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12-09 22:04

熬夜猝死险,专坑996的打工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氢商业,作者:肘子,编辑:橘总,原文标题:《“猝死得在规定时间才算工伤” ,专卖打工人的「996奋斗无忧保险」是今年最大地狱笑话吧》,题图来源:AI生成

文章摘要
996加班险激化矛盾,赔偿困难重重。

• 😮 996险引发争议,被指合理化加班文化

• 🧩 认定工伤困难,赔偿需克服多重障碍

• 📉 打工人抗卷困难,求生意识高涨

本年度最大的阴间笑话:保险公司开始拿“打工人加班太多容易猝死”来催你买保险了。


最近有人发现,中国平安推出了一款“996奋斗无忧险”。图片上显示,这款保险由中国平安财产保险承保,可以保障“猝死/意外/救护车费用”,缴费为18元/年起,最高理赔额度可达60万元。



你还在为晚上多改了两版方案和同事偷偷骂老板,保险公司已经开了打工人超前点映,替你把未来安排好了。


除了保险名字令人不适,宣传语更是写得像老板在员工大会上对你说过的话:“无畏加班,来份熬夜险为梦想加点油”。


公司和保险公司都想让你猝得没有后顾之忧。“他们想的办法,不是怎么才能不猝死,而是猝死了怎么办。加班猝死,不解决加班,解决猝死。面对猝死的态度,不是不要,而是,别怕。”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说保险公司推出熬夜猝死险,是拿越来越卷的加班文化来向打工人贩卖焦虑,暗地里把996合理化。


“如果保险受益人写老板的名字将是绝杀。”



引发舆论后,平安产险向媒体表示,“目前公司并没有在销售此保险”。但这类“专门针对打工人加班猝死”的保险并非平安独有,2019年时类似产品就已经引发过讨论。现在你在支付宝上,依然能搜到不止一款“猝死关爱保险金”这样的产品,页面简介写着“996上班族必备保障”。


担心猝死的打工人把保险放进自己的加班套餐。这种针对打工人的“猝死险”,内容其实在保险中很常见,大多都是普通的意外保险,附加一条对不同工作环境中猝死的保障。“奋斗”是噱头,保险公司通过把意外险的常见内容放进一个具体的加班情境里,引起特定群体的注意,增加保险的购买量,套路类似于前两年的隔离险、恋爱险。


这招的确奏效。大家一边狠狠批判996奋斗无忧险“助长不合理加班”,一边在评论区偷偷问,“这种保险哪里可以买?”


打工人怕死,也怕这个月业绩不达标。



以奋斗之名的“猝死险”,赔偿打工人不一定拿得到


加班已成定局,深感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打工人决定把最后一丝确定性留给身后。有大厂的年轻人在听说或者目睹过同行员工猝死事件发生后,为自己上了28份保险。


但只要上保险就能解决打工人的后顾之忧了吗?


我和两位保险从业者聊了聊,又研究了不同类型保险中的各种猝死条例,才意识到:原来打工人万一加班猝死,ta的家人想要获得一份赔偿,还要先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2022年某互联网大厂员工猝死事件后,知名科技博主阑夕在微博上评论道,“年轻的打工人猝死消息隔三差五,真正处理得足够体面的公司几乎没有”。



现在我们来预演一下:如果一个打工人加班时意外猝死,他的家人可以分几步尝试维权、获取赔偿?


第一步,大多数人会想到《工伤保险条例》。但“猝死”要被认定为“工伤”,得看死的时机是否足够恰到好处。


工伤认定,要满足“双工+48小时”的条件,即“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


如果你在工位上加班猝死,但已经过了下班时间,不能算工伤。如果你刚加班结束,在下班路上猝死,不能算工伤。如果你在工位上猝死但恰好48小时没人发现,没有经过抢救,且医生无法认定是突发疾病导致死亡,也不能算工伤。


