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在讲究风水的中国文化背景下,凶宅的真实市场行情是否如看到的这样火热?凶宅背后有哪些套路?凶宅之外又有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衍生经济?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致杭,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凶宅最近频频进入人们视野当中。
8月初,一条“上海徐家汇核心地段一凶宅低于市场价200万,9小时内被疯抢”的消息在很多上海人的朋友圈疯狂刷屏,引发全上海甚至其他地区地产行业沸腾。尽管随后该信息被证实并不属实,但“低价凶宅”还是带来了不小的话题讨论度。
这套豪宅地处上海核心地段,小区成交均价11万/方,该套凶宅挂牌8万。图源:微博
更早些时候,7月14日,一套位于杭州丁桥、曾经发生过命案的法拍房也引起了广泛关注。5万人次围观,14人参与,从154万元起拍,经过长达52轮的激烈竞价,最终以222万元成交,几乎与同小区二手房价格持平。
杭州丁桥这一遭法院强制执行拍卖的凶宅引发广泛关注。图源: 经视新闻截图
最近,不少媒体更是集中披露某二手交易平台上不少虚假宣传广告,这些文案利用凶宅作为噱头吸引流量。
“凶宅”,这个中国人往往避而远之的名词,突然热了起来。围绕凶宅的讨论一波接着一波,丝毫没有消退的迹象。
在讲究风水的中国文化背景下,凶宅的真实市场行情是否如看到的这样火热?凶宅背后有哪些套路?凶宅之外又有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衍生经济?
凶宅背后的江湖
“凶宅”,一般是指在房屋本体结构内曾发生自杀、他杀、意外死亡事件的房屋。
凶宅由于自身的黑历史,价格一般比其他正常二手房的市场价低25%-30%。有着更多购房选择以及较低购房成本的三四线城市居民,他们宁愿要一个“尽善尽美的新房”,也不会接受一套售价低三成的“凶宅”,因此自然会在第一时间将凶宅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
大部分中老年人以及三四线城市居民仍十分介意凶宅。图源:《安家》
但对于生活在一二线大城市的人来说,尤其对年轻世代而言,高企的生活成本、漫长的通勤时间、高强度的竞争压力,使得他们迫不及待地找到属于自己的栖身之地。能够以低于正常二手房市场价3成左右的价格在一线城市找到自己的落脚点,一套房屋“黑历史”自然变得不那么重要。
高企的房价使许多人不得不选择凶宅。图源: 《凶宅改造》
毕竟,在现实的生存压力面前,心理上的恐惧也许微不足道。
除此之外,一些像杭州丁桥这套凶宅这样的法拍房并不适用于限购政策,这对于生活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非本地居民而言,是不可多得的买房良机。
因此,在大城市里,凶宅市场越来越活络。尤其在核心地段,性价比极高的凶宅更是成了香饽饽。对于一些中介来说,凶宅的成交周期甚至比一般房源更快。正常情况下整个交易流程大约只需要1周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凶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流量收割机”。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凶宅”,类似“凶宅含泪出售”“百年难遇的凶宅”“七旬老人心慌慌,小孩半夜哭闹不止,业主夜夜难眠。莫名失踪的遥控器?半夜忽暗忽明的走廊电灯?”这样耸人听闻的出售文案比比皆是,不少还吸引了过万的流量。
某二手交易平台上的凶宅文案以及配图甚至已经形成固定套路。图源:某二手交易平台截图
如果你已经做好一切购买凶宅的心理准备点进去,结果可能会大失所望。中介们往往会开门见山,委婉地表示歉意,并直接挑明“房子并没有出过事,客户急需用钱,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大家注意”。有的会直接告知凶宅已售,转而引流到其他正常二手房源。
