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8-24 10:29
上海最长的弄堂:龙门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咸鱼,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新与旧就像是时代的两个对冲面。在时间的冲洗下,呈现出最真实最本真的内核,特别是房子。


之前,我们总是说,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不要去买老破小,因为大多数的房子都对抗不起时代的发展。


当房龄、立面、产品都开始严重折旧之后,大家会发现作为居住空间他们是那么的落后。


我们总是喜欢一切新的事物,特别是房子。


但一切总有例外,不是所有的旧建筑,都是如此。一个城市也不应该只有新的,没有过往的沉淀。


特别是当我们的建筑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标准化的时候,过去在上海那些遗留下来的老建筑,就显得异常珍贵和特别。


换句话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老建筑呈现出不一样的特色,才为上海成为魔都注入了灵魂,让上海成为一座有沉淀的城市。


就像北京的胡同生活一样,在上海,也一样有着非常具有特色的弄堂生活。


随着城市发展,这种生活形态已经越来越少。


今天,就想跟大家聊一聊上海最长的一条弄堂,龙门邨。



龙门邨,是目前上海最长的一条新式里弄的弄堂。


位于旧南市区(如今的黄浦区)老西门东侧,尚文路133弄1至105号,由94幢二三层砖木结构的中西式住宅组成。


走在尚文路上,很远的距离,你就能看到龙门邨的门头。与周边的建筑融合在一起对比的时候,就非常具备独特性。



龙门邨的门头,下面是龙门邨宽敞的拱形入口,上面是飞檐翘角式两层门楼。在拱门入口的上方,龙门邨3个大字已经没有那么清晰。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优秀历史建筑:



进入弄堂之后,整个路面宽而长,一眼望去就像一条路一样:



内部非常的安静,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既视感。偶尔听到一些鸟叫声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声音。


入口处的尽头,有着龙门邨的标志性雕像:



上面记载着龙门邨的一些历史信息。


龙门邨的前身是龙门书院,后来改了名字,也叫龙门师范学堂。辛亥革命之后更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院。再往后到了1927年,它与江苏省立商业专门学校合并成为江苏省立上海中学。


最后,就变成了上海市上海中学。


也就是说,龙门邨的前身,就是上海市上海中学的发源地。


这个学校有多牛,基本上海人都很熟悉,上海四大名校之一。高中只要进入上海中学,别说考普通大学,考重点都是稳稳当当的。


或许你曾经听过这样一个传闻:在上海中学垫底的学生,如果不努力,就只能去同济了(没有黑同济的意思哈)可以说,在这里读书,基本上就是敲开了重点大学的半扇门。


到了1934年之后,已经废圮的龙门书院被一家地产公司买下,建成了现在的龙门邨。


当时地产公司将地块分成了53块,建造了94幢风格迥异的建筑。整体的布局整齐,单体多种样式:有海派式石库门,有欧式洋房,还有新式里弄和旧式里弄等多样的建筑形态。


据说因为龙门邨的历史人文特性,这里的房子,在当时,三根金条才能买下一幢。


所以我们在龙门邨内闲逛的时候也会发现,除了建筑形态多样性之外,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就是居住形态的多样性。不仅有一幢独居的洋房,还有多家群居的石库门,多样的居住形态共存于龙门邨内。


弄堂内经过修缮和翻新的花园洋房:



以及依然破旧却多家共同生活的石库门:




最早的时候,这里的外立面全部都是由青砖和红砖打造,现在大部分也依旧保留着最初的样子,只有少部分洋房,外立面被重新涂刷了颜色,但整体性依旧保持的非常好,整个弄堂的也非常的干净整齐:



虽然建筑的排列非常的整齐,但建筑的形态却非常的多样性。


当初的建造者按照喜好随心所欲建造出风格迥异的住宅,处处都能透出海派文化的率性,比如到现在,还依旧被保留下来的门头雕花,以及金色耀眼的雕刻吉祥物……



还有一些,石砖所筑的门框及两扇铜制乌漆大门,给人一种庄严威凛的气势。门口摆放的石像,也很有腔调和气度,就是隐藏于闹市之中的大户之家。



这个隐藏在老城厢低矮群中的龙门邨,几乎浓缩了近代上海各种中西民居的建筑模式。



不同于之前我们所提到的隆昌公寓或者其他的一些老建筑,因为年代过于久远,所以居住形态已经非常落后,给到现在依旧住在里面的人非常不便的生活。


在龙门邨,你能感受到的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居住在这里,还挺好的。


因为这里的建筑,当初大部分并不是给到普通人居住的,不管是从建筑空间还是居住形态来说,曾住进来的人,大多也都是非富即贵的家庭。


这也导致了,即便发展到今天,你也会感受到,居住在这里,很舒服。


除了一部分群居的石库门。很多独栋建筑不管是保留最初的面貌,还是经过翻新处理,从居住空间和居住感受来说,居住在其中的人,绝对不会感受到时代对冲下带来的落后感。


甚至说,能够在市中心,保留这样一幢独栋洋房,其实是非常稀缺的建筑形态。


而整个弄堂内,因为没有办法进入私家车,内部只有自行车和摩托车,也显得格外的安静和宽敞。


据龙门邨居委会了解,龙门邨目前除了租客之外,自住的几乎全是老年人。


因为是历史文化建筑,拆迁已经不太可能,考虑到保护建筑,旧改也没有太多能够实际操作的空间。


为了更好地照顾到居住在其中的老人,居委会联合了街道办事处,为老人打造社区食堂,并提供送餐服务。


在弄堂内,为了改善老人的居住环境,居委会一直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



社区内随处可见的垃圾分类的宣传语。



之前我们提到过,龙门邨位于旧南市区,这里在2000年前后已经合并到黄浦区。


可能对于外地人或者新上海人来说,并没有特别大的感触,但是对于每一个旧南市区的人来说,这里,满满都是儿时的回忆。


曾经旧南市区的记忆:



作为上海市最古老的市中心,这里曾拥有最热闹的老城厢和数不清的弄堂街道。


只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破旧的老城厢,最终慢慢地退出了时代的舞台。2018年老西门地区大规模动迁,2019年中华路乔家路地块旧改,2019年福佑地块旧区改造……


一次次的城市动迁和旧区改造,老城厢终究抵不过消失的命运,逐渐被高楼大厦包围,曾经的弄堂式居住形态也慢慢被更现代的居住习惯取代。


在过去,弄堂越深,越有味道,九曲十八弯的弄堂中,开锁铺、小卖部、小菜场、理发店……都逐渐消失。


作为上海最长的弄堂,好在龙门邨还保留着上海最后的烟火气。


在弄堂内,还能找到最原始的小理发店:



龙门邨的门口,还有小时候才能看到的杂货铺和老式蔬菜水果店:



即便如此,尚文路再多走几步,依旧能够看到,周边很多破旧的矮房处于待拆迁状态,伴随着的,是周边已经开建的高楼。



甚至不远处,就是最近在售的新房五坊园,最新一期的售价已经达到了11万/平。



作为优秀历史建筑,龙门邨并不会拆迁,或许不久的将来,里面居住的人会面临搬迁,这里或许会以一个展览博物馆的形式永远存在于此。


但是,这种弄堂式的生活形态,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少,直至消失。



站在尚文路的某个街头,透过高楼的缝隙中,可以看到不远处的东方明珠三件套。


在高楼的衬托下,这里的建筑并没有违和感,反而成为这个区域中一抹不可替代的景色。


这些建筑,这些砖瓦,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着历史的记忆。


随着城市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或许他们已经很陈旧,显得很有年代感,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建筑并不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消失。


以老洋房、新式里弄、石库门等这些代表着老上海特色和腔调,与那些摩天高楼等代表着新上海的发展和速度,将永远共存于这座城市之中。


这两种时代对冲下的产物,不仅没有违和感,反而因为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冲,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也正是因为这样各式各样的建筑,让跟多的人了解上海,体验到上海的海纳百川。


上海,不仅有着国际化的现代化文明,还有着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咸鱼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