打工人一生追求符合规矩,连猝死的时机都要被明确规定好。


2023年11月,广东一名车间工人连上23天班后,从车间出来4分钟后吐血猝死,但并没有被认定工伤,原因是“猝死发生在下班4分钟之后,不算工作时间。”



2023年1月,某食品公司的一名销售人员被发现在宿舍床上猝死。他生前的聊天记录显示,他在肺部感染的情况下依旧需要加班开会、对接客户,领导曾表示“低烧人员可以安排拜访市场客户”。他的妻子两次申请工伤认定,但都失败了。当地人社局认为,他“发病时正在睡觉,并非处于工作状态;死亡在宿舍的床上,不属于在工作岗位突发疾病。”


2022年12月,一位在家中处理公司数据资料的锅炉公司职工突发心源性猝死。但由于没有证据证明他猝死的那一刻恰好正在处理数据资料,他的工伤认定被法院拒绝。法院认为,因为“岗位职责没有需要将数据带回家中处理的规定”,并且“事发当天单位并未交办紧急任务”,所以不能认定为加班。


想来,保险设计者对世界的想象也是十分纯粹美好的:“隐形加班”是不存在的;因为合同里没写“工作没做完要带回家做”,所以不会人在家加班,大家回家就该好好吃饭,享受精神世界;上班23天之后,一听到“下班”的口令,立刻就又是元气满满新的一天。“工作生活完全分开”得到充分实现。


工伤保险行不通,第二步,就是求助公司的团体保险。


但并不是所有公司都会给员工配备团体保险。即便配备了,团体保险的赔偿额度通常也只有5万到20万,对于一个经历意外猝死家庭,只能是杯水车薪。


而这个赔偿能否拿到,还要看公司买的保险有没有包含一条“非工作期间意外身故伤残”。


这一条在许多团体保险里,是“可选项”,不强制要求投保,或干脆不包含在保障范围内。比如,中国银行的“雇主责任保险”里,对于猝死赔偿的认定依旧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说白了,也只赔“恰到好处的死亡”。



而且,公司团体保险“有没有”和“有多少”都不是一个确定的事。


公司保险和个人保险最大的区别是,公司保险不会自动续保,必须每年和保险公司签约投保。如果公司上一年有申请过理赔,保险公司可能增加保费甚至拒绝让你续保。


更残忍的事实是:个人投保,在买这种死亡保险之前,保险公司员工都会审查你的健康状况,保证你没有大的疾病,才能把保险卖给你。但为什么公司投保时可以省略这一步?


保险从业者小黄解释,从保险公司的角度考虑,如果一个人在职期间健康出了很大的问题,公司很可能已经优先把他辞退了,下一年投保也不会再投他的。不过对于公司来说,辞退员工也要承担后续的用工风险,一位大厂hr说,“很多给员工买商业保险的,都不会这么干,反而是没买保险的会这么干,因为没有保险公司承担,公司就要承担风险。”


所以,在公司的挑选标准里,你最好又能每天熬夜加班,又能退休前都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样老板和保险公司就能皆大欢喜。


根据潇湘晨报的报道,今年11月,一位23岁的设计师被发现猝死在出租屋内,家属认为公司存在严重的加班行为,应该为死亡负责。但公司以“该员工爱熬夜打游戏”为理由,不承认是加班猝死。


打工人矛盾的一生:班是可以随时随地加的,但加班的生命保障是严格限制时间地点的,而且你最好还不能有其他不良生活习惯。


这时候,打工人只剩下了最后一条路:自己买保险。但一不小心你就会发现,太容易买错了。


现在在支付宝里输入“猝死”“保险”两个关键词,跳出的推荐结果里,第二条就是“综合意外险”。



在一般人的常识里,会把“猝死”等同于一种意外。但在保险行业里,得同时满足“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四个条件,才构成意外。由于猝死的原因往往是疾病或其他内生的突发状况,不符合“外来、非疾病”的条件,所以意外险不赔猝死。