谁曾想凶宅也能成为流量来源和噱头,并成为虚假宣传的手段。
谈到吉凶,自然也少不了风水师的身影。在凶宅市场逐渐抬头的情况下,风水师当然不会放过从中分一杯羹的机会。
风水师们早早瞄准了这一潜在市场机会。图源:微博
凶宅与其他正常二手房源相比仍属少数,相关资源零散分布在大小不同的中介机构平台上。于是,不少城市的风水师瞄准机会,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合凶宅房源信息。
但他们并非想要成为又一个房产中介——他们盈利的来源并不是中介费,而是他们的主业,即信息费和解决风水问题的费用。提供凶宅市场中介服务只是为他们修路搭桥,由这些“凶宅”衍生的风水服务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
对于购买了凶宅的人而言,风水师能最大程度缓解恐惧和焦虑。
这些风水师会从测试购房者的生辰八字开始,判断购房者是否适合购买凶宅。进而从风水角度解读凶宅的布局和宜居程度,并提供咨询服务。最后还提供包括做法事、指导装修和家具摆放在内的去凶服务。可谓真正的一条龙服务。
凶宅买卖其实就是一个江湖,卖房者、求购者、中介商与风水师混战其中。
不能洗白的凶宅不是“好凶宅”
对于购买者而言,入手一套凶宅后,如何洗白黑历史才是实现从使用价值过渡到价值的关键所在。
自住、转租、出售一般而言是购买者处置所购凶宅的三种主要方式。
地毯式的装修并闲置一年左右的时间后,购买者自己搬进房子再一段时间往往是凶宅最好的降低敏感度方式。对于一小部分刚需型购买者来说,自住本来就是他们计划之内,不存在所谓洗白问题。
装修后的凶宅能最大程度降低新入住者的恐惧感。图源:《凶宅改造》
但不是所有人都那么的“大无畏”。不少人通过转租的方式,既避免了自己每日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也能最大程度洗白房子的黑历史。当然,对于房东来说,首先需要将房屋为“凶宅”这一信息如实告知租客。如实告知后,租客能否接受则成了最大的问题。价格此时又成了博弈的最大筹码。
与此同时,也有投资者利用其金融属性,全款买入低价凶宅后抵押套利。如果这些投资者以市场价6成左右买入,银行抵押率以7成计算,就存在1成的套利空间。
假设一套房子市场价1000万元,发生意外事故不幸变成凶宅后,降价至600万元出售,如果买入放到银行进行抵押,大约可以获得700万元。这样一来便可以从中获利100万元。当然,如果评估部门得知相关信息,进行抵押套利操作的空间就会小得多。
对于许多凶宅购买者而言,以低价购入,经过洗白后转售实现溢价是他们的终极目的。无论自住还是转租,最后还是需要通过转售来验证洗白的效果,实现房屋自身的经济价值。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注定是一个比普通二手房更长的周期。
当然除了想方设法洗白凶宅的“黑历史”,不少人反其道而行之。最大程度利用凶宅的黑历史,消灾避祸,或者专门寻找凶宅来存放古画、古董,供奉鬼神甚至进行灵异节目直播。
现实当中不少人像《安家》中的黄先生这样,购买凶宅来进行所谓“转运”。
洗白不易,投资一套凶宅,真正的挑战其实才刚刚开始。
凶宅之外的黑色经济圈
从成熟的凶宅交易市场、凶宅试睡员、凶宅改造真人秀到凶杀案发地观光团,由凶宅衍生的经济圈范围远比你想象的大。
在中国香港、日本这些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过高的房价和自杀率催生了较为成熟的凶宅买卖以及租赁市场。
单从凶宅交易信息的透明度来看,在香港squarefoot.com.hk网站中,就有专门的“香港最齐凶宅资料库”。资料库内详细罗列了包括时间、地点、事故成因在内的5230个凶宅项目。香港地产网也专门开辟了包含3980套住宅在内的凶宅数据库,在地址和成因上介绍得更为具体细致。
香港已经建立较为完整详细的凶宅数据库,包括详细信息。图源:官网截图
