障碍,让观众少归结到“男的/女的就是会这样做”上面,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人”本身,无疑可以让角色更有纵深,也更加强韧。


顺带一提,秦昊完全知道泥塑是咋回事,并且还兴致勃勃地向别人介绍。


请你离观众的生活远一点


关于两性的性别定式,有过一个很出名的例子,那就是粉色和蓝色性别感从属的变迁。



现代人对于粉色和蓝色哪种“属于”女孩,哪种“属于”男孩有着很明确的认知,似乎天生便是如此,甚至会有出现很多女性年轻的时候钟爱黑色,长大了“才知道粉色的妙”这种集体浪潮。


但是在二战之前,“文静而矜持”蓝色才是划分给女性的颜色,而粉红色这种“血液被稀释的勇敢的颜色”是男性的特权——虽然小孩子们穿得更多的还是白色,直到二战后经济腾飞,广告商本为了卖货开始打标签,才开始分配颜色。



再往前走的话,粉色和蓝色的性别从属会更加模糊,只是单纯地作为一种颜色而存在,有穿着蓝色缎子衣裙的维多利亚贵妇,也有穿着粉色蓬蓬裙的洛可可少女。

       


其实很多其他的“性别特征”和粉色蓝色一样,是在社会文化的规训下形成的,这些规训将世界划成两半,一般塞给男性一半塞给女性,并称越界者为异端。


男妈妈,或者泥塑,就是这种规训的搅局者。


男性可以敏感,可以脆弱,可以不为大局牺牲,可以不出人头地,可以蹲厨房,可以做一切“不应该是男性做的事”,女性也可以凝视男性,可以成为飒爽的天菜,可以对着男性大喊亲亲老婆,可以独当一面。



有人觉得这样“男将不男女将不女”,但是泥塑并不意味着一种强制的审美或者标准,而是一种可能,一种选择,一种边界的拓展。可以选,有得选,可以相互批评,才是一种健康的生态,而不是不准这个不准那个,到最后人变成一种填充物,塞在名为标准的壳子里。


如果上面的这些所有都不能打动你的话,至少想想这个——多一个受欢迎的男妈妈,就少一个胡须精致到变态的胶头西装油腻男,怎么样,是不是很划算。


no more this style


最后献上一首小诗,在男妈妈这个词尚未被发明的日子里,甚至在很久之前,我们其实一直熟知这种模糊而温暖潮湿的意象。


来自微博@磨铁读诗会


参考资料:

1.陳益慧.《主題探討:神的母性》

http://gospel.pct.org.tw/AssociatorMagazine.aspx?strTID=4&strISID=381&strMAGID=M200905260206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跳海大院(ID:meerjump),作者:院办肠仔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