可能是发现很多人有保猝死的需求,现在,也有一些意外保险“灵活处理”,把“猝死”作为一项附加条款加进了意外险里。但由于猝死是“附加”的,保额也比一般意外要低得多。表面上写着最高赔付“500万”,猝死却并不适用这个“最高”。


比如支付宝的一份热门保险产品,“太保国民综合意外险”。基础款不包含猝死保障,只有245元一年的尊享款才包括猝死,且最高只能赔偿10万元。



所以,做了四年保险经纪人的小黄建议说,如果真的担心加班猝死,购买定期寿险是一个比较有保障的选择,因为寿险只看死亡结果,不看死亡原因。


但这份保险,你不一定有资格买。你就算买了,要证明你的死亡符合保险条款里的“猝死”,也依然是一个困难的过程。


首先,定期寿险对年龄、健康状况和职业甚至兴趣爱好都有要求。患有常见疾病不能投保,比如肺结节、糖尿病、高血压。甚至“被保险人嗜好从事危险活动”都可能成为你被拒绝投保的理由,这些“危险活动”包括滑雪、攀岩、拳击、武术。



现在的互联网保险简化了流程,不会有人审查你的健康状况,只需要签一份 “健康告知书”,就可以购买一份定期寿险。但寿险宽进严出,如果到了理赔时,受保人被发现曾经在医院中检查出某种疾病,比如肺结节,保险公司就可以以此为由不赔偿。


等你再三确认了自己的健康,决定买份寿险以防意外,更复杂的来了:


即使在定期寿险里,“猝死”也往往是一个被单拎出来的额外投保类别。比如一项定期寿险里包含了可选的“猝死关爱保险金”,可以额外获得30%的保额。但你要获得这30%的赔偿,还要证明符合这个保险金里所定义的“猝死”。



例如,某一款定期寿险的条款里,对于猝死的定义是这样的:首先你要是表面健康的人,之前没有接受过诊断、治疗。其次,你的死亡是直接、完全因为突发疾病发作24小时后死亡。最后,猝死还必须要有医院的诊断,或是公安、司法机关的法律文书才作数。


“直接”和“完全”让“猝死”在保险里的认定变得微妙了起来。


在一份关于“保险该不该赔偿猝死”的判例里,法院判决认为,“猝死的原因,应结合猝死的定义和被保险人的具体情况加以认定。造成猝死可以有某些诱因如精神过度紧张、暴饮暴食、轻微外伤、冷热刺激、过度疲劳等,也可以无明显诱因。”



换句话说,即使一个打工人加班加到凌晨五点意外过世,表面上看起来是过度劳累导致的,但其中否有其他因素作用,却依然有很大的解释空间和不确定性。毕竟有些时候医生也无法完全确定引起一个人死亡的真正诱因。


所以,加班时的突然死亡到底是不是保险条例里规定的猝死,这事儿也不能100%保证。


保险从业者Julie说,实际保险公司判断猝死时,有很多模糊无定论的情况,保险公司的判断和家属的判断不一致,就需要去法院决断。


“为加班付出生命,拿到赔偿还得靠去法院争取”,这件事听着也挺荒诞。


为了续命,打工人有多努力?


前段时间,互联网上流行“脆皮打工人”,听起来“容易猝死”竟然成了打工人自己的错。


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约为54.4万,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人发生心源性猝死。而其中2/3的猝死,都发生在“看似健康的人”身上,长期压力过大、熬夜、久坐不动并列为引发猝死的三大危险因素——打工人一条都没逃掉。


在一片“脆皮”的自嘲里,大厂们愈演愈烈的加班竞赛却好像不再那么引人注意了。


7月,不止一位奇瑞员工公开证明,奇瑞汽车内部存在强制加班,要求每周加班时长大于20小时,有应届生表示,一个月加班可以达到120小时。而在不久前,“宁德时代施行896工作制”刚刚登上微博热搜。



都知道现在的加班“病态”,但打工人的加班时间只长不短,且早已不限于大厂。


据《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2022》,91.6%的人或多或少需要加班,近六成人平均每天加班超过一小时,超过40%的人加班后得不到任何形式的补偿。