而在日本,最著名的当数名叫“大島てる”的凶宅信息网站。网站的地图标示了日本各地凶宅的地点,点开地图,黄色火焰就会出现在城市和城镇上,点击火焰就会出现事情发生的经过以及发生时间等相关资讯。
每一个黄色火焰上的数字代表该区域凶宅数量。图源: 官网截图
在日本还甚至出现一种新兴兼职——“凶宅试睡员”。只要在指定房屋住一个月,为业主证明并无闹鬼,就可以拿到百万日元的月薪(折合人民币6万多元)。
与中国香港、日本透明全面的凶宅信息相比,中国内地也有类似的网站,比如“凶宅集”。但“凶宅集”更像是故事集,照搬新闻片段作为故事介绍。网站里相关的数据库以及交易信息基本为零。
同样在香港,还有这样一个观光团,曾经获得“感动香港奖”,这个观光团叫凶杀案观光团,全程1.5公里,总计2小时,参观2012到2016年间12个命案案发地。因为香港的夏天太热,导赏基本都在夜晚和冬天。从第一团开始,每年约20团,每个月做10团左右。
这个团一条线路贯穿油麻地南北,全程1.5公里。图源:逗技
面对一些被指“消费逝者生命”的质疑,观光团的发起人陈可乐曾这样说过:“12个案件的主人翁,他们已经死了,没有了自己的声音,不能够讲自己,但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还在工作、劳动、睡眠、休息,可以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也是在延续他们的生命。”
这个观光团的另外一个目的也是要带着团员去感受和思考生命的意义。图源:逗技
除此之外,在美国,还有一档硬核家装改造综艺——《凶宅改造》。这部真人秀一播出,就直接冲上热播榜第一。节目罕见地将凶宅与家装改造相结合,在考验设计师能力的同时也考验他们的胆量。
除了每栋房子背后的故事足够吸引人眼球之外,两位设计师如何通过设计对住在凶宅里的人传达出同理心和人性关怀也是一大亮点。
《凶宅改造》请了两位设计师对4户凶宅进行改造。图源:《凶宅改造》截图
与凶宅相关的经济活动,与对人性的悲悯关怀,从来都不是矛盾的。
一切还要回到人性与现实
大部分恐怖片背后都是人性的剖析和关怀,凶宅也是同样如此。
香港著名导演彭浩翔曾经拍过一部恐怖片叫《维多利亚一号》。电影中自幼生长于平民家庭的女主角起早贪黑,拼死拼活凑够首付款,却没有料到房东临时反悔提价,房子买不成了。绝望之下,她提刀走进维多利亚一号——她梦寐以求面向大海的房子成了凶宅。这下,她买得起这栋房子了。
正如片头所言“这是一座疯狂的城市,想要生存,就得比它更疯狂”,电影将人性与楼市的拉扯表现得淋漓尽致,血腥惊悚的画面背后是房价高企不下这一血淋淋的现实以及扭曲的人性。
凶宅的背后也同样是在大城市买不起房的残酷现实。穷有时比鬼更可怕。
高企的房价,逼仄的生活空间让人喘不过气来。图源: pexels
面对逐渐兴起的凶宅买卖,不少人质疑这些悲剧像金融产品的卖点一样被无情拿出来罗列展示,任人挑选,是对逝者的不尊重。 对一些以凶宅为名制造噱头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以及过度消费不幸的经济行为,毫无疑问应当坚决抵制。每一间凶宅背后都是人间悲剧,它们不应该成为营销的主角。
悲剧有时离我们并不遥远。图源:《凶宅改造》
但不幸已经发生,事发地房屋最终回归其商品属性也是情理之中。一个成熟的社会,理应更加从容科学地面对“吉凶”与生死,让凶宅最后回归到市场机制当中。
无论是成熟的凶宅交易市场,香港的凶杀案观团,还是真人秀《凶宅改造》,都表明:由凶宅衍生的经济活动可以与对逝者的悲悯、现实的反映以及对人性的关怀并行不悖。
把握好“凶宅”经济的尺度、把握好人性关怀的温度,这才是一个成熟理性的社会对待“凶宅”的最好方式。
参考资料:
好好住.神秘的凶宅,都是谁在买?
逗技.香港有个观光团,带你参观香港的两万种死法
国际金融报.凶宅更好卖?是真的!
经视看地产.这套杭州的“凶宅” 和同小区二手房一样贵
每日任务.知乎回答“住凶宅是种怎样的体验?”
Instagram优选.知乎回答“住凶宅是种怎样的体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致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