2019年,几位中国程序员在Github上发起“996·ICU”运动,反对996工作制。这个项目至今还在,在Github上获得了二十多万的点赞,成为一个响亮的“反加班”口号。但口号也终究只是一个口号。



五年过去了,我们有了什么新的规则可以限制加班吗?现在没有,未来也难说。


“现在员工加班,在公司政策层面,形式上都是自愿的。你到了下班时间,理论上你可以回去,但别人都不走,领导也没走,你一个人敢不敢走?所以实际上成了一种自愿加班氛围。员工实际工作时间绝对超过《劳动法》的规定,但《劳动法》不能禁止这样的'自愿’加班。”浙大光华法学院副教授钟瑞庆在“晚点”的报道中指出。


没人比老板们更懂人的自由意志。


澳大利亚最近推出新政策,赋予打工人“离线权”(right to disconnect),即员工下班后忽略不合理的工作电话和电子邮件是合法的,雇主在工作时间之外出于非必要原因联系员工,将面临最高9.3万澳元罚款。即使到了这个力度,澳大利亚的加班也没有被完全杜绝。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爱卷是人类的一部分天性。


当上班这件事成了要拿命做赌注的事,打工人们比较起了在哪个公司可以“放心死”。


谷歌从2012年开始为员工提供丰厚的死亡补偿,包括十年内发放50%的工资、股票立即套现、每月1000美金的子女支持。“与谷歌里大多数旨在提高幸福感、创造力和生产力的员工福利不同,提供死亡抚恤金对公司来说是一种无利可图的做法。“前谷歌CHO博克在接受《福布斯》的采访时说,"这对谷歌没有任何好处。但是,帮助员工家人度过这个可怕但不可避免的人生大事,对公司来说很重要。”


腾讯在2016年也推出了类似的员工死亡福利。和保险不同,这项福利“不论员工因为什么原因死亡”都可以拿到。2019年,京东宣布“身故员工子女由公司负担全部学费和生活费。”



加班越凶,福利越好,大厂们紧紧攥着打工人的命来推自己的人文关怀。


但无论如何,死后的保障听起来还是太虚无,打工人更在意的是如何在身体、精神都不崩溃的情况下还能享受每天加班到深夜的那20块钱打车费。这两年职场续命法被盘成一门互联网显学,比喊着“做对这10件事轻松成为职场大女主”的成功学更能吸引打工人。


为了保命,互联网大厂员工们上班自带除颤仪,心肺复苏术、AED(自动体外除颤仪)使用成了员工的必修课程。从“公司终于配了AED”的惊叹里,可以读出打工人的浓烈求生欲。


“感觉比起按时下班,还是起死回生更容易一些。”


“怕死”的心态渗透进打工人的日常,但加班熬夜又太无解,所以养生博主们开始创造“健康熬夜大法”,互联网上一夜之间冒出的几百个“百岁老人培养计划”信誓旦旦告诉你,“熬夜的危害可以补救”,补救方法是吃早饭、多喝水,和晒太阳,总之就是阳台上那盆草怎么做你怎么做。


既然熬夜危害可以抵消,不少人开始办起24小时健身卡,熬夜健身——加班和睡眠平衡不了,那就直接放弃后者。结果就是,大家为了健康让自己变得不健康。


事实上,现在更多的研究证据指向,“熬夜造成的大脑损伤是不可逆的”。


真要一劳永逸,不少人看开了,跑步加入互联网离职赛道。2024年,“大厂离职”成为社交媒体上最火爆的人设。有人问,“哪个月是最合适的离职时间?”


“为了保命,每个月都是最佳时机。”


参考资料:

每日经济新闻,《“月加班120小时到手4800元,时薪只有16元”!汽车大厂员工吐槽被迫卷工时》2024.07

前程无忧,《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2022》,2022.08

晚点Latepost,“打工”不是一切——与五位学者对谈互联网加班文化及其他,2021